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重寫經(jīng)典
第一章 從“義兼比興”到“無關(guān)寄托”:論王鵬運和馮延巳《鵲踏枝》詞
——兼談龍榆生與丁寧之和作[1]
一、引言
王鵬運的文學成就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詞的創(chuàng)作,一是校詞、刻詞。他所編纂的《四印齋所刻詞》,凡二十五種,共一百零六卷,遍歷五代、宋、元、金諸家。[2]固然,校詞與填詞是兩種不同的能力,但是兩者並非涇渭分明,而實有相輔相成之處。[3]??陶咄ㄟ^大量閲讀古人之作,揣摩玩味前輩作品的立意用詞,對個人創(chuàng)作必有一定影響。王鵬運本身在創(chuàng)作方面已有一定造詣,創(chuàng)作時不會滿足於蹈襲前人,而求變化於因襲之中;或融化古人語言,若出於己;或轉(zhuǎn)化古人之意,另出新意;或借古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這個情況與西方“互文性”的説法有相似之處。俄國文學批評家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1895-1975)指出文本的結(jié)構(gòu)並非簡單地存在,而是在與另一個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係中産生。換言之,文學作品並非獨立自足的,而是由各種文本交織而成。文本因爲運用了其他文本的文字,構(gòu)成作品多重聲音的互相交織。[4]這種情況雖然普遍存在於文學作品中,但以仿擬、和韻這類作品尤其值得注意。因爲不但讀者在文本中可以看出其他作品,作者亦刻意指引讀者循此方向閲讀,希望把作品的意義建立在對前文本的吸收、變化,甚至是誤讀的框架上。作者爲何要這樣設(shè)定、這種設(shè)定對理解作品有怎樣的意義,作爲負責任的讀者應(yīng)該加以探索。
二、矛盾的詞序
1897年,王鵬運寫成《鶩翁集》。此集開首爲和馮延巳《鵲踏枝》詞十首,作於1896年春,距離《味梨集》最後一首詞的寫成時間有半年之久。王詞的題目或小序,一般都是敘述填詞的背景,較少像這組詞的小序,充滿評論的性質(zhì)。序云:
馮正中《鵲踏枝》十四闋,鬱伊惝怳,義兼比興,蒙耆誦焉。春日端居,依次屬和。就均成詞,無關(guān)寄托,而章句尤爲凌雜。憶雲(yún)生云:“不爲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比龔颓把?,我懷如揭矣。時光緒丙申三月二十八日。録十。[5]
既云“依次屬和”,可知原有十四闋,《鶩翁集》録十,而《半塘定稿》則再刪四,存六。[6]王國維一向持論甚高,卻對王鵬運這組詞特別推崇,認爲《定稿》僅存六闋,刪汰過嚴。[7]現(xiàn)存十闋之文本,一見於曾德珪所編的《粵西詞載》,一見於《人間詞話》,兩個版本的文字並無大區(qū)別。[8]此外,《定稿》所存序文較短,刪去上引加點的部分,即是把原本評論己作的一段話全部刪去,只留下對馮延巳詞的評論,並刪去寫作時間。如果詞的小序不單是客觀交代寫作的背景,而是詞文本的一部分,那麼詞序中作者含糊其辭的態(tài)度及其後加以刪削的情況,無疑是了解這組詞作的一條綫索。
詞序中評馮詞“鬱伊惝怳,義兼比興”,這八個字可以視爲常州派以下學人對馮詞的整體認識。所謂“義兼比興”是就寄托立論,指馮詞多用比興手法以寄托“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張惠言(1761—1802)、周濟、譚獻(1830—1901)等人在討論馮氏《鵲踏枝》時都認爲其必有寄托。晚清以馮煦(1842—1927)在王鵬運所校刻《陽春集》中的序文,最有總結(jié)意義。他結(jié)合時代背景,指出馮延巳身處南唐中衰之際,云:
翁頫卬身世,所懷萬端,繆悠其辭,若顯若晦。揆之六義,比興爲多。……周師南侵,國埶岌岌,中主既昧本圖,汶闇不自彊,彊?quán)徲助楊橅?,……翁負其才略,不能有所匡捄,危苦煩亂之中,鬱不自達者,一於詞發(fā)之。[9]
他認爲馮詞多有“憂生念亂”的情感,其“義”可與韓偓(844—923)的作品相提並論。
“鬱伊惝怳”是概括馮詞的情感?!段男牡颀垺まq騷》以“鬱伊”形容屈原作品中鬱勃不舒的情感。[10]“惝怳”出於屈原(約前343—約前278)《遠遊》“步徙倚而遙思兮,怊惝怳而乖懷”,詩人遙思故國,因失意而感到不悅。[11]兩個語詞都指向作品中所抒發(fā)的深厚沉鬱、愀然憂傷的情感。這可以與馮煦序中的“鬱不自達”及其所引劉熙載(1813—1881)“流連光景,惆悵自憐,蓋亦易飄揚於風雨者”對應(yīng)起來。王鵬運以“鬱伊惝怳,義兼比興”概括馮詞的特點,分別借用了“風”、“騷”的學術(shù)話語,對馮詞的推崇至此達到高峰。
晚清諸家認爲馮詞寄身世之感、家國之思於流連光景之中,旨隱辭微,可謂是“無寄托出”的最佳示範。既然如此,王鵬運一方面拈出馮詞“鬱伊惝怳,義兼比興”,另一方面卻強調(diào)自己只是“依次屬和”、“無關(guān)寄托”,有意瓦解和韻與原唱之間的關(guān)係,就顯得十分奇怪。果如作者所言,又何必要在蕓蕓詞海中選和馮詞,且明言所和對象並予以評論?如此反倒給讀者欲蓋彌彰之感。其次,既云“依次屬和”、“就韻成詞”,則應(yīng)原無一以貫之的立意,何況馮詞十四首本非連章,無一定次序,強調(diào)“章句凌雜”的意義又是甚麼?定稿中刪去這段引起矛盾的話,表面上讀來文意更流暢,卻也顯得詞人有意掩蓋某些情況,淡化填詞時的複雜心情。序文復引項鴻祚(1798—1835)“不爲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之言。[12]蓮生自謂“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艷而苦,其感於物也鬱而深……抑亦傷心之極致矣”。[13]他一生短短三十八年,仕途不順,家道中落,故以詞抒發(fā)其窮苦哀傷之辭。填詞就是他説的“無益之事”。王鵬運借用此沉痛無奈之言,甚至一再強調(diào)“三復前言,我懷如揭”,與此前“春日端居”之輕鬆殊不相稱。筆者以爲王氏並非泛泛而言,乃是實有所指。
序文在吞吐之間似有未盡之意,王氏一方面引導讀者在讀詞時以馮延巳《鵲踏枝》爲對照;一方面又模糊其意,令讀者不能遽明其旨,這不妨視爲一種旨隱辭微的表述姿態(tài)。本文擬先梳理馮詞原唱之文本意涵,整理兩組詞的文本脈絡(luò),再結(jié)合王鵬運當時的處境,以冀了解王氏和詞之意。
三、馮延巳《鵲踏枝》的文本意涵及清人之詮釋
王鵬運於光緒十五年(1889)完成刊刻《陽春集》,以彭文勤(1731—1803)所藏明毛晉汲古鈔本爲底本,加以整理、補遺而成?!儿o踏枝》十四首置於開首,即王氏所和之本。[14]詞本爲應(yīng)歌之作,《花間集序》中清晰地描繪了騷人墨客填詞,歌女演唱,佐歡筵席的情況。[15]馮延巳詞亦當屬此類。按《陽春集》中大多是代言體,詞中設(shè)想的抒情主體是代爲演唱的歌女,固然不必視爲詞人的心聲。然而,有一則馮延巳詞之軼事卻值得注意?!赌咸茣酚洠?/p>
元宗嘗戲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元宗悅。[16]
馮延巳《謁金門》“風乍起”一詞寫的是春日少婦思念情人。少婦春日無聊,閑引鴛鴦,手挼紅杏,倚闌思君,最後得聞喜鵲,暗示心願達成。此詞完全可以作閨情詞讀,節(jié)節(jié)通順;然而南唐中主李璟(916—961)看後,卻詰問馮延巳“干卿何事”。這段軼事或以爲馮延巳善於辭令應(yīng)對,然而馮只是背誦中主詞中佳句,自謙不如,似乎也沒有甚麼機智之處。如果從《謁金門》作爲閨情詞的語境來看,中主之問可謂突兀無理。歷來已有論者認爲中主意有所指。如李佳(1852—1908)《左庵詞話》指出馮詞起句“自是妙語”,而中主之問“便覺隱含譏諷”。[17]近人以劉永濟(1887—1966)所論最爲深刻,云:
此事昔人以爲南唐君臣以詞相戲,不知實乃中主疑馮詞首句譏諷其政務(wù)措施,紛紜不安,故責問與之何干。馮詞首句,無端以風吹池皺引起,本有諷意,因中主已覺,故引中主所作閨情詞中佳句,而自稱不如,以爲掩飾。意謂我亦作閨情詞,但不及陛下所作之佳耳。二人之言,針鋒相對,非戲謔也。[18]
果如劉氏之推測,則即便當時之人讀詞,也不會純粹當作歌女之心聲,而間或讀出詞句中可能隱含的言外之意。因此,截然説唐五代詞沒有政治寄寓,恐怕過於武斷。《鵲踏枝》這組詞正有這樣的特質(zhì)。一方面,讀者可以撇開政治喻托的角度,純粹閲讀字面意思;另一方面,因詞中的意象、用詞、口脗及其所抒的情意,讀者亦可以推測引申其爲寄托之辭。《鵲踏枝》容易引起豐富聯(lián)想的特點,很可能就是王鵬運選擇和韻的原因。
