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臨朐馮氏年譜

臨朐馮氏年譜 作者:張秉國


臨朐馮氏年譜

明憲宗成化十五年己亥(1479) 裕一歲

七月,馮裕生于廣寧(今遼寧省北鎮(zhèn)縣)。

歐陽德《歐陽南野文集》卷二六《副使閭山馮公墓碑》(以下簡稱《閭山馮公墓碑》):“(裕)母贈宜人李也,成化己亥七月十五日生公于廣寧。”車本《馮氏世錄·奉祀神主》:“顯考……府君諱裕,字伯順,行一,神主生于成化十五年己亥七月十五日酉時(shí)……孝子惟敏奉祀?!?/p>

成化十九年癸卯(1483) 裕五歲

二月,裕祖母張氏卒。

車本《世錄》載馮?!恶T氏世系》:“祖妣張氏諱妙果……卒于成化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弘治三年庚戌(1490) 裕十二歲

二月二十四日,裕父馮振卒。

《閭山馮公墓碑》:“年十二失父,尋又失母?!瘪T?!恶T氏世系》:“父諱振,字文舉,生于景泰元年歲庚午(1450)七月十四日辰時(shí),不仕。年四十一,卒于弘治三年二月二十四日申時(shí)?!?/p>

弘治五年壬子(1492) 裕十四歲

四月初九,裕母李氏卒,從祖母池氏育之。

馮裕《馮氏世系》:“母李氏諱妙明,……年三十九。卒于弘治五年四月初九日未時(shí),并父葬于廣寧城東北?!?/p>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六五《馮氏家傳》:“裕少孤,父之叔母池育之。池卒,為三年喪。”亦見《(光緒)臨朐縣志》卷十四《人物》。

弘治八年乙卯(1495) 裕十七歲

裕選廣寧衛(wèi)諸生。

《閭山馮公墓碑》:“年十七,選充衛(wèi)學(xué)生。”青州本《馮氏世錄》載張之象《貴州按察副使閭山馮公傳》(下簡稱《閭山馮公傳》):“年十七,補(bǔ)學(xué)宮弟子。”

弘治九年丙辰(1496) 裕十八歲

約是年,或明年,往義州師事賀欽,學(xué)理學(xué)。

《閭山馮公墓碑》:“時(shí)諸生務(wù)涉獵為詞章,獨(dú)往謁義州賀醫(yī)閭先生,事身心之學(xué)?!?/p>

是年,裕成親,妻伏氏。

青州本《世錄》載王崇慶《明貴州按察司副使閭山馮公暨配宜人伏氏合葬墓志銘》(下簡稱《閭山馮公暨配伏氏墓志銘》):“宜人伏氏,遼東廣寧人,生于成化己亥十月十二日。閭山公幼在襁褓,伏翁見而奇之,遂許聘。年十八,歸公。公時(shí)已游庠校,然孤貧獨(dú)立,宜人躬操井臼,力佐卒業(yè)?!卑?,裕妻伏氏(1479—1552),遼東廣寧人。

弘治十四年辛酉(1501) 裕二十三歲,惟健一歲

二月二十六日,馮惟健生于廣寧。

車本《世錄·奉祀神主》:“顯考鄉(xiāng)進(jìn)士馮公諱惟健,……生于弘治十四年辛酉二月二十六日未時(shí)……孝子子益奉祀?!?/p>

弘治十六年癸亥(1503) 裕二十五歲,惟健三歲

裕叔祖母池氏卒。

馮?!恶T氏世系》:“三叔祖妣池氏,……年八十三。卒于弘治十六年五月十四日丑時(shí)?!薄堕偵今T公墓碑》:“叔祖母卒,持喪三年,當(dāng)?shù)蓝仄葢?yīng)舉,不赴?!毙祀A《世經(jīng)堂集》卷十六《貴州按察副使閭山馮公墓志銘》(下省稱《閭山馮公墓志銘》):“少孤,育于叔祖母池氏。及為諸生,池卒,為持三年喪,有司就辟之?!薄堕偵今T公小傳》:“少失父母,叔祖母池媼養(yǎng)之……池媼卒,為持喪三年,郡縣交辟之,不赴?!卑?,馮裕于下年中舉,則持喪三年、不赴應(yīng)舉等記載失實(shí)。

