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怪客的文壇之路

似水姻緣:沈從文與張兆和 作者:烏合 著


怪客的文壇之路

1922年夏天,從未出過遠門的沈從文辭別父母,離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家鄉(xiāng),從常德乘船出發(fā),經(jīng)八百里洞庭北上,取道武漢,抵達鄭州,因黃河大水,交通受阻,輾轉(zhuǎn)徐州,繞道天津,經(jīng)過十九天的奔波,到達北京。

“北京好大!”

這位來自湘西小城的少年站在車站前的廣場上,呆望著人煙輳集、車馬駢馳的街道,不禁說出了對曾經(jīng)以及日后首善之區(qū)的第一感慨。

他在旅客登記簿上填的身份是:沈從文,年二十,學生,湖南鳳凰縣人。

他把自己當作一名學生,或者說渴望成為一名大學生——雖然他從未被哪所大學錄取。然而,他仍舊是一名學生,從此以后,他知道自己“開始進到一個使我永遠無從畢業(yè)的學校,來學那課永遠學不盡的人生了。”

從小進入私塾,雖然對先生教授的內(nèi)容不以為意,但沈從文憑借秉異的天賦,仍舊把四書五經(jīng)之類背得滾瓜爛熟,積累了古文功底;在部隊生活時,沈從文曾被陳渠珍留在身邊做書記。陳渠珍也是鳳凰人,畢業(yè)于湖南武備學堂,曾任行軍六十五標隊官,1917年升參謀長,護國戰(zhàn)爭后任湘西巡防統(tǒng)領(lǐng)。他平時極好讀書,以曾國藩、王守仁自詡,其軍部會議室里放置了五個大楠木櫥柜,藏有十來箱書籍,一大批碑帖,一套《四部叢刊》。開會時如果機要秘書不在,就由沈從文做記錄。平時陳渠珍需要閱讀某書或摘錄某段時,就讓沈從文事先準備好,于是,沈從文就負責圖書的分類編排、編號、古董舊畫的登記整理,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又時常需要替陳渠珍抄錄古籍,所以日久之后便將大部分的古書都看懂了。另外,在會議室無事可做時,沈從文也就只好借讀書來打發(fā)時間,他有時翻閱《西清古鑒》一類的古籍,研究古代的器具珍寶,有時翻閱《四庫提要》,尋章摘句。

于是,在這個特殊的環(huán)境里,沈從文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感染熏陶,領(lǐng)略著古代文明的魅力,打下了在歷史、文學、藝術(shù)方面的底子。

而后,在五四運動爆發(fā)近三年后,身在湘西的沈從文也受到了五四思潮的影響。民主、科學的號召,自由的召喚,新文化的洗禮,終于讓飽讀詩書的沈從文轉(zhuǎn)向了新思想。于是他知道,有那么一群熱血青年,在北京,在上海,高舉新文化的大旗,批判舊思想,倡導新思想,宣傳新文學。于是他又閱讀了大量白話小說、新詩,萌發(fā)了用白話文進行創(chuàng)作的欲望,也正是在這時,做出了要去北京的決定,自此開始他曲折又驚艷的文壇之路。

正當沈從文望著北京城的街道感到一片迷茫時,一輛排子車停在了他面前。

車夫客氣地招呼道:“先生,去哪兒?坐車嗎?我?guī)??!?/p>

估計是車夫一眼就看出了這是個沒見過世面的鄉(xiāng)下人,所以才拉著這種專門用來拉豬的排子車坑騙他。

“附近有便宜點的客店嗎?”

“有呢!就在西河沿,兩塊錢,上車吧!”

于是,老實巴交的沈從文坐著“豬車”,接受著路人的嘲笑,住進了一家小客店,開啟了北京的旅途。

不久后,沈從文從那家小客店搬到了酉西會館,會館的管事是他的一位遠房表哥,所以就給他免了房租。

然而,到了北京的沈從文對自己的前途感到一片迷茫,目標也含糊不清,他北上的大部分原因只是聽說北京上學的機會多,希望能考進一所大學。然而大學的入學考試對于只有高小學歷的沈從文來說無疑難于登天,他在私立學校的入學考試中成績就不如意,加上沒有中學文憑,想進夢想中的北京大學更是天方夜譚。另外他似乎也沒有學英語的天賦,當時他的朋友,戲劇作家丁西林和外文系教授陳源都教過他英語,希望能把他送到劍橋?qū)W習,但他最終還是學無所成。后來終于是考上了一個中法大學,卻因交不起學費而作罷。