此節(jié)先分析作爲母文本的馮詞。從不涉及寄托的角度觀之,《鵲踏枝》這組詞可以分爲兩個基本主題。第一類是觸景傷情,主人公獨立沉思,愁來無端。這類作品多以景起興,或正面渲染,或側(cè)面反襯主人公的傷感情緒,旨在摹寫揮之不去、來去無端的閑愁。文本中極少交代愁的來由,更不會坐實於一時、一地、一事。這種略去具體細節(jié),虛化情感的寫法,有效地把詞中主人公的愁緒指向一種“憂來無方,人莫知之”的孤獨感。這類作品的代言性質(zhì)不明顯,詞中的主人公可以是演唱的歌女,但視爲演唱者以外的人(如詞人)也無不可。十四首中,如其一、其二、其三、其六、其八、其十四等都可以屬於此類。文本往往安排主人公佇立沉思,獨自感受大自然的變化,繼而聯(lián)想到人事的無常,從而抒發(fā)無端之愁。這類詞原亦可視作閨情詞,不過由於詞人沒有明言男女相思,因此不必限於閨情,而可以有更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19]現(xiàn)以其中三首爲例,詞云: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zhuǎn)。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 巧洗荷胶拿?。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一曏憑闌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其一)
秋入蠻蕉風半裂。狼藉池塘,雨打疏荷折。繞砌蛩聲芳草歇。愁腸學盡丁香結(jié)?! 』厥孜髂峡赐碓?。孤雁來時,塞管聲嗚咽。歷歷前歡無處説。關(guān)山何日休離別。(其三)
霜落小園瑤草短。瘦葉龢風,惆悵芳時換。懊恨年年秋不管。朦朧如夢空腸斷?! —毩⒒某匦比瞻?。牆外遙山,隱隱連天漢。忽憶當年歌舞伴。晚來雙臉啼痕滿。(其八)
三詞寫法相似。其一以自然界中梅花零落之必然關(guān)聯(lián)到人間的歡筵亦將易散,即使梅花不甘零落,隨風而轉(zhuǎn),亦屬徒然,主人公從此自然之現(xiàn)象領(lǐng)悟人生,故結(jié)之曰“酒醒添得愁無限”。下片以外在的寒冷、佇立之久與思量、流淚之徒勞極寫孤獨。其三上片的衰敗之景極富象喻性質(zhì),“裂”、“狼藉”、“折”寫出風雨之猛烈,一切生命受到極重的打擊,故結(jié)之以“愁腸學盡丁香結(jié)”。下片聯(lián)繫人事,主人公望斷孤雁,回憶舊歡,無人可以與之傾訴。其八以霜落、草短、葉瘦寫出時節(jié)的變化,人生籠罩在揮之不去的春愁秋恨之中,故結(jié)之曰“朦朧如夢空腸斷”。下片聯(lián)繫人事,主人獨立荒池,遠望天邊,忽憶舊事,不禁淚如雨下。在這幾首詞中,主人公流連光景,不但不能排遣愁緒,反而使之愈加濃重,令主人公痛苦不已,故此結(jié)句俱用重筆,把一腔愁緒盡情傾瀉出來。這種直面愁恨的寫法,或是略欠含蓄,然而因前文有鋪敘,不會流於空洞叫囂,反覺痛快淋漓。這類結(jié)句的寫法還見於其四“已知前事無尋處”、其六“思量一夕成憔悴”、其十“陽關(guān)一曲腸千斷”、其十一“悠悠夢裏無尋處”、其十四“驚殘好夢無尋處”。
十四首中另一個主題是閨中怨情。這類作品多是明顯的代言體,以女子之聲音、口脗埋怨情人,或敘離別相思之苦,或嗔情人之薄倖負約,或希冀有相見歡聚之日,而終歸於對情感的執(zhí)著。茲舉兩例。
叵耐爲人情太薄。幾度思量,真擬渾拋卻。新結(jié)同心香未落。怎生負得當初約?! ⌒菹蜃鹎扒樗髂?。手舉金罍,憑仗深深酌。莫作等閑相鬬作。與君保取長歡樂。(其五)
煩惱韶光能幾許。腸斷魂銷,看卻春還去。祇喜牆頭靈鵲語。不知青鳥全相誤。 心若垂楊千萬縷。水闊花蜚,夢斷巫山路。開眼新愁無問處。珠簾錦帳相思否。(其七)
其五模仿女子嬌嗔怨恨的情狀,責備情人薄倖負約,甚至一度想把這份惱人的感情渾然拋卻。詞人以“幾度思量”、“真擬”,反復描寫女子內(nèi)心的掙扎,然而她始終未能放下,對情人的負約感到不解和氣憤。下片寫女子借酒銷愁,結(jié)拍語氣決絶。女子一方面無悔於付出真愛,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自尊自重,並非只求一時歡樂,要求情人認真對待感情。其七上片寫春光惱人,女子徒盼靈鵲報喜,可惜現(xiàn)實卻是青鳥相誤。下片寫兩人分離,如巫山路斷。女子夜不能眠,飽受相思之苦。結(jié)拍通過猜想,刻畫出女子忐忑不安的內(nèi)心煎熬。
綜上,《鵲踏枝》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模糊主人公的身份(尤其是性別)、略去愛情事件的細節(jié)以擴大詞意的詮釋空間,使之不限於閨情(即王國維所謂“堂廡特大”)。但讀者若視爲無寄托的閨情詞,也完全可以讀得通。
清代之前,論者對馮詞的評價甚少涉及寄托,大多是就其抒情之委婉、辭藻之清麗、聲調(diào)之流美方面著墨,至張惠言始發(fā)其端。[20]張惠言所選《鵲踏枝》四首,按《詞選》之次序,分別爲“六曲闌干偎碧樹”、“莫道閑情拋擲久”、“幾日行雲(yún)何處去”及“庭院深深深幾許”。他認爲首三詞“忠愛纏綿,宛然《騷》、《辯》之義”,但沒有具體發(fā)微。至第四首,張氏有詳細詮釋,云:“‘庭院深深’,閨中既以邃遠也?!畼歉卟灰姟?,哲王又不寤也?!屡_’、‘遊冶’,小人之經(jīng)?!隀M風狂’,政令暴急也?!畞y紅飛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爲韓、范作乎?”[21]然而他認爲這首詞應(yīng)該是歐陽修(1007—1072)所作,這與馮延巳之歷史形象有關(guān),下文再論。自張惠言後,周濟《宋四家詞選》亦選此四首,以爲“纏綿忠篤,其文甚明”,且有“至性之語”。不過周濟認爲四首“非歐公不能作。延巳小人,縱欲,僞爲君子,以惑其主,豈能有此至性語乎?”[22]他一方面肯定四首都有所寄托,另一方面全盤否定馮延巳爲其作者的可能。譚獻持論較爲客觀平和,對作者問題不作論斷。《譚評詞辨》細讀文本,評“六曲闌干偎碧樹”詞云:“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此正周氏所謂‘有寄托入,無寄托出’也?!痹u“幾日行雲(yún)何處去”詞云:“行雲(yún)、百草、千花、香草、雙燕,必有所托?!?sup>[23]
及後,以陳廷焯(1853—1892)對這組詞的評論最多,茲録如下:
(評“幾日行雲(yún)何處去”)低回曲折,藹乎其言,可以群,可以怨,情詞悱惻。[24]
(評“莫道閒情拋擲久”)沉著痛快之極,然卻是從沉鬱頓挫來。淺人何足知之。
詞有貌不深而意深者……馮正中《蝶戀花》是也。若厲樊榭諸詞,造語雖極幽深,而命意未厚,不耐久諷,所以去古人終遠。
《蝶戀花》四章,古今絶構(gòu)。……正中《蝶戀花》四闋,情詞悱惻,可群可怨?!小兜麘倩ā肥渍略疲骸皾馑X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憂讒畏譏,思深意苦。次章云:“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顔瘦。”始終不渝其志,亦可謂自信而不疑,果毅而有守矣。三章云:“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敝液駩赔?,藹然動人。四章云:“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痹~意殊怨,然怨之深,亦厚之至。蓋三章猶望其離而復合,四章則絶望矣。作詞解如此用筆,一切叫囂纖冶之失,自無從犯其筆端。[25]
歸納諸家之論,可以有以下結(jié)論:其一,《鵲踏枝》詞文本中確有令讀者可以聯(lián)想或詮釋爲寄托的特質(zhì)。張惠言等人的釋詞思路是點出文本中某些引起他聯(lián)想的意象,並指出其喻體。這種選擇個別意象作爲詮釋脈絡(luò)的做法,雖或有支離破碎之感,但並非一無是處。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大多不待後世詩人創(chuàng)造其義,而早已與傳統(tǒng)歷史文化息息相關(guān),在使用和閲讀時,意象所藴含的隱喻意義已強加於作者和讀者之上,讀者和作者都難以完全擺脫其固有的藩籬。葉嘉瑩在分析溫庭筠(812—約870)詞時曾提到“文化符碼”的概念,指出某些意象具有豐富的象喻性質(zhì),爲古代讀書人所深諳。如此,則作者選用該意象時必有其用意,且已預(yù)測讀者將循此意象作聯(lián)想。[26]在《鵲踏枝》詞中的確存在這樣的意象。如“幾日行雲(yún)何處去”一詞,詞云:
幾日行雲(yún)何處去。忘了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繫在誰家樹。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飛來,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裏無尋處。(其十一)
