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以智 育人以德(1)
郝吉明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我能有機會在此發(fā)言,感到榮幸。在第23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胡錦濤總書記接見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并發(fā)表重要講話,這充分體現(xiàn)黨中央對教育事業(yè)的高度重視,對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給予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結合胡總書記的四點殷切希望,向各位領導和老師匯報自己的兩點體會。
一、深刻認識新時期人民教師的重大責任和重大使命,自尊自勵,努力成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成為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自1965年進清華,我已在清華大學四十多年。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頭20年,以完成學業(yè)為主;后二十幾年,逐漸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干。先在這里當學生,然后在這里當教授,當系主任和院長,構成了我豐厚的人生經(jīng)歷。
能就讀于夢寐以求的全國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實現(xiàn)了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在這個陌生的學校,黨的陽光照耀著我成長的道路,清華大學的師長為我的生活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huán)境。40年過去了,我仍清晰記得班主任、輔導員對我政治、學習和生活上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我總是想,我是幸運的,我遇到了恩人般的師長,他們成了我終身學習的榜樣。
改革開放使我又一次沐浴在求知的春風中。同齡人中我又是最幸運者,1978年我坐上改革開放后研究生考試和出國留學的頭班車。1981年1月在通過碩士論文答辯后,陶葆楷教授、導師李國鼎先生即刻把我派到太平洋彼岸,繼續(xù)深造。在學習的征途上,這是繼在高中階段的刻苦考驗后的又一次磨煉。雖然遠離了祖國,遠離了清華,但清華的領導和老師并沒把我派出了事。時任我校副校長的滕藤老師,訪美期間專門聽我的匯報,提出希望;每年我都收到學校外辦的賀年卡;李國鼎教授不僅一年幾次給我寫信,指導我的學習,他還無微不至地關懷著我的家人。依靠自己的刻苦勤奮和母校、祖國給予的動力,1984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完成學業(yè)。
總結自己的成長與發(fā)展,離不開學校與授業(yè)恩師的栽培和照顧,正是老師的關懷和學校提供的平臺,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有經(jīng)驗的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的指導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我最初選擇大氣污染與控制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出的決定。國家和學校重點培養(yǎng)了我,我就應該承擔更多責任,向前輩學習,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人才。我當時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培養(yǎng)出10個博士。
當老師與當學生差別較大,這又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樹立理想和抱負。我希望我的學生像所有清華學子那樣,首先應有愛國之心,這是新時代青年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基本前提;其次要有報國之志,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歲月和祖國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以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作為自己理想的指航標;最后是要有建國之能,只有努力地學習科學技術,培養(yǎng)實踐能力,才能夠把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真正變成現(xiàn)實,而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樓閣。
根據(jù)我的體會,要成為青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就要要求學生堅持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如果說有什么是始終不曾改變的話,那么對清華學子的這一要求就是一個。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和希望聽起來簡單明了,然而簡單的往往是最真誠和最本質的??茖W是這樣,學者的心也是這樣。
成功源于堅忍。敢于面對挑戰(zhàn),勇于克服和戰(zhàn)勝苦難,讓困難變成人生的財富。這是我努力引導學生樹立的理念。我與我的學生始終是同一條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與他們一起拼搏,在辛勤耕耘和付出艱辛后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悅。為師者,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還要志存高遠、自尊自勵,與學生一起不斷攀登。幾年來學校和政府給我不少榮譽,也兩次被學生評為“良師益友”,但榮譽與獎勵再多,我還是我,能力和水平不因榮譽而提高,只是對我的要求更高,期望更高,使我時刻感到壓力,我只能更加努力,成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始終是我努力的目標。
二、為肩負起人民教師的神圣職責和重要使命,必須刻苦鉆研、嚴謹篤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書育人的本領
清華的老師不僅要站在學術研究的前沿,也要始終站在教書育人的一線講臺上,時刻與學生們保持通暢的交流。我喜歡教師這個職業(yè),每當我走上講臺,我就來了激情。我當一名人民教師,不把它僅僅看成謀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當做一項事業(yè)來做,我真正喜歡這項工作,所以舍得投入,盡管很苦很累也不覺得。
高等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地方,教學工作永遠是學校工作的主旋律。老師和學生之間有著天然的血肉聯(lián)系,而教學是維系這種聯(lián)系的紐帶,也是老師和學生溝通理解的重要途徑。1986年起我主講本科生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這是系里為我提供的舞臺,相比研究生課程,我能把在美國學到的知識和技術系統(tǒng)地傳授給更多學生。我注重改革課程體系,充實教學內(nèi)容,編寫教材。幾年下來,取得一些成績,兩次獲學校的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1992年《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材被評為國家級優(yōu)秀教材。隨后,我就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課程建設上。
1999年,我被聘為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按照學校的要求,我又開始為本科生講授“大氣污染控制”課程。教這門課,雖然對我是輕車熟路,但精品沒有止境,追求是一種享受,在人民教師這個神圣的崗位上,我必須盡我所能,不斷攀登,精益求精。在課堂教學、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教材建設、年輕教師培養(yǎng)等方面都大有作為?;仡檸啄陙淼恼n程建設,我認識到只有鍥而不舍、博采眾長、辛勤耕耘,才會鑄就精品。教學中蘊藏著深厚的科學創(chuàng)新的資源,因其深而艱,因其厚而難,也因其艱難才需要我們的執(zhí)著、智慧和奉獻。有付出,就有收獲。2004年該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所編教材已被150多所院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新的教學團隊。有人問我這門課還教多長時間?許葆玖教授是我的榜樣。1978年在他60歲高齡時,開始為環(huán)境系的研究生開設水處理(3),在這個三尺講臺上,他一站就是20年。只要需要,我一定會向許先生學習,努力站好崗,值好勤。
我的頭腦還是清醒的,為肩負起人民教師的神圣職責和重要使命,還必須努力提高。作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的人民教師,作為全國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作為清華大學的一員,理所當然地應擔負起引領潮流的責任,擔負起模范示范的責任。傾其心力地培養(yǎng)年輕學生是教師的職責,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國家和社會的期望,對得起學生們的信任和托付。
今年我的一位京都大學朋友武田教授榮退,我送給他四句話: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人以智,育人以德。這既是對他的祝賀,也是表達我為師的理念。我一定繼續(xù)以人民教師特有的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培養(yǎng)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作者簡介
郝吉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huán)境學院教授
——————————————
(1) 在清華大學慶祝2007年教師節(jié)大會上的發(f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