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中國教育代表團赴美談判方針

1978:留學改變人生——中國改革開放首批赴美留學生紀實 作者:錢江 著


6.中國教育代表團赴美談判方針

中美建交談判推動兩國互派留學生

教育部副部長李琦分管外事,包括派遣留學生工作。對于領受派遣留學生出國的任務,李琦的一段回憶可以說明當時心境:

(鄧小平的)講話首先在教育界激起強烈反響,大家認為小平同志的講話高瞻遠矚,是一項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決策。當時我作為教育部分管外事的副部長,既受到極大鼓舞,又清醒地意識到我國長期被封鎖,特別是“文革”十年同外邊幾乎隔絕,同西方文化交流不多,對他們學校的情況,以至如何派遣留學生等,十分缺乏了解,我們只有建國初期向蘇聯(lián)、東歐派遣留學生的經(jīng)驗,要想一下子向西方國家派遣這么多留學生,許多工作確實很棘手。教育部擬方案時,多方向國內了解情況的學者請教。我們當時商定先向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西歐派遣留學生。

由于“文革”閉關鎖國,業(yè)務停頓,缺乏留學生派遣知識,教育部外事局一開始想得簡單,覺得把我方確定的名單通知對方國家,由這些國家(比如美國)教育部門安排就是了。待到要落實下來才知道完全不是這么回事,非但要和政府部門聯(lián)系,還一定要和學校以及有關教授聯(lián)系上才行,而且后者才是落實的關鍵。

1978年7月28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林家翹和夫人梁守瀛

此時,中美建交談判已在秘密進行。1978年7月5日,中國外長黃華和美國駐中國聯(lián)絡處主任伍德科克在北京朝陽門的中國外交部大樓舉行了第一次建交秘密談判,有力地推動了向美國派遣留學生的事務。

7月10日方毅與美國總統(tǒng)科技顧問普雷斯會談時,美方就提出,美國歡迎中國組織代表團到美國實地考察大學條件,為確定派遣留學生進行具體接洽。

這個建議正中下懷,中國教育部早有此意。在教育部的初步計劃中,向國外派遣留學生,主要接收國就是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科技最發(fā)達,在歷史上接收中國留學生最多。當時中國與蘇聯(lián)的關系仍處于冰點期,連一個公派留學生都沒有,而且不打算再派。

7月下旬,教育部外事局負責人李瓊會見了一些來華訪問的美國高等院校教授,向他們透露中國希望大規(guī)模派遣留學生的意向,詢問怎樣派遣留學生,怎樣聯(lián)系接收,結果很快就有了回音。

美國總統(tǒng)科學顧問普雷斯稱得上真抓實干。他回國后不久,美國科學院主席于8月初向負責中國科學院事務的方毅副總理發(fā)來電報,希望方毅去華盛頓,參加8月24日在那里舉行的美中交換留學生規(guī)劃會議。

這次會議舉行兩天,美國各大學、相關協(xié)會和美國政府機構等25個單位參加。邀請電說:

在兩天會議中將要提出的重要問題有:

1. 在美國培養(yǎng)中國留學生的規(guī)模,是500人以內,還是500~5000人,或是5000人以上?

2. 如何培養(yǎng)不同層面的留學生,如中國本科大學生、有學位的研究生、無學位的研究生,以及高級專業(yè)人員。

3. 制定與專業(yè)相結合的英語培訓計劃,幫助初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

4. 討論美方接收中國留學生的興趣。

5. 組織有益的、不受干擾的全國性協(xié)作。

6. 美國學術機構應該如何建立與之適應的全國性協(xié)調機構?

會議將對計劃和落實與中國交換留學生方案提出一個總結性文件。

研究了這份電報,中方認為,可按原先的雙方約定,由前去訪美的中國教育代表團對上述情況一并了解、討論和解決即可。

好消息陸續(xù)傳來。1978年8月21日,美國的奧伯林學院院長丹恩勃克致信李瓊稱,該校教授卡爾遜于7月25日在北京見到了李瓊,得悉中國將派遣留學生,為此,“奧伯林學院將高興地考慮接受1979年9月入學的中國學生,在某些領域我校接受1979年2月入學的學生?!边@封來信使外事局出國處的干部們感到振奮,同時也擔心,要在年內大規(guī)模派出留學生恐怕不易做到。

