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術情結與學術記錄——《開山大師兄》自序

開山大師兄 作者:許金晶,孫海彥 著


學術情結與學術記錄——《開山大師兄》自序

《開山大師兄》是自己的第三本書。跟前兩本書《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和《領讀中國》類似,這同樣是一本以訪談為主體內容的書。三本書都以訪談錄的形式呈現(《領讀中國》中每家讀書會的案例里附有沙龍實錄和我個人的相關原創(chuàng)文章,但仍然是以會長訪談為主體),這自然跟我擁有長達八年的媒體工作經歷有著密切聯(lián)系。跟消息、通訊、特稿等新聞體裁相比,訪談對話在我當年做記者時,就是自己最喜歡的新聞寫作方式。我非常享受跟來自各個領域的優(yōu)秀人士面對面對話、學習、碰撞與交流的感覺。

盡管已經告別媒體生涯多年,但在業(yè)余時間,訪談與對話,仍然隨時隨地在進行。在《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里,我跟各位優(yōu)秀的獨立電影導演和獨立電影操盤手對話;在《領讀中國》里,我跟各家代表性讀書會的會長和創(chuàng)始人對話;而到了這本《開山大師兄》里,我跟當今中國文科領域的各位頂級學者對話。通過與這些不同師友的對話,自己的人生向度和精神視域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拓展和豐富。

說起《開山大師兄》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源起,跟《領讀中國》類似,它還是來源于一場飯局。2017年5月份,我跟愛人孫海彥一起,邀請江蘇人民出版社總經理、《領讀中國》一書的策劃編輯徐海,江蘇人民出版社二編室主任、《領讀中國》一書的責任編輯卞清波,大眾書局的副總、《領讀中國》一書全國首發(fā)式的策劃人萬文杰,以及群學書院策劃總監(jiān)陸遠和金陵讀書會會長宋宇飛等好友一起吃飯,慶?!额I讀中國》一書成功出版。在飯局上,我們剛好聊起陸遠之前在群學書院公號上推送的《開山大師兄》一文(后附)。這篇文章詳細地梳理了新中國文科各個專業(yè)方向的第一位博士,推送之后引發(fā)熱烈反響。在交流過程中,我靈機一動,說完全可以找到這些“開山大師兄”,以訪談對話的形式,對他們的博士求學經歷和學術生涯進行細致梳理,結集出版,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新中國建國七十周年的時間節(jié)點上推出,非常具有紀念意義。話音剛落,徐總、清波和陸遠等好友一致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選題,值得操作。于是飯局過后,我就開始了這本書的訪談寫作。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這本書里的“開山大師兄”,有著特定的意義指向,就是指新中國文科各個專業(yè)方向的第一位博士,而各個專業(yè)方向的第一位碩士,則不在本書的討論范圍之列。如果大家望名生義,對“開山大師兄”一詞的界定產生誤解和爭議,那么我們在這里需要跟大家澄清。

由于民國時期和新中國前十七年,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里都沒有設置“博士”,因此上述“開山大師兄”,基本上都是在“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后開始本科或者研究生學習的一代學人?;谶@樣的背景,他們的學術生涯,天然就跟國家的發(fā)展與變遷產生了無法分割的密切聯(lián)系。因此我對每位學者的訪談,在系統(tǒng)梳理他們的博士求學研究經歷、學術生涯和主要學術成果的同時,也注重他們的學術研究與時代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我相信這樣的訪談文本,其意義不會僅僅局限在中國高等教育史或者教育史領域,而理應成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紀念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不凡意義,正是推動我在繁忙的本職工作之余,自費進行訪談,系統(tǒng)整理書稿的最大動力。

最終收入這本書里的,一共是十位學者的訪談。這十位學者分別是:第一位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莫礪鋒、第一位民俗學博士陶思炎、第一位中國戲劇史博士胡星亮、第一位世界史博士錢乘旦、第一位中國經濟史博士李伯重、第一位政治學博士俞可平、第一位中國近現代史博士馬敏(跟桑兵并列)、第一位民族學(人類學)博士莊孔韶、第一位文藝學博士羅鋼和第一位歷史地理學博士葛劍雄(跟周振鶴并列)。他們幾乎無一例外,都仍然是各自所在領域的國內頂級學者。當然,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這本訪談錄無法涵蓋文科所有專業(yè)方向的第一位博士。有的,是因為我個人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所限,比如我在法學和哲學方面的閱讀積累和學力不夠,故主動放棄了對這些方向的學者的訪談;有的,則是因為學者不愿意接受訪談或者無法取得聯(lián)系,比如雖然自己是經濟學專業(yè)出身,遺憾的是給經濟學方向的幾位學者的采訪函一律石沉大海。不過聯(lián)想到唐僧取經照樣會獲得部分殘卷的文學典故,或許就能對任何事情都無法做到完美這一點感到釋然。

做這樣一本訪談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一直以來的學術情結。盡管本科畢業(yè)之后,自己就一直沒能獲得系統(tǒng)、正規(guī)的文科學術訓練,但這么多年在本職工作之余,我一直堅持學術閱讀與學術書評寫作,同時也一直在運營旨在推廣閱讀人文社科學術經典論著的相關讀書會。這幾年,工作和家庭生活日趨穩(wěn)定,自己也非??释軌蛑厝胂笱浪?,實現自己的學術之夢。盡管這樣的夢想目前尚未實現,但這本中國文科頂級學者訪談錄的準備與寫作過程,對自己來說本身就是一種上佳的學術積累、學習與訓練的過程;我也希望這本書的問世,能夠助推自己早日實現學術夢想,在象牙塔里實現心靈的歸宿。

就此擱筆。

許金晶

2018年7月8日下午

于南京金銀街萬象書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