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 人物部

作家榜經(jīng)典:年輕人要熟知的4248個文化常識(夜航船) 作者:[明] 張岱 著,大星文化出品,賈平凹推薦,何三坡 譯


帝王(附:后妃、太子、公主)

天皇始稱為“皇”,伏羲始稱為“帝”,夏、商、周三代始稱為“王”。神農(nóng)的母親安登感通上天而生神農(nóng),始稱為“天子”。周文王始稱“世子”。秦始皇開始尊稱他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周朝制度稱君王之妻為“王后”;秦朝改稱“皇帝”,于是稱“皇后”。漢武帝始尊其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后”。魏稱諸王的母親為“太妃”。晉元帝始稱生母為“皇太妃”。

當(dāng)寧《禮記》記載:天子面對“寧”這個地方而立,公卿面向東,諸侯面向西:這叫做“朝”。寧,指門屏之間。

皇帝古代或者稱為“皇”或者稱為“帝”。秦始皇自認(rèn)為德行超過三王,功勞高過五帝,于是改號叫“皇帝”。其任命叫做“制”,命令叫做“詔”,自稱為“朕”。上古的人稱“朕”,上下皆可用。咎(gāo)繇與皇帝說話自稱“朕”;屈原《離騷》里說“朕皇考”。到秦朝就只皇帝可用。

山呼漢武帝登上嵩山,武帝與左右吏卒皆聽到有人高喊三遍“萬歲”。后人沿用此稱,于是就叫作“山呼”。

大寶圣人之至寶是帝位。用什么來守住帝位呢,靠仁德。

神器天下是神明之器?!锻趺摗氛f:神器有天命,不可用智慧和力量來求得。

龍飛新帝登基稱為“龍飛”,取《易經(jīng)》乾卦九五中“巨龍高飛在天,利于出現(xiàn)大人”的意思。因為乾卦九五被視為“君位”,所以這么說?!度A林集》說:“位以龍飛,文以虎變?!?/p>

虎拜群臣覲見君王叫“虎拜”?!对娊?jīng)》有“虎拜稽(qǐ)首,天子萬壽”的句子,是說召穆公(召虎)下拜,接受周宣王的言令,且祝天子萬壽。

如絲如綸《禮記》有“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的句子。注釋說:綸,就是綬帶。是說君王之語剛出,是如同絲線般的小事;但群臣去執(zhí)行,就當(dāng)作綬帶那樣的大事。所以皇帝之命叫作“綸音”。皇后之命又叫“懿旨”,懿,就是美。

元首《書經(jīng)》有“元首明哉,股肱(gōng)良哉”的句子。是說君王是臣下的元首,臣子是君王的左膀右臂,君王賢明則臣子也自是賢良。

麟趾龍種《詩經(jīng)》說:“麟之趾,振振公子。”唐詩說:“元帥歸龍種?!苯詾橘澴u(yù)皇室及諸侯之語。

玉牒皇族家譜叫作“玉牒”。韓愈文章說“明德鏤白玉之牒”。又:宗人府也稱為玉牒所。

邦貞國貳《尚書》說:“一人元良,萬邦之貞?!边@是在說太子。北魏大臣高允曾說:“太子,國之儲貳?!?/p>

日重光崔豹《古今注》記載:漢明帝尚為太子之時,樂師們唱了四章詩篇來贊美他,第一章是日重光,第二章是月重輪,第三章是星重輝,第四章是海重潤。

逍遙晚歲《唐書》記載:唐高祖對裴寂說:“公為世人敬仰之臣,我為太上皇,逍遙過晚歲,不也是很好的嗎?”

女中堯舜北宋大將高瓊稱贊宣仁太后說:“上天獨(dú)厚于您這樣非同尋常的圣明之后,可謂女中堯舜?!?/p>

儀賓漢制:皇帝的女兒封為縣公主,各地同姓諸侯王的女兒封為鄉(xiāng)亭公主,娶諸侯、宗室之女的人稱為儀賓、郡馬。

官家李仲容當(dāng)侍讀官的時候曾陪伴宋真宗喝酒,真宗命他喝一大杯。李仲容說:“告請官家免去這一大杯吧?!闭孀趩枺骸澳銥槭裁匆Q我為‘官家’?”李仲容回答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陛下兼有三皇五帝之德,因此稱您為‘官家’?!?/p>

縣官《史記·霍光傳》稱天子為縣官。

華祝堯帝到華地視察,華地的封疆之官說:“??!請允許我祝福您多富、多壽、多子嗣?!?/p>

陛下陛,是指臺階。天子必有近衛(wèi)之臣,在臺階兩側(cè)執(zhí)兵器列陣,以戒備意外之事。所謂陛下,是群臣對天子的稱呼,因不敢責(zé)備天子,所以呼在臺階下之臣子轉(zhuǎn)告之,這是讓下人傳達(dá)信息給位尊之人的意思。上書皇帝也是一樣。

秉箓握符《東都賦》說:“圣王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鼻?,是帝王得自上天的符瑞;坤珍,是洛書;皇圖,是河圖、讖書;帝文,是天降之文。

行在蔡邕的《獨(dú)斷》認(rèn)為天子以天下為家,車駕所至之處,皆稱“行在”,是帝王行幸之所在的意思。

天潢《曹固表》中說:“王孫公子,人數(shù)極多,宜親近宗室,強(qiáng)干弱枝?!?/p>

警蹕(bì)唐太宗即位之初,多次出去騎馬射箭,孫伏伽進(jìn)諫說:“天子有九重禁衛(wèi),出宮要有‘警’,入宮也有‘蹕’。”警,為戒嚴(yán)之意;蹕,為清道之意。

璇宮椒房少昊帝的母親星娥住于璇宮,以花椒來涂飾墻壁,因其性溫和,可以辟除惡氣。另一說為花椒籽有繁衍昌盛之意。

黃帝立有四個妃子;夏朝增設(shè)三三,就有九個嬪妃;殷商增設(shè)為三九,就有二十七個世婦;周代又增設(shè)九九,就有八十一個御妻。魏明帝又增設(shè)淑妃,宋武帝增設(shè)貴妃,隋煬帝增設(shè)德妃,唐代增設(shè)賢妃,漢武帝設(shè)婕妤,漢元帝設(shè)昭儀,漢光武設(shè)貴人,晉武帝設(shè)才人。

前星《晉書·天文志》記載:“心宿有三顆星,是天王的正位。中間的星叫明堂,象征天子之位:前面的星象征太子,后面的星象征庶子?!?/p>

少海《山海經(jīng)》記載:“元皋之上,南望幼海?!弊⑨屨f:幼海,就是“少?!?。天子可比大海,太子可比少海。

青宮東明山有宮殿,用青石壘成墻,門上有銀榜,用青石鏤刻成字,題名是“天地長男之宮”。所以太子之宮為青宮,又叫東宮。

公主天子嫁女兒,不親自主婚,讓同姓的諸侯來主婚,所以稱天子之女為“公主”。如果是諸侯的女兒結(jié)婚,就自己主持,所以稱為“翁主”。娶公主的人,稱為“尚”。娶翁主的人,稱為“承”。周代始稱公主,漢代始稱姊妹為長公主,漢武帝始稱其姑為大長公主,唐憲宗始稱諸王的女兒為縣主,唐睿宗始封給女兒代國。秦朝以后才開始叫尚主,公婆都要下堂來拜見兒媳,王珪始制定讓公婆坐受兒媳拜見之禮儀。魏國始給娶到公主的人以駙馬官銜。而駙馬都尉這個官本為漢武帝所設(shè),掌管御馬。

女官周代始制定女官,輔佐治理內(nèi)宮。漢代規(guī)定女官有十四等,數(shù)百人。唐代設(shè)六局、二十四司,有女官九十人,女史五十多人。

宗室周公始設(shè)中士,以編定世代譜系。唐玄宗始詔李衢、林寶撰作玉牒百十卷。宋真宗始尊崇皇家屬籍。周代始建立同宗之盟,選同宗中之長者為宗正。唐代宗室開始把已過數(shù)代的宗親也當(dāng)作皇家血統(tǒng),外任之官不用皇室之姓。宋神宗始酌才能而調(diào)任官職,外任官始加皇室之姓,開始允許皇家宗室參加科舉。

五行迭王太昊氏配木,以木德而得天下,崇尚青色;炎帝配火,以火德而得天下,崇尚紅色;黃帝配土,以土德而得天下,崇尚黃色;少昊氏配金,以金德而得天下,崇尚白色;顓頊帝配水,以水德而得天下,崇尚黑色。

建元古代只有紀(jì)年,沒有年號。漢武帝建元元年,后來皇帝年號就始于此。帝王改元亦不曾有過,秦惠文王十四年改為元年,這是改元之始。黃帝開始在國號前邊加一個“有”字,漢代加一個“大”字。漢文帝始年號只用一字,漢武帝始用兩字。

國祚五帝:伏羲一百一十五年;神農(nóng)一百四十年,傳七世,共三百七十五年;黃帝一百年;少昊八十四年,顓頊七十八年;帝嚳七十年;帝摯九年;帝堯七十二年;帝舜六十一年。

三王:夏禹傳十七世,共四百五十八年;商湯傳二十八世,共六百四十四年;周代傳三十七世,共八百七十三年。秦代傳三世,共三十九年。西漢傳十一世,共二百三十一年;東漢傳十四世,共一百九十六年;蜀漢傳二世,共四十四年。晉代傳四世,共五十二年;東晉傳十一世,共一百零五年。前五代共一百六十九年。唐代傳二十世,共二百九十年。后五代共五十六年。北宋傳九世,共一百六十八年;南宋傳九世,共一百五十五年。元代傳十世,共八十九年。

皇明國祚洪武共有三十一年,建文四年,永樂二十二年,洪熙一年,宣德十年,正統(tǒng)十四年,景泰八年,天順八年,成化二十二年,弘治十八年,正德十六年,嘉靖四十五年,隆慶六年,萬歷四十八年,天啟七年,崇禎十七年,共二百七十七年。明代歷朝皇帝御名: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明景帝(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cōng]),明穆宗(朱載垕[hòu]),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前五代南朝:宋劉裕傳八世,歷時六十年;齊蕭道成傳七世,歷時二十三年;梁蕭衍傳四世,歷時五十七年;后梁蕭詧(chá,昭明太子之子)傳三世,歷時三十三年;隋代楊堅傳四世,歷時三十九年。北朝:元魏的拓跋珪傳十二世,歷時一百四十九年;西魏的拓跋修傳四世,歷時二十四年;東魏的拓跋善見只一世,歷時十七年;北齊高洋(魏國丞相高歡的兒子)傳五世,歷時二十九年;后周宇文覺(魏宰相宇文泰之子)傳五世,歷時二十六年。

后五代梁朱溫傳二世,歷時十七年。后唐李存勖(xù,本姓朱邪氏,沙陀人,其先人在唐為官,被賜姓李)傳四世,歷時十四年。后晉石敬瑭傳二世,歷時十一年。后漢劉暠(hào),初名劉知遠(yuǎn),傳三世,歷時四年。北漢劉崇,高祖之弟,傳了四世,歷時三十年。后周郭威,邢州人,傳內(nèi)侄柴榮,歷三世,共十年。

