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優(yōu)秀的中國青年,留學去!
優(yōu)秀的中國青年,留學去!
為了中國的未來和你們自身的未來,留學去!
留學的大潮,在21世紀的中國涌動。這是涌動著青春、熱情、智慧和志向的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自1978年12月26日起,到21世紀第一個10年過去的時候,已經(jīng)有150萬中國留學生奔向海外。這個數(shù)量遠遠超過過往歷史中幾千年中國留學者的總和。
本書將描繪這股大潮的第一個波浪:起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初的1978年,這年12月26日,第一批52名學者,同乘一架飛機,經(jīng)巴基斯坦、法國飛越大西洋,前往美國留學。
他們是射向遙遠天際的一道晨曦,由此天將破曉,燦爛的朝霞就要升起,輝煌的旭日隨之噴薄而出。
在他們身后,留學潮漲潮了,一浪接一浪濤聲不竭,浪浪相逐,聲勢越加高漲,蔚成中國留學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觀景象。
它的壯觀和奇美,是中華文明在走向21世紀時綻放出的又一道絢麗風景。
在這個留學大潮中卷起的浪花,最先涌向美國,隨后涌向日本,然后是西歐,再向澳大利亞、新西蘭擴展,接著向俄羅斯、印度、韓國……向世界上一個又一個國家涌去。
在52人赴美留學之前,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劫難涂刷的巨大空白。置身在這片空白中望去,整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中國留學生的群體身影。
1978年12月底,中國向美國派出的這52名公費留學生,就是當年成批出國留學者的全部。
1979年才是“較大規(guī)模派遣留學生”的第一年,總共派出了1277人,基本上都是公費生,自費生人數(shù)屈指可數(shù),通常忽略不計。
20世紀80和90年代,留學生人數(shù)穩(wěn)步增長,2000年出國留學生達到了3.9萬人。從這年起,出國留學人數(shù)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于2002年達到了12.5萬人,在一年中出國留學人數(shù)首次超過10萬人。2008年,這個數(shù)字達到了17.98萬人。在地球這顆藍色星球的記錄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在30年間走出了如此眾多的留學生,以至匯聚成改變著歷史進程的洶涌留學潮。
對于現(xiàn)代國家和現(xiàn)代公民,對于現(xiàn)代文明和現(xiàn)代生活,尤其是對于一個志在攀登世界文明和科學高峰、與世界潮流融合的民族和時代來說,留學是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必不可少的。
留學是民族之間、國家之間文明的交流和融合。這種交流與融合建立在語言交流之上,又遠遠超越語言范疇。一個國家輸出和接收留學生的數(shù)量,與這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程度成正比。
進入21世紀,如果一個國家沒有相當數(shù)量、占人口一定比例的出國留學生和前來留學的國際學生,那么在這個國家,貧窮和愚昧、迷信和專制還會頑強地存在,甚至會肆虐起來,這個民族的視野就會受到局限而變得短淺,這個民族的語言會因缺少新鮮詞匯而固化,這個民族的思維也會因此而缺乏活力。一句話,沒有留學生就沒有現(xiàn)代化。
大潮是海洋的深沉呼吸,大潮是海洋的放聲歌唱。
有來潮就有去浪,浪花是大海奉獻的生命禮贊。
從20世紀80年代起到2010年30年間,超過30萬(應(yīng)該是更多)青年人留學之后回到親愛的祖國,投身于改革開放,投身于改變自身命運的人生搏擊。他們中間許許多多的人,展現(xiàn)了瑰麗多彩的人生畫卷。
從52人的留學生涯開始,中國留學潮顯得聲勢洶涌,極具擴散力。進入21世紀,留學之后的歸潮越來越氣象壯觀。涌出和涌進的潮頭在21世紀漸漸縮小了流差。這種改變將給古老的中國帶來多少嶄新氣象,還留待人們細細觀察、認識和體會。
它必定會改變世界、改變?nèi)松?,這是毫無疑義的。
莫道大海蒼茫,濫觴必有源頭。
本書追溯1978年12月那個留學大潮的源頭,追尋在潮頭浪尖上疾行而去的第一批中國留學生。
當年,他們的正式身份是“公派訪問學者”。在他們出發(fā)的時候,中文中甚至還來不及為他們的身份確定廣為人們接受的譯詞,在教育部檔案中,最初把他們稱為“赴美進修生”。而“訪問學者”的名稱,則是這批留學者到達美國以后使用起來并為人們廣為接受的,而且借用了英文稱謂。
考量出國留學這個基本點,“訪問學者”自然歸入留學生范疇。
在中國近代留學史上,曾有“庚款生”和“稽勛生”兩個概念?!案睢迸c1900年在中國發(fā)生“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lián)軍”侵華有關(guān)。1900年是庚子年,中國戰(zhàn)敗而支付巨額賠款。
1908年,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總統(tǒng)的咨文,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一半退還中國,由中國政府主持,用作資助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次年,中國政府開始選派第一批“庚款生”赴美。此后,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如英國等也加以效仿,使“庚款生”人數(shù)明顯增加。
1911年,中國爆發(fā)“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實行共和。為了弘揚推翻千年帝制的精神,也是為了紀念先烈,中國政府選拔了兩批官費留學生,主要是辛亥革命的青年功臣或有功人士的子弟,由政府的臨時稽勛局以“酬勛”名義選派,所以叫“稽勛生”。1912年,首批“稽勛生”赴美。由于這兩批留學生為數(shù)較少,所以知道的人也比較少。
由于都是通過嚴格選拔而成行的,“庚款生”和“稽勛生”在國外特別是在美國的學習相當成功,他們中涌現(xiàn)了優(yōu)秀人才,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
不包括當年派出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言生”。
出國留學人數(shù)統(tǒng)計,主要是根據(jù)教育部歷年來公布的數(shù)據(jù),沒有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的出國留學生人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