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虛實
【原文】
傳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虛有實,隨人拈取。古者,書籍所載,古人現成之事也;今者,耳目傳聞,當時僅見之事也;實者,就事敷陳,不假造作,有根有據之謂也;虛者,空中樓閣,隨意構成,無影無形之謂也。
人謂古事多實,近事多虛。予曰:不然。傳奇無實,大半皆寓言耳。欲勸人為孝,則舉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紀,則不必盡有其事。凡屬孝親所應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猶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其余表忠表節(jié),與種種勸人為善之劇,率同于此。若謂古事皆實,則《西廂》、《琵琶》推為曲中之祖,鶯鶯果嫁君瑞乎?蔡邕之餓莩其親,五娘之干蠱①其夫,見于何書?果有實據乎?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蓋指《武成》而言也。經史且然,矧雜劇乎?凡閱傳奇而必考其事從何來、人居何地者,皆說夢之癡人,可以不答者也。然作者秉筆,又不宜盡作是觀。若紀目前之事,無所考究,則非特事跡可以幻生,并其人之姓名亦可以憑空捏造,是謂虛則虛到底也。若用往事為題,以一古人出名,則滿場腳色皆用古人,捏一姓名不得;其人所行之事,又必本于載籍,班班可考,創(chuàng)一事實不得。非用古人姓字為難,使與滿場腳色同時共事之為難也;非查古人事實為難,使與本等情由貫串合一之為難也。
崔鶯鶯像
予即謂傳奇無實,大半寓言,何以又云姓名事實必須有本?要知古人填古事易,今人填古事難。古人填古事,猶之今人填今事,非其不慮不考,無可考也。傳至于今,則其人其事,觀者爛熟于胸中,欺之不得,罔之不能,所以必求可據,是謂實則實到底也。若用一二古人作主,因無陪客,幻設姓名以代之,則虛不似虛,實不成實,詞家之丑態(tài)也,切忌犯之。
【注釋】
①干蠱:典出《易經·盅卦》:“干父之盅?!痹缸映懈笜I(yè),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yè)。這里指趙五娘替丈夫侍奉父母,養(yǎng)老送終。
【譯文】
戲曲所寫的事情,有古代的有現在的,有虛構的有真實的,隨人們來選取。古代的就是那些書籍中記載的古人現成的事情;現在的就是耳聞眼見的當時出現的事情。真實的就是根據事實敷衍陳述,不經編造,有根有據的事;虛構的就像空中樓閣,是作者隨意編寫而成,沒有事實依托的事。
有人說古代的事真實的居多,現在的事多為虛構。我說:并非如此。戲劇沒有全都是事實的,大部分都是寓言罷了。想勸人們盡孝,就舉出一位孝子,只要有一點孝行可以寫,就不必每件事都是真的。凡是孝敬父母該具備的條件,都拿來給他,就像紂王的不善并非那么嚴重,一旦居于下流,天下全部壞事便都到了他身上。其他表現忠誠氣節(jié)及各種勸人向善的戲劇,都與之相同。如果說古代的事情都真實,那么《西廂記》、《琵琶記》這些被推舉為戲曲鼻祖的作品中,崔鶯鶯果然嫁給了張君瑞嗎?蔡邕使雙親餓死,趙五娘替丈夫文過飾非,哪本書里寫過?果真有事實根據嗎?孟子說:“全都相信書,不如沒有書?!边@是針對《尚書》中的《武成》一篇而言的。經書、史書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戲曲!凡是讀戲劇時一定要考究其中事情的出處、人物的來歷的人,都是說夢的癡人,可以不用理會。然而作者創(chuàng)作,也不能都是這樣的觀點。如果眼前的事,沒有可以考究的,那么非但里面的事情能夠虛構,而且其中人物的姓名也可以憑空捏造,這是所說的虛構就虛構到底。如果用以前的事為題材,因為其中一位古人有名,那整出戲的角色就都要用古人,捏造一個姓名也不行;劇中人物所做的事,又必須要依據記載,件件都可以考證,虛構一件事情也不行。并非使用古人的姓名困難,而是使之與整部戲的角色共同行事困難;并非查閱古人事跡困難,而是要使之與劇本的情節(jié)相互貫串合而為一困難。
我既然說戲劇沒有完全真實的,大多為寓言,為何又說姓名事實必須要有依據呢?要明白古人寫古代的事容易,今人寫古代的事困難。古人寫古代的事,就像今人寫現在的事,并非作者不擔心不考證,而是無從考證。那些作品傳到今天,里面的人和事,觀眾已經爛熟心中,根本欺騙不了他們,所以寫古人務必要有依據。這是所說的真實就要真實到底。如果用一兩個古人為主角,因為沒有配角,便虛構姓名來充當,就會虛構不像虛構,事實不是事實,這是劇作家的丑態(tài),切忌犯這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