無路可走的沈從文只好給郁達夫?qū)懥艘环馇笾?,郁達夫雖同情他,但卻嘲笑他的計劃,他在《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信》里寫道:“引誘你到北京來的,是一個國立大學畢業(yè)的頭銜。是想畢業(yè)以后至少生計問題可以解決。現(xiàn)在考試都已考完,你一個國立大學也進不去……在這時候這樣的狀態(tài)之下,你還要口口聲聲地說什么‘大學教育’‘念書’,我真佩服你的堅韌不拔的雄心。不過佩服是可佩服,但是你的思想簡單愚直,也卻是一樣的可驚可異?,F(xiàn)在你已經(jīng)是變成了中性——一半去勢的文人了。有許多事情,譬如說去當土匪,去拉洋車等事情,你已經(jīng)是干不了的了?!?/p>

經(jīng)歷了重重打擊的沈從文只好無奈地放棄了升學念書的念頭,獨自在酉西會館里開始了自習階段。他每天早上只吃幾個饅頭加一點咸菜,就出門徑直趕往京師圖書館,直到閉館才出門回家。不管嚴寒酷暑,風吹日曬,天天如此,就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閱讀了大量各方面的書籍。

就這樣堅持了許久,接著,在一位就讀于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的表弟的幫助下,沈從文搬到了銀閘胡同公寓。這是以北京大學紅樓為中心的幾十個公寓之一,住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求學者。恰好此時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所以北大允許旁聽,對一切人開放。于是,沈從文抓住機會,和一些求學者一起,成為北京大學的一名旁聽生。從國文課到外語課,再到歷史哲學課,沈從文都聽過。然而有了聽課自由的沈從文還是想成為一名正式的學生,于是他又參加了燕京大學二年制國文班的秋季入學考試,卻在考試時得了零分。至此,沈從文再沒了考試進大學的信心,開始專心伏案寫作。

做成文章后,沈從文就壯著膽向各文學雜志、報紙投稿,然而稿子總是一去不復返,再無下文。因為當時報館不愿意花郵費給作者退稿,而沈從文也沒工夫另抄一份底稿,所以他早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多沒有留下來。但執(zhí)拗的湘西小伙沒有灰心,他不但沒有放棄寫作,反而堅定了“文學革命”的主張,認為社會亟須改造,而社會的改造又必須從文學的改造開始,于是,他仍舊一心鉆研、創(chuàng)作新文學,希望為文學的革命、社會的革命出一份力。

決絕的付出終于有了回報,沈從文可以查到的第一篇發(fā)表作品是1924年12月的《一封未曾付郵的信》,不久以后,《晨報副刊》就開始經(jīng)??巧驈奈牡奈恼铝?。有一次,沈從文以筆名休蕓蕓在《晨報副刊》發(fā)表了《遙夜——五》,敘述了自己一段乘車經(jīng)歷,將自己的困窘處境與有錢人的生活相對比,反映出內(nèi)心深深的孤獨感和苦悶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林宰平看到這篇文章后大為感動,特地寫了一篇文章,其中在引用原文一段話后評論到:“上面所抄的這一段文章,我是做不出來的,是我不認識的一個天才青年休蕓蕓君在《遙夜——五》中的一節(jié)。蕓蕓君聽說是一個學生,這種學生生活,經(jīng)他很曲折的、很深刻的傳寫出來——《遙夜》全文俱佳——實在能夠感動人。然而凄清,無聊,失望,煩惱,這是人類什么生活呢?”

隨后,林宰平對這位青年特別照顧,還特地托人找到了沈從文,邀請他去自己家中聊天交流。素未謀面的一老一少一談就是一整天,從聊天中,林宰平知道了眼前這位年輕人并不是什么大學生,而是一個沒有工作的文學青年,處境窘迫,于是大為同情,將這位有志青年的悲慘遭遇告訴了梁啟超,梁啟超于是又把沈從文引薦給了好友熊希齡。正好熊希齡辦的香山慈幼院缺一個圖書管理員,于是沈從文得以在熊希齡手下做事,開始了他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

在香山,熊希齡常常在晚上同沈從文談論有關(guān)文學、時事、哲學等方面的話題,并向沈考問各種知識,還送他去北京大學圖書館,由袁同禮教授教他編目學和文獻學。沈從文在此期間可謂收獲頗多,知識見長。可是這個淳樸的鄉(xiāng)下小伙總覺得自己跟熊府的紳士氣派格格不入,與他們有很大的隔膜,加上他在其間發(fā)表的《第二個狒狒》和《棉鞋》兩篇小說得罪了熊希齡和慈幼院的教務長,所以等到他1926年在《現(xiàn)代評論》社里找到一個錄事的職務后,只好離開了香山。