五胡亂華后漢劉淵,匈奴人;后趙石勒,武鄉(xiāng)羯(jié)人;后秦姚弋仲,赤亭羌人;前秦苻洪,氐人;后燕慕容垂,鮮卑人。統(tǒng)稱為“五胡亂華”。

蜀漢繼承東漢,不只是名義上繼承,實為以火德而得天下的大漢正統(tǒng)。據(jù)《異苑》記載:蜀地有火井,漢室興盛火勢就旺盛,漢桓帝、漢靈帝之時火勢開始衰微,諸葛亮來后復(fù)又興盛。到景曜元年(258),有人扔蠟燭于井中,井中的火就滅了,這一年蜀國亦為魏國所滅,這也是一個征兆吧。

年號西漢:武帝(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征和、后元),昭帝(始元、元鳳、元平),宣帝(本始、地節(jié)、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元帝(初元、永光、建昭、竟寧),成帝(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哀帝(建平、元壽),平帝(元始),孺子嬰(居攝、初始)

東漢:光武(建武、建武中元),明帝(永平),章帝(建初、元和、章和),和帝(永元、元興),殤帝(延平),安帝(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順帝(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沖帝(永嘉),質(zhì)帝(本初),桓帝(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靈帝(建寧、熹平、光和、中平),獻(xiàn)帝(初平、興平、建安、延康),后漢昭烈帝(章武),后帝(建興、延熙、景曜、炎興)。

西晉:武帝(泰始、咸寧、太康、太熙),惠帝(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寧、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興、光熙),懷帝(永嘉),愍帝(建興)。

東晉:元帝(建武、大興、永昌),明帝(永昌、太寧),成帝(咸和、咸康),康帝(建元),穆帝(永和、升平),哀帝(隆和、興寧),帝奕(太和),簡文帝(咸安),孝武帝(寧康、太元),安帝(隆安、元興、義熙),恭帝(元熙)

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少帝(景平),文帝(元嘉),孝武帝(孝建、大明),廢帝(永光、景和),明帝(泰始、泰豫),蒼梧王(元徽),順帝(昇明)。齊高帝(建元),武帝(永明),明帝(建武、永泰),東昏侯(中興)。梁武帝(天監(jiān)、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簡文帝(大寶),元帝(承圣),敬帝(紹泰、太平)。陳武帝(永定),文帝(天嘉、天康),臨海王(光大),宣帝(太建),后主(至德、禎明)。

隋:文帝(開皇、仁壽),煬帝(大業(yè)),恭帝(義寧)。

唐:高祖(武德),太宗(貞觀),高宗(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diào)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中宗(嗣圣、神龍、景?。?/span>,睿宗(景云、太極、延和),玄宗(先天、開元、天寶),肅宗(至德、乾元、上元),代宗(寶應(yīng)、廣德、永泰、大歷),德宗(建中、興元、貞元),順宗(永貞),憲宗(元和),穆宗(長慶),敬宗(寶歷),文宗(太和、開成),武宗(會昌),宣宗(大中),懿宗(大中、咸通),僖(xī)(咸通、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昭宗(龍紀(jì)、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fù)、天祐),昭宣帝(天祐)。

后五代:梁太祖(開平、乾化),均王(貞明、龍德)。唐莊宗(同光),明宗(天成、長興),閔帝(應(yīng)順),潞王(清泰);晉高祖(天福),齊王(開運(yùn));漢高祖(乾祐),隱帝(乾祐)。周太祖(廣順),世宗(顯德),恭帝(顯德)。

宋:太祖(建隆、乾德、開寶),太宗(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真宗(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仁宗(天圣、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嘉祐),英宗(治平),神宗(熙寧、元豐),哲宗(元祐、紹圣、元符),徽宗(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欽宗(靖康)。

南宋:高宗(建炎、紹興),孝宗(隆興、乾道、淳熙),光宗(紹熙),寧宗(慶元、嘉泰、開熙、嘉定),理宗(寶慶、紹定、端平、嘉熙、淳祐、寶祐、開慶、景定),度宗(咸淳),恭宗(德祐),端宗(景炎),帝昺(bǐng,祥興)。

元:世祖(中統(tǒng)、至元),成宗(元貞、大德),武宗(至大),仁宗(皇慶、延祐),英宗(至治),泰定帝(泰定、致和),明宗(天歷),文宗(天歷、至順),順帝(元統(tǒng)、至元、至正)。

陵寢盤古(青縣),女媧(閿[wén]鄉(xiāng)),伏羲(陳州),神農(nóng)(曲阜),黃帝(中都),少昊(曲阜),顓頊(高陽),帝嚳(滑縣),高陽氏(東昌),華胥氏(藍(lán)田),帝堯(東平),帝舜(永州),大禹(會稽),夏太康(太康),成湯(偃師),太甲(濟(jì)南),殷中宗(內(nèi)黃),商高宗(西平),周文武成康(咸陽),威烈王(河南),昭王(少室)。

秦始皇(驪山),漢高祖(長陵、咸陽),文帝(西安),景帝(咸陽),武帝(興平)宣帝(長安),光武(原陵、孟津),明帝(洛陽),昭烈(成都)。晉元帝(江寧),晉十一帝陵(上元),吳大帝(鐘山),吳景帝(太平),齊高武明(丹陽),梁武簡文(丹陽),陳文帝(武功),陳高祖(高要),隋文帝(武功),隋煬帝(揚(yáng)州),唐高祖(三原),太宗(九嵕[zōng]山),憲宗(滿城),宣宗(景陽),中宗(偃師),西魏武帝(富平),石勒(順德),宋太祖(昌陵),太宗(熙陵),真宗(定陵),仁宗(昭陵,俱鞏縣),南宋高孝光寧理度(會稽),宋三陵(欽陵、慶陵、安陵,保定),宋端宗(厓山),徽宗(五國城),遼太祖(寧遠(yuǎn)衛(wèi))。

明洪武皇帝(孝陵,江寧),永樂(長陵),洪熙(獻(xiàn)陵),宣德(景陵),正統(tǒng)(裕陵),成化(茂陵),弘治(泰陵),正德(康陵),嘉靖(永陵),隆慶(昭陵),萬歷(慶陵),泰昌(定陵),天啟(德陵),崇禎(思陵,俱順天天壽山)。建文君(從云南回來,迎進(jìn)南內(nèi),號為“老佛”,死后葬于西山,碑刻“天下大師之墓”)

儀制

黃屋左纛(dào)黃屋,皇帝車駕。左纛,是用牦牛尾做的大旗,排列于左。

羽葆集合五彩羽毛為采羽為幢式旗,放于車駕之上,此為皇帝的儀仗。

九旂(qí)畫日月旗叫“?!保划嬺札埰旖小皵纭?;一色旗叫“旃”;多色旗叫“物”;畫熊虎旗叫“旗”;畫飛禽旗叫“旟(yú)”;畫龜龍旗叫“旐(zhào)”;完整羽毛之旗叫“襚(suì)”;穗狀彩羽之旗子叫“旌”。

鹵簿帝王車駕出行,有羽翼儀仗引導(dǎo)保護(hù),稱“鹵簿”。鹵,就是大盾牌,用來捍衛(wèi)與遮蔽;儀仗的位置與次序,都會記錄在冊。五個士兵持盾在外圍,其余兵在內(nèi)側(cè),用大盾來指揮一部的人。故名為“鹵簿”。

(máo)頭晉武帝問“髦頭”的制度是怎么來的。侍中彭權(quán)回答說:“《史記·秦本紀(jì)》記載說國中有一怪物,能觸山截水,沒有不為它所害的事物,唯獨(dú)害怕髦頭。所以讓武士穿戴髦頭,以衛(wèi)護(hù)天子?!?/p>

傳國璽秦始皇用卞和玉來制傳國玉璽,命令李斯撰寫銘文。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毕鄠鞅搴陀窆仓瞥闪巳齻€印,一個是傳國玉璽,一個是張?zhí)鞄熡?,一個是茅山道士印。

十二章上衣繪制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這六種圖案,下衣繡制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這就是所謂的十二章。華蟲,五彩之雉;宗彝,長尾猿猴;藻,水草;黼,如斧形,取其能斷之意;黻,如二“巳”字背靠背,取其分辨之意。

皇后六服(yī)(“袆”音“揮”。黑色,刻繪為五彩山雉。跟隨君王祭祀前代君王之禮服?!傲殹币嘁簟拜x”);揄狄(“揄”音“遙”。青色,刻繪為雉形。跟隨君王祭祀先人之禮服);闕狄(紅色,刻繪野雞。跟隨君王祭祀山林、川澤、土地之神時之禮服);鞠衣(黃色。祭告蠶桑時之禮服);展衣(白色,接見君王及賓客之禮服);褖(tuàn)(黑色,拜見君王之禮服)。

九門天子宮禁有九重門:一是關(guān)門,二是遠(yuǎn)郊門,三是近郊門,四是城門,五是皋門,六是庫門,七是雉門,八是應(yīng)門,九是路門。

丹墀(chí)《西京賦》說:“右平左墄(qī),青瑣丹墀?!弊⒔庹f:天子有九層紅色臺階,中間分開以示左右,左臺階,右則平,輦車可上。

尺一天子詔書叫作“尺一”。漢制是木簡長一尺一寸。西漢太監(jiān)中行說教唆匈奴給漢朝回信用一尺二寸的木簡。

金根車天子所乘的車叫金根車,配駕六匹馬。有五色坐乘之車、五色立乘之車各一輛,都配駕四匹馬,這就是作為隨從的五時副車。

鶴禁太子居住的宮殿,有白鶴守衛(wèi),一般人不得擅入,所以叫作“鶴禁”。

九府圜(yuán)圜法,就是鑄錢之法。天子有九府,即泉府、大府、王府、內(nèi)府、外府、天府、職內(nèi)、職金、職幣,都是掌管錢幣的部門。

五庫天子有五庫,即車庫、兵庫、祭器庫、樂器庫、宴器庫。

黼扆(yǐ)天子坐下就會有黼扆列于身后,如背負(fù)在身后。黼扆之形如屏風(fēng),上面有斧形花紋,但無斧柄,指有斧而不用,取金斧可斷開、切割之意。

象魏宮門兩側(cè)高臺懸掛圣賢之像,其姿態(tài)巍然高大,叫象魏。

列土分茅天子設(shè)立的祭祀土神、谷神之所,用五色土做成祭壇,分封諸侯時,各授予與其相應(yīng)的顏色的土,用黃土覆蓋,(“黃”取君王恩覆四方之意,)以白茅包裹,(用白茅取其潔凈,)諸侯歸國后立于祭坊,叫作“列土分茅”。

楓宸漢代宮殿前種了很多楓樹,所以帝王殿庭叫作“楓宸”,又名“紫宸”。

罘罳《注解》說:罘罳(音“環(huán)思”),就是“伏思”。君王退回內(nèi)廷,仍要思考機(jī)要之事,所以叫“罘罳”。

金馬漢武帝得大宛良馬,鑄成銅像,立于署門,取名為金馬門?!稘h書·揚(yáng)雄傳》說:歷金馬,上玉堂。翰林官就稱為“玉堂金馬”。

黃牛白腹公孫述廢銅錢而改用鐵錢。蜀地有童謠說:“黃牛白腹,五銖當(dāng)復(fù)。”是說王莽自稱為黃;公孫述自稱為白;五銖指漢朝的五銖錢:這是說漢代要復(fù)興了。