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 裕二十六歲,惟健四歲,惟重一歲

正月初七日,馮惟重出生。

余繼登《淡然軒集》卷六《明行人司行人贈承德朗兵部主事芹泉馮公暨配蔣太安人墓志銘》(下簡稱《芹泉馮公暨配蔣太安人墓志銘》):“公生于弘治十七年正月七日。”車本《世錄·奉祀神主》:“顯祖考……馮公惟重,……生于弘治十七年甲子正月初七日酉時(shí)?!O琦奉祀?!卑矗豪罹S楨《馮氏家傳》云:“惟重少伯兄一歲”,誤。

秋,裕中舉人。

《閭山馮公墓碑》:“弘治甲子,山東鄉(xiāng)薦?!薄叮ü饩w)山東通志》卷九二《舉人表》:“弘治十七年甲子科:馮裕,益都人?!卑矗涸R詮V寧衛(wèi)籍應(yīng)試。

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 裕二十七歲,惟健五歲,惟重兩歲

春,裕會試下第。

正德三年戊辰(1508) 裕三十歲,惟健八歲,惟重五歲

春,裕舉進(jìn)士。

《嘉靖臨朐縣志·科貢》,歐陽德《閭山馮公墓碑》,徐階《閭山馮公墓志銘》。

青州劉澄甫、黃卿亦中進(jìn)士。

按:據(jù)《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裕中三甲第151名,劉澄甫中三甲第64名,黃卿三甲第216名。

正德四年己巳(1509) 裕三十一歲,惟健九歲,惟重六歲

裕授華亭令。

《閭山馮公墓碑》:“己巳,令華亭。邑劇,不事嚴(yán)察,用廉平為理?!薄堕偵今T公傳》:“年三十登正德戊辰進(jìn)士,明年出為華亭令。政尚寬平,必聽民所便,不以鷙擊為治。”

《(崇禎)松江府志》卷二六《守令題名·知縣》:“馮裕,伯順,臨朐人,進(jìn)士。正德四年任,七年調(diào)蕭縣?!?/p>

《光緒華亭縣志》卷十一《職官》:“馮裕,正德四年任,有傳。”

約是年,裕三子徐哥生。

按:馮裕三子乳字“徐哥”,在惟敏之前,當(dāng)較惟敏年長兩三歲。惟敏生時(shí)裕仍在華亭,則徐哥之生,極可能在本年裕南下履任途經(jīng)徐州時(shí)。馮惟健《哭六弟晉哥于鳳臺門蒿里》云“昔徐哥葬于晉上,爾今復(fù)埋于鳳臺”,據(jù)此可推,徐哥當(dāng)生于馮裕赴任途中,而夭于晉州。

正德五年庚午(1510) 裕三十二歲,惟健十歲,惟重七歲

裕在華亭,頗多惠政。以豪右訛言加賦,待理。寓居鶴城書院。

《(崇禎)松江府志》卷三二《國朝名宦績二》:“馮裕,號閭山,山東臨朐人,正德戊辰進(jìn)士。令華亭,性篤實(shí),薄于自奉,廉于取民,好執(zhí)法,不肯毫發(fā)少假人。劉瑾更張舊法,內(nèi)差添設(shè)私員,民間大有誅求,他令皆通融,而裕獨(dú)堅(jiān)挺不應(yīng)。邑大水,西田多渰沒,東田稍收,顧歲租不能全蠲,尚征其半。適部使者至,又加以租外新派,民嘩言裕加賦于民,撫臺張公惑之,下裕于獄。既而察裕無他,改知蕭縣。待理時(shí),寓居鶴城書院歲余,空囊不充朝夕,士大夫往往有饋遺相周者。裕日惟賦詩,吟詠?zhàn)缘?,無怨尤不平之氣,人尤賢之?!狈截曉赖日撛唬骸伴偵今T公裕治華亭有惠政,其去也,民為歌曰:‘大水橫發(fā)高樹低,人死為魚公凄悲,誰使公去傷哉離!’公去華亭幾四十年,其子少洲公名惟訥,復(fù)來治松,請祀公于學(xué)宮。徐獻(xiàn)忠《記略》曰:昔在正德己巳,公來治民,任真履平,不事績飾,事有利者即力任之。方是中官操竊名器,郡長吏有出其門者,頗事斂括。公不承其意旨,遂為所不樂。是歲秋大水,自邑以西漭為巨壑,民饑餓死者甚眾,而糧額不蠲減,監(jiān)司者又適去任,乃不待報(bào)請,移其稅于高鄉(xiāng)。繼而監(jiān)司者至,郡長吏乃從中搆之,幾中于禍。民相率聲其冤,僅得調(diào)蕭縣去。”

