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春節(jié)的趣聞
1954年的那個春節(jié),我甭提有多高興啦,母親說過了春節(jié)我和大哥就能去黃縣上學了,這好像是在老家過的最后一個春節(jié)。離過年還有十幾天的時候,父親找人用自家地產(chǎn)的小地瓜根、地瓜筋、地瓜皮釀地瓜干酒。父親不愛喝酒,但過年了總要動手釀點白酒,來人來客時也好接待,增加點過年的氣氛。做酒那天,先在西屋的鐵鍋上扣個大泥缸,缸的半中腰鑿個小洞安放了個用白鐵皮做的小流子。按舊風俗,家里釀酒時婦女小孩是不準在旁邊觀看的,那時父親就讓我們到炕上去玩??赡腔鹂粺脻L燙不能坐人,我們只好冒著嚴寒在院子里玩,直到那大泥缸半腰那個小流子滴滴答答流出濃香的白酒,我們才可以進家。當父親用大瓶子、瓷罐子接那清醇白酒時,總能看到他一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神態(tài),一臉幸福美滿的樣子。當時我感覺父親本事太大啦!竟然能讓那些地瓜皮、地瓜筋、小地瓜變成濃香的白酒,后來才知道那種酒是清香型的二鍋頭,有60多度,口感清爽、甘烈,沒有雜味,很受喝酒人的青睞。
過春節(jié)的最大誘惑就是能吃好飯穿好衣,順便還有點壓歲錢。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大年三十的傍晚。父親提著盛有紙錢供品的柳編簍子,我和大哥緊跟其后,一起越過東沙河的大河壩去西塋墓地上墳,過世的祖輩們都埋葬在這里。墓地里的墳墓一個連著一個,有的墳墓用青磚修砌顯得莊重肅穆,有的墳墓前立著精雕細琢、刻著亡者生平的青花石碑,但大多數(shù)墳墓前僅簡陋地用幾塊青磚壘一下。祖父和三叔的墳墓前都是用三塊青磚頭壘的“小門”。我環(huán)顧四周的墳墓,多數(shù)墓頂上壓著黃黃的燒紙,晚風吹來嘩嘩地響,極為瘆人。在我們之前已經(jīng)有很多人來祭奠自家的先人,殘留的香火、紙錢冒出縷縷青煙,在漸漸昏暗下來的墓區(qū)上空繚繞彌漫。墳區(qū)周邊的幾棵老松柏樹上掛著些許彩色紙條和黃燒紙隨風舞動,那一定是風刮上去的。幾只老烏鴉站在樹枝上嘎嘎地叫幾聲又飛走了,一片恐怖凄涼的景象。
父親在祖父和三叔的墳頭上壓好紙錢并擺上供品,隨后從簍子里取出一瓶白酒晃來晃去地灑了幾下,然后領(lǐng)著我們哥兒倆,虔誠地焚香燒紙磕頭,最后又到周邊其他墳墓前拜了拜,畢竟埋在這片墳區(qū)的都是老遲家故去的人,血脈相承,一家人嘛。爾后,按照父親的指點每人擎著一根沾著彩色長紙條的麻莛桿,那紙條隨風飄飄搖搖。父親說這是“馬鞭子”,趕著馬車迎接祖輩們的亡靈回家過年。他叫我們邊走邊喊:“老祖宗回家過年啦!爺爺回家過年啦!三叔回家過年啦!”我和大哥嘴里叫著,心里忐忑不安,直發(fā)毛,緊緊跟在父親身后半步不離,不斷偷偷向后張望,真怕那些先人跟在后面。等過了東沙河登上大河壩,我和大哥不約而同地回頭一看,后面哪有什么爺爺、三叔呀!這才長長舒了一口氣。