作爲閨情詞,此詞意思甚明,詞的上片俱用比喻寫成。譚獻認爲詞中的多個意象應(yīng)有所指,乃是因爲這些意象本來已帶了相對固定的原型意義,即作者和讀者對它們有共同的理解。不過,這些意象在作品中的具體意義,則依靠它們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和互動,由作者的主觀情緒賦予。此詞上片的“行雲(yún)”是指外出的情人?;蛟朴盟斡瘛陡咛瀑x》“旦爲朝雲(yún),暮爲行雨”之典,其實稍嫌間接,[27]“雲(yún)”本來就有浮動、遊走的特質(zhì),詞人以“行雲(yún)”構(gòu)詞,旨在強調(diào)“雲(yún)”的流動性,有效地比喻如行雲(yún)一般四處飄蕩不歸的遊子?!鞍俨荨?、“千花”暗喻外界的誘惑甚多,而代表女主人公的“春”卻已將盡,故有“香車繫在誰家樹”之猜疑。下片中的“雙燕”既象徵信使,也用以反襯女主人公形單影隻。柳絮既是標示暮春,也象徵分離的愁緒。這些意象互爲關(guān)係,構(gòu)成了以春天將暮比喻女主人公青春已逝,以行雲(yún)不歸比喻情人一去不返,而“百草”、“千花”、“雙燕”則或正襯,或反襯女主人公和情人的關(guān)係。在中國的文學傳統(tǒng)中,男女相思又向來可以比擬君臣關(guān)係,如此一來,這些個別意象構(gòu)成一個整體,譚獻認爲這些意象俱有所指的讀法,也就能夠成立了。
其次,《鵲踏枝》除了某些意象外,其所抒之情意和口脗,也易於引起寄托之聯(lián)想?!儿o踏枝》所敘之閨情,“有猜疑者,有希冀者,有留戀者,有怨恨者,有放蕩者”。[28]男女間的恩怨情仇,本來就變化多端,複雜難言,惟馮詞皆結(jié)之以至死不悔,盼君之一悟。這也易於俾讀者聯(lián)想到臣子對君主的忠貞之心,即使幾經(jīng)挫折,仍然不會改變。如上舉其十一,上片寫女子猜疑情人已經(jīng)變心,故有“香車繫在誰家樹”之問。下片則反覆描寫女子對愛情的執(zhí)著,無論是夢是醒都爲情所困,可謂一往情深。詞中表現(xiàn)主人公的執(zhí)著多情,即使在嚴峻的外在環(huán)境下,仍然知其不可爲而爲之。論者所體會的“纏綿”、“忠厚”、至情“至性”,大抵從此而來。
第三,諸家最難安頓的是馮延巳的爲人不能契合詞中的“忠愛纏綿”。詞與詞人的關(guān)係,向稱複雜,既不宜以人品之高低定詞品,但也不能完全忽略詞人之爲人的因素。葉嘉瑩提出判斷寄托的條件之一就是作者之背景及爲人是否有能合理解釋寄托的可能。馮延巳就是一個爭議甚多的個案。了解馮氏生平,以《釣磯立談》、《新五代史》、《資治通鑑》和《南唐書》的資料最重要,其餘相關(guān)史料大多不出其範圍。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可以知道,馮氏受知於南唐中主李璟,深得其信任,是中主親近的臣子,雖然曾四次罷相,但中主始終頗爲維護,待之如初。而朝臣及後世史官對其大多是嚴厲責備,主要是批評其熱衷功名,阿諛奉承,而實無治國之才,只知黨同伐異。
清代論者用了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人品與詞品的落差。一是質(zhì)疑《鵲踏枝》並非馮延巳所作。這説明他們讀出了《鵲踏枝》詞中的寄托,只是礙於馮氏的歷史形象,認爲馮寫不出這樣的詞,或認爲他在詞中僞裝成忠愛君子,以博取君主的信任。張惠言和周濟都採用這個策略。另一個方法是一併消解人品與詞品的關(guān)係或存而不論,如譚獻、陳廷焯。
那麼,王鵬運的態(tài)度又是如何呢?王氏沒有相關(guān)的文字,但他請馮煦序其校刻的《陽春集》,馮煦之言或有一定的代表性。馮煦沒有著墨於馮延巳在黨爭中的角色,只是就南唐的內(nèi)憂外患,解讀馮詞中的愁緒乃是有感於國家的危亂,又無力挽救,鬱而不達,發(fā)而爲詞。固然,馮煦或有刻意迴護及拔高的傾向,但是其論仍有可取之處。南唐中主時國勢由盛轉(zhuǎn)衰,國土日蹙,面對這種大環(huán)境,作爲朝臣的馮延巳似乎難以無感於心。如果配合詞中所描繪的春寒、秋風、雨打、霜落等嚴酷環(huán)境,作“憂生念亂”之聯(lián)想,洵爲合理。再者,在朝代興替頻繁的亂世之中,風雨飄搖,個人的選擇取捨或許有其身不由己之處,因此個人之心跡實難在後世的史籍中完全呈現(xiàn)。馮延巳雖與皇帝有深交,但並非可以在朝堂上隨心所欲。他曾四次罷相,大起大落,即不論其細節(jié),我們?nèi)钥上胂癞敃r朝局之動蕩及人事傾軋之厲害。在黨爭嚴重的南唐朝廷中,馮延巳難以置身事外。黨同伐異,互相攻訐,言辭難以沒有偏頗。馮延巳到底是忠是奸,是賢是愚,已難以判斷。[29]這種歷史論斷的不確定性、偶然性正可能也是王鵬運在選擇馮延巳時心有戚戚然的地方。
四、王鵬運和詞之對應(yīng)及其寄托
1.文字回應(yīng)
王鵬運和《鵲踏枝》詞現(xiàn)存十首,依次和馮詞其一、其二、其三、其五、其七、其八、其九、其十一、其十三及其十四。這十首詞屬步韻之作,即所有韻腳及其次序均依原作,創(chuàng)作難度頗大。然而,王氏和詞絶不滿足於襲用韻腳,對詞意亦有和應(yīng)。
馮詞的兩個主題,和詞皆有回應(yīng),但側(cè)重不同。馮氏幾首比較明顯寫閨情的,如其四、其十等,王氏在其他作品中雖有借用其中的意象,但未見全首步韻。真正寫閨情的,和詞中大抵只有其九,而且王氏並不是用代言體。其九詞云:
對酒肯教歡意盡。醉醒懨懨,無那忺春困。錦字雙行箋別恨。淚珠界破殘妝粉?! ≥p燕受風飛遠近。消息誰傳,盼斷烏衣信。曲幾無聊閑自隱。鏡奩心事孤鸞鬢。
此詞表面寫男女相思,與其依韻的馮詞十三內(nèi)容相似,都是寫無盡的等待。但王詞並非泛寫,也不是代言。結(jié)拍“孤鸞鬢”就是指向王氏喪妻之事,可知此詞旨在悼亡。[30]
王氏和詞主要採用上文所析馮詞的第一個主題(觸景傷情,主人公獨立沉思),馮詞中突出的孤獨沉思的主人公形象,和詞中亦比比皆是,如:“斜日危闌凝佇久”、“悵望朱樓難寄語”、“獨對舞衣思舊伴”、“坐對東風憐弱絮”、“倚遍闌干誰與語”。這些作品的代言性質(zhì)不明顯,大都可以理解成詞人自己。馮詞所見之意象,如落花、春寒、楊柳、柳絮、燕子、歌筵酒席、蠟淚等,王氏都有襲用。如果説馮詞“流連光景”,那麼這個評語也符合王詞。從情感方面來説,馮詞抒發(fā)糾結(jié)執(zhí)著的情感,以表現(xiàn)一己之一往情深,王氏則傾向消解這種心結(jié),因此和詞中多用“無力”、“懨懨”、“慵”、“漫”、“無據(jù)”、“枉”、“枉費”這類語詞,表現(xiàn)出一種無力感。
王氏和詞與原唱在文字上的對應(yīng),大致可以從四個角度來看。
其一,有主題類近而在原唱的基礎(chǔ)上,敷演其意,擴充內(nèi)容。如馮詞其十“蠟燭淚流羌笛怨。偷整羅衣,欲唱情猶懶”,王詞其八化爲“蠟燭有心燈解語。淚盡唇焦,此恨消沈否”。同樣是寫燭下餞別,馮詞含蓄,王詞激越。同樣是借用杜牧“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馮詞不作發(fā)揮,點到即止,王詞不但進一步寫蠟燭因情生淚,乃至淚盡,且將之與燈的意象並列,燈之明亮如能解語,乃至燒乾;而離恨始終難銷。又如馮詞十三“宮漏長時,酒醒人猶困”,王詞則把時間推前,從飲酒開始寫,云:“對酒肯教歡意盡。醉醒懨懨,無那忺春困?!瘪T詞之主人公尚有酒醒之時,而王詞則醉醒不分,心甘情願沉溺於春困之中。王詞旨在悼亡,妻子已逝,他的等待是沒有結(jié)果的,所以大有“但願長醉不願醒”之意。
其次,亦有取原詞之一端,而加以發(fā)揮,踵事增華的。馮詞其三,上下兩片的主題不同,上片是寫秋來風雨,芳草零落,主人公愁腸百結(jié),基本上沒有點出別離的主題;而下片則寫關(guān)山離別,對於上片的衆(zhòng)芳蕪穢也沒有呼應(yīng)。王氏和詞,重在回應(yīng)馮詞下片,首句即點明傷離別的主題,然後層層鋪寫,全詞意脈更爲連貫。詞的下片與馮詞逐句對應(yīng),文字的承襲之跡宛然可辨,而意思卻有增益。
馮詞望月懷遠,是從主人公一方出發(fā)。而王詞雖然亦以月起興,卻暗用蘇軾(1037—1101)“千里共嬋娟”,乃是從分離的兩方出發(fā),較馮詞轉(zhuǎn)深一層。[31]馮詞寫塞管嗚咽,王詞進一步發(fā)揮,寫空外之音,隨風飄揚,更覺淒厲。馮詞謂前歡無人可訴,王詞則以爲前歡已墜,(即使有人可訴也)不忍再説。馮詞結(jié)拍尚冀有相見之日,而王詞則斬釘截鐵,發(fā)出絶望的呼喊。
又如王詞其六,依馮詞其八韻。馮詞上片以秋景起興,葉瘦草短,芳時已換,渲染主人公的愁緒;下片寫主人公獨立沉思,忽憶舊人,不禁淚如雨下。王詞取原唱“忽憶當年歌舞伴”,加以延伸發(fā)揮。王詞以“片霎歡娛”寫起,舊日之歡,千金難換。下片“隱隱輕雷聞隔岸”用隱隱雷聲模擬車聲,暗示主人公傾耳而聽,希望盼來情人??上А澳河瓿迹氤呙糟y漢”,距離雖是咫尺之短,卻不得見面,如隔銀漢。由此回到馮詞憶昔的主題,而以獨對舞衣,極目思遠作結(jié)。