兩觀古代帝王在每個宮殿門前樹兩觀,用來標(biāo)識宮門。觀上可以居停,登上它可以看遠(yuǎn)處,所以稱它為“觀”。

瓊林大盈唐德宗開瓊林、大盈等庫,儲藏私人錢財。陸贄(zhì)進(jìn)諫,他不聽從。后來朱泚叛亂,錢財都?xì)в趹?zhàn)火。

澤宮是天子學(xué)習(xí)射箭之地?!皾伞?,取選擇賢人之意。

水晶宮大秦有五座宮殿,皆用水晶為柱,所以名叫水晶宮。

橋門漢明帝幸臨辟雍,戴冠束帶的縉紳之人,都圍著橋門而看,人數(shù)以億萬計。

虎闈晉武帝駕臨辟雍,設(shè)立國子監(jiān),以教育士人及百姓,稱之為“虎闈”,又叫虎觀。

石渠漢代的施讎(chóu),甘露年間官拜博士,在石渠閣與修習(xí)五經(jīng)的儒生辯論儒學(xué)異同。

鳳詔后趙石虎,設(shè)戲馬觀,觀上安放詔書,用五色紙將其銜在木制鳳凰口中頒行。鳳凰用五色漆畫成,嘴腳都以金制成。

紫泥階州武都的紫水有泥,色紫,而且粘,用以進(jìn)貢,用來封詔書,所以詔、誥之類都叫作紫泥封。

黃麻敕書以前用白紙,唐高宗時因白紙易招蟲蛀,改用黃麻紙。拜授將相等官職,制書都用黃麻紙。黃麻紙是用黃蘗(bò)染過的紙,可以避免蟲蠹(dù)。

內(nèi)官周成王時始設(shè)寺人。秦始皇始設(shè)中車府,并設(shè)中車府令。魏文帝設(shè)殿中制監(jiān)。隋代設(shè)內(nèi)侍省,始稱監(jiān)為太監(jiān),增加少監(jiān)和監(jiān)正。秦朝有六局,設(shè)尚衣、尚冠等職。

儀仗神農(nóng)氏開始設(shè)置儀仗,秦、漢開始有導(dǎo)護(hù),五代開始設(shè)宮中導(dǎo)從。黃帝設(shè)置鉞,秦始皇改設(shè)置锽(huáng,即斧)。晉武帝設(shè)置干槍,晉元帝增設(shè)儀刀、儀锽、斑劍。黃帝設(shè)置麾和曲蓋。呂尚設(shè)置華蓋。黃帝始有警戒清道。周朝設(shè)置鳴鞭開道。黃帝設(shè)置旗,天子出行,旗竿上飾以象牙大旗放在前面。周朝制定:樹大旗作門。陶谷開始制定岳瀆、日星、龍象、大神等旗。堯帝開始制定帝王車駕,周代改鸞駕。晉文公制定左右虞候扶持車架之制。漢武帝讓掌弋射的武官佽(cì)飛走在駕前。周公開始讓屬車懸掛豹尾。唐代開始在儀仗隊中增加豹尾。周公設(shè)置標(biāo)記里程的鼓車。隋文帝設(shè)置漏壺計時的行漏車。秦始皇對車制與服飾都加以修飾而為金根車,上有華蓋及辨別風(fēng)向的相風(fēng)烏,并制定辟惡車引路,又設(shè)制大駕和法駕。周制:步輦要以一組人來引。秦始皇棄輪子而成轎,讓人來抬。漢制:后宮羊車用人牽引。宋制:制檐子用竿來抬。漢代設(shè)置天子所乘皇屋車。宋代設(shè)置棕櫚屋,即逍遙車。漢武帝設(shè)置十二個障扇。唐玄宗始制定上殿執(zhí)扇,閻則先奏請讓宦官上臺執(zhí)扇。

戒不虞《漢官儀》記載:“天子的從屬車八十一輛,排作三行。尚書和御史乘坐?!弊詈笠惠v車要懸掛豹尾于旗竿,豹尾通過后,擔(dān)任警衛(wèi)的執(zhí)金吾才撤,以防備意外之事。

名臣

六佐伏羲有六位輔佐重臣:金提主管化俗,鳥鳴主管建福,視默主管災(zāi)惡,紀(jì)通主管中職,仲起主管陵陸,陽侯主管江海。

六相軒轅黃帝有六相:風(fēng)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鴻。得到這六相天下就大治了。

八元(元,善也)高辛氏生了八個有才能的兒子:伯奮、仲堪、叔獻(xiàn)、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天下人稱之為八元。

八愷(愷,和也)高陽氏生了八個有才能的兒子:蒼舒、(讀音皚)、梼戭(讀音為稠演)、大臨、厐(páng)降、庭堅、仲容、叔達(dá),天下人稱之為八愷。

四兇帝鴻氏有不成器的兒子混沌(即兜),少昊氏有不成器的兒子窮奇(即共工),顓頊?zhǔn)嫌胁怀善鞯膬鹤訔冭?span >(wù,即鯀),縉云氏有不成器的兒子饕餮(即三苗),并稱為“四兇”。

五臣舜帝有五賢臣:禹、稷、契、皋陶、伯益。

九官舜帝任九官:禹、契、稷、伯益、皋陶、夔、龍、垂、伯夷。

十亂周武王有治亂世之臣子十人: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shì)、畢公高、閎夭、散宜生、南公適、榮公、太顛、邑姜。

八士周朝八賢士:伯達(dá)、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guā)。

四皓東園公,姓轅名秉字宣明;綺里季,姓朱名暉字文季;夏黃公,姓崔名廓字少通;甪里先生,姓周名述字元道:因他們隱居在商山,稱之為商山四皓。

淮陽一老漢代應(yīng)曜隱居淮陽山,與商山四皓一同被征召,唯獨(dú)應(yīng)曜始終不出山。當(dāng)時人就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p>

三良秦國子車氏有三子:奄息、仲行、鍼(zhēn)虎。秦穆公死后,讓他們?nèi)搜吃?。秦國人作了《黃鳥》詩來哀悼他們。

十八元功漢高祖分封十八功臣,蕭何排第一,第二是曹參,其后分別是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xī)、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復(fù)、蟲達(dá)。

麒麟閣十一人漢宣帝因友邦都來朝貢,想到股肱大臣的功業(yè),于是讓人為他們畫像并掛在麒麟閣,共十一人,只有霍光不寫名,只稱“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其次是張安世、韓增、趙充國、魏相、丙吉、杜延年、劉德、梁丘賀、蕭望之、蘇武。

云臺二十八將光武帝心念漢室中興之功臣,畫二十八個將領(lǐng)之像供于南宮云臺,以鄧禹為首,其次是馬成、吳漢、王梁、賈復(fù)、陳俊、耿弇(yǎn)、杜茂、寇恂、傅俊、岑彭、堅鐔(xín)、馮異、王霸、朱祐、任光、祭遵、李忠、景丹、萬修、蓋延、邳彤、銚期、劉植、耿純、臧宮、馬武、劉隆。后又增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共三十二人。馬援因是貴戚而未被列入。

十八學(xué)士唐高祖因秦王李世民功勛卓著,就允其自己開府,自選僚屬。秦王在皇宮西邊設(shè)館,延攬四方博學(xué)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蘇勖、于志寧、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德明、孔穎達(dá)、蓋文達(dá)、許敬宗等,并讓庫直閻立本來為其畫像。被選入之人,當(dāng)時人稱為“登瀛洲”。

凌煙閣二十四人唐太宗把功臣畫像掛在凌煙閣,其中有長孫無忌、趙郡王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yǔ)、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jǐn)、程知節(jié)、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jì)、秦叔寶,共二十四人。

三君“君”的意思是為世人宗仰之人:竇武、陳蕃、劉淑,被稱為三君。

八俊“俊”是說為一世英豪:李膺、荀昱、杜密,王暢、劉祐、魏朗、趙典、朱寓,被稱為八俊。

八顧“顧”是說能以自身道德修養(yǎng)來引導(dǎo)他人:郭泰、范滂、尹勛、巴肅、宗慈、夏馥、蔡衍、羊陟(zhì),被稱為八顧。

八及“及”是說使人追隨自己:張儉、翟超、岑晊(zhì)、范康、劉表、陳翔、孔昱、檀敷,被稱為八及。

八廚“廚”是指能用財產(chǎn)去助人:度尚、張邈、劉儒、胡毋班、秦周、蕃向、王章、王考,被稱為八廚。

八友齊武帝之子竟陵王蕭子良開西邸延攬賓客,范云、蕭琛、任昉、王融、蕭衍、謝朓、沈約、陸倕(chuí)八人,都以文學(xué)博識而見稱,所以稱竟陵八友。

潯陽三隱周續(xù)之入廬山,師事高僧慧遠(yuǎn);劉遺民隱跡于匡山;陶淵明不應(yīng)征詔:世人稱其為潯陽三隱。

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被稱為竹林七賢,每日以酣飲為常事。顏延之寫《五君詠》的詩,只稱述阮籍、嵇康、劉伶、阮咸、向秀五人,而山濤和王戎都因官位太高而被舍棄。

竹溪六逸李白少年時就才華橫溢,與魯?shù)厝巳缈壮哺浮㈨n準(zhǔn)、裴政、張叔明、陶沔,一同隱居在徂徠(cú lái)山,終日飲酒沉醉,號為竹溪六逸。

虎溪三笑惠遠(yuǎn)禪師隱于廬山,送客人只到虎溪就止步。一天,送陶淵明、陸修靜二人,三人談話,志同道合,不知不覺竟過了虎溪,因而大笑。世傳有《三笑圖》。

何氏三高梁朝何胤有兩個兄長何求和何點(diǎn),一起避世歸隱,人稱何氏三高。他們平時或坐柴車,或穿草鞋,隨心所欲,喝醉才歸。當(dāng)時人稱他們?yōu)椤巴[”。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杜甫有組詩叫《飲中八仙歌》。

荀氏八龍荀淑,潁川人,有八子:荀檢、荀緄(音魂)、荀靖、荀燾、荀汪、荀爽、荀肅、荀敷。縣令范康說:從前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就將其住處叫作“高陽里”。當(dāng)時人稱他們?yōu)椤败魇习她垺薄?/p>

河?xùn)|三鳳薛元敬、薛收與同族兄長薛德音齊名,世稱“河?xùn)|三鳳”。薛收為長雛,德音為(yuè zhuó),元敬年少為鹓(yuān)雛。

馬氏五常馬良字季常,他們兄弟五人,都有才子之名。當(dāng)時有諺語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香山九老白樂天、胡杲、吉旼(mín)、鄭據(jù)、劉真臺、盧慎、張渾,都年逾七十,狄兼謨、盧貞二人沒有到七十,但白居易尊重他們的人品,也邀他們一起聚會,每日在龍門寺宴飲。當(dāng)時人稱他們?yōu)橄闵骄爬稀?/p>

洛社耆英潞國公文彥博仰慕香山九老會,于是就會聚洛陽年高德劭的人為耆英會,在資圣院建大廳,名耆英堂,讓福建人鄭奐畫其像放于堂中,共十二人:文彥博、富弼、席汝言、王尚恭、趙丙、劉況、馮行己、楚建中、王謹(jǐn)言、張問、張燾、王拱辰。唯獨(dú)司馬光年齡還不到七十,文潞公引白居易重狄兼謨的舊例,請司馬光入社。

