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徒然草

徒然草·方丈記 作者:(日)吉田兼好,鴨長明 著,王新禧 譯


徒然草

【日】吉田兼好 著 王新禧 譯

(全譯本)

序段

百無聊賴,終日于硯前枯坐,心中諸事紛繁,遂信手而書,其中或有常理難度、不可名狀事,目為狂言可也。

第一段

生于此世之人,欲求實多。御門[1]之御位固已尊崇至極,竹園生[2]之末葉[3],亦非人間凡種,皆高貴無比。如攝政、關(guān)白[4]者,列位群臣之首,自是不敢奢求;即便是躋身內(nèi)廷、稱為“舍人”[5]之尋常臣子,亦不可小覷。其子孫縱然沒落,而高姿雅韻不減。與之相較,稍稍逢時得志,便自大驕矜、目中無人者,由旁人冷眼觀之,實不值一哂也。

世上罕有不慕法師者。然清少納言[6]卻言:“出家者受人視若木屑”[7],此話確實有理。升座說法,鼓噪喧赫,仿佛炙手可熱,然究其本體,又有何可???誠如增賀圣[8]所言,囿于沽名,有違佛祖圣教。不過虔心舍世、皈依修行者,卻頗有可欣羨處。

人之所望,皆盼容顏俊美。此等人但有所言,左右俱樂聞而不厭。因其有愛敬[9]而不多言,故使人相對終日亦無乏味之感。至于相貌堂堂、卻無才德相輔者,低劣本性一朝被人識破,便是痛惋恨事了。

人品姿容本系天生,而心性卻可精益求精于賢之更賢。容顏、心性俱佳者,若不學(xué)無術(shù),又與貌丑品劣者為伍,甚至于反不如此輩而為其所制,則著實遺憾也!

男子之最可貴事,在于經(jīng)書實學(xué)、善作文[10]、通和歌、曉管弦之道,諳熟典章制度及朝廷禮儀,足以為他人楷模表率,方稱上品。書法工整,筆走龍蛇而揮灑自如;音聲出眾,善歌精韻而切中節(jié)拍。逢人勸酒,若固辭不免,亦能推杯換盞,盡力應(yīng)酬。似此等,方為好男子。

第二段

忘卻上古圣代之善政,不解民間愁苦、國家凋敝,只知窮奢極欲,妄自尊大者,凡事必暗昧不明。

九條殿[11]遺誡有云:“始自衣冠及于車馬,隨有用之,勿求美麗。”[12]順德院[13]亦曾記禁中諸事,云:“天皇著衣,以疏簡為美。”

第三段

萬事皆能,獨不涉風(fēng)流之男子,正如玉卮無當(dāng),雖寶非用。[14]

霜露侵衣、漂泊無定,心懷雙親訓(xùn)誡、憂心世人譏謗,忐忑不安、片刻無寧,以致獨寢孤枕、夜不成寐。如此度日,方有趣致。

然,亦不可一味沉溺女色。須令女子知曉,己身非輕易茍合之輩,斯為上佳。

第四段

來世不可忘于心,佛道不可疏于常。吾心念此深以為然。

第五段

人逢不幸而愁悶苦惱,以致落發(fā)出家、遁入空門,實乃草率之舉。何不閉門獨處,似在非在,于心無雜念中安然度日,更為適宜。

顯基中納言[15]曾云:“愿得無罪而賞配所之月。”[16]此語吾深有同感。

第六段

身份無論高貴或是卑微,總以無子嗣為妙。

如前中書王[17]、九條太政大臣[18]、花園左大臣[19]等,皆愿一族血脈絕于己身。染殿大臣[20]亦借《世繼翁物語》[21]言道:“若無子孫則為善事。后代頑劣,大是不妙!”圣德太子[22]生前督建陵寢時也有言:“此處當(dāng)斷,彼處應(yīng)切,如此方能絕嗣!”

第七段

若愛宕山野[23]之露永不消、鳥部山[24]之煙恒不散,人生在世,得能長存久住,則生有何歡?正因變幻無常、命運難測,方顯人生百味無窮。

觀諸世間眾生,以人壽最長。蜉蝣朝生夕死,夏蟬不知春秋。倘能淡然豁達、閑適悠游,則一載光陰亦覺綿綿無絕;若貪得無厭、常不知足,則縱活千年,亦不過短似一夜夢幻。人生如寄,不得久住于世,徒然而待姿容老丑,有何意義?“壽則多辱”[25],年四十之內(nèi)辭世,最是佳妙。過此年壽,便將忘卻老丑,漸無自慚形穢之思,一心混跡人叢,拋頭露面;待到夕陽暮年,又寵溺子孫,奢愿長壽以見彼等出人頭地。似這般希圖凡塵名利,全不懂人情物趣,耄耋丑態(tài),流于下品。