第三,和作亦有題材相近,但轉(zhuǎn)換角度、調(diào)整意象,從而改變主題。如馮詞其五全詞以女子口脗埋怨情人,要求情人認真對待。與之對應(yīng)的是王詞其四。此詞以不同視角,與原唱構(gòu)成對話。詞的上片寫思念未歸之情人。然而比較起馮詞的氣憤,王詞“緑箋莫忘深深約”就顯得溫柔敦厚。上片代言性質(zhì)不明顯,發(fā)聲人不一定是女子。下片則以杜甫(712—770)詩句構(gòu)成?!袄先ヒ髑闇喖拍被枚鸥Α袄先ピ娖獪喡c”,除了帶出年華流逝之意,亦暗點“春來花鳥”;不但回應(yīng)上片,也有自我安慰的意味。[32]“細雨檐花,空憶鐙前酌”化用《醉時歌》,暗示男子壯志未酬,生活艱難,似乎也圓滿解釋了男子淹留他鄉(xiāng)的原因。[33]結(jié)句用隔院吹簫,暗喻引鳳之意,而自傷一己之形單影隻。兩詞並置,一爲女子述一己之怨恨,一爲男子解釋艱難之處境,馮詞坦然直接,王詞婉轉(zhuǎn)自傷。此詞喻托傷懷之跡甚爲明顯,下文將再分析。
第四,有時和詞並非逐首對應(yīng),而是揉合數(shù)首原唱,自成新意。如其十,詞云:
幾見花飛能上樹。難繫流光,枉費垂楊縷。箏雁斜飛排錦柱。只伊不解將春去?! ÷傂那轲さ匦酢H菀罪h揚,那不驚風雨。倚偏闌干誰與語。思量有恨無人處。
詞的開首即對馮詞“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zhuǎn)”提出質(zhì)疑。馮詞強調(diào)落花有情,力爭擺脫零落的命運,而王詞則反詰何曾能見花飛上樹,花之零落乃是必然之理。第二韻承上句,反覆勾勒衆(zhòng)芳蕪穢,謂枉費垂楊千絲萬縷,亦難繫流光。這是回應(yīng)馮詞以“心若垂楊千萬縷”象喻相思之連綿不斷?!肮~雁”句對應(yīng)馮詞“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馮詞本寫春和景明,而箏聲驟起,雙燕受驚飛去,仿佛主人公內(nèi)心思緒徒然泛起漣漪,不能平伏。王氏和詞卻化動爲靜,把“雙燕”變成“箏雁”,他仍用“斜飛”、“排”這兩個動詞,但其實箏雁是並不能動的死物。合上片而觀之,王氏列舉馮詞中的有情之物(不論生物還是死物),逐一反駁,認爲它們通通“不解將春去”。下片借用周邦彥(1056—1121)“情似雨餘黏地絮”句,周詞用筆極重,本來是表現(xiàn)不變的癡情,用以對比“人如風後入江雲(yún)”的輕忽。[34]王氏用此而意在彼,飾之以“漫詡”、“容易”,舉重若輕,隱隱有嘲弄的意味。詞人冷眼旁觀,看透世情,在這個無情的世界中,有情人所能得到的只有無盡的孤獨而已。如此,則之前一直與馮詞針鋒相對,最後竟又回歸馮詞原唱中孤獨的主題。馮詞是透過物之多情來比擬主人公的有情,而王詞則是以物之無情來突顯主人公的孤獨。
此外,和詞亦有原唱沒有的內(nèi)容。如王詞其七,依馮詞其九之韻,不過內(nèi)容卻不一樣。馮詞以春景起興,上片末句以“碧池波縐鴛鴦浴”暗示男女相思之情。下片寫歡筵場面,結(jié)拍以“斜陽不用相催促”道出人生苦短,應(yīng)及時行樂。而王詞則全然與之無關(guān),以初夏之景起興,最後歸結(jié)到思鄉(xiāng)之情。這首詞所寫的情感與其餘的和詞也頗不相同,下文將再分析。
2.比興寄托
兩組詞在形式、意象、用詞和情感上多有對應(yīng),可見王鵬運之用心及詞藝,然而更值得重視的是和詞如何處理原唱的比興寄托。王氏既然認爲馮詞寄慨身世,義兼比興,那麼他將如何和應(yīng)這點?是如他自己所説的“無關(guān)寄托”還是實有寄托?這須以文本結(jié)合王氏之經(jīng)歷,才能有合理的解讀。
《鵲踏枝》寫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按王氏的説法,當時他正“春日端居”?!岸司印奔撮f居之意,然而從1894年以來,清廷外有戰(zhàn)事,內(nèi)有黨爭,可謂處於多事之秋,王鵬運身在京師,供職臺諫,又怎能安於閒居?詞中輕描淡寫的“端居”實是無可奈何之事。又謂“不爲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實質(zhì)是指無法爲“有益之事”,報國無門,惟有填詞。詞序中看似不經(jīng)意的敘述,其實是詞人經(jīng)歷九死一生後,對朝廷之事感慨於心而又無法排遣的寫照。
王鵬運於同治九年(1870)中舉後上京赴考,屢試不中,同治十三年(1874)得授內(nèi)閣中書舍人,自此入仕,然而內(nèi)閣中書舍人只是一個閒職,沒有任事之權(quán)。光緒十一年(1885),王鵬運官至內(nèi)閣侍讀,“先後直實録館,恭辦大婚慶典”。[35]直至1893年,王鵬運得補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員,方能以諫官身分進言。[36]沉淪下位二十年,雖然只得到御史的職位,王鵬運已然感激皇恩,希望能在這個職位上盡己所能,輔助皇帝。《味梨集》的第一首《鷓鴣天》就是爲升任御史一職而寫,詞云:
太液秋澄露半銷。天風依約響瑯璈。漫將弱質(zhì)輕蒲柳,得近宮牆也後凋?! ∫乒什?,認新巢。鳳池回首日輪高。蔚州即墨聲華在,珍重新恩賜珥貂。[37]
此處將自己比喻爲弱質(zhì)蒲柳,一朝得沐皇恩,亦有“後凋”之特質(zhì)。這一方面是誇張皇恩之浩蕩,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堅定的心志。下片用戰(zhàn)國即墨令之典,固然是自我期許,同時也期許在上位者是一位明君。然而,在故事中,即墨令雖然有治績,卻爲他人詆譭,名聲不佳,只是幸好遇到明智的齊威王(約前378年—前320年)才不致被害。[38]王鵬運久歷官場,對於種種複雜情況了然於心,這個典故使全詞的樂觀情緒中出現(xiàn)一絲隱憂。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軍在海陸兩路俱受重創(chuàng)。朝廷中有主戰(zhàn)、主和兩派,爭議紛紛,其中又夾雜著帝后黨爭,以致局勢更形複雜。清廷因這些內(nèi)部的不協(xié)調(diào)而進退失據(jù),最終在1895年簽訂《馬關(guān)條約》。期間,作爲諫官的王鵬運上奏疏二十六次,堅決主戰(zhàn)。觀其奏疏所陳,並非作空洞的口號,而頗有實際的建議,可惜最終無法裨益時局。[39]簽訂和約後,王鵬運依然沒有灰心,認爲臺、遼之事尚有可爲,向朝廷力爭。[40]他在奏疏中多次彈劾李鴻章(1823—1901)、孫毓汶(1833—1899)、徐用儀(1826—1900)等權(quán)臣,措辭嚴厲,以其爲罪魁,顯示了他敢於直言,不畏強權(quán)的本質(zhì),但也因爲這樣而得罪了后黨。[41]甲午戰(zhàn)後,主戰(zhàn)的大臣有不少被貶出都,如文廷式(1856—1904)、志鋭(1852—1911)、安維峻(1854—1925)等,王氏與他們都有往來。[42]
光緒二十一年(1895)下半年,王鵬運參與了康有爲(1858—1927)等組織的強學會。強學會以介紹西書,鼓吹自強爲宗旨,深得有識之士響應(yīng),然而卻被后黨視爲仇敵。至年底,強學會終於遭到查禁。雖然文廷式上書力爭,將強學會改爲官書局,但后黨銜之愈甚,最終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將文廷式革職。[43]
王鵬運向與文廷式過從甚密,又多次代康有爲轉(zhuǎn)遞奏疏,雖然在強學會之事中未有受到牽連,但無疑已被視爲一伙。同年三月十三日,王鵬運上《請暫緩駐蹕頤和園疏》。此疏針對慈禧太后(1835—1908)以孝道爲名,使光緒帝駐蹕頤和園,方便她監(jiān)視皇帝,干預(yù)朝政之事,請求皇帝不要住在頤和園,以免讓天下臣民誤會他耽於安逸。其目的是希望德宗能擺脫太后的控制。但這正正擊中了帝后問題的核心,尚未有足夠?qū)嵙Φ牡伦谑煮@懼,恐怕引起太后的懷疑,故有“疏入,上欲加嚴譴”之舉,後又云“朕亦何意督過言官,聖茲或不懌耳”,可知其意。後因恭親王(奕訢,1833—1898)等人從中斡旋,王鵬運倖免於難,但已有諭旨云“此後如再有人妄奏嘗試,即將王鵬運一併治罪”,其實是對他作出嚴厲的警告。[44]
從甲午戰(zhàn)事以來,王氏多次上疏而未能扭轉(zhuǎn)局勢,這次上疏更是險遭獲罪。王鵬運屢經(jīng)挫折,自然不能無感於心。王氏當時是待罪之身,然而寫於半個月後的《鵲踏枝》,序中卻以一派輕鬆的“春日端居”四字描繪填詞之背景,大抵是以言獲罪,心有餘悸,所以不肯明言,而選擇仿效旨隱辭微的馮延巳詞來表達心曲。
王氏和詞十首一貫以暮春爲背景,而配以斜陽、落花、飛絮、風雨之意象,或以之喻甲午之後朝廷人才凋零殆盡的情況。如其一云:
落蕊殘陽紅片片。懊恨比鄰,盡日流鶯轉(zhuǎn)。似雪楊花吹又散。東風無力將春限?! °及严懔_裁便面。換到輕衫,歡意垂垂淺。襟上淚痕猶隱見。笛聲催按梁州遍。