白蓮社慧遠(yuǎn)上人與十八賢人同修凈土心法,寫書信邀請?zhí)諟Y明。陶淵明說:“弟子嗜酒,允許喝酒我就去?!被圻h(yuǎn)答應(yīng)了他,于是便來造訪。慧遠(yuǎn)想趁機(jī)邀陶淵明加入蓮社,陶淵明皺著眉頭離開了。但謝靈運(yùn)懇求入蓮社,慧遠(yuǎn)因謝靈運(yùn)心思繁復(fù),拒絕了他。

建安七才子徐幹、陳琳、阮瑀、應(yīng)玚(yáng)、劉楨、孔融、王粲七人都喜愛文學(xué),號稱建安七才子。

蘭亭禊社王羲之與孫綽、許詢等四十二人在蘭亭舉修禊之禮,這天王獻(xiàn)之等十六人未成詩,各罰酒三杯,就像金谷園罰酒的杯數(shù)。

西園雅集十六人蘇東坡、王晉卿、蔡天啟、李端叔、蘇子由、黃魯直、晁無咎、張文潛、鄭靖老、秦少游、陳碧虛、王仲至、圓通大師、劉巨濟(jì)等十四人,再加上李伯時畫《西園雅集圖》,米元章在畫上記文。

四杰唐代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因為文章出眾而名聞天下,號稱“四杰”。

鐺腳刺史唐代薛大鼎任滄州刺史,鄭德本任瀛州刺史,賈敦頤任冀州刺史,都因善于治理聞名,所以當(dāng)時河北人稱其為“鐺腳刺史”。

易水三俠燕太子丹在易水邊送荊軻赴秦,高漸離彈筑高歌,宋如意為他和歌?!稇?zhàn)國策》《史記》皆沒記載宋如意之名。陶淵明《詠荊軻》詩中有“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水經(jīng)注》中也有其名。

五馬南齊柳元伯有五子,分別為五州之太守,五馬車駕參差停在庭院中。殷文圭作文說:“荀家門內(nèi)羅列八龍,柳氏庭前參差五馬?!?/p>

竇氏五龍宋代竇儀字可象,是薊州漁陽人。他的父親竇禹鈞在北周曾任諫議大夫,有五子,即竇儀、竇儼、竇侃、竇偁(chēng)、竇僖,相繼登第入仕。當(dāng)時人稱之為“竇氏五龍”,又稱為“燕山五桂”。

漢三杰張良、韓信、蕭何。

程門四先生謝良佐、游酢(zuò)、呂大臨、楊時。

四賢一不肖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稱為“四賢”。高若訥被稱為“一不肖”。

睢陽五老宋代馮平與杜衍、王煥章、畢世長、朱貫,都以年高德劭而辭官歸隱,優(yōu)游于故鄉(xiāng)。閑暇宴集玩樂,賦詩說:“醉游春圃煙霞暖,吟聽秋潭水石寒。”時人稱之為睢陽五老。

昭勛閣二十四人宋理宗寶慶二年,將宋朝功臣遺像畫在昭勛閣上,有趙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載、潘美、李沆、王旦、李繼隆、王曾、呂夷簡、曹瑋、韓琦、曾公亮、富弼、司馬光、韓忠彥、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張浚、陳康伯、史浩、葛邲(bì)、趙汝愚,共二十四人。

二十四孝分別是:大舜耕田,漢文嘗藥,曾參嚙指,閔損推車,子路負(fù)米,董永賣身,剡子鹿乳,江革行傭,陸績懷橘,山南乳姑,吳猛飽蚊,王祥臥冰,郭巨埋兒,楊香搤(è)虎,壽昌尋母,黔婁嘗糞,老萊戲彩,蔡順拾椹(shèn),黃香扇枕,姜詩躍鯉,王裒泣墓,丁蘭刻母,孟宗泣竹,庭堅滌皿。

三珠樹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與兄王勔(miǎn)、王勮比賽。杜易簡很驚奇,說:“這是王氏家族三珠樹?!蓖醪矊懳恼?,就先磨好幾升墨,用被子蒙臉躺下片刻,忽然坐起來就寫,文章不加涂改,人們謂之“腹稿”。

北京三杰唐代富嘉謨、吳少微,以及魏郡人谷倚三人在太原做官(唐代以太原為北京),都有文采煥然的盛名,當(dāng)時人稱“北京三杰”。當(dāng)時天下文章浮華萎靡,唯獨(dú)吳少微、富嘉謨本于經(jīng)典,雅正渾厚、雄然超邁,人們爭相仰慕,號稱“吳富體”。

五子科第黃汝楫在方臘侵犯家鄉(xiāng)時,出財物二萬緡,贖回被劫掠的百姓上千人。晚上夢見有神人來告:“天帝因你救了很多人,賜你五個兒子都能科舉登第?!焙髞砥渥狱S開、黃閣、黃閌(kàng)、黃聞、黃闿果然都登科。

四豪戰(zhàn)國時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楚國春申君黃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被稱為“四豪”。

五龍南北朝時,張鏡與顏延之為鄰,顏延之每次飲酒,吵鬧喧嘩不休,而張鏡卻寂然無聲。一天張鏡與客人談話,顏延之于籬前取凳坐聽,言談清雅淡遠(yuǎn),心中服氣,對客人說:“那邊有高人。”從此不再吵鬧。張鏡兄弟五人都是名士,當(dāng)時人稱“張氏五龍”。

河?xùn)|三絕唐代的徐洪,任蒲州司兵參軍。當(dāng)時司戶韋暠善于判案,司工李登善寫字,徐洪善作文章,時人并稱為“河?xùn)|三絕”。

兗州八伯羊曼為羊祜從孫,放任不羈,性愛喝酒,與阮放等八人常友好。當(dāng)時人稱阮放為宏伯,郗鑒為方伯,胡毋輔之為達(dá)伯,卞壸(kǔn)為裁伯,蔡謨?yōu)槔什?,阮孚為誕伯,劉綏為委伯,而羊曼為濌(tà)伯,號“兗州八伯”,又號為“八達(dá)”。

五忠(gé)是福建崇安人,先祖從京兆遷徙至福建,子孫后代在宋朝為官,得到謚號為“忠”的有五人,世人稱其為“五忠”。劉以學(xué)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遭金國人強(qiáng)留,他自縊而死,謚為“忠顯”。長子劉子羽官至樞密使,第一個舉薦重用吳玠、吳璘,二吳中興之時戰(zhàn)功很多,都是劉子羽的功勞。

九牧林氏唐代林披,官至太子詹事。子九人,都官至刺史,號稱“九牧林氏”,而其中林藻、林蘊(yùn)尤為著名。

八子并通籍明代許進(jìn)官至吏部尚書,死后謚號為“襄毅”。其子許誥南官至戶部尚書,死后謚號為“莊敏”;許贊官至大學(xué)士,死后謚號為“文簡”;許論官至兵部尚書。八個兒子都做了高官,四海之內(nèi)沒有更盛的了。

一門仕宦宗資是南陽人,世代居住在宛城。一家入仕途做官的,做到卿相者有三十四人,東漢時無人可與之媲美。

附:奸佞大臣

歷代奸佞夏啟登基時,有扈氏是無道之君,威震侮慢宇宙萬物,離棄天地正道。夏啟征討他,大戰(zhàn)于甘地,將其消滅。

夏帝相在位時,權(quán)歸后羿,被后羿趕走。后羿臣子寒浞又殺后羿,自立為帝,還殺了帝相。相的皇后緡是有仍國君的女兒,剛剛懷孕,逃回有仍國,生下少康。夏代舊臣靡起兵殺死寒浞,立少康為帝。

周成王即位時年幼,周公攝政。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傳流言說:“周公將作不利之事?!崩^而就與武庚一同謀反,周公于是作《大誥》,然后奉成王之命討伐以平息叛亂。

吳國太宰伯嚭(pǐ)收受越國賄賂,于是就允許越國行動,還以讒言陷害伍員,以致吳國滅亡。

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瓜分晉國領(lǐng)地。田氏伐姜而占有齊國,都因周天子不遵禮制,恩寵過度。

秦國李斯奏請:“不是秦國的史書就燒毀,不經(jīng)意提及《詩經(jīng)》與《尚書》之人砍頭,借古諷今的人滅族,只有講醫(yī)藥、卜筮、種樹的書不必?zé)龤?。若有人欲學(xué)法令,可以以吏為師?!被实叟鷾?zhǔn):“可行?!庇谑强託⑷迨克陌倭嗳恕G厥蓟试谏城瘃{崩,趙高與李斯偽造遺詔,廢太子扶蘇而立胡亥,即是秦二世。趙高仗著有恩于二世就專行跋扈,又怕李斯有不同意見,就殺了李斯全家,自立為丞相。等到章邯兵敗,又怕牽連自身,就與其女婿咸陽令閻樂合謀在望夷宮謀殺了秦二世,再立子嬰為秦王。子嬰聯(lián)合兩個兒子刺殺趙高,誅滅三族。

楚王項羽的大將丁公窮追漢王劉邦,追到彭城西面,短兵相接,劉邦勢急,回頭對丁公說:“兩賢人還要相互殘殺嗎!”丁公就退軍回去了。后來劉邦登基,丁公來求見。劉邦將其宣示軍中,說:“丁公為項王臣子卻不盡忠,而使項王失天下?!庇谑菍⑵鋽厥?。

漢代田蚡(fén)為丞相,他驕淫奢侈,金玉、美女、狗馬、聲樂、玩好,數(shù)不勝數(shù)。入朝奏事,所說的皇帝全部遵從。舉薦人可從平民直到官至二千石,皇權(quán)于是轉(zhuǎn)入自己手中?;实壅f:“你要任命的官完了嗎?我也想任命一些。”他曾請求將考工官署之地批為私宅,漢武帝說:“你為何不直接把武庫也占了?”此后才稍微收斂一些。

趙人江充最初是趙敬肅王門客,獲罪而逃亡,告發(fā)趙太子的秘事,太子因此被廢。漢武帝召江充來談話,非常高興,任命他為直指繡衣使者,讓他督查國戚。近侍的人與太子有矛盾,就說皇帝的病是由于有人下蠱。于是皇帝讓江充來查辦巫蠱獄。江充說:“在太子宮里查出許多木人,還有帛書,上面的言論大逆不道?!庇谑羌泵ゲ短?。太子派遣長樂宮衛(wèi)卒收捕江充等人,將之?dāng)貧?。太子也被迫自殺。后來漢武帝聽了田千秋的話,才滅江充全族。

漢昭帝初年,左將軍上官桀也曾受遺詔輔佐少主,他的兒子上官安有一女兒,就是霍光的外孫女,上官安想靠霍光讓昭帝納其女,霍光因她年齡還小,沒有聽從。上官安卻靠昭帝之姐蓋長公主送她入宮為婕妤,一個月后立為后,于是上官安怨恨霍光而感激蓋長公主。知道燕王劉旦因是昭帝之兄卻未立帝而失望怨恨,就派人假以燕王之名上書,想要共同逼退霍光。奏書上交,霍光不敢進(jìn)宮?;实壅偎M(jìn)殿,霍光進(jìn)來后脫帽磕頭。昭帝說:“將軍戴上官帽。我知道此書為假,將軍無罪。將軍調(diào)選校尉不到十日,燕王怎么會知道此事呢?”當(dāng)年昭帝才十四歲,左右臣子聽了都很震驚,而且上書之人果然已逃跑。后來上官安等人又密謀讓長公主安排酒宴邀請霍光,打算埋伏兵士刺殺霍光,再趁機(jī)廢帝。正好公主舍人知道這個陰謀并告發(fā),于是逮捕了上官桀、上官安等人并誅其全族,蓋長公主也自殺了。

漢元帝用史高為錄尚書事,并讓官宦弘恭、石顯參與機(jī)密。蕭望之等人建議,不能讓官宦?lián)螜C(jī)要之職,以順應(yīng)自古以來不重用刑余之宦官之慣例。因此與史高、弘恭和石顯相忤。弘恭、石顯于是就上奏說蕭望之與周堪、劉更生結(jié)為朋黨,請元帝下令把他們召到大理寺來審問。元帝起初不答應(yīng),最后勉強(qiáng)才答應(yīng)了這個奏請。蕭望之服毒自殺。元帝聽到后大為驚異,搓著手說曰:“我本來就懷疑他不肯進(jìn)獄,果然錯殺了我的賢能宰相!”