《(乾?。┤A亭縣志》卷九《職官志下·名宦傳》:“馮裕,……正德戊辰進(jìn)士,任縣事,執(zhí)法不假,劉瑾專橫,長吏有出其門者,大肆斂括,裕不應(yīng)。會邑大水,西田多渰沒,歲租不能全蠲,請移其稅于高鄉(xiāng)?;蛴炑栽<淤x,郡邑府吏構(gòu)之,巡撫下裕獄,既而民聲其冤,改知蕭縣。去當(dāng)待理時(shí),寓鶴城書院,歲余不謀朝夕。裕賦詩自得,無幾微不平意,人尤賢之。”亦見《(嘉慶)松江府志》卷四一《名宦二》。

八月,劉瑾敗,張文冕伏誅。

《明史·武宗紀(jì)》:“(五年)八月甲午,劉瑾以謀反下獄……戊戌,治劉瑾黨,吏部尚書張彩下獄。己亥,曹元罷。丁未,革寧王護(hù)衛(wèi)。戊申,劉瑾伏誅。己酉,釋謫戍諸臣?!?/p>

《(嘉靖)臨朐縣志·鄉(xiāng)賢·馮?!罚骸俺伺d令,時(shí)瑾豎扇禍,邑人張文冕為劉瑾心腹,以家托公,不答。計(jì)日禍及而逆黨伏誅。歷蕭縣、晉州,所至多惠政,民多去后之思?!?/p>

《(嘉靖)青州府志》卷十四《人物·馮?!罚骸皶r(shí)瑾豎扇禍,邑人張文冕任近侍,為瑾腹心,以家托之。裕至邑,一無所私庇,冕怒,訴于瑾,將逮系之。裕知禍在旦夕,略不為動。已而逆黨伏誅。歷蕭縣令,知晉州,所至多惠政,民懷去后之思?!?/p>

《(光緒)益都縣圖志》下冊卷七《外傳·馮裕傳》:“縣大水,下田多逋賦,裕令上田代輸其什之一。大吏坐裕加賦,百姓爭奔走言其狀,乃得白,猶改知蕭縣。”

是年,惟重就學(xué)于廣寧。

青州本《馮氏世錄》載宋伯華《贈承德郎兵部主事芹泉馮公暨配太安人蔣氏行狀》(下省稱《芹泉馮公暨蔣氏行狀》):“公生七年,就外傅,十歲能屬文?!卑矗┲鼐蛯W(xué)于廣寧,惟健就學(xué)當(dāng)更早。

正德六年辛未(1511) 裕三十三歲,惟健十一歲,惟重八歲,惟敏一歲

裕攜家寓居華亭鶴城書院。

九月初一(1511年9月22日),馮惟敏生于華亭。

車本《世錄·奉祀神主》:“顯考……府君馮公諱惟敏,……生于正德六年辛未九月初一日子時(shí),……孝子子升奉祀?!?/p>

青州本《世錄》載石茂華《明故保定府通判海浮馮公行狀》(下省稱《海浮馮公行狀》):“閭山公筮仕吳松,公生于吳松?!?/p>

《海浮山堂文稿》卷五《祀灶告文》:“主人生于吳松,長于建業(yè),游于楚粵燕趙之區(qū),而歸耕于海岱之隩,殆非誠齊人也?!薄逗8∩教迷~稿》(下簡稱《詞稿》)卷一《庚午春試筆序》:“余生于正德辛未?!?/p>

正德七年壬申(1512) 裕三十四歲,惟健十二歲,惟重九歲,惟敏兩歲

裕赴蕭縣任,攜家至蕭。

《(崇禎)松江府志》卷二六《守令題名·知縣》:“馮裕……七年調(diào)蕭縣?!?/p>

徐階《閭山馮公墓志銘》:“事竟白,猶改知蕭縣。蕭,故豐碭之區(qū),俗獷悍,尚豪俠,又新被兵。公厚撫之,其強(qiáng)者得不去為盜賊,弱者以不饑死?!?/p>