此詞表面寫傷春之意,落紅片片,春天已到盡頭?!氨M日流鶯轉(zhuǎn)”暗用李白《對酒》“流鶯啼碧樹”,以紅稀緑遍,暗喻朝廷忠貞者少,姦侫者多,故生懊恨之情。上片結(jié)拍加重一筆,謂東風無力,大局已難挽回。下片寫主人公因季節(jié)的變化而換輕衫、裁扇面,仿佛可以置身於傷春之外,而襟上之淚痕始終沒有磨滅。末句以慷慨悲涼的古曲《梁州》作結(jié),使全詞籠罩在一片哀聲之中?!傲褐荨奔础皼鲋荨保?,又是邊塞地名。詞人從朝廷之現(xiàn)況想到遠在關(guān)山的同僚。此處或是指志鋭、文廷式及安維峻等人。
志鋭是珍妃(1876—1900)、瑾妃(1873—1924)兄長。甲午戰(zhàn)爭時,慈禧太后貶珍、瑾二妃爲貴人,隨即將在熱河練兵的志鋭?wù){(diào)至烏里雅蘇臺任參贊大臣,把他貶往邊塞,王氏當時有詞傷之。[45]安維峻曾與王鵬運聯(lián)名上疏主戰(zhàn),而且點名彈劾李鴻章,後坐疏劾樞臣無狀罪,被貶至張家口軍臺。兩人爲並肩作戰(zhàn)之盟友,而安氏遭貶,王鵬運特別傷心,有詞送別。[46]
而文廷式則除了是政治上的盟友,也是王氏詞友。兩人在京師過從甚密,論政之餘,唱和亦多。甲午戰(zhàn)時,文氏主戰(zhàn),彈劾李鴻章,又主張德宗遷都,復又因身爲珍妃之老師,被后黨視爲仇敵。[47]戰(zhàn)後,王文二人有詞唱和,俱言甲午事,如《祝英臺近》,詞云:
翦鮫綃,傳燕語。黯黯碧雲(yún)暮。愁望春歸,春到更無緒。園林紅紫千千,放教狼籍,休但怨、連番風雨?! ≈x橋路。十載重約鈿車,驚心舊游誤。玉佩塵生,此恨奈何許。倚樓極目天涯,天涯盡處,算祇有、蒙蒙飛絮。[48](文廷式)
倦尋芳,慵對鏡。人倚畫闌暮。燕妒鶯猜,相向甚情緒。落英依舊繽紛,輕陰難乞,枉多事、愁風愁雨?! ⌒@路。試問能幾銷凝,流光又輕誤。聯(lián)袂留春,春去竟如許??蓱z有限芳菲,無邊風月,恁都付、等閑花絮。[49](王鵬運“次韻道希感春”)
文氏以園中狼藉落花比喻人才凋零,王氏以“燕妒鶯猜”比喻小人妒忌,互相對應(yīng)。文氏以舊遊已誤,玉佩生塵暗喻與自己政見相同的大臣都一一被逐,故以一片迷濛指朝廷黑暗。王鵬運與之和應(yīng),“聯(lián)袂留春”就是指志同道合之士聯(lián)合起來,希望能力挽狂瀾於既倒,可惜“春去竟如許”。美好的“芳菲”、“風月”最終都付“等閑花絮”,説明他們的努力白白浪費了。這兩首詞與《鵲踏枝》所用之比興手法相同,都是以感春來慨歎國事,其中的落花、風雨、飄絮、春歸、燕鶯等意象幾乎與《鵲踏枝》完全一樣??梢娫谒麄冊~友之間,這些意象已經(jīng)構(gòu)成傷時的共同話語。[50]
不久,文氏爲避禍而主動請假出都,王氏亦有詞送之。詞云:
茫茫塵海裏,最神往,是歸雲(yún)。看風雨縱橫,江湖澒洞,車騎紛紜。君門。回頭萬里,料不應(yīng)、長往戀鱸蒓,淒絶江天雲(yún)樹,驪歌幾度聲吞?! ≥唶铩8文懝舱l論。此別更消魂。歎君去何之,天高難問,吾舌應(yīng)捫。襟痕。斑斑凝淚,算牽裙、何只惜離群。煩問北山傳語,而今真愧移文。[51]
此詞名爲送別,實是期盼文廷式早日回歸,故有“料不應(yīng)、長往戀鱸蒓”。王文二人肝膽相照,志同道合,如今文氏一去,王氏自然感到孤單,故有“肝膽共誰論”、“此別最消魂”、“何只惜離群”之歎。這不但是因爲個人的友情,更是對有識之士的離散感到痛心。然而“天高難問”,未來的局勢渺不可測。結(jié)拍回歸本意,反用《北山移文》的典故,實指在當此之時,有志之士不應(yīng)做隱士,要出仕爲家國出力,這是勉勵文廷式,也是自勉。這首詞中亦有另一個矛盾聲音:“最神往,是歸雲(yún)?!蓖跏蠣憰r局、朋友傷感之餘,並非沒有想過歸鄉(xiāng),只是他當時的處境尚算安全,故此仍然希望略盡綿力。一年後,王氏遭受打擊,心灰意冷,歸田之想自然再一次冒出來了。這在《鵲踏枝》乃至《鶩翁集》中其他作品多處可見。
光緒二十二年(1896)春,文氏復因強學會之事被革職,事在《鵲踏枝》寫成一個月前。由此觀之,王氏和詞中多次提到的“離別”、“陽關(guān)”、“舊伴”,大抵俱有實指。如上文曾引之和詞其三,下筆極重,“譜到陽關(guān)聲欲裂。亭短亭長,楊柳那堪折”,大抵就爲四散的朋友而發(fā)出的激越之聲。之後忽然插入閨閣口脗:“挑菜湔裙春事歇。帶羅羞指同心結(jié)。”説男女相思,與前後似不相干。其實,挑菜、湔裙標示的時節(jié)正是文廷式因強學會被貶之時。王氏也參與了強學會,對文氏被逐感到既憤慨又憂懼,表現(xiàn)到詞中就是極言“聲欲裂”的強烈。下片以“千里孤光同皓月”寫二人分隔,化用蘇軾詞句,安慰朋友:月光雖然孤清,但有人“千里共嬋娟”,尚不算孤獨。“畫角吹殘,風外還嗚咽”,用杜甫“永夜角聲悲自語”詩意,極寫遠在天涯的朋友過著悲慘的生活。[52]而“墜歡”當指曾經(jīng)與他們在京師説古論今、詩文相會之時,如今已不忍再説。王氏作詞之時,文廷式已被逐,經(jīng)金陵回鄉(xiāng),後期未知,故有“傷心弟一生離別”之語。此詞和馮詞其三,用入聲韻,聲情尤爲激越。
和詞亦有不少自傷之作,如其四、其五、其八、其九、其十皆是。茲舉其四、其五爲例。
風蕩春雲(yún)羅衫薄。難得輕陰,芳事休閑卻。幾日啼鵑花又落。緑箋莫忘深深約?! ±先ヒ髑闇喖拍?。細雨檐花,空憶鐙前酌。隔院玉簫聲乍作。眼前何物供哀樂。
漫説目成心便許。無據(jù)楊花,風裏頻來去。悵望朱樓難寄語。傷春誰念司勳誤?! ⊥靼延谓z牽弱縷。幾片閒雲(yún),迷卻相思路。錦帳珠簾歌舞處。舊歡新恨思量否。
其四上片明爲感春,實傷國事。上片“風蕩春雲(yún)羅衫薄”,寫出一派春和景明,故云“芳事休閑卻”。如此春景大抵是比喻王鵬運曾一度認爲朝廷中興有望,自己能一展抱負。在甲午戰(zhàn)爭之前,經(jīng)過三十年的洋務(wù)運動,國人的確有一定的自信??上А皫兹仗澌N花又落”,春天已逝,即喻好景不常。此處指甲午戰(zhàn)後,割地賠款,國力大傷,且朝廷黨爭嚴重,乃至人才凋零?,F(xiàn)實環(huán)境縱然殘酷,但詞人仍然毋忘初衷,故云:“緑箋莫忘深深約?!毕缕枚旁姡笔阈匾?,呈現(xiàn)個人的困境?!袄先ァ背薪由掀械膫?,從春歸聯(lián)想到自己也已年老體衰,詩興落寞。接著截取《醉時歌》的詩句,表面寫吟詩飲酒,似乎十分曠達,而實有“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之悲慨。
其五以相思之情象喻君臣契合。起首先言契合之難,一見傾情,其實情感並不牢固,更何況有輕薄之楊花飛來飛去,一片濛濛。此處的楊花或用以比喻奸妄小人,紛紛擾擾,以至賢人君子只能悵望,而不能寄語朱樓?!皞骸币痪溆美钌屉[(813—858)詩,爲上片之眼目,揭示詞意。李商隱嘗評杜牧(803—852)詩云:“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勳?!?sup>[53]李氏意在指出杜牧之詩有家國、身世之寄托,即“刻意”之所指。王詞則謂自己的傷春之情(家國之感、身世之思)不爲朱樓上之人所知,種種情意反倒誤了自身。杜牧之“刻意”固不爲常人所知,但尚有李商隱爲其知音,而與王鵬運志同道合的朋友卻已四散,故有“誰念”之問。詞的下片結(jié)構(gòu)與上片相同,先寫游絲弱縷,情意連綿,詞人卻早已謂之“枉”然。後句以“閒雲(yún)”比喻小人,謂其遮蔽了賢臣明君的遇合之路。結(jié)拍以錦帳珠簾比喻耽於逸樂的朝廷,且有“只聞新人笑,不聞舊人哭”之意,雖不作一字之批評,而自有褒貶在其中,讀之令人感歎。
以相思象喻君臣之情的尚有其六,詞云:
晝?nèi)諔脩皿@夜短。片霎歡娛,那惜千金換。燕睨鶯顰春不管。敢辭弦索爲君斷?! ‰[隱輕雷聞隔岸。暮雨朝霞,咫尺迷銀漢。獨對舞衣思舊伴。龍山極目煙塵滿。
此詞表面寫男女相思,實寫自身遭遇。上片以“片霎歡娛,那惜千金換”寫他是多麼珍惜君臣相遇,因此全然無畏於“燕睨鶯顰”(喻小人的不滿),爲“君”不惜傾盡全力,直至奏斷琴弦?!熬奔瓤梢允桥拥那槿?,也可以解作君主。下片寫車走雷聲,寄語不通,暗指半月前上疏之事。暮雨朝雲(yún),用《高唐賦》之典。楚懷王於高唐,夢見巫山神女。神女早爲朝雲(yún),暮爲行雨。此處意指相思之情。然而下句“咫尺迷銀漢”卻表明兩人咫尺之近,卻如隔銀漢。此處既可以指男女之間有不可跨越的鴻溝,也可以暗喻自己雖然身在京師,官居御史,本來是與皇帝很親近的,然而一旦獲罪,言路不通,猶如銀漢之隔。結(jié)拍寫自己現(xiàn)在已然端居,被投閑置散,不復再爲君舞,只能“獨對舞衣”;所謂“舊伴”,當指與己並肩作戰(zhàn)的同僚,如文廷式、安維峻等,此時均已出都。[54]朝廷人才零落,結(jié)拍極言眼前形勢混亂不堪。
面對國事凌夷、朋友四散、自己險因言獲罪的困境,王鵬運除了傷感,也有嘗試消解。首先,正如序文所説,“不爲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填詞抒懷是銷解愁苦的途徑。其次,《鵲踏枝》十首並非每一首都是感春傷國,王鵬運有嘗試尋找出路,如其二、其七的情調(diào)則與其餘各首不同。這是馮延巳原唱中所沒有的。