第八段

世上最惑人心者,無過于色欲。人心實愚妄至極。

衣裳所添之薰香,不過暫附其上,明知香難持久,卻抵不住芬芳誘人,聞著不由心猿意馬。昔有久米仙人,見河邊浣女脛[26]白如雪,遂失神通[27]。蓋因女子手足潔美、光澤豐凝,非同凡色。故惑人下墜,也自有其理。

第九段

女子美發(fā),最惹人注目。而人品、氣質(zhì)等,即便未見其面,僅隔障晤談,數(shù)語間亦可知悉。

但凡女子媚態(tài),哪怕尋常舉止便足令男兒心魂搖蕩。而女子寢不安枕,乃至于輕拋貞潔、自薦枕席,甘忍罵名,皆因色欲迷人也。

愛執(zhí)[28]之道,根深源遠。六塵[29]之樂欲[30]固多,皆可厭離。唯有惑于愛欲者,牽纏難斷。無論老幼智愚,盡皆如是。

是故傳言云:“以婦人發(fā)絲搓繩,大象能縛[31];以婦人木屐制笛,吹之可引秋鹿。”女色之惑,男兒當(dāng)謹慎懼戒也。

第十段

家居以舒適為要,雖系暫棲人世之所,仍不妨有其意趣。

風(fēng)雅之士居處幽寂,月色輕籠,沁入胸臆,別有一番風(fēng)情。當(dāng)世風(fēng)尚,所逐者盡為俗趣,無一可取。此間則群樹雜立、庭草不修,心向天然。簀子[32]、籬垣須與四周景致相配;家用器具也應(yīng)古樸深穆,無造作匠氣,方能視之而生雅興。

反之,眾多工匠耗竭心力,造出唐土與大和極精巧器物,若將彼等紛亂雜陳;又將庭前所栽草木,以人力修整,拗其自然本性,則望之必生厭惡之心。如此俗境,焉能長???吾每見這般宅邸,頓有所思,鋪陳繁復(fù)又有何用?若遇火患,轉(zhuǎn)瞬即成飛灰矣。故一般而言,觀家居情狀,便能知主人心性。

后德大寺大臣[33]于寢殿結(jié)繩驅(qū)鳶。西行[34]來訪,見此情形,乃問:“有鳶飛來,于主人何礙?此公心胸,由此可窺一斑?!彼觳粡?fù)再至。綾小路宮[35]亦曾于住所小坂殿[36]棟梁上,結(jié)下繩網(wǎng)。吾憶及西行前例,殿中侍者答曰:“皆因烏鴉群集,啄食庭池之蛙。親王目睹,心有不忍,故而結(jié)繩。”善哉,此舉大慈。由此推導(dǎo),德大寺所為,怕也事出有因。

第十一段

神無月[37]之時,過栗棲野,造訪山中某村。青苔滿徑,步行良久,至山村深處,見一草庵,寂寂獨在。懸樋[38]埋于落葉,水珠滴答,再無別音。閼伽[39]棚上,散放菊花、紅葉,顯系折下未久。據(jù)此可知,庵中尚有人居。

草庵粗陋,竟可棲居,令人心中感慨。抬眼又見前方庭院有柑樹一株,果實累累,壓彎枝頭。唯樹周圍籬一圈,望之登失雅興。若無此樹,則可保野趣不失。

第十二段

與志同道合者悠然閑話,吟風(fēng)誦月也好,談?wù)摤嵤乱擦T,均能真心相對,毫無隔閡。彼此言語互慰,實乃一大樂事。然知己難得,若對方一味迎合,與獨坐冥思又有何異?

彼此交談,既有完全認同時,亦有意見分歧時,互相爭辯,說道“此非在下想法”或“言之有理,便依你吧”等等,大可慰藉無聊心境。倘有不滿世道、欲吐胸中塊壘者,吾持相左見地,與彼辯論,亦可略減寂寥。只是心存隔閡,比及摯友晤對,相去甚遠。

第十三段

孤燈獨坐,披卷品讀,古人為友,甚感樂慰。

所讀書籍,《文選》[40]諸卷皆含妙韻。此外如《白氏文集》、老子《道德經(jīng)》、《南華》[41]各篇,悉為佳作。吾國博士[42]所著書籍,才高論妙者亦所在多是。

第十四段

和歌之道,饒有情致。山野樵夫、身份卑微者所作粗鄙事,一經(jīng)入歌朗詠,立時別有況味。譬如野豬兇惡,一旦表為“臥豬之床”,便添了幾分雅致。

近世和歌,雖有尚堪一讀,抒情感人之篇,然歌外蘊藉已無。貫之[43]所詠“柔絲無可系”[44],據(jù)傳乃《古今集》中“歌屑”[45],但當(dāng)今歌者有幾人可臻此境?彼時之古歌無論體式、用字,多屬同類,而獨貶此歌為歌屑,令人費解。何況《源氏物語》更曾引用此歌第二句?!缎鹿沤窦分小胺迳铣C松亦寂寞”[46]一歌,也有“歌屑”之評。此歌確有散漫之感,卻在眾議判[47]時,由天皇御定為佳作,其后更蒙上皇額外嘉獎。此事盡錄于《家長日記》[48]中。