歐陽德《閭山馮公墓碑》:“(蕭)縣新被兵,加意附循,民用安集”。

《(嘉慶)蕭縣志》卷十一《名宦》:“馮裕,山東臨朐人,正德三年知蕭縣,歲饑,發(fā)廩以賑□,日煮豆粥三百釜食之,又撫流移墾蕪萊,補(bǔ)助不給,邑人依若慈母焉。裕起家進(jìn)士,知蕭縣,敷政慈惠,操守端潔,修葺黌序,振興文教,在任八年,民歌其德。子惟訥、惟賢皆登甲第,為當(dāng)時(shí)名臣。”按,此記載多有訛誤:“正德三年”當(dāng)為“七年”;“在任八年”亦誤;“子惟訥、惟賢”亦誤。

正德八年癸酉(1513) 裕三十五歲,惟健十三歲,惟重十歲,惟敏三歲,惟訥一歲

六月十九日(1513年7月21日),馮惟訥生于蕭縣官舍。

車本《世錄·奉祀神主》:“顯考……府君馮公諱惟訥……生于正德八年癸酉六月十九日未時(shí)……孝子子臨奉祀?!?/p>

青州本《世錄》載惟敏《明通奉大夫光祿寺卿少洲馮公行狀》(下簡稱《少洲馮公行狀》):“正德癸酉,先大夫自華亭令調(diào)蕭縣,弟生于蕭?!?/p>

余繼登《淡然軒集》卷六《明通奉大夫光祿寺卿少洲馮公墓志銘》(下簡稱《少洲馮公墓志銘》):“正德癸酉憲副公為蕭令,生公于蕭。”

是年,裕遷知晉州。

《閭山馮公墓碑》:“擢知晉州,滹沱河……徙城南而賦猶踵舊,公立排眾言,視地腴瘠益損之,流民相繼來復(fù)?!?/p>

《閭山馮公墓志銘》:“遷晉州知州,黃河自城北徙而南,北地日瘠而賦乃視南高,公更其額,民大悅?!卑矗骸包S河”當(dāng)為“滹沱河”之訛。

《(康熙)晉州志·名宦》:“公字伯順,正德中由進(jìn)士知晉州,資稟英邁,識見博洽。比知晉,剔蠹刮陋,振刷無遺。嘗見晉民凋耗狀,愀然不悅曰:‘貧非惰業(yè)也,第長吏弗良,徭坐不均,豪胥得緣此為奸以致之耳?!从H校版圖,度田入租,量口收庸,凡力役挽運(yùn)之僉,無不協(xié)輿論者……及升任,晉人多德公而吏胥尤畏其威云?!?/p>

按:《(康熙)晉州志》卷五:“馮裕,山東臨朐人,由進(jìn)士正德六年任,見《名宦》?!庇帧叮ㄇ。┱ǜ尽肪矶堵毠佟罚骸榜T裕,臨朐人,進(jìn)士。正德六年任。有傳,見《名宦》。”卷三〇《名宦》:“馮裕,臨朐人,進(jìn)士。資稟英邁,識見博洽。正德六年知晉州,剔蠹刮陋,振刷無遺。”二志皆載馮裕正德六年(1511)知晉州,與其它記載相迕。裕正德七年始調(diào)蕭縣,而惟訥本年又生于蕭縣(見上馮惟敏撰《行狀》、余繼登撰《墓志銘》),則裕升晉州知州當(dāng)在本年秋冬。

約是年,裕三子徐哥夭,葬于晉州。

按:馮惟健《陂門山人集》卷八《哭六弟晉哥于鳳臺門蒿里》:“昔徐哥葬于晉上,爾今復(fù)埋于鳳臺。骨肉散于異域,孤魂沉于蒿萊。”徐哥生于馮裕攜眷赴華亭任時(shí),夭時(shí)約六歲左右。

正德十年乙亥(1515) 裕三十七歲,惟健十五歲,惟重十二歲,惟敏五歲,惟訥三歲

約是年,裕六子晉哥生。

歲末,裕離開晉州,進(jìn)京述職。擢南戶部員外郎。

按:裕六子“晉哥”在惟訥后,當(dāng)生于本年或上年(1514)歲末。鄭騫《馮惟敏及其著述》考定此年裕自晉州遷南京戶部員外郎,“《晉州志》,裕后任知州尚繼美正德十年任”??肌肚≌ǜ尽肪矶堵毠佟罚骸吧欣^美,東平人,舉人,正德十年任?!笨芍T裕本年調(diào)離,進(jìn)京述職后即返回廣寧。回廣寧安頓后,再啟程赴任。

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 裕三十八歲,惟健十六歲,惟重十三歲,惟敏六歲,惟訥四歲