組成教育代表團出訪日、加、美

9月2日,普雷斯在太平洋彼岸向方毅發(fā)出正式邀請信,請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去美國商談派遣留學生事宜。信中說,根據(jù)“中國計劃派出的學生人數(shù)、專業(yè)興趣、學習課程的性質(大學生、研究生、進修生、得學位和不得學位的學生和是否需要上語言課)以及選拔到美國學習的學生事先的準備工作,我方準備討論在美國大學里接收中國學生可能做出的安排,以及希望去中國學習的美國學生的大概人數(shù)和專業(yè)等安排及安置學生的機構,以便根據(jù)他們的專業(yè)、水平、經(jīng)歷和語言能力,確保其在最合適的大學里學習最適宜的課程。……鑒于雙方對交換學術的高度興趣,我們認為9月會晤是必要的,它將為這些交流建立一個及時和成功的開端”。

中方接受普雷斯建議,教育部于9月組成兩個代表團,副部長雍文濤率團訪問日本、加拿大,另一個代表團去美國。

9月12日,外交部、教育部聯(lián)名向國務院報送關于《中國教育代表團訪問日本、加拿大的方針任務的請示報告》,該代表團將于10月3日啟程,為時半個月。

報告將“出訪方針和任務”確定為:“這次出訪系友好訪問的性質,并著重考察對方各級各類學校和科研設施;同時就今后同對方教育交流項目交換意見。代表團應充分體現(xiàn)我教育界在英明領袖華主席領導下的嶄新的精神面貌。出訪期間,應認真執(zhí)行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線,遵循我黨‘十一大’和五屆人大制訂的方針任務,開展對外活動,多做工作,廣交朋友,尋求知識,學習和了解對方的長處,為我所用,相機介紹我國人民在華主席領導下,教育戰(zhàn)線和各條戰(zhàn)線所取得的成果?!边@些都是當時的常用語言和詞匯。

報告說:

日本和加拿大均有同我擴大教育交流的愿望,我也有此要求。我擬就以下方面同對方會談:

1. 歡迎日本和加拿大分別派團回訪(業(yè)經(jīng)國務院批準);

2. 互換留學生、科技生、進修生的問題;

3. 兩國高等院校之間開展校際交流的問題;

4. 兩國專家、學者相互進行講學的問題;

5. 繼續(xù)邀請日、加兩國派語言教師來華辦外語短訓班以及其他教育領域的來往。

對于以上項目,擬本著如下原則:凡是業(yè)經(jīng)國務院批準的原則范圍之內的項目,如留學生,能定下來的即定下來;凡是符合我要求的,對方又有此愿望的,擬大體交換意見,以后通過外交途徑,分別列入1979年兩國文化教育項目進一步落實。涉及其他部委的項目,可轉達有關部委供他們考慮。

相比對日交流,這段時間里中美高等教育界交流說得上熱氣騰騰,直入佳境。1978年9月18日,教育部向方毅報告,準備邀請吳健雄等42位外籍學者來華講學。

赴美代表團的組成和談判方針

組織赴美代表團是工作重點,首先在代表團團長人選上就費了一番琢磨。

事后李琦回憶說,當時中美之間沒有正式建交,這樣一來代表團只能以“民間”名義出訪,團長就不宜由政府部長擔任。而這個團長既要在國外科技教育界有影響,知名度較高,有外事活動能力,又要對國內教育情況相當熟悉。于是請著名科學家——全國科協(xié)代主席、新任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擔任團長,李琦則以中國教育協(xié)會副會長名義擔任代表團顧問。然而這個“顧問”是被賦予決策重任的。

代表團成員及工作人員還有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協(xié)書記處書記張維,國家科委、教育部外事局、外交部美大司的負責人艾大炎、黃坤益、李瓊,還有徐光磊、廉正保、倪耀禮、馬家驪、郭懿清,共11人。

外交部、教育部于9月26日上報《關于赴美中國教育代表團出訪方針的請示》,確定此行的方針是:

堅決貫徹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線,嚴格按照《上海公報》精神開展對外活動。在對外交往和談判中,要以禮相待,注意留有余地,不卑不亢。既不強求于人,也不強加于人。對美國人民,要多做友好工作,相機宣傳在打倒“四人幫”以后,我抓綱治國的大好形勢,擴大我影響。我不主動談政治上的分歧問題,如對方涉及,應正面闡述我原則立場,但不予糾纏。

報告強調,代表團的主要任務是洽談留學生派遣事項。與此前訪問日本和加拿大的報告相比,雖然只隔了兩周,但用語已有所變化,增強了務實性:

1. 商談、落實1978—1979學年中美互派留學生的具體方案,爭取把我留學生進入的學校、研究單位及所修專業(yè)和人數(shù)基本定下來,對有關派遣的一些政策性或具體問題達成協(xié)議。俟國內選拔工作完全結束并與美方學校以及指導教授商定、落實到留學生個人后,即陸續(xù)派往。此外,還要交換對1979—1980學年雙方互派留學生的大體設想。

2. 擬根據(jù)我派出留學生的需要,參觀訪問幾所著名大學及我可能派遣留學生的大學,重點了解和我派遣留學生有關的問題,并對這些學校的人員做些友好工作。

報告從更為廣闊的角度述及幾個事關全局性的問題。比如,在派遣留學生的學習專業(yè)上,報告認為:

1978年9月26日,教育部呈送的《關于赴美中國教育代表團出訪方針的請示》

我派遣留學生的方針是派我急需,學對方所長,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爭取早派多派。以派進修人員和研究生為主,適當派遣少量大學本科生。學習專業(yè)以自然科學為主,學習語言和社會科學,特別是經(jīng)濟管理的,也要有少量的比例。在自然科學方面,應優(yōu)先考慮新興的科技領域和邊緣學科。

關于派出留學生的學習期限,報告提議:“除進修人員就一兩項專題進行一年、二年或略長的短期進修、研究外,研究生和本科生應基本按照美國的學制進行學習,并可接受其學位。這對保證學習質量,會起促進作用。從長遠看,對國際學術交流也有好處。同時,考慮到學位問題對來華留學的學生回國后的就業(yè)任職關系重大,而這一問題我們長期沒有解決,因此,今后我也應改變目前辦法,授予外國來華留學生相應的學位(有關授予外國留學生學位問題的具體辦法,將另行專題請示)。”

近期可以向美國派遣多少留學生?報告提出:“1978—1979學年擬向美派出留學生700名,以進修人員和研究生為主,本科生派出50~100名。各學科的百分比為:理科42%,工科45%,農林4%,醫(yī)藥8%,其他1%。派出途徑,主要通過我全國科協(xié)名義和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的渠道,約500名,其余200名將通過校際交流等其他民間渠道派出。這批學生預計1979年1月以后陸續(xù)赴美,安排好一批,派出一批。1979—1980學年派出的人數(shù),擬向美方表示,將大于1978—1979學年派出的人數(shù),如中美關系正?;?,將會考慮較大增長?!?/p>

既然要派遣留學生,對方接收國必然提出相互交流的要求,報告未雨綢繆,提出在不影響國家機密的前提下,擴大開放現(xiàn)有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專業(yè)范圍,接受一些美國學生來華學習。具體專業(yè)及數(shù)目,可先聽美方意見?!拔覂炔空莆盏姆结?,本科生,除已對第三世界國家開放的38種專業(yè)外,還擬增加考古、地質、農業(yè)、音樂、美術、中國古建筑學、中國園林設計、經(jīng)濟學等?!钡€要向對方說明,因受師資力量、試驗設備所限,目前只能“開放少量專業(yè)”,而且在未來兩三年中難以大量接收。

報告特意提到“臺灣問題”:

對于對待臺灣留學生的問題??偟膽鶕?jù)《上海公報》精神,避免發(fā)生“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問題。但在當前兩國關系的具體情況下,我學生可與臺灣學生同校學習,同一機構進修研究。凡現(xiàn)在與蔣幫官方機構簽訂有正式協(xié)議的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我一般不派人前去學習。我特殊需要的,亦可經(jīng)過批準派人學習。對有臺灣留學生的單位,應向其說明,在填寫的表格中及公開出版的刊物、資料涉及國籍時,無論我派出的留學生或臺灣去的學生,爭取一律按國際慣例寫“中國”。學習期間,遇到此類問題,我留學生應闡明我原則立場,并報請我駐美聯(lián)絡處酌情處理。至于對臺灣留美的學生,應區(qū)別不同對象,適當進行接觸,做些工作。

方毅副總理于10月1日審閱了這份報告,批示:“擬原則同意,細節(jié)還可根據(jù)當時情況靈活掌握。請鄧(小平)副主席、(紀)登奎、(余)秋里、耿飚、王震、谷牧、(陳)慕華同志批示?!?/p>

報告得到了一致贊同,周培源、李琦遂率領中國教育代表團于10月7日出發(fā)前往美國。

  1. 譯自教育部檔案處收藏的美方電報原文。

  2. 李琦:《赴美談判留學生問題始末》,《神州學人》1998年第6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