和歌之道雖古今未變,然今時仍傳詠人口之古歌詞、歌枕[49],實與今人所作迥異。古歌平易質(zhì)樸、風(fēng)姿清麗,更為動人。

《梁塵秘抄》[50]所載郢曲[51]歌詞,其間亦不乏饒有情致之作。古人即興吟詠,所成歌句,聆之韻味亦佳。

第十五段

無論去往何地,只要踏上旅程,便能感神清氣爽。

信步閑游,放眼田舍僻村,所見俱覺新鮮。若適逢順路赴京者,可托其捎信回京,囑咐收信人“此事、彼事,得便時請予辦妥”,也頗有趣致。

行旅在外,凡事均覺有趣。乃至土人所攜器具,觀之亦大感精巧。而才藝超群、姿容高雅者,此際看來更出眾于平時。

獨自造訪佛寺、神社,匿身其間,也是樂事。

第十六段

論及神樂[52],風(fēng)雅而具深趣。

一言以述,笛、篳篥[53]于諸樂器中音色最佳。但琵琶、和琴乃吾最常欣賞之樂器。

第十七段

隱居山寺,虔心禮佛,不但愁煩俱消,心間濁氣亦得洗清。

第十八段

人身立世,若能以素樸為本,退避奢靡、拒攬財貨,視功名富貴如糞土,則堪稱佳品。自古賢而富者,極罕。

唐土有許由[54],身無長物,以雙手掬水而飲,人見之,相贈一瓢。水瓢懸于枝上,某次被風(fēng)吹動,聲響惹人心煩。許由便棄瓢不用,依然以雙手掬水。其心底清澄一至于斯。

又有孫晨,冬月無衾,唯藁一束,暮臥朝收。[55]此等人在唐土尊為賢達高士,載入書典流芳百世。若在本國,必失傳無聞矣。

第十九段

正因季節(jié)更移,世間方熙熙多趣。

人言:“萬物情致以秋為上?!贝搜噪m實,然最撩動人心者,卻首推春之佳色。鳥鳴聲飽蘊春韻,日光和煦,自墻根小草萌芽始,春意漸深,霞明玉映。櫻花盛放,倘不幸為風(fēng)雨所欺,即匆匆凋零,散落滿地。此后綠葉繁茂、滿目青翠,勾人惹動春愁遐思?;ㄩ俦疽沿搼雅f之名,梅香更令人追懷往事,憶思舊情。山吹[56]明艷、藤花嬌柔,美景所在多有,使人不忍遺忘。

人言:“灌佛會[57]、賀茂祭[58]時,枝頭綴滿嫩葉,生機盎然,清綠涼爽。此乃世間情致與人之愛戀至濃之際。”此言非虛。五月,插菖蒲[59]辟邪,田間早苗插秧,水雞聲如叩門,件件引人注目。六月,寒門夕顏花[60]開得正白,四處燃起熏蚊之火,也是一趣。六月祓[61]亦為樂事。

七夕祭[62]極雅。夜?jié)u寒,鳴雁飛來,萩下葉色轉(zhuǎn)黃,收割、晾曬早稻等事相繼而至,真可謂農(nóng)忙秋季。清晨大風(fēng)勁吹,亦覺有趣。此景《源氏物語》、《枕草子》等書早有言及,只是景致雖相同,今時未必不可再述。心間有言而不語,猶腹悶氣郁,故信筆漫書,聊以自慰。此不過隨手丟棄之物,亦不必示人。

冬枯之景,不劣于秋色。汀草散紅葉,白霜染晨朝;輕煙繚繞流水,一派清雅。將至年暮,人們忙碌置貨,也自有一番感觸。臘月廿日既過,月不逢時,無可觀賞。但空月寒澄,予人清寂之感。御佛名法會[63]、荷前使[64]出發(fā)等事,皆有趣致且莊重。此時朝廷公事儀禮繁多,又須兼顧迎春事宜,絕非輕易可就。追儺[65]之后緊接著四方拜[66],皆大有趣味。大晦日[67]之夜,持松明奔于漆暗中,互相叫嚷叩門,步履飛快,直至夜半。破曉后,寂然聲息,唯有舊年余韻縈繞心頭,悵然若失。除夕夜本為逝者返魂時,然祭魂之俗已于京都湮滅,僅關(guān)東有人行之,此亦有情趣事。

