十六 善與惡
有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膾炙人口的俗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p>
這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善惡觀的生動描述,也是倡導人們揚善抑惡的金玉良言,還是我們?nèi)松幨赖闹晾砻?,更是我們建設(shè)和諧社會的精神財富。
因此,人們總是胸懷善良,不存害人之意;多發(fā)善心,以多做善事;堅持善意,以多行善舉。也總是希望人們在待人接物中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在佛教中還要求善待一切生靈。
可見中華民族的善良文化意識不僅源遠流長,而且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它也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善,就成為善良的人們的自覺行為。我記得,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們家鄉(xiāng)的農(nóng)村就在溪流上修了很多風雨長橋以方便人們出行與歇腳。還在路邊修建有茶亭供路人喝茶與休息之用。若有無家可歸且肢體殘疾的人,就有善心人士出資給制造一頂轎子,除供他居住外,還由鄉(xiāng)鄰抬著他到各村幫助他討飯度日。人們也樂此不疲地伸出援手去幫助他,這樣就不至于讓這樣的可憐人餓死或凍死。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了主人。各種各樣的慈善機構(gòu),各種各樣的善舉不勝枚舉。無論是地震救災,還是抗洪搶險,或是扶貧幫困,人們都能夠自發(fā)地捐款捐物。特別是自1963年毛澤東同志親自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以來,做好人好事的傳統(tǒng)已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風,至今還在發(fā)揚光大。
人們向善、行善的本性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三字經(jīng)》就說的好,“人之初,性本善?!敝皇呛髞砣藗兊膶W習、修養(yǎng)、環(huán)境不一樣,有的能夠善始善終,有的就淪為惡人、壞人了,乃至遺臭萬年。
與善相對應的則是惡,這是有良知的人們深惡痛絕的。比如經(jīng)常說的除暴安良就是對惡人的懲罰。疾惡如仇,就是絕對不容許行惡。一旦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惡人惡事,就要像對待仇敵那樣去處置它,決不讓它有得逞的縫隙。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揚善抑惡,是我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不可回避的問題。
欲要成為一個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會的人,我們必須這樣去實踐:
一是必須修煉一顆善心,多行善舉。要身體力行地多一些善舉,多做一些好事。在平時,路遇不平事,就是要敢于出手,能夠理直氣壯地主持正義。既然善有善報是鐵律,那么我們就一定要把與人為善一貫地堅持下去,即使有時難免受委屈,甚至被誤解,乃至流汗流血,直至危及生命也要毫不退縮。只有人人這樣為善、行善,才能讓惡人沒有空子可鉆。
二是必須努力培植愛心。問君哪得好事多,唯有愛心善舉來。如我平時,經(jīng)常要去修理室外亭子里的凳子或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有人見了,就對我說“你可以活一百歲”。我笑著回答:“要一百歲干什么?只要我走的時候既不害家人,又不磨自己也就足夠了,這種小事能夠做一點,就做一點,也是善舉哩”。我想,正如歌詞里寫的:“只要人人奉獻一點愛,這個世界就一定充滿陽光?!标柟庵仑M有罪惡。因此,培植愛心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礎(chǔ)性的工作,必須不斷加強。同時必須大力弘揚見義勇為的人和事。讓好人之善舉發(fā)揚光大。還要重獎那些見義勇為的愛心人士,廣泛宣傳好人好事和見義勇為的善舉,以大力張揚正氣,打壓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