是年,裕由廣寧攜家赴鳳陽。惟健、惟重就學(xué)于廣寧衛(wèi)學(xué)。

按:惟健、惟重早已就學(xué)于廣寧,并相繼成為廣寧衛(wèi)諸生。余繼登《芹泉馮公暨配蔣太安人墓志銘》:“方居遼時(shí),已為廣寧衛(wèi)諸生”,惟健顯然更早于惟重入學(xué)。馮裕攜妻伏氏、四子惟敏、五子惟訥赴任。

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 裕三十九歲,惟健十七歲,惟重十四歲,惟敏七歲,惟訥五歲

裕督儲于中都(鳳陽)。

《閭山馮公墓碑》:“丁丑,擢南京戶部員外郎,督儲中都,居守中官驕甚,秉禮不為下。其人怒,陰偵所間,欲中之,逾年竟無所得,乃嘆服。”《閭山馮公墓志銘》:“遷南京戶部員外郎,督儲中都,留守中貴人素驕,公不為下,中貴人怒,陰伺公,逾年無所得,乃已。”

四月,惟直生。

車本《世錄·奉祀神主》:“顯叔考……府君馮公諱惟直……生于正德十二年丁丑四月二十九日□時(shí)……侄子益奉祀?!?/p>

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 裕四十歲,惟健十八歲,惟重十五歲,惟敏八歲,惟訥六歲

惟健護(hù)侍外祖母劉氏歸廣寧,并與高氏完婚。秋,攜妻南下。

《閭山馮公暨伏氏墓志銘》:“伏翁亦早逝,每閭山宦處,輒奉母劉以行。在留都時(shí),劉年高,念鄉(xiāng)土,遂歸廣寧。后公移家青州,山海阻越,宜人歲時(shí)懷望,涕泗不絕。及劉卒,訃至,哀毀執(zhí)喪如禮?!?/p>

惟健《哭六弟晉哥于鳳臺門蒿里》:“昔在鳳陽,吾歸故園。汝同諸昆,送我于門……既諧婚媾,遽欲南還?!?/p>

按:惟健上年隨父到鳳陽,本年北上完婚,兼送還外祖母劉氏。完婚后即攜妻南下,途中因逢寧王宸濠之亂,至南京已在次年秋。

惟敏、惟訥進(jìn)學(xué)。

《海浮山堂詩稿》卷一《舍弟留滯隴西屢歲不遷,山居馳念悵然有作》其三:“少小同筆札,出入學(xué)雁行。一時(shí)誦古文,三歲不成章。七歲嫻禮儀,灑掃辟中堂。八歲問奇字,十歲諧宮商?!?/p>

李維楨《馮氏家傳》:“馮惟訥,字汝言,六齡就外傅,誦書聲朗朗如成人?!蔽┟簟渡僦揆T公行狀》:“甫六齡就外傅,同余受句讀,余吶吶不能讀,弟朗誦佔(zhàn)畢如成人。質(zhì)問敢言,先大夫命名之義,實(shí)教之也?!北灸晡┟舭藲q,惟訥六歲,正是“少小同筆札,出入學(xué)雁行”也。

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 裕四十一歲,惟健十九歲,惟重十六歲,惟敏九歲,惟訥七歲

春初,裕六子晉哥夭折。秋,惟健攜妻抵南京。

惟健《陂門山人集》卷八《哭六弟晉哥于鳳臺門蒿里》:“昔在鳳陽,吾歸故園。汝同諸昆,送我于門。謂斯別之不久,聲欲失而復(fù)吞。遙遙萬里,行路實(shí)難。眷彼故國,孰云同歡。既諧婚媾,遽欲南還。中途阻絕,雨水茫然。江右亂起,勢焰爍天。望消息而不可見,欲赴難而不敢前。心死寒灰,淚如奔川。日月奄逝,遂及一年。今春西來,尚愁風(fēng)煙。載行載止,屢避屢遷。舟抵國門,音信始傳……己卯抆淚書于金陵客舍。”

按:本年惟健南還,途中適逢寧王之亂起,東西走避,因而至秋方回南京?!睹魇贰の渥诒炯o(jì)》:“(十四年)六月丙子,寧王宸濠反。巡撫江西右副都御史孫燧、南昌兵備副使許逵死之。戊寅,陷南康。己卯,陷九江。秋七月甲辰,帝自將討宸濠,安邊伯朱泰為威武副將軍,帥師為先鋒。丙午,宸濠犯安慶,都指揮楊銳、知府張文錦御卻之。辛亥,提督南贛汀漳軍務(wù)副都御史王守仁帥兵復(fù)南昌。丁巳,守仁敗宸濠于樵舍,擒之?!睂幫踔畞y結(jié)束后惟健方抵南京,時(shí)間約在八月。晉哥生于晉州,夭于南京,年約五六歲。