漢成帝把政事托與王鳳,幾位舅舅也都封了官,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均封列侯。谷永私下想投靠王鳳,就說:“您與皇上有骨肉之親,又有申伯般的忠心,而沒有像重合侯莽通、安陽侯上官桀、博陸侯霍禹那樣作亂?!币源藖砀桧炌貘P。當(dāng)時很多人上書說災(zāi)害與奇事,大多暗諷王鳳專權(quán)導(dǎo)致。成帝親自問張禹,張禹說:“災(zāi)害與天變的內(nèi)涵,幽深邈遠(yuǎn)而難以探查,新學(xué)的無知小人們胡說誤導(dǎo)罷了?!贝饔兰螖嘌裕骸巴趺Т鎰h,始于杜欽、谷永,成于張禹、孔光,終于劉歆。這幾個人都號稱是儒士,以賢良直諫為名,以通習(xí)典籍、效仿古人為賢,卻假托經(jīng)術(shù),修飾古義,滿足他們的計謀,幫助諂媚奸佞之人,憑借恩寵,茍取富貴,一道作出誤國之舉,連平民百姓也比不上!”

漢平帝五年五月,朝廷冊封安漢公王莽加九錫。十二月,王莽趁臘日進(jìn)上椒酒,并在酒中下毒。平帝有病,王莽作策在泰畤(zhì)旁祈禱,愿以己身來代,把策文藏于金柜,放在前殿,告誡大臣們不要說話。后來平帝駕崩,群臣紀(jì)逡(qūn)、郇越、郇相、唐林、唐遵、揚(yáng)雄、谷永、劉歆、孔光等人奏請?zhí)?,要請安漢公代行攝政,大后下詔說:“可以?!庇谑峭趺Ь土⒖碳刺熳游?,改國號叫“新”,占據(jù)皇位十八年,最后被漢兵殺死。

漢章帝寵信竇憲,竇憲以低價買走沁水公主的莊園,不久又因爭權(quán)刺殺都鄉(xiāng)侯劉暢。竇太后派他征討匈奴來贖罪,導(dǎo)致竇氏兄弟專權(quán)。漢和帝與中常侍鄭眾秘密商議過去的先例,提兵逮捕竇憲,逼迫其自殺。竇氏雖然除掉了,宦官之權(quán)卻自此盛起。

漢安帝駕崩,閻太后臨朝聽政。她想要長久專權(quán),就與閻顯等人商量,立還在幼年的濟(jì)北惠王之子劉懿為帝,沒多久,劉懿死了。中常侍孫程、王康等十九人,密謀迎請濟(jì)陰王即皇帝位,這就是漢順帝。順帝誅殺閻顯,廢去閻太后,封孫程等人為列侯,世稱十九侯。

漢順帝駕崩,兩歲的太子劉炳即位,梁太后臨朝聽政,劉炳在位一年就早夭。于是征召渤海孝王之子劉纘(zuǎn)即位,劉纘時年八歲,生來聰慧,曾經(jīng)在朝會上,看著梁冀說:“這是跋扈將軍。”梁冀聽到很生氣,就在煮餅里投毒暗殺他,在位僅一年。梁冀迎請蠡吾侯劉志即位,這就是漢桓帝。梁冀一門,前后有七個侯爵、三個皇后、六個貴人、兩個大將軍,三個娶了公主,其余卿、將、尹、校之類的官五十七人。梁冀專權(quán)跋扈,日漸囂張,威行于朝野內(nèi)外,天子也無可奈何,不能有欽賜之力。漢桓帝非常不滿,就與中常侍單超、徐璜等人商議,誅殺梁冀。封單超等五人為縣侯,世稱五侯。當(dāng)時梁氏雖除,五侯仍猖狂,賢人與君子忠憤激烈,最終釀成黨錮之禍。

漢桓帝無子,竇太后立解瀆亭侯劉萇(cháng)之子劉宏,這就是漢靈帝。當(dāng)時中常侍曹節(jié)、王甫等人勾結(jié)為朋黨,諂媚竇太后,太后相信他們。陳蕃、竇武痛恨他們。當(dāng)時正值日食之變,竇武就向太后進(jìn)言誅殺曹節(jié)等人,太后猶豫之下不忍動手。曹節(jié)召來尚書,威逼其寫下詔書,任王甫為黃門官,命他持節(jié)收捕竇武等人。竇武不接詔書,他們就將陳蕃遣送到北寺獄并殺害。王甫率領(lǐng)虎賁、羽林軍等合計一千多人圍剿竇武,竇武自殺。于是宦官愈發(fā)橫行霸道如同流毒??N紳、忠臣、義士都接連被殺害。靈帝駕崩后,皇太子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聽政。中軍校尉袁紹勸何太后之兄何進(jìn)將宦官盡數(shù)滅殺,何進(jìn)請示太后,太后不聽。袁紹等人又為何進(jìn)出謀劃策,召四方的猛將,讓他們帶兵來朝,以威脅太后。何進(jìn)以為然。便召董卓帶兵進(jìn)京,董卓未至,何進(jìn)就被中常侍張讓等人假托圣旨?xì)⑺?。袁紹聽聞何進(jìn)被殺,帶兵搜捕宦官,不論老幼盡數(shù)殺死。張讓看形勢緊急,就挾迫皇帝與陳留王劉協(xié)出谷門。張讓投河而死。董卓到京,認(rèn)為陳留王很賢明,就廢帝而立陳留王劉協(xié),這就是漢獻(xiàn)帝。董卓專政,淫亂宮禁,關(guān)東州郡都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就想遷都躲避,于是放火焚燒皇宮、宗廟和官府,劫持漢獻(xiàn)帝遷都于長安。司徒王允和司隸校尉黃琬,讓呂布誅殺董卓,百姓在道路兩旁歡舞慶賀。

王允想把董卓一黨盡數(shù)誅殺,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人攻入長安,殺掉王允。楊奉、韓暹(xiān)二人侍奉獻(xiàn)帝車駕到雒陽。曹操將獻(xiàn)帝劫持并遷到許都,挾持天子號令諸侯,用杖擊殺伏皇后,早就有廢除君王的打算,害怕名義上無法解釋,想學(xué)周文王,來騙過后世之人。其子曹丕篡位,奉漢獻(xiàn)帝為山陽公,漢朝就此滅亡。

蜀漢宦官黃皓諂媚狡猾,后主非常喜歡他。黃皓一開始害怕董允,不敢大膽行事。董允死后,陳祇接替董允為侍中。陳祇與黃皓狼狽為奸,黃皓才開始參預(yù)政事。魏國司馬昭大舉興兵攻蜀,姜維奏請派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督諸軍分別守護(hù)陽安關(guān)口和陰平的橋頭,以防患于未然。然而黃皓相信巫鬼的話,認(rèn)為敵人最終不會進(jìn)攻,就啟奏皇帝壓下這件事,因此群臣都不知。而鄧艾果然冒險從陰平小路入蜀,漢兵沒有想到魏兵突至,老百姓大亂。譙周勸后主出降,蜀漢滅亡。

魏國曹爽用何晏、鄧飏、丁謐的計謀,使太后在永寧宮專擅朝政。司馬懿稱病在家,不參與政事,但暗地里與其子司馬昭計劃誅殺曹爽及何晏、鄧飏一黨,從而自己操縱國家權(quán)柄。司馬懿死后,讓他的兒子司馬師當(dāng)大將軍。司馬師廢了魏主曹芳,另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司馬師死后,封其弟弟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魏主曹髦看到皇權(quán)日漸衰落,氣忿不已,說:“司馬昭什么心思,路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廢黜與欺辱,今天應(yīng)當(dāng)自己去討伐他?!庇谑蔷桶蝿ψ陷傑?,率領(lǐng)殿中宿衛(wèi)、仆人和童子,吶喊著沖出來,結(jié)果被司馬昭同黨賈充和成濟(jì)刺死車下。司馬昭追廢曹髦為庶人,迎立常道鄉(xiāng)公曹璜為主。司馬昭死后,他的兒子司馬炎嗣晉王之位而篡位,奉魏主為陳留王。從司馬懿到司馬炎,其弒主之行叛逆無道,比曹操處置漢獻(xiàn)帝還要過分,世人都說是上天的報應(yīng)。

孫吳的孫琳廢吳主孫亮為會稽王,迎立瑯琊王孫休。孫休死后,他的侄子孫皓立。孫皓為人驕淫殘暴,甚于夏桀、商紂,后來歸降于晉,被封為歸命侯。賈充對孫皓說:“聽說你在南方鑿人眼睛,剝?nèi)四樒?,這是什么刑罰呢?”孫皓說:“為人臣子而弒君以及奸惡不忠的人,就施以此刑?!辟Z充沉默不語,深深慚愧。

晉武帝皇后之父楊駿四處結(jié)交朋黨,權(quán)傾朝野。武帝駕崩,晉惠帝即位。賈后兇悍,想要干預(yù)朝政,但被楊駿壓制,于是陷害楊駿謀反,殺了他,又廢了楊太后。不久后賈后毒死太子。趙王司馬倫和孫秀等人起兵殺死賈后,趙王倫篡位。齊王司馬冏等人起兵討伐趙王倫,殺死了他,迎回晉惠帝車駕。齊王冏已然得志,便驕奢專權(quán),朝內(nèi)外皆感失望。河間王司馬颙(yóng)、成都王司馬穎等,起兵討伐齊王冏,殺了他,封司馬穎為皇太弟。河間王將領(lǐng)張方又廢皇太弟司馬穎,改立豫章王司馬熾為皇太弟,這就是晉懷帝,后來懷帝被劉聰抓住并殺害。

東晉王敦與劉隗(wěi)、刁協(xié)結(jié)怨,想要清除君王之側(cè)的惡人(劉隗、刁協(xié))。上疏數(shù)落他們的罪狀,起兵占領(lǐng)石頭城,說:“我不再做有盛德的事了。”元帝命刁協(xié)、劉隗、戴淵率兵打石頭城,刁協(xié)、劉隗戰(zhàn)敗。元帝就命公卿百官去石頭城見王敦,以王敦為宰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呂猗說服王敦逮捕周和戴淵,殺了他們,未朝拜元帝,就回武昌。明帝元年王敦病重,司徒王導(dǎo)率家人子弟發(fā)哀,眾人都相信他真的死了,于是拿詔書到王敦府上,列舉王敦罪惡。王敦見到詔書非常憤怒,疾病加重,不能親自領(lǐng)兵,就讓兄長王含率兵五萬,殺到江寧。晉明帝率諸軍襲擊,大破其軍,王敦不久就死了,其同黨悉數(shù)被平定。于是挖其墳掘其尸,讓尸首跪地然后斬首。