沒有了熊希齡的照顧,沈從文又過上了以往窮困潦倒的生活,并且寫了好幾篇自傳性的小說,哭訴自己家徒四壁、生活艱難。但他依舊沒有放棄個人操守,面對當時各種政治力量鉤心斗角、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他看得眼花繚亂,政治勢力成分極其復雜,相互競爭,卻一律都打著“革命”的旗號,誰左誰右,孰是孰非,真是把沈從文給弄暈乎了,于是他干脆拒絕參加任何學生集團和政治派別,遠離政治斗爭,也遠離依靠為政治做宣傳謀生,而是堅決地聲明“我并不是為了吃飯和做事來北京的!”而是“為了證實信仰和希望,我就能夠活下去?!?/p>

憑著這樣的信念和不曾懈怠的文學夢,沈從文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終于小有所成。1925年至1927年,他的作品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晨報副刊》和《現(xiàn)代評論》上,小說也開始在《小說月報》上發(fā)表。在短短的三年間,沈從文先后發(fā)表各類作品一百七十余篇。192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蜜柑》,終于開始無限地接近了他懷揣多年的文學夢。

除了自己堅韌的毅力和不斷的嘗試以外,沈從文的成功也離不開一群好友的傾力相助——這是他用自己淳樸的性格和真誠的態(tài)度換來的。在這段時間,他結(jié)交的最為重要的朋友或許是《京報》副刊的編輯胡也頻。從1925年結(jié)識,沈從文同胡也頻、丁玲夫婦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友誼和恩怨。三個有理想的年輕人大談特談他們的文學夢,立志要合力闖出一片天地,然而他們自辦刊物的設想還未經(jīng)仔細考慮就早早夭折了。

秉著“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過的痕跡寫到紙上”的創(chuàng)作沖動,沈從文在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多帶有自敘傳色彩,寫得真實、真誠。如《一個退伍兵的自述》等等。用凌宇的話來說:“或許,這些早期作品蘊含的另一個側(cè)面,即更為內(nèi)在一點的,是刻畫在這些作品里作者的心理軌跡。從這一側(cè)面,我們看到了一個焦灼不安的痛苦靈魂,一個屬于初入都市‘鄉(xiāng)下人’卑微的身影?!蔽恼麓蠖啾憩F(xiàn)作者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的種種波瀾和不幸,以及生活中的不如意和拮據(jù),發(fā)出一種悲涼而又隱秘的對人生、對生命的喟嘆。

然而在這種卑微的控訴下,也不乏強烈的自尊心。比如在前面提到的《棉鞋》一文中,沈從文就如實記敘了他在慈幼院時所受到的一次嘲笑:1925年8月某天,因囊中羞澀而未給衣服換季的沈從文拖著一雙棉拖鞋走出香山圖書館,突然腳上挨了重重的一棍子。沈從文抬頭一看,原來是慈幼院的教務長,他戴著副墨鏡,拿著棍子一臉不屑地指著沈從文的鞋子說:“我當誰呢,原來是沈從文啊,你這鞋子也太……”“那個……沒錢買新的,鞋底爛了也只好穿著?!闭l知面紅耳赤的沈從文又挨了一棍子,“看看,看看,你這成什么樣子!”

這使得沈從文的自尊心大受傷害,于是他憤怒地寫下了這篇《棉鞋》,可見窮困內(nèi)向的他倔強而又十分的要強。

這與他在北京的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在這個大都市中,作為一個鄉(xiāng)下來的無依無靠的年輕人,他既沒有學歷,又沒有關(guān)系,只憑著一點文學的功底,穿著破爛的衣服,混跡于文人紳士之間。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沈從文自然常常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會對自己冷嘲熱諷,長而久之,便養(yǎng)成了極強的自尊心。

但不管怎么說,當初一文不名的沈從文如今在文學界也算小有成就了,這位故都怪客,果真憑著他那個縹緲而遠大的文學夢,跌跌撞撞地闖出了一條不俗的文壇路。

與此同時,在文學上小有成就的沈從文也對異性有了模糊的憧憬。他在《第二個狒狒》中講述自己在劇場看戲,當看到老爺帶著兩個“小玩物”坐上前排,他仿佛看到了兩個“奇麗肉體”,不禁想起了《圣經(jīng)·雅歌》中贊頌女王大腿“圓潤如玉”的詩句,內(nèi)心風起云涌,久久不能平息。這種渴望異性的本能與欲望無從得到滿足的矛盾引起了靈與肉強烈的沖突,令年輕氣盛的沈從文苦不堪言。于是,飽受折磨的他再不覺得女人有什么意思,不再去想這些“卑劣的東西”了。

但是,他始終相信,在前方有一個靈魂的伴侶,正在煙雨氤氳間款款而來,并會陪伴自己經(jīng)歷雨雪風霜。所以,他一直靜靜地等待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