新年之晨,天清氣朗,景致初看似與昨日別無二致,然心境卻大為迥異,總有一種珍惜感在懷。京都大路兩側(cè),戶戶擺放門松,生機勃勃,望之喜氣頓生,極有趣味。

第二十段

有出家遁世者云:“此世羈絆身心之物,于我已蕩然無存。唯有節(jié)令更移間所生感想,難以舍棄?!贝苏Z甚合吾意。

第二十一段

萬事唯賞月最令人逸興盎然。有人言:“再無物比月更蘊深趣。”另一人爭辯道:“最蘊深趣者,當(dāng)為晨露?!贝祟悹幷摚H有況味。只須適時適地,則萬物無一不美。

月、花不必多言,即便風(fēng)兒,亦足拂動人心。而清流激巖、沖蕩飛濺,此景更是佳妙。吾曾見詩云:“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sup>[68]當(dāng)真意味深長。嵇康亦言:“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sup>[69]于人跡罕至、水草清茂之地,逍遙徜徉,賞心悅事莫過于此。

第二十二段

萬事萬物,總以古時令人欣羨,現(xiàn)世均粗淺不值一提。觀古匠人所制木工之精美,即可知古時意趣,非同凡響。

文詞典章,昔時故篇即便只余殘簡,珠玉妙語亦令人心動。而當(dāng)世卻連口語都漸趨乏味。如古語之“車上轅”、“撥油燈”,今人說作“套車”、“撥火”;主殿寮有“列隊備燎”之說,而今卻變?yōu)椤包c亮火把”;最勝講[70]時,天皇聽講之所,稱為“御講廬”,如今略稱“講廬”。凡深諳古典之老者,聞此莫不長嘆。

第二十三段

當(dāng)此衰微末世,唯九重[71]氣象,未受俗習(xí)侵染,仍保莊肅不失。實乃幸事。

露臺[72]、朝餉[73]、何殿、何門等,聞其名,便覺優(yōu)雅。原系卑下住處所用之稱謂,如小蔀[74]、小板敷[75]、高遣戶[76]等,若能用于大內(nèi),亦頗堪玩味。于諸卿座位處言“陣上設(shè)夜燈”[77],極鄭重;于天皇寢殿處言“速掌夜燈”,極優(yōu)雅。上卿坐于“陣”上理事,其神情自不待言;諸司臣僚得心應(yīng)手之神采,觀來亦饒有趣致。寒夜清冷,眾僚席地眠臥,自得其趣。“內(nèi)侍所[78]鈴聲,實是美妙悅耳?!钡麓笏绿蟪荚绱烁袊@道。

第二十四段

齋王[79]居野宮[80]之情形,實是極有雅趣。為避忌“經(jīng)”、“佛”等語[81],遂改稱“中子”[82]、“染紙”[83]。

諸神社盡皆清雅,令人印象深刻。古樹森森,俗世難覓;玉垣[84]圍繞,木綿[85]懸于榊[86]枝上,美不勝收。神社中最富情趣者:伊勢、賀茂、春日、平野、住吉、三輪、貴布禰、吉田、大原野、松尾、梅宮。

第二十五段

飛鳥川激流變化無定,恰如人世之無常。時移事易,悲歡離合,昔年華屋美棟而今俱成無人荒野。即便府宅依舊,也已物是人非。桃李無言,與誰共話往昔?尚有未知主人之遺跡,更似浮云,虛無消散。

吾觀京極殿、法成寺[87],徒留建者心志,而氣象全非。御堂殿竭力營造,捐莊園以充規(guī)模,原意自是以為本族貴為御門攝政,世代權(quán)豪,屋宇府宅定當(dāng)永存不朽。孰料時過境遷,后世竟荒頹至這般凄景?大門、金堂雖存續(xù)至近世,但正和[88]時南門已焚于火劫。此后金堂亦塌,再未重建,僅無量壽院[89]殘存昔時景況。丈六佛像九尊,巍然并立;行成大納言[90]所題堂額、兼行[91]扉上題字,仍鮮明可見。法華堂雖貌似尚存,幾時湮廢卻是未知。其余基石殘址,均難辨識系何殿何堂。

有鑒于此,可知為身后事謀慮,實在虛妄不智。

第二十六段

人心之花,未待風(fēng)吹已自落。往昔歲月,佳人依依,情意綿綿之語,至今猶難忘懷??蓢@別離經(jīng)年,已形同陌路。生離苦,更甚于死別悲。

是故,有人哀白絲可染諸色;有人逢逵路而悲泣[92]。《堀河院百首》[93]中有歌云:

昔會伊人墻垣下,今時荒廢蒿草生,唯見堇花落寞開。

歌中凄寂之景,想來確實有過。

第二十七段

舉行御國讓節(jié)會[94]時,須移奉劍、璽、內(nèi)侍所[95]于新皇。此事思之實令人悲涼無限。新院[96]退位之春,曾詠歌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