晉成帝二年,庾亮認(rèn)為蘇峻盤踞歷陽一定會釀成禍亂,下詔征其回朝。蘇峻不聽,知道祖約也有怨于朝廷,就聯(lián)合他一起發(fā)兵討伐庾亮。率眾兵到蔣陵,攻打青溪,卞壸戰(zhàn)死。又借風(fēng)放火燒官府,庾亮逃到潯陽。蘇峻之兵入臺城,劫掠官府的倉庫。溫嶠、陶侃、郗鑒等人起兵討伐蘇峻。蘇峻聽聞四方兵起,就脅迫成帝遷至石頭城。陶侃等人俘虜蘇峻,殺了他,祖約逃到后趙。

晉太和五年,大司馬桓溫暗藏篡位之意,他撫著枕頭長嘆:“男兒若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钡鹊借?span >(fāng)頭大敗,威名頓時受挫,郗超對桓溫說:“明公不仿效伊尹、霍光來行廢立,就無以立更大的威權(quán)。”桓溫同意他的說法。于是就到建康,假借太后的命令,廢黜皇帝為東海王,立會稽王司馬昱,這就是簡文帝。后來桓溫死了,讓他的弟弟桓沖繼承了自己的軍隊。桓沖接替桓溫之職后,盡忠于王室。

晉烈宗的時候,南郡公桓玄對自己的才華很自負(fù),以英雄豪杰來自比。朝廷對他有疑慮而不加重用。二十三歲時,下詔官拜太子洗馬,后來補(bǔ)官義興太守,桓玄郁郁不得志,感嘆說:“父親為九州之首領(lǐng),兒不過區(qū)區(qū)五湖長官罷了?!庇谑菞壒贇w去。后來他篡晉安帝之位,登上御座的時候,御座忽然陷塌,群臣大驚失色。殷仲文說:“可能是圣德過于深厚,地面無法承載?!被感浅8吲d。后來為劉裕打敗并斬殺。

劉宋徐羨之、檀道濟(jì)等人廢黜宋王劉義符,不久將他殺害。太子劉劭殺了自己父親文帝劉義隆。壽寂之殺君主劉子業(yè)。蕭道成殺蒼梧王劉昱,殺宋順帝劉準(zhǔn)(zhǔn)。

南齊西昌侯蕭鸞弒君主蕭昭業(yè),迎立蕭昭文,不久又把他廢為海陵王,自己即位,這就是齊明帝。太子蕭寶卷立為帝,被蕭衍所殺。

梁武帝蕭衍被侯景餓死。梁簡文帝蕭綱被侯景殺死。梁元帝蕭繹降魏仍被殺。梁敬帝為陳霸先所殺。

隋代楊廣殺兄當(dāng)上皇太子,后來又殺父親楊堅自立為帝。最后巡狩揚(yáng)州之時,天下戰(zhàn)事四起。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因煬帝不喜聽到起兵之事,所以諸郡縣凡有告敗并求救的,虞世基就把文書壓下不告知煬帝。所以起義者遍及海內(nèi),攻陷郡縣,煬帝皆不知曉。后來為宇文化及所殺。

隋代晉陽宮監(jiān)裴寂與晉陽令劉文靜等人密謀,晚上將李淵灌醉,讓晉陽宮人侍奉李淵,然后迫使李淵起兵。

唐太宗曾在樹下休息,心中喜愛此樹,宇文士及順從他對他贊譽(yù)不已。唐太宗嚴(yán)肅地說:“魏徵曾經(jīng)勸我遠(yuǎn)離奸佞小人,我還不知道誰是奸佞小人。私下懷疑是你,今天看來果然沒錯!”

唐太宗太子李承乾喜聲色田獵,所作都是奢靡之事。魏王李泰才華橫溢,受到太宗寵愛,暗中有奪嫡之意。太子知道后,暗中豢養(yǎng)刺客紇干承基等人,想刺殺魏王李泰。恰逢紇干承基因犯事而入獄,改變想法,告發(fā)太子謀反,太宗命令中書省和門下省一道審訊此案,證據(jù)確鑿,太子廢為庶人,侯君集等都伏法被殺。于是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

唐高宗李治想要立唐太宗才人武則天為皇后,褚遂良堅持認(rèn)為不可。高宗又問李,李回答說:“陛下家事,何必要問外人呢?”許敬宗在朝廷上也說:“田間農(nóng)夫多收十斛麥子,尚且想要換老婆,何況天子立個皇后,與其他人何干,平白生出這么多議論來?”于是高宗就廢王皇后、蕭淑妃為庶人,讓李拿著璽印和綬帶,冊封武則天為皇后。

唐代武則天為太后時,因為李唐宗室和大臣心中不服,就想以殺人來立威,于是大開告密之門。胡人索元禮因告密升官為游擊將軍,讓他掌管審訊。索元禮生性殘忍,審訊一個人,必然讓他牽連出幾十上百人。又有周興、來俊臣這樣的人仿效他,紛紛相繼而起,一起撰寫《羅織經(jīng)》數(shù)千字,來教唆其黨徒網(wǎng)羅無辜。朝內(nèi)朝外人畏懼這幾人比虎狼更甚。后來周興獲罪流放嶺南,在路上為仇家所殺。索元禮被太后殺死,以撫慰人心。

唐代侍御史傅游藝奏請朝廷請改國號為“周”,武則天同意。于是駕臨則天樓,大赦天下,改“唐”為“周”。立豫王李旦為皇太子,賜他姓武。傅游藝在這幾年里,官服顏色從青到綠,再從朱到紫,九品升至三品,當(dāng)時人因其官服之色變化如四季而稱之為“四時仕宦”。

唐代楊再思當(dāng)宰相,專門奉承諂媚。司禮少卿張同休,是張易之、張昌宗之兄,曾會同公卿大夫歡宴享樂,酒喝多后,他對楊再思說:“楊內(nèi)史面相如高麗人?!睏钤偎季托廊欢馂樗啕愇瑁谧娜硕紴橹笮?。

唐中宗讓韋皇后與武三思下雙陸棋,而自己卻在一邊,為他們計數(shù),武三思就與韋皇后私通,武姓的勢力重新振作起來。

唐中宗宴請近臣,國子監(jiān)祭酒祝欽明主動請求跳八風(fēng)舞,搖頭擺尾,丑態(tài)百現(xiàn)。祝欽明一向以儒學(xué)而聞名,盧藏用對人說:“祝公學(xué)問掃地啊。”

唐代的楊洄又誣告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暗中策劃陰謀,唐玄宗召來宰相商量。李林甫回答說:“這是陛下家事,不是臣子應(yīng)該參與的?!毙谟谑窍聸Q心,把李瑛、李瑤、李琚廢為庶人,賜死于城東驛站。大理寺卿徐嶠上奏說:今年天下判處死刑共五十八人,大理獄院向來相傳殺氣太重,飛鳥都不停留,現(xiàn)有烏鵲在樹上做巢。于是百官以為這是幾乎用不著刑罰的盛世,所以上書稱賀。玄宗歸功于宰相輔佐,賜給李林甫爵位。晉國公牛仙客、豳(bīn)國公范華陽說:“明皇一天殺了三子,而李林甫卻因不用刑罰而受賞,諂媚之人得志,天理已滅??!長久下去怎么會不亂呢?”

唐代安祿山被敵軍打敗,張守珪奏請玄宗將其斬首。但玄宗愛惜其才能,下令免除官職。張九齡堅持爭論說:“安祿山軍隊失去法紀(jì)打了敗仗,據(jù)國法不能不殺他。而且據(jù)我看他貌有反叛之相,不殺他必然會有后患?!毙谡f:“你不要模仿王夷甫識石勒之意,枉害忠良?!本棺尠驳撋阶隽斯?jié)度使,出入皇宮。安祿山請求成為楊貴妃干兒子,二人的丑聞在外傳言,玄宗仍不懷疑。當(dāng)時政事都委任李林甫,李林甫諂媚玄宗,排抑高于自己的人,口中有蜜而肚里藏刀,造成天下大亂。安祿山因李林甫比自己狡猾,也害怕他服從他。到了楊國忠為相,安祿山非常蔑視他,因此二人產(chǎn)生仇隙。然而安祿山雖然心存異志,又因玄宗待他不薄,就想等玄宗駕崩后再謀反。但楊國忠卻希望他速速謀反而取信于玄宗,于是向唐玄宗告狀,多次激怒安祿山,于是安祿山就反了。

唐肅宗的張皇后,起初與李輔國內(nèi)外勾結(jié),專權(quán)用事。到了晚年二人產(chǎn)生仇隙,就想殺掉李輔國,并廢除太子。內(nèi)射生使程元振與李輔國密謀,貶張皇后到別的宮殿,不久就殺了她。丁卯日,唐肅宗駕崩,唐代宗即位,他厭惡李輔國專橫,但因為他有殺張皇后的功勞,不想太張揚(yáng)地誅殺他。于是夜里派刺客到他的府邸,砍了他的頭與一臂后離去。

唐代宗寵愛任用宦官程元振。吐蕃興兵攻唐,程元振不告知代宗,郭子儀請求調(diào)兵,程元振也不予召見,導(dǎo)致代宗后來倉惶逃至陜州。吐蕃大軍進(jìn)入長安,劫掠朝廷府庫和市場,焚燒屋舍,京師被劫掠一空,景象蕭然。代宗派使者到各地去征兵,李光弼等人都忌憚程元振在朝中,無人敢來。朝野內(nèi)外都咬牙切齒卻沒有敢站出來說話的。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說他誤國,而代宗因他曾有保護(hù)皇位之功,只是削去官爵,放回老家而已。

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宦官魚朝恩,專門執(zhí)掌禁軍,恩寵無比,權(quán)傾天下。代宗讓元載來策劃方略,擒拿魚朝恩并將他吊死。而元載自從誅殺魚朝恩,代宗寵信他讓他官至中書侍郎,就專橫無比,不久后也被賜自盡。官府抄沒元載的家產(chǎn),僅胡椒就有八百石,其他財產(chǎn)也差不多如此。

唐德宗喜歡盧杞,提拔他為門下侍郎。盧杞想培養(yǎng)勢力建立權(quán)威,就召來裴延齡做集賢直學(xué)士,并親自任命他。后來他誣殺楊炎,獨(dú)自掌權(quán),混亂朝政,導(dǎo)致姚令言、朱泚叛變。德宗出幸奉天,朱泚圍攻奉天一個多月。李懷光日夜兼程來援救,在醴泉打敗朱泚。朱泚帶兵逃回長安。李懷光多次與人說及盧杞、趙瓚、白志貞奸佞,并且說:“我面見皇上,必當(dāng)奏請殺掉他們?!北R杞聽后非常畏懼,奏請皇上下詔讓李懷光引兵屯駐便橋,與李晟約定時間進(jìn)取長安。李懷光從千里外趕來,竭盡忠誠來解救圣上的困境,相隔咫尺卻見不到天子,怏怏不樂地領(lǐng)兵走了。后來德宗從容地與李泌談?wù)撍次灰詠淼脑紫?,說:“盧杞忠心、清廉、堅強(qiáng)、正直,人們都說他奸邪,我一點(diǎn)也不覺得?!崩蠲谡f:“這正是盧杞的奸邪之處。如果陛下覺察,怎么會有建中之亂呢?”