斜日危闌凝佇久。問訊花枝,可是年時舊。濃睡朝朝如中酒。誰憐夢裏人消瘦?! ∠汩w簾櫳煙閣柳。片霎氤氳,不信尋常有。休遣歌筵回舞袖。好懷珍重春三後。
望遠愁多休縱目。步繞珍叢,看筍將成竹。曉露暗垂珠。 芳林一帶如新浴。簷外春山森碧玉。夢裏驂鸞,記過清湘曲。自定新弦移雁足。弦聲未抵歸心促。
其二雖然也是明寫傷春,實寓國事,但詞人的想法稍有不同,在傷感中仍抱有希望。此詞亦似感慨賢人去位。“問訊花枝,可是年時舊”,詞人探問春訊,欲見舊時之花,然而語氣近於反問,可見人事已然幾番新。主人公爲此頽唐不已,朝朝濃睡?!罢l憐夢裏人消瘦”,此處或指自己表面頽唐,實質(zhì)仍有冀盼,乃至消瘦。下片筆鋒一轉(zhuǎn),情致與上片大不相同?!跋汩w簾櫳煙閣柳”,精美芳香的簾櫳和籠煙翠緑之垂柳或是暗喻賢人品質(zhì),氤氳動人,非比尋常,故云“不信尋常有”。結(jié)拍謂“休遣”,似是勸諫朝廷不要排斥賢臣,“好懷珍重春三後”既是鼓勵賢臣要善自珍重,則日後仍有可爲,也是自我勉勵。
其七以春盡夏來,萬物滋長,寫出盎然生意。既然望遠生愁,不如惜取眼前,主人公細察花叢下將成竹之筍和如珍珠般的曉露,似是漸漸忘卻愁腸?!胺剂忠粠缧略 ?、“簷外春山森碧玉”兩句,清雅幽遠,令人神往。下片寫思鄉(xiāng)之情,夢中固然曾乘鸞而歸,調(diào)箏見箏雁也會勾起思歸之情。王鵬運當時已在京二十年有餘,仕途既不暢順,回鄉(xiāng)不失爲一種出路?!耳F翁集》中頗多以思鄉(xiāng)爲主題的作品,詞人甚至非常具體地憶述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寫出嚮往之情,其實都可以理解爲他爲抵抗當前之困境,而轉(zhuǎn)生歸鄉(xiāng)之思。[55]
3.“無關(guān)寄托”的追求
總括而言,王鵬運的和詞主要是借母文本中傷春和相思兩個命題,寄托他當時身心的困境及爲自己尋找出路。相思喻君臣之契合,王氏和詞主要寫契合之難,阻隔之多,乃至言路未通,自己枉費心思。相較之下,原唱中的閨情詞顯得更豐富,時或怨恨,時或希冀,變化多端。王氏和詞,主要用心於傷春的主題,暮春的背景在和詞中一以貫之,可以視爲詞人對於甲午以來國勢凌夷的隱喻。春盡之時的種種凋零景象指向朝廷失去許多公忠體國之臣子,包括剛剛逃過一劫的自己。對此,王鵬運深感孤力失援,呈現(xiàn)在詞中就是主人公面對春歸花落、歲月無情深感傷痛,且又無力挽回。比起馮延巳詞中“和淚試嚴妝”的執(zhí)著情感,王鵬運來得更爲“真實”,他會自我質(zhì)疑、會感到軟弱、會想到逝世多年的妻子、會想回鄉(xiāng)。凡此種種,這都是他“春日端居”,感受到仕途的困局和生命的焦慮,並企圖宣泄、表白和化解的心靈寫照。這也是他引項鴻祚“不爲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真正意思。填詞就是他思考人生的空間。王鵬運在寫完《鵲踏枝》後,雖然極力推托,説是“無關(guān)寄托”,但無論是從和詞對象的選擇、和詞文本及其經(jīng)歷來看,這組詞至少是作者有感而發(fā)的産物。
王鵬運在《半塘定稿》中對這組詞作進一步刪削。王國維表示不解,認爲刪汰過嚴。王國維素來推崇馮、歐之詞,對此感到可惜,自然可以理解。那麼,王鵬運刪削的原因又可能是甚麼?《定稿》的序文顯得更流暢,掩藏了詞人填詞時的複雜心情。刪去寫作日期,也使讀者難以馬上推想作意。這顯示詞人有意斬斷讀者因原序中的矛盾和資料而産生的聯(lián)想。從作法上看,詞人刪去了抒情直接、語氣激烈的第三和第六首;從題材上看,刪去了第七首思鄉(xiāng)和第九首悼念之作,如此使現(xiàn)存六首在主題、意象上更趨一致。從章法來説,《定稿》的確避免了“章句凌雜”的情況,但也大大地隱藏了這組詞的詞意,尤其是刪去可以與詞人經(jīng)歷作直接比附的部分,令到詞意更難索解。如果説詞人是因爲怕犯忌諱,所以以刪削的方法令到詞意更加模糊,固然未嘗不可,但王氏定稿之時,已辭官而去,遠離是非之地,而且當時的人與事也早已事過境遷,王鵬運似乎無必要進一步隱藏作意。筆者認爲,這或者可以從王氏對詞的追求加以探求。
《蕙風詞話》中記載一段王、況對話,云:
吾詞中之意,唯恐人不知,於是乎勾勒。夫其人必待吾勾勒而後能知吾詞之意,即亦何妨任其不知矣。曩余詞成,於每句下注所用典。半塘輒曰:“無庸?!庇嘣唬骸澳稳瞬恢??”半塘曰:“儻注矣,而人仍不知,又將奈何?矧填詞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謂煙水迷離之致,爲無上乘耶?!?sup>[56]
在這段對話中,“可解不可解”、“煙水迷離之致”的最上乘詞境雖由況周頤(1859—1926)道出,但王鵬運顯然是處於“導師”的角色,引領(lǐng)況周頤逐漸明白這個境界。勾勒、下注都是希望能把作意清晰的呈現(xiàn)給讀者,若有寄托,則俾使知其寄托之所指。然而,在王鵬運看來,如果是知音,即能透過重重迷霧讀出作意,否則即使勾勒、下注,也不管用。二人所求“可解不可解”、“煙水迷離”的效果,意在把詞寓托的潛力發(fā)揮到極致,達到周濟“有寄托入”、“無寄托出”的境地。這與譚獻評馮延巳詞“金碧山水,一片空濛”是同一個思路。王鵬運編訂《定稿》時,或許是基於這個理想,重新審視《鵲踏枝》十首,把那些他認爲可能會透露更多綫索的作品刪去,留下六首“可解不可解”、“煙水迷離”的作品,作爲自己的代表作。
五、回響及餘論
綜上所論,甲午之後,世變?nèi)挣?,王鵬運身爲言官,本有諫諍的責任,卻以言獲罪,險遭不測,其內(nèi)心的憂懼忠憤之情可以想見。他不吐不快,又不欲明言,乃托辭追和馮延巳《鵲踏枝》。馮延巳登上政治舞臺之時,南唐由盛轉(zhuǎn)衰,國土日蹙,其人又身陷朝廷黨爭。黨派之間,互相攻訐。王鵬運身歷甲午前後的帝后黨爭,必然對複雜難論的宦海有所感受。更重要的是馮詞旨隱辭微,“無寄托出”,具有作爲經(jīng)典改寫之創(chuàng)意可能。馮延巳《鵲踏枝》經(jīng)過晚清諸家細讀,多以爲有所寄慨,無論其説是否恰當,至少顯示了文本具有豐富的聯(lián)想空間,足以引起讀者浮想聯(lián)翩。王氏沉浸玩味馮詞後,充份把握住其富於聯(lián)想空間的特點,取鎔經(jīng)典,重新書寫屬於自己的深層喟歎與當代吶喊。王鵬運將馮詞文本中的主題、意象、情感轉(zhuǎn)化到自己筆下,表面上春日端居,流連風景,其實是攸關(guān)國事紛繁、君臣遇合乃至個人困局。詞之爲體,要眇幽微,若能語言精煉、意旨深隱乃得其體,加之涉及敏感的國事,詞人更須托喻遙深。至王氏編爲《定稿》,或者覺得詞序及詞文本中仍有若干明顯之綫索,爲了達到煙水迷離,金碧山水之詞境,乃再加刪訂,模糊作意,使六首詞共從“傷春”的母題上表現(xiàn)一種對美好事物流逝的永恒哀傷,化具體爲普遍,讀之更得馮詞風神,而相關(guān)之人事也就更顯隱蔽了。
這組詞在王鵬運集中並不特別惹人注目,除王國維激賞外,王氏詞友極少提及,可能是因爲詞風與王氏他作不同,也可能是因爲事涉政治,不便明言。約四十年後,1935年,朱祖謀的門人龍榆生在遷居嶺南之後,窮極無聊,和王鵬運這組詞;其友丁寧繼和龍詞,構(gòu)成兩組與王鵬運及馮延巳互爲呼應(yīng)的作品,呈現(xiàn)出多重對話的文本現(xiàn)象。
1935年,本在上海暨南大學中文系任教的龍榆生因校內(nèi)人事不諧,辭去教職,轉(zhuǎn)往廣州中山大學任教。[57]這次辭職顯然不是出於自願,龍氏集中有多首作品抒發(fā)內(nèi)心的悲憤難過。如《水龍吟》“將之嶺表,賦示暨南大學諸生”一詞,抑揚悲壯,訴説衷懷,不能自已,可與其後《鵲踏枝》中的婉曲抒情作一對比。詞云:
十年湖海飄零,眼中何物令吾喜??駶常瑱M流蕩決,天胡此醉。幾輩推排,無端歌哭,漫悲螻蟻。但茫茫後顧,殘陽誰挽,偷視息、真堪愧?! °皭澨煅睦弦?。渺予懷、滄溟焉濟。歲寒同保,雞鳴風雨,待張吾幟。脫屣妻孥,關(guān)心桃李,知應(yīng)有事??慈畵?,弋人何慕,展青冥翅。[58]
詞中借海上波濤寫自己離別的激動心情,歌哭悲歎,不只及於自己老去天涯,志向難以達成,還以殘陽黃昏、風雨淒淒暗點時局之黑暗混亂。在輪船中,他又有《水調(diào)歌頭》“乙亥中秋海元輪舟上作,用東坡韻”一詞,憶及東坡舉杯望月,感難人生的離合。詞中“遷客何心南去,差喜塵清玉宇,與我共高寒”、“休嘆浮萍離合,試問金甌完缺,二者孰當全”即爲詞人當時心情之寫照。[59]
相對這兩首自抒胸臆之作,和王鵬運的八首《鵲踏枝》詞則以傳統(tǒng)的代言體寫成。這組詞亦仿王鵬運作有小序,爲詞文本提供理解框架,序云:
半塘老人謂馮正中《鵲踏枝》十四闋,鬱伊惝怳,義兼比興,次和十闋,載在《鶩翁集》中。予轉(zhuǎn)徙嶺南,抑塞誰語。因憶不匱室贈詩,有“君如靜女姝,十年貞不字”之句,感音而作,更和八章。以無益遣有涯,不自知其言之掩抑零亂也。[60]
小序引領(lǐng)讀者思及王鵬運(乃至馮延巳)的作品,將己作歸於同一語境之中,暗示所作亦有比興之意。後復引胡漢民(1879—1936)的贈詩,表達一己高潔堅貞的心志,與遷往嶺南的經(jīng)歷對比。胡漢民以貞女喻詞人,詞人受到感動而填詞,故詞中之女主人公可以視爲詞人之代言者,亦即其比興之意。
