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諸子學述略
陳志平
[摘 要] 魏晉南北朝時期可以稱作諸子百家復興時期,不僅子書創(chuàng)作繁盛,子學批評也很發(fā)達,且對前代子書的研究著述也很豐富。此諸子學時期大體可分為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諸子學各具特色。
[關鍵詞] 魏晉南北朝 諸子學 研究
宗白華曾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也是最富于藝術精神和哲學氣質的一個時代,“只有這幾百年間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這也是中國周秦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學時代”。這個偉大的哲學時代,自然少不了子學的參與。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稱魏晉時期,諸子創(chuàng)作“作者間出”,作品“充箱照軫”。而至南北朝時期,子書創(chuàng)作勢頭雖稍減,但依然有人寫作,故顏之推批評道:“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敩,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保ā额伿霞矣枴ば蛑隆罚?梢哉f,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諸子百家的復興時期,頗值得關注。
一、魏晉南北朝子學的基本情況
魏晉時期,上至帝王,下至普通士人,均好子學。帝王如魏武帝曹操好法家、兵家之學,“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史臣贊),并注《孫子》十三篇。魏文帝曹丕“博貫古今經(jīng)傳諸子百家之書”(《三國志》卷二《文帝紀》),創(chuàng)作子書《典論》,其《自敘》云:“余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jīng)》、四部,《史》、《漢》、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笔駶h先主劉備“不甚樂讀書”,臨終卻遺詔敕后主劉禪:“可讀《漢書》《禮記》,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保ā度龂尽肪砣妒駮は戎鱾鳌罚﹨谴蟮蹖O權“博覽書傳歷史”,并勸呂蒙及蔣欽“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傳》裴注引《吳書》)。孫權第六子景皇帝孫休亦“銳意于典籍,欲畢覽百家之言”(《三國志》卷四八《吳書·三嗣主傳·孫休》)。至于士人,亦多讀子書。如蜀漢李譔,“五經(jīng)、諸子,無不該覽,加博好技藝,算術、卜數(shù)、醫(yī)藥、弓弩、機械之巧,皆致思焉”(《三國志》卷四二《蜀書·李譔傳》)。吳國甘寧,“頗讀諸子”(《三國志》卷五五《吳書·甘寧傳》)。西晉鄭沖,“耽玩經(jīng)史,遂博究儒術及百家之言”(《晉書》卷三三《鄭沖傳》)。皇甫謐“居貧,躬自稼穡,帶經(jīng)而農(nóng),遂博綜典籍百家之言”(《晉書》卷五一《皇甫謐傳》)。夏侯湛號“夏侯子”,自云:“頗窺《六經(jīng)》之文,覽百家之學。”“自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圖緯六藝,及百家眾流,罔不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保ā稌x書》卷五五《夏侯湛傳》)東晉葛洪自號“抱樸子”,并因以名書,且“抄《五經(jīng)》、《史》、《漢》、百家之言、方技雜事三百一十卷”(《晉書》卷七二《葛洪傳》)。徐廣,“世好學,至廣尤為精純,百家、數(shù)術無不研覽”(《晉書》卷八二《徐廣傳》)。杜夷,“博覽經(jīng)籍百家之書,算歷、圖緯靡不畢究”(《晉書》卷九一《儒林·杜夷傳》)。