唐憲宗懷疑李絳、裴度都私結(jié)朋黨,而對李吉甫、程異、皇甫镈(bó)則不懷疑。因為李絳、裴度多次進(jìn)諫,李吉甫、程異、皇甫镈都奉承諂媚,因而覺察不到欺騙。范祖禹說:漢代黨錮始于甘陵二部互相譏諷,成于太學(xué)生的互相吹捧。唐代朋黨開始于牛僧孺、李宗閔的計謀商議,成于錢徽之的被貶。這都是由于君主德行不明,君子和小人在朝中魚龍混雜,不分別正邪忠奸全部罷免,所造成的局面。

唐穆宗時,李逢吉掌權(quán),所親近重用的人有張文新、李仲言、李續(xù)之、李虞、劉棲楚、姜治及張權(quán)輿、程昔范,又有跟隨依附者八人,時人稱之為八關(guān)、十六子。如果想做什么事,就必須先賄賂八關(guān)、十六子,再到李逢吉處,這樣沒有達(dá)不成愿望的。

唐文宗時,李德裕、李宗閔各有朋黨,互相聯(lián)絡(luò)掩護(hù)。文宗認(rèn)為這是個禍患,常常嘆息說:“趕走河北藩鎮(zhèn)容易,去除朝廷朋黨卻是很難?!?/p>

唐文宗九年,最初是宋申錫獲罪,宦官愈加驕橫,文宗不能忍受,就與李訓(xùn)、鄭注謀劃誅殺他們。李訓(xùn)、鄭注都是憑借宦官王守澄而得進(jìn)朝的,若先殺王守澄,宦官們就不會懷疑。于是就派中使李好古到王府賜毒酒,毒死了他。王守澄的尸體要葬于浐水邊,鄭注請文宗命令宦官都去浐水送葬,關(guān)門讓親兵用斧頭砍殺,使他們無一遺漏。李訓(xùn)與同黨謀劃說:“如果這樣成功的話,鄭注就獨(dú)占此功,不如在那之前就把宦官全殺了,然后連鄭注一并除去。”壬戌日,文宗到紫宸殿。韓約上奏說:“左金吾廳事的石榴樹上,晚上降下了甘露?!背⑾让紫嗪蛢墒」賳T去看。李訓(xùn)回來說不是真的。文宗回頭看宦官仇士良,讓他領(lǐng)眾多宦官去看。仇士良到了那里,左邊風(fēng)吹起帳幕,看到持兵器者眾多,于是報告圣上有叛變。李訓(xùn)忙叫金吾衛(wèi)士上殿?;鹿俜鲋淖谏限I,跑到后殿門外的守望臺上,然后迅速從北逃跑。衛(wèi)士追擊宦官,死傷十幾人。李訓(xùn)知道事敗,脫身逃跑。仇士良等人命令禁軍出動,殺金吾衛(wèi)士一千六百多人、官吏與平民一千多人,王涯、賈(sù)、舒元輿都被逮捕并斬首。第二天,李訓(xùn)、鄭注都被殺,全族被殺。從此天下事都由北司宦官決定,宰相不過發(fā)送文書而已。

唐僖宗專注于游戲,任命宦官田令孜為中尉,國家大事全權(quán)交托于他,稱他為“阿父”。

唐昭宗任命散騎常侍鄭綮(qǐ)為禮部侍郎同平章事。鄭綮喜開玩笑,寫了不少歇后詩,譏嘲政事。昭宗認(rèn)為內(nèi)涵深意,便任命他為宰相,聽到的人大驚,堂上屬吏忙去告訴鄭綮。鄭綮大笑說:“大家都誤會了,即使天下再也沒有人了,也輪不到我鄭綮。”屬吏說:“但這確實是圣上的旨意。”鄭綮說:“如果真的是這樣,招人嘲笑怎么辦?”接著祝賀的人就來了,鄭綮搖頭說:“寫歇后詩的鄭五都能作宰相,時事如何可想而知了!”多次推辭都未獲準(zhǔn),只好當(dāng)宰相。沒過多久,就辭官而去。

唐昭宗二年,王行瑜、韓建領(lǐng)兵進(jìn)犯朝廷,聲稱韋昭度、李溪作宰相不合眾心,在都亭驛殺了韋昭度、李溪。李克用起兵討伐王行瑜,將他斬首。

唐昭宗任用崔胤為宰相。崔胤與昭宗謀劃誅殺宦官,宦官畏懼。中尉劉季述、王仲先等人就陰謀廢立之事,于是就帶著兵器入宣化門。劉季述挾持昭宗去少陽院,用銀塊在地上作記號,列數(shù)昭宗數(shù)十條罪行,用鎖把昭宗禁錮起來,偽造詔書立太子李裕為皇帝。崔胤秘密派人說服神策軍指揮使孫德昭,讓他擒拿劉季述等人并斬殺,迎昭宗復(fù)位。崔胤認(rèn)為讓宦官領(lǐng)兵,終究是心腹大患,就稱自己有密詔命朱全忠率兵進(jìn)京討伐宦官,于是朱全忠從大梁發(fā)兵。中尉韓全誨聽到后,劫持昭宗跑到鳳翔。朱全忠立刻進(jìn)攻鳳翔,李茂貞出來迎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這時儲藏的物資已經(jīng)用完了,昭宗只好把自己和小皇子的衣服拿去典當(dāng)以換取食物。李茂貞請求誅殺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講和,并殺宦官七十多人,奉皇帝車駕回長安,仍以崔胤為宰相。崔胤又奏請要剪除宦官之亂的根本。朱全忠派兵把第五可范以下數(shù)百人趕到內(nèi)侍省,盡數(shù)殺光。并派出使者拿著詔書收捕誅殺各地宦官,只留老幼三十個宦官,留下來灑水掃地。不久,朱全忠就秘密上奏說崔胤專權(quán),將他誅殺。并把昭宗遷到了洛陽,接著讓蔣玄暉殺昭宗,立昭宣帝,然后篡位。

北周太師馮道死了。馮道幼時以孝順恭謹(jǐn)聞名,后唐莊宗時才開始顯貴,從那以后每個朝代都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為人清廉、儉樸、寬容,別人都猜不透他的喜怒,性情滑稽詼諧且非常智慧,與時浮沉又安然自若。曾寫《長樂老敘》一文,自述每一朝得到榮耀恩遇的情況,人們都因為其德行與器量而尊崇他。

周恭帝元年正月,發(fā)生陳橋兵變,士兵擁護(hù)趙匡胤回汴梁,從仁和門進(jìn)城。當(dāng)時早朝還沒有結(jié)束,聽到兵變,親軍指揮韓通商量率領(lǐng)眾兵來抵御,軍校王彥升追殺他。韓通跑回自己家,還未到家,全家人都被殺,妻子兒女都死了。眾將士擁著大臣范質(zhì)、王溥等人來到宮廷,趙匡胤流淚訴說六軍逼他的原由,范質(zhì)等人還沒來得及說話,列校羅彥環(huán)就拿著劍厲聲說:“我們這些人都沒有主人,今天必須選出一個天子?!狈顿|(zhì)等人面面相覷,不知如何辦。王溥下臺階先拜于地,范質(zhì)不得已也下拜,于是就奉趙匡胤進(jìn)宮,召來百官。申時大局已定,但還沒有禪位的詔書,翰林承旨陶谷從袖中拿出詔書,于是趙匡胤登極稱帝。

宋太宗七年,把秦王趙廷美貶為西京留守。起初,昭宣太后遺命宋太祖?zhèn)魑唤o太宗,宋太宗再傳給秦王趙廷美從而傳到趙德昭。后來趙德昭被逼自殺,趙德芳也繼而病死,秦王趙廷美開始有些不安。柴禹錫乘機(jī)上奏說他要謀反,太宗有些拿不定主意,就召趙普,說到太后的遺旨。趙普答說:“太祖已經(jīng)失誤一次了,陛下豈能繼續(xù)失誤!”秦王趙廷美因此獲罪。

宋太祖的皇后宋氏駕崩,群臣不穿孝服。翰林學(xué)士王禹偁對人說:“皇后也曾經(jīng)母儀天下,應(yīng)當(dāng)遵用舊制服孝發(fā)喪。”被認(rèn)為是謗訕,貶官出知滁州。

宋真宗宰相呂氏說:“景德以前的宰相多是君子。祥符以后的像王欽若只知閉門修齋,丁謂暗中交結(jié)宦官,雷允恭與錢惟演在外面專擅權(quán)柄,馮拯、曹利用互相結(jié)為朋黨,陳堯叟附和天書,都是小人。”

宋仁宗對輔佐大臣說:“王欽若在朝任職很久了,看他所作所為,真是奸邪小人啊。”當(dāng)時的宰相王曾回答說:“王欽若與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永珪同等奸惡,當(dāng)時人稱他們?yōu)椤骞怼?,其奸邪虛偽,正如陛下所說。”

宋仁宗時,國子監(jiān)直講石介因為韓詩、范仲淹等人同時進(jìn)用,歐陽修、蔡襄等人同為諫官,夏竦也已經(jīng)被罷免,于是就作《慶歷圣德》詩,里面說:“眾賢之進(jìn),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脫。”大奸,就是指夏竦。起初,石介曾上奏記給富弼,勸他仿效伊尹、周公那樣的賢相。夏竦怨恨石介這樣排斥自己,想乘機(jī)來扳倒富弼等人,便讓女仆暗中學(xué)習(xí)石介的字體,學(xué)成后便改“伊、周”為“伊、霍”,即仿照伊尹、霍光行廢立之事,還偽造了石介為富弼撰寫的廢立詔書,流言蜚語傳到仁宗耳朵里。富弼與范仲淹很害怕。恰好聽說契丹討伐西夏,便上奏請旨去邊疆。石介也不心安,也請求出朝為外官,于是被任為濮州通判。

宋代杜衍喜歡推薦引進(jìn)賢士,小人都有怨言,御史中丞王拱辰一黨的人尤其嫉恨他。杜衍之婿蘇舜欽當(dāng)時監(jiān)察進(jìn)奏院,依舊例在祀神之后,安排樂妓與歌舞來娛樂賓客。王拱辰聽到后,想借此扳倒杜衍,便暗中指使御史魚周詢檢舉彈劾此事,被罷斥的人有十幾人,都是知名之士。王拱辰大喜說:“我已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了?!?/p>

宋神宗即帝位后,設(shè)置三司條例司,商量實行新法,詔陳升之、王安石主管此事,令蘇轍、呂惠卿檢定文字,章惇當(dāng)條例官,曾布檢正中書、五房公事。呂誨上疏議王安石十事,蘇轍進(jìn)諫要求停止青苗法。王安石想停止青苗法。正遇上京東轉(zhuǎn)運(yùn)使王廣淵請求保留本道官府稅收的錢帛,貸給平民以獲利息的事,正好與青苗法投合,于是決意實行。等到秀州判官李定被召回京,立即拜見王安石。王安石亦立刻把他推薦給神宗。神宗問李定:“青苗法如何?”李定說:“老百姓覺得很方便。”于是其他說新法不好的人,神宗都不再聽取。

宋神宗罷免曾公亮,當(dāng)時人有“生老病死苦”之喻:說王安石是“生”,曾公亮是“老”,唐介是“死”,富弼議論不合于事所以稱為“病”,趙抃(biàn)拿王安石沒有辦法,只能稱“苦啊苦啊”而已。劉深源說:“王安石的上臺始于曾公亮,呂惠卿的上臺也始于曾公亮。其實是曾公亮開始時想結(jié)成朋黨來排擠韓琦,卻不知道小人招來容易排除卻難。變法的災(zāi)難,曾公亮難道能逃脫罪責(zé)嗎?”