這組詞誠如作者所言,寫其掩抑零亂,孤單寂寞之情。如其一,詞云:
斜掠雲(yún)鬢凝睇久。宜面妝成,綽約仍依舊。病起情懷如中酒。帶圍省得新來瘦。 折盡青青隄畔柳。夢結(jié)多生,未分今生有。懸淚風前沾翠袖。忍寒留約黃昏後。
此詞借女子病起寂寞之情,抒發(fā)遷居嶺南後的斷腸愁緒。然而詞人沒有因而頽廢,故有“宜面妝成,綽約仍依舊”之句,在病酒情懷中儼然自憐自重。結(jié)拍更以杜甫《佳人》中的“天寒翠袖薄”之意自勉,哀而不傷,溫柔敦厚。[61]其餘諸作亦多類似剖白,如其二的“困掩犀帷甘寂寞”、其三的“月明鑑取心如水”等。
王鵬運《鵲踏枝》多有離別之辭,爲遷謫之朋友而發(fā),龍榆生和作其四亦有類似題材。詞云:
忽憶故人天際去。(自注:香山寄微之句。)暗數(shù)征程,未遽傷遲暮。夢裏相思爭識路。朦朧月掛江頭樹?! ∽碚刍ㄖ€自語。胡蝶翻飛,知到梁州否。流水一分風後絮。春心歷亂歸何處。
龍詞達意遠比王詞明顯。首句既注出處,則知全詞爲遠去之朋友而作。這位朋友與龍榆生關(guān)係密切,有如元白之交,可能是指胡漢民。如今兩人分隔異地,詞人只能夢中思念。下片借胡蝶飛到梁州比擬朋友遠去異域,或是指胡漢民遠赴歐州。結(jié)拍化用蘇軾《水龍吟》詠楊花詞,以春盡花飛比擬知己四散,也暗暗點出所處時局之兇險動蕩。[62]其後諸作多有書及時局,如其六的“似翦狂颷爭割面。滿地繁霜,休道寒猶淺”、其八的“雁音兵氣連環(huán)斷”等。
龍詞寫成後,其友丁寧遍和八首,多是回應(yīng)龍詞中寂寞之情。比起龍詞多回應(yīng)王鵬運之作,丁作更多與馮延巳詞發(fā)生互文,以下茲舉數(shù)例。
斷雁零鴻凝望久。待得來時,消息仍如舊。常日閑愁濃似酒。吟魂悄共梅花瘦?! ⌒氖抡躺狭?。剪盡還生,新恨年年有。獨倚危欄風滿袖。朦朧淡月黃昏後。(其一)
才道閑愁隨雁去。薄暖輕寒,又是春將暮。過盡飛花江上路。東風多傍垂楊樹?! °皭澯须p燕語。門巷重來,依約當年否。繞遍珍叢空絮絮,烏衣夢渺知何處。(其六)
撲簌殘英千萬片。亂點淪漪,灩灩回文轉(zhuǎn)。莫向東皇悲聚散。飄蓬斷梗知何限。 簾角風回頻拂面??~緲輕寒,釀就春深淺。燕懶鶯嬌都不見。夕陽紅過欄干遍。(其七)[63]
丁寧在和詞時,心中橫亙著馮延巳的原作,化用了不少馮詞的意象和句式,著力描繪春盡花殘之景象,以渲染惆悵孤單之情。其作筆法婉約輕靈,造境幽美清新,從風格來説倒是三組和作中最似馮延巳詞的。
統(tǒng)括全文,馮延巳《鵲踏枝》自晚清以來被詮釋爲有所寄托的比興之作,王鵬運以創(chuàng)作和應(yīng)此論,在其《鵲踏枝》中表達了甲午、乙卯以來國家多事、人才凋零的悲歎。至龍榆生,亦是有感於天時人事,在自傷之餘,旁及時事局勢,然而詞意顯豁,已失惝怳之特質(zhì)。至丁寧,則重新回歸馮詞,傷春惜花,與物有情,實不必倚靠寄托時事而自有詞中之高境。
[1] 本文初稿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舉辦之“第三屆滄海觀瀾——體式與研究方法研討會”(2018年5月)發(fā)表,蒙與會學者指正批評,謹此致謝。該文後刊於《中國文學學報》第九期(2018),頁107—130。
[2] 王鵬運輯:《四印齋所刻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jù)清光緒本影印,1989年)。此集不包括另外刊刻的《夢窗詞》。
[3] 同爲四大詞家的況周頤卻對校詞頗有保留,甚至認爲校詞對創(chuàng)作有損,云:“竊嘗謂昔人填詞,大都陶寫性情,流連光景之作。行間句裏,一二字之不同,安在執(zhí)是爲得失?……士生今日,載籍極博。經(jīng)史古子,體大用閎,有志??敝畬W,何如擇其尤要,致力一二。詞吾所好,多讀多作可耳。校律猶無容心,矧校字乎?……蓋心爲校役,訂疑思誤,丁一確二之不暇,恐讀詞之樂不可得,即作詞之機亦滯矣。”況周頤:《蕙風詞話》,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卷一,頁4421。張暉曾從況周頤的經(jīng)歷、詞學觀發(fā)展及經(jīng)濟情況去分析這個問題,持論較客觀全面。詳參張暉:《況周頤“校詞絶少”發(fā)微》,載氏著:《晚清民國詞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25—40。雖然如此,況氏所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他對校詞和創(chuàng)作關(guān)係的反思,筆者認爲可以視爲創(chuàng)作甘苦之言,不一定就是因他後期意識到難以在校詞上有突出表現(xiàn)。
[4] Julia Kristeva,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ed.Leon S.Roudiez,trans.Thomas Gora et al.New York:Colombia University of Press,1980,pp.64-66.又可參廖炳惠:《解構(gòu)批評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頁270。
[5] 曾德珪編:《粵西詞載》(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年),頁614—617。本文引王鵬運和詞皆出於此,後不復一一注明頁數(shù)。
[6] 王鵬運:《半塘定稿》,《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影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刻本,第771冊,卷一,頁十四上至頁十五下(總頁393—394)。
[7]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頁232。
[8]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頁232—233。惟其六“晝?nèi)諔脩谩币皇住澳河瓿肌迸c《粵西詞載》“春雨朝霞”不同。相較之下,“暮雨”似較佳。
[9] 馮煦:《陽春集序》,載王鵬運??蹋骸蛾柎杭罚d氏輯:《四印齋所刻詞》,頁331。
[10]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卷一,頁47。
[11] 洪興祖:《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卷五,頁164。
[12] 項鴻祚:《憶雲(yún)詞丙稿自序》,《憶雲(yún)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51。
[13] 項源祚:《憶雲(yún)詞甲稿自序》,《憶雲(yún)詞》,頁1。
[14] 下引馮延巳詞皆據(jù)王鵬運??獭端挠↓S所刻詞·陽春集》,頁332—334。後不復一一注明頁數(shù)。《鵲踏枝》本無一定之次序,如下引陳廷焯之言即可佐證。
[15] 歐陽炯:《花間集序》,載趙崇祚編:《花間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頁1。
[16] 馬令:《南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卷二十一,頁140。
[17] 李佳:《左庵詞話》,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頁3166。
[18]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頁24。
[19] 葉嘉瑩總括馮詞之特色爲“正中詞之含藴深厚,易於引起讀者深刻之感受及豐富之聯(lián)想”,又有論詞絶句云:“纏綿伊鬱寫微辭”、“《陽春》一集耐人思”。載繆鉞、葉嘉瑩:《靈谿詞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頁69—70。
[20] 薛乃文:《馮延巳詞接受史》(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頁165—292。
[21] 張惠言:《張惠言論詞》,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頁1613。
[22] 周濟:《宋四家詞選》,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頁1650—1651。
[23] 譚獻:《譚評詞辨》,載程千帆主編,尹志勝點校:《清人選評詞集三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頁149—150。