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 裕四十二歲,惟健二十歲,惟重十七歲,惟敏十歲,惟訥八歲

秋,裕詣京師考績,上表請封父母,得旨如所請;乞歸廣寧省墓,不許。遷南京戶部郎中。冬,由京師南返,道經(jīng)臨朐,祭先祖之墓。

車本《世錄》載馮?!恶T氏先隴表》:“庚辰秋,裕以考績詣京師,始得誥贈先君及太宜人如例。是冬,裕南還,道臨朐,求遠(yuǎn)祖之墓而祭之?!?/p>

《陂門山人集》卷八《廣寧先隴建華表告文》:“及除郎中,得贈吾祖奉直大夫,乃遂上疏乞歸省。當(dāng)寧謂膂力有可以奔走國事者,不許。自咎累日,乃遂抆淚撰文,布寫衷曲,寓金俾表章墓道,不圖付托不效,徒用悼悔,其事遂寢。”

《陂門山人集》卷六《游冶泉記》:“家居(君)官南都,以事至京師,道臨朐,省墳?zāi)?,還語健曰:‘吾將復(fù)矣。’余應(yīng)曰‘諾’,退而號冶泉,成父志也?!?/p>

按,臨朐七賢梨花埠本《馮氏世錄·誥命敕表》(下簡稱梨本《世錄》)存“南京戶部湖廣清吏司署郎中事員外郎馮裕父母誥命”及“南京戶部湖廣清吏司署郎中事員外郎馮裕并妻伏氏誥命”殘文,后者開列馮裕履歷:“初任直隸松江府華亭縣知縣,二任徐州蕭縣知縣,三任真定府晉州知州,四任南京戶部福建清吏司員外郎,五任今職?!睍r(shí)間均為“正德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本年歲暮,馮裕在歸南途中轉(zhuǎn)道臨朐祭遠(yuǎn)祖之墓,遂生返籍之念。

正德十六年辛巳(1521)裕四十三歲,惟健二十一歲,惟重十八歲,惟敏十一歲,惟訥九歲

裕攜全家在南京。

惟健作《冶泉說》,遂以“冶泉”自號。

按:《冶泉說》注“辛巳歲作”,而《游冶泉記》稱其首次游冶泉在戊子(1528)冬,則作此文時(shí)惟健尚未到過冶泉,或父裕在去年考績時(shí)惟健曾隨行,道經(jīng)青州而未及訪游也。

惟健、惟重參加南京士人陳鳳、許穀等人的清溪詩社。

陳鳳《陂門集敘》云:“(汝強(qiáng))隨宦南北,游學(xué)金陵。先閭山翁時(shí)為南戶部郎也。方弱冠,文名嶄嶄起,聲聞士林,乃都人士無不知有馮汝強(qiáng)者……汝強(qiáng)偕其仲氏大行君汝威因馬子原明以交予,汝言兄弟尚幼也。予方與所善諸文學(xué)締為文社,修業(yè)清溪之上。若今楊參知全卿、盧冏伯國賢,則又與予同棲郊壇之野,汝強(qiáng)最先識二君。亡友金方山子有、令弟子坤適歸自大召,又因識兩金子。乃后為馬竹山承道、陳淄川孟錫、許奉常仲貽諸君亦無不愿交馮氏者?!鼻嘀荼尽妒冷洝份d王家屏《明行人司行人贈承德郎兵部車駕司主事芹泉馮公暨配封太安人蔣氏墓志銘》:“閭山公宦留都,公從而南,講業(yè)清溪,一時(shí)名公如許石城、邢雉山輩與公游者,皆遜以為不及,名益日起。”

按:青溪結(jié)社事在何年俟考,惟健、惟重參與其活動暫系于本年。陳鳳,字羽伯,一字元舉,號玉泉,鎮(zhèn)江人。嘉靖十四年進(jìn)士,累官陜西參議。許穀(1504—1586),字仲貽,號石城,上元人。嘉靖十四年會元。歷官戶部主事、吏部郎中、南太常少卿、江西提學(xué)僉事、南尚寶司卿,遭讒言罷歸。有《省中稿》、《歸田稿》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