除夕夜,晚飯吃水餃,母親用白、黑兩色的面包水餃。黑面是在地瓜面里摻上點白面、蕎麥面。餃子餡是一樣的,一般是用很少的豬肉,拌上一大盆剁碎了的大白菜、大蘿卜、胡蘿卜。白面餃子給祖母吃,給祖宗上供用。上供碗里的餃子,上面擺上幾個白面餃子,下面是黑餃子。我們能吃上黑面餃子也高興得不得了啦,平日里做夢也不敢想。
大年初一,我穿上了母親縫補過的、但又干凈合體的藍色棉袍子,這件衣服是大哥去年穿過的,側(cè)邊開口,縫著結(jié)實的扁擔紐扣,棉袍子穿在身上格外暖和舒服。大哥則身穿黑色的長棉袍。一大早,天還沒亮,我和大哥就手提著母親特意為我們扎糊的小燈籠出門拜年。燈籠很漂亮,粉紅色的紙上還貼著彩色的小花、小燕子,里面的燈是由灌了油的蘿卜做成,不太亮但很精致。街上拜年的孩子大多數(shù)都提著類似的花燈。
我們跟在父親后邊,縮著頭頂著刺骨寒風,迎著撲面飛舞的雪花,到本族本家磕頭拜年。雪花打在臉上生疼生疼的,但還是要硬著頭皮去。進了家,前面大人擋著矮小的我們,嘴里叫著:“叔叔嬸子過年好!俺給您磕頭啦!”有時候還沒等跪下就起來了,一些嬸子大娘趕緊塞給五分或一毛壓歲錢,我們嘴里說著“不要!不要!”小手卻早伸出來了,錢拿到手喜滋滋的。這一大清早沒白忙活,也有個塊兒八毛的,回到家里一分不少地交給母親。
老家過年既有特色也很有趣。村里那座古樸莊重的大祠堂,平日主要用作開會或當“識字班”的教室。過年時,氣勢恢宏的祠堂便有了用武之處,正間大廳中央擺好一排排整齊的長桌幾,上面排放著列祖列宗的神位,銅錫鑄的蠟燭臺上,插著足有二尺高的大紅蠟燭,火苗忽閃忽閃地跳動著。一個方正的四腿彎曲的銅錫香爐上插著三炷冒煙的竹節(jié)香,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中央。旁邊供奉著豬頭、全雞、點心、水果、大棗餑餑。供桌前的地上擺放著兩行整齊的方氈墊,以備孝子賢孫們祭奠時磕頭用。全村男人分支排輩,輪流進祠堂燒香、祭奠、磕頭,女人不準踏進這里半步。
各家各戶不論窮富,家家都在自家堂屋北墻的正當中,掛上一幅版畫式的家譜,上面按輩分填上已故先人名字,下面供桌上供奉自家已故祖宗先人的牌位。灶房鍋臺上供奉著灶王神像,廂房里供奉著財神,供財神的香案上還放著一個算盤一桿秤,象征著財源滾滾,盼望來年日進斗金。有的大戶人家在院子南墻邊砌了個供奉天神的小洞窟,多數(shù)人家則在南墻邊放張桌子擺上香爐供奉,香爐旁還放上一堆五谷雜糧,祈求老天爺保佑來年五谷豐登。此外村子里還供奉城隍神、觀音神、土地神、文神、武神、龍王神……大年初一五更天,處處是看不見的各路神仙,煙蒙蒙、霧茫茫、神兮兮。地上撒的谷秸子和干草供神仙們騎的“馬”食用,人們走在上面沙沙作響,惶恐不安,心里發(fā)毛,但也覺很是有趣味。
村西河岸關(guān)帝廟旁,人們早已扎起了戲臺子。過了初三,南疃北村,輪流互動,踩高蹺、扭秧歌、唱大戲。我記得那年遲家村里排的是歌劇《小二黑結(jié)婚》,很火爆,看了一場還想再看。各村爭先恐后一直排演到正月十五日,過十五過十六,過了十六才照舊。
父親領(lǐng)著我們拜年時,順便告訴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我們?nèi)疫^了年就要搬回黃縣了,不再另行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