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本書完成于十四年以前。當(dāng)時我剛從一場為時大半年的結(jié)核病中恢復(fù),忽然感到生命的緊迫。處于而立分界點的年齡,似乎帶來了一種內(nèi)在的激情,如同年方弱冠患有肺病的李賀曾經(jīng)敏感的。在這股激情的促使下,我在很多個連續(xù)的夜晚中寫下了這部書稿,它大體是一氣呵成的。
書稿沒有單純追慕盛唐文人軼事的情懷,也無意于具體詩句的審美展示,它更想傳達的是和詩歌意境關(guān)聯(lián)的無言激情。寂靜的夜晚,唐代詩人們的筆下意境和現(xiàn)世生活、情感欲望在我的腦子里游走,打破既有的界限融匯在一起,就像一條不斷自行尋找新的兩岸的河流。
雖然如此,存在的限制卻明白地擺在那里,從精神枷鎖到物質(zhì)匱乏,任何繁榮的時代都含有內(nèi)在的貧乏,不羈的李白和拘束的杜甫殊途同歸,奇詭的李賀也投影于李商隱無題的深情,古代詩人和我本人面對的奧秘和困境一脈相承。這也是我在遙遠的唐代詩人世界里打量自我的原因。不理解他們,我也就認識不了自己。
這本書有著告別青春的意味,但它無意于懷舊,而是處在今昔的門檻上,真實地體會和面對人性困境。就像盛唐詩歌度過了安史之亂的門檻,無可避免地面對時代與意境的轉(zhuǎn)折,詩人們不得不從斷裂處重尋精神線索和建造心靈家園。每一個詩人,從古到今,都面臨荷爾德林說的那個“在一個貧乏的時代,詩人何為”的問題。
初看起來,不管是在漂泊無依的杜甫或歸于寂寞的孟浩然身上,這個問題都近于無解,詩人們注定是失敗者,勝利的是權(quán)力和金錢。但又實際已經(jīng)解決。當(dāng)杜甫嘗到故人園中新割的韭菜,或是孟浩然體會到寂寞中來去的幽人身影,抑或杜牧注意到眼睛下面容易被忽略的睫毛,詩人們都得到了片刻即永恒的精神自足,也就化為他們超越時代流傳下來的詩句。
記得十四年前重慶的夏夜,寫完這本小書,天氣炎熱難當(dāng),窗外市聲未歇??吹狡拮訏煸诖芭_的綠蘿,我心中卻像掠過了一絲清風(fēng),感到某種平安。正如荷爾德林對那句疑問的回答:詩人們看起來無所作為,但是,他們是自由的使者,夜夜巡行在神性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