[24] 陳廷焯:《詞則·大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卷一,頁35。
[25]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頁3931、3918及3780—3781。
[26] 語言作爲一種符號(language as a sign),如果在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中沿用的時間久遠,就會成爲一個文化上的符碼(culture code)。葉嘉瑩認爲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累了很多這樣的文化符碼,而且它們在中國歷史、文學史演進過程中不斷發(fā)展。一個文化符碼可以藴含多種的信息提示,能夠有潛能(potential effect)引起讀者在文化上的聯(lián)想。葉嘉瑩:《北宋初期晏歐小令詞中文本之潛能》,《古典詩詞講演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頁141—142。
[27] 黃進德編:《馮延巳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行雲(yún)’,原出宋玉《高唐賦》:‘旦爲朝雲(yún),暮爲行雨’。通常用來喻指女性。這裏卻借指在外尋歡作樂、行止飄忽不定的男子?!保?6)
[28]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頁23。
[29] 清代學者雖有爭論,但對馮延巳生平卻甚少嚴謹?shù)目甲C。其後,夏承燾在《馮正中年譜》中對這些複雜的情況皆有考證,冀爲持平之論,爲學術(shù)界普遍接納。
[30] 王妻曹氏,是王鵬運的元配,兩人感情甚篤。她在1888年逝世後,王氏有多首悼亡之詞,且一直未再續(xù)弦。事見王鵬運:《曹氏墓碑銘文》,載張正吾等編:《王鵬運研究資料》(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頁6。
[31] 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著,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頁174。
[32]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卷十,頁810。
[33] 杜甫:《醉時歌》。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卷三,頁174。
[34] 周邦彥:《浣溪沙》“桃溪不作從容住”。周邦彥著,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清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頁133。
[35] 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載周富輯《清代傳記業(yè)刊》第196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頁400。參馬興榮:《王鵬運年譜》(上),載《詞學》第16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80。
[36] 況周頤:《禮科掌印給事中王鵬運傳》,載張正吾等編:《王鵬運研究資料》,頁11—13。
[37] 王鵬運:《味梨集》,載曾德珪編:《粵西詞載》,頁570。
[38]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卷四十六,頁1888。
[39] 除王鵬運奏疏外,當可參考朱存紅《詞人王鵬運任職臺諫考》一文,載《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九卷第八期(2014年8月),頁19—24。
[40] 王鵬運:《請令諸臣俄、法、德阻換約之機收回遼、臺折》,載張正吾等編:《王鵬運研究資料》,頁110—112。
[41] 王鵬運在甲午戰(zhàn)事的奏疏已多有點名批評樞臣,如《李鴻章於前敵各軍稟報往往改易字句欺罔片》,後又有《李鴻章父子不可假以事權(quán)折》、《樞臣不職請立罷斥折》等,把矛頭直指李鴻章。見張正吾等編:《王鵬運研究資料》,頁87、113—114、118—119。
[42] 參馬興榮:《王鵬運年譜》(下),載《詞學》第18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68。
[43] 關(guān)於強學會之事,參湯志均:《戊戌變法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3年修訂本)“北京強學會”一節(jié),頁167—190。
[44] 張正吾等編《王鵬運研究資料》中所收王氏奏議並無此疏,學者論此事都是根據(jù)況周頤《禮部掌印給事中王鵬運傳》中轉(zhuǎn)引。以王況之交情,況氏所載應(yīng)該可靠。況文見張正吾等編:《王鵬運研究資料》,頁11—13。另有劉映華《論慈禧修頤和園和王鵬運諫駐蹕頤和園》一文,其中第二節(jié)詳述了諫駐蹕頤和園之事,分析了數(shù)個涉事者的情況,詳細可參見張正吾等編:《王鵬運研究資料》,頁326—331。
[45] 王鵬運:《八聲甘州》,載曾德珪編:《粵西詞載》,頁574。
[46] 王鵬運:《滿江紅》,載曾德珪編:《粵西詞載》,頁574。
[47] 文廷式甲午之後之政治詞,林玫儀有詳細考釋,參氏著:《文廷式甲午後詞作探微》,載《詞學》第14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247—281。
[48] 文廷式著,何東萍箋注:《雲(yún)起軒詞箋注》(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頁61—63。
[49] 王鵬運:《祝英臺近》“次韻道希感春”,載曾德珪編:《粵西詞載》,頁580—581。
[50] 類似詞作尚有《三姝媚》六首,是爲答寄南歸的文廷式而寫。見曾德珪編:《粵西詞載》,頁588—560。
[51] 王鵬運:《木蘭花慢》“送道希學士乞假南還”,載曾德珪編:《粵西詞載》,頁581。
[52] 杜甫:《宿府》。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卷十四,頁1172。
[53] 李商隱:《杜司勳》。李商隱著,劉學鍇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頁875。
[54] 此外,王氏的好友況周頤、沈曾植等也在1895年先後離京,也令他倍感孤獨。
[55] 如王鵬運《百字令》就細緻地憶述了家鄉(xiāng)的杉湖別墅。見曾德珪編:《粵西詞載》,頁617。
[56] 況周頤:《蕙風詞話》,載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卷一,頁4412—4413。
[57] 事件緣於1933年暨南大學的人事更替,見張暉:《龍榆生先生年譜》(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頁50—60;蔡登山:《叛國者與親日文人》“現(xiàn)代詞學的奠基人之一的龍沐勛”(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5年),頁274—275。
[58] 龍榆生:《忍寒詩詞歌詞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39。
[59] 龍榆生:《忍寒詩詞歌詞集》,頁40。
[60] 龍榆生:《忍寒詩詞歌詞集》,頁42—43。下引此組詞作,不復一一再注。
[61] 杜甫:《佳人》。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卷七,頁554。
[62] 1936年,龍榆生有《卜算子》贈胡漢民,下片“花放蝶兒喧,木秀風姨妒。一例蛾眉去住難,欹枕聽春雨”,以比興手法寫出胡漢民在國民黨黨爭中的兇險位置,爲他深感憂慮。詞見龍榆生:《忍寒詩詞歌詞集》,頁43。
[63] 丁寧:《還軒詞》(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5年),頁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