南朝時,諸子學稍衰,但仍有不少學者研讀諸子。如劉宋王鎮(zhèn)惡,“頗讀諸子、兵書”(《宋書》卷四五《王鎮(zhèn)惡傳》)。何承天,“儒史百家,莫不該覽”(《宋書》卷六四《何承天傳》)。南齊竟陵王蕭子良,“移居雞籠山邸,集學士抄五經(jīng)、百家,依《皇覽》例為《四部要略》千卷”(《南齊書》卷四〇《武十七王·竟陵文宣王子良傳》)。蕭齊周颙,“泛涉百家,長于佛理”(《南齊書》卷四一《周颙傳》)。徐摛因創(chuàng)作宮體詩,被梁武帝質問,“及見,應對明敏,辭義可觀,高祖意釋。因問五經(jīng)大義,次問歷代史及百家雜說,末論釋教,摛商較縱橫,應答如響”(《梁書》卷三〇《徐摛傳》)。伏挺,徐勉稱其“穿綜百家,佃漁六學”(《梁書》卷五〇《文學下·伏挺傳》)。庾詵,“幼聰警篤學,經(jīng)史百家,無不該綜,緯候書射,棋算機巧,并一時之絕”(《梁書》卷五一《處士·庾詵傳》)。陳朝孔奐,“好學,善屬文,經(jīng)史百家,莫不通涉”(《陳書》卷二一《孔奐傳》)。沈洙,“治三《禮》、《春秋左氏傳》。精識強記,五經(jīng)章句,諸子史書,問無不答”(《陳書》卷三三《儒林·沈洙傳》)。
此時期除南朝漢人愛讀子書,北方少數(shù)民族亦喜好諸子。如五胡十六國時前趙開國皇帝劉淵,乃匈奴人冒頓之后?!坝缀脤W,師事上黨崔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晉書》卷一〇一《載記·劉元海傳》)。劉淵第四子劉聰,“年十四,究通經(jīng)史,兼綜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誦之”(《晉書》卷一〇二《載記·劉聰傳》)。北魏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魏書》卷七下《高祖孝文帝紀》)。而一些流落北方的漢人,家學不墜,亦讀諸子。如崔浩,“少好文學,博覽經(jīng)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于理,時人莫及”(《魏書》卷三五《崔浩傳》)。張普惠,“精于三《禮》,兼善《春秋》,百家之說,多所窺覽,諸儒稱之”(《魏書》卷七八《張普惠傳》)。李琰之,“善談經(jīng)史,百家無所不覽”(《魏書》卷八二《李琰之傳》)。常爽,“明習緯候,《五經(jīng)》、百家多所研綜”(《魏書》卷八四《儒林·常爽傳》)。溫子昇,“長乃博覽百家”(《魏書》卷八五《文苑·溫子昇傳》)。
甚者,方外之士亦好諸子。東晉以來,佛教興盛,僧人多精通老莊之學。如竺潛,“潛優(yōu)游講席三十余載,或暢方等,或釋老莊,投身北面者莫不內外兼洽”(《高僧傳·竺潛》)。僧肇,“每以莊老為心要,嘗讀老子《道德章》”(《高僧傳·僧肇》)。釋慧遠,“博綜六藝,尤善老莊”,“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于是惑者曉然”(《高僧傳·釋慧遠》)。劉宋時釋慧觀,“既妙善佛理,探究老莊”(《高僧傳·釋慧觀》)。南齊時釋慧芬,“及魏虜毀滅佛法,乃南歸京師?!瓡r御史中丞袁愍孫,常謂道人偏執(zhí),未足與議。乃命左右令候覓沙門,試欲語之,會得芬至。袁先問三乘、四諦之理,卻辯老、莊、儒、墨之要。芬既素善經(jīng)書,又音吐流便,自旦之夕,袁不能窮”。蕭梁時釋曇斐,“其方等深經(jīng)皆所綜達,老、莊、儒、墨頗亦披覽”(《高僧傳·釋曇斐》)。當時僧人多以佛理與《老子》《莊子》相互發(fā)明,佛學與子學互相激蕩影響。湯用彤指出:“因此而《般若》各家,蓋即不受老莊之影響,至少亦援用老莊之名辭。”又謂:“佛陀跋多羅在建業(yè)斗場寺,宋僧弼與寶林書云:‘斗場禪師,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風流人也?!确鸾潭U匠于輔嗣、平叔之風流,人士之所向可知?!?sup>此時佛教所討論的哲學問題,基本上是與玄學相通的,有時甚至援引玄學來回答。另外,當時佛教名僧的生活習俗、風度儀表舉止,亦與名士同,名僧名士合而為一。而子學發(fā)展亦因此又入新境。子書內容中亦有討論佛學者,如張湛《列子注》以為《列子》“往往與佛經(jīng)相參,大歸同于老莊”。顏之推《顏氏家訓》在《歸心》和《終制》中,專門寫了自己的學佛體驗,表達自己的佛教思想,如《歸心》認為:“內外兩教,本為一體,漸積為異,深淺不同?!?sup>同時,梁蕭子顯以九流與佛教教義相參,評議百家(見蕭子顯《南齊書》卷四五《高逸傳》“史臣曰”)。而佛教經(jīng)典的縝密體系和因明學,對劉勰《劉子》的體系結構和論證方式亦頗有影響。
除誦讀子書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對前代子書展開了研究。魏晉以來,玄風盛行,《老子》《莊子》作為“三玄”中的兩種“經(jīng)典”,備受關注。據(jù)筆者統(tǒng)計,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老學著作60余種,莊學著作30余種,另外墨家、名家、法家、縱橫家、雜家等均有人關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