宋代鄧綰(wǎn)任寧州通判,知道王安石得君王信任而專政,于是就上書談?wù)摃r事,說“陛下得到了伊尹、周公一樣的輔佐,創(chuàng)立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人民無不歌頌圣澤,贊美這世間少有的良法”。又把奏書抄給王安石看,極力贊頌新法之美,因此王安石也鼎力將其薦給神宗,鄧綰因此得以成為集賢校理,不久又升為侍御史判司農(nóng)事。同鄉(xiāng)有人在京都的,都嘲笑咒罵他。鄧綰說:“笑罵聽?wèi){他們笑罵,我還是來做我的好官。”

宋代王安石之子王雱(pāng),為人強(qiáng)勢彪悍,陰險苛刻,從無顧忌,不過天性非常敏慧。還未成年,就已經(jīng)中了進(jìn)士。與父親商量說:“宰相、參政之子雖然不方便參預(yù)政事,但可以做經(jīng)筵之官?!蓖醢彩胱屔褡谟H自任用王雱,把王雱寫的三十余篇策論文給神宗看。鄧綰、曾布又竭力推薦他。于是就任命他崇政殿說書。一天,王安石正與程顥談話,王雱披散著頭發(fā)光著腳,拿著女人的冠帶出來,問:“父親說的是什么事?”王安石說:“因為新法有人設(shè)阻,所以與程君商量。”王雱大聲說:“砍掉韓琦、富弼的人頭,新法就可以施行了?!蓖醢彩犃诉B忙說:“我兒錯了?!?/p>

宋代知諫院唐坰(jiōng)上奏十二篇疏來議論時事,都被扣留于中書省,而不批出。唐坰就在百官起居那天入朝請求當(dāng)面陳奏,說:“我所說都是大臣不法的事,請允許我一一陳述。”于是就大聲宣讀,約有六七十條,認(rèn)為王安石作威作福,曾布等人內(nèi)外專權(quán),天下只知忌憚王安石的威權(quán),已經(jīng)不再知道有皇帝;文彥博、馮京知道實情而不敢說話;王珪、王韶逢迎王安石,無異于他的仆從;元絳、薛向、陳繹,被王安石頤指氣使,無異于他的家奴;張璪、李定為王安石的牙爪,張商英是王安石的鷹犬;甚至痛詆王安石為李林甫、盧杞一類的人。神宗多次阻止他,但唐坰慷慨自若,一直不停,讀完后,下殿拜了兩拜然后離開。王安石暗中使閣門糾彈唐坰褻瀆擾亂朝中儀禮,貶官為潮州別駕。

宋代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于是推薦了韓絳、呂惠卿來代替自己,當(dāng)時號稱韓絳是傳法沙門,呂惠卿為護(hù)法善神。呂惠卿得志后,怕王安石再次得到重用,就想杜絕王安石復(fù)出的可能,于是拿出王安石的私信,里面有“不要讓皇上知道”的話,幾乎全是可以陷害王安石的證據(jù)。當(dāng)時主掌中書的韓絳老實謹(jǐn)慎,許多事情都稽留得不到解決,他多次與呂惠卿爭論,自己忖度無法制服他,就秘密奏請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神宗聽從建議。王安石接到君命,就兼程而來,七天就到汴京,呂惠卿不久被罷免。

宋代以蔡確參知政事。宰相吳充多次對神宗說新法很不便利,想把那些過分的稍稍去除,蔡確阻止了,新法就沒有改變。蔡確善于觀察人的心思,左右逢源。拿王安石之過進(jìn)諫,從而得到高位,士大夫們都交口笑罵,他卻自以為得計。

宋哲宗親政,楊畏上疏,奏請繼承神宗新法。起初,呂大防稱楊畏敢于進(jìn)言,先暗中約楊畏以幫助自己,后來楊畏竟跳級升官到禮部侍郎,第一個背叛呂大防,上書說神宗的變法,可以垂則萬世,乞請早早施行,以便成就繼承先皇的政策。哲宗就詢問舊臣誰可以召用,楊畏就上疏推薦章惇、呂惠卿、鄧溫伯、李清臣等人,哲宗全部采納并盡數(shù)任用。章惇就使其同黨蔡卞、林希、黃履、來之邵、張商英、周秩、翟思、上官均等人官居要地,一起結(jié)朋黨,以便報復(fù)此前仇怨,羅織罪名貶謫元祐年間宰相執(zhí)政以及劉奉世以下三十人等,還上書請求挖掘司馬光、呂公著的墓,劈棺暴尸。哲宗問許將,許將回答說“這不是盛德之事”,哲宗才作罷。新黨又怕元祐舊臣東山再起,交結(jié)內(nèi)侍郝隨作為援助,編造宣仁高太后要廢哲宗的事,擅自下詔,請求把高太后廢為庶人。哲宗嫡母向太后大哭,對哲宗說:“我每天都侍奉高太后,天日在上,這話從哪里來的?如果皇帝一定要這樣的話,也是容不下我了?!闭茏诟形?,取來章惇、蔡卞奏折,用燭火燒掉了。第二天,他們又再寫奏折堅決請旨,哲宗說:“你們是不想讓我入英宗的祖廟了嗎?”就將其奏折扔到地上。

宋徽宗重新召蔡京為翰林學(xué)士。起初因為供奉官童貫因順承圣意而受到寵幸,他到江南去為徽宗搜尋書畫,蔡京巴結(jié)附會他。于是徽宗考慮啟用蔡京。適當(dāng)韓忠彥與曾布交惡,曾布想援引蔡京以自助,所以任蔡京為翰林學(xué)士。不久徽宗欲立蔡京為相,鄧洵武畫了《愛莫助圖》,說要繼承神宗遺志來行新法,非蔡京不可。徽宗拿圖給溫益看,溫益欣然建議以蔡京為相,并懲辦有異議的人。于是正直之人都沒有被留下來。又追貶元祐黨人,罷司馬光等四十四人官職,以蔡京為尚書右仆射。蔡京開列元祐中和元符末年的執(zhí)宰大臣司馬光等人、侍從官蘇軾等人、文臣程顥等人、武臣王獻(xiàn)可等人、宦官張士良等人共一百二十人為奸黨,請徽宗將他們的名字刻石置于端禮門。又頒行蔡京所寫的黨人碑,刻石頒布于各州縣。

宋徽宗熱愛奇花異石,讓朱勔管領(lǐng)應(yīng)奉局的花石綱。所有士人庶民的家里,只要有一石一木稍可玩味的,就領(lǐng)著軍漢徑直闖入人家,用黃布覆蓋,再加上封識,當(dāng)作皇帝的私人物品。等到要運(yùn)走時,也一定要拆屋推墻才出來。人們?nèi)绻恍叶幸患∑娴恼渫?,就都覺得此物不祥,都怕不能及早地毀掉扔走。押送花石綱的篙(gāo)工、柁(duò)師也倚勢貪暴橫行,欺壓州縣,走在路上人都對他們怒目而視。

宋代中書侍郎林?jǐn)d(shū)在集英殿唱貢士姓名,不認(rèn)識“甄”字和“盎”字?;兆谛λf:“你錯了!”林?jǐn)d不謝罪卻詆毀同列官員,被御史彈劾黜免。

宋徽宗以王黼為少宰,加蔡京之子蔡攸開府儀同三司,這二人很受寵幸,時常被召見,于是有機(jī)會參加宮內(nèi)的秘戲。蔡攸曾經(jīng)勸徽宗可以四海為家,于是徽宗多次微服出行。所以下令讓京城中的園林都仿效浙江風(fēng)格,建成白屋及村居野店,收養(yǎng)很多的珍禽異獸。京城每到秋風(fēng)吹起的靜夜,禽獸之聲響徹四方,如同在山林陂(bēi)澤之間,有識之士知道這是不祥之兆。蔡攸權(quán)勢既然已與他的父親蔡京相抗衡,從此二人就各立門戶,成為仇敵。

宋徽宗任命童貫為檢校司空。童貫與黃徑臣、盧航內(nèi)外為奸,推薦方士林靈素,大興道教,紛紛創(chuàng)建殿宇,每次設(shè)立大齋,就花費(fèi)數(shù)萬,稱之為千道會。道箓院還上奏章,冊封徽宗為教主道君皇帝。童貫又推薦李良嗣進(jìn)朝,約女真族出兵攻遼,最后卻導(dǎo)致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去北方。

金國使者拿冊立之書來,立張邦昌為楚帝,張邦昌向北跪拜行禮,接受冊封后即位。閣門舍人吳革率領(lǐng)內(nèi)親事官數(shù)百人,都先把妻子兒女全部殺掉,燒了自己的家,然后在金水門外起義。范瓊謊稱與他們一起起義,讓他們都先放下兵器,然后從后邊偷襲他們,殺了一百多人,抓到了吳革和他的兒子,盡數(shù)殺之。那天風(fēng)霾大起,太陽昏暗無光,百官神情沮喪,張邦昌也臉色大變。只有吳幵(jiān)、莫儔、范瓊等人非常高興,以為自己有輔佐新朝之功。

宋高宗趙構(gòu)聽說金人粘沒喝攻入天長軍,立刻披甲上馬跑到瓜洲,得一艘小船渡江,身邊只有幾個護(hù)圣軍卒和王淵、張浚等人隨從。汪伯彥、黃潛善正與同僚聽克勤禪師說法,有人問邊境的消息,仍然用“不足畏懼”來回答。堂吏大喊說:“皇上已經(jīng)離開!”兩人面面相覷,都很慌張,連忙騎上馬向南跑,居民也爭著出城門,踩踏而死的人縱橫交錯地倒在一起,百姓無不怨恨憤怒。司農(nóng)卿黃鍔(è)趕到江上,軍士以為是左丞相黃潛善,罵他說:“誤國誤民,都是你的罪過!”黃鍔正要辨白是非,但是頭已經(jīng)被砍了下來。

扈從統(tǒng)制苗傅、劉正彥作亂,奉皇子魏國公即位稱帝,請隆祐太后臨朝聽政,尊奉宋高宗為睿圣仁孝皇帝,居顯寧,大赦天下,改年號。張浚寫檄文聲討苗傅、劉正彥的罪行,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呂頤浩一同起兵前去征討。苗傅等人憂心恐懼,不知道該怎么應(yīng)對,于是聽從朱勝非的話,率領(lǐng)百官請高宗復(fù)位。勤王大軍兵至北門時,苗傅、劉正彥已經(jīng)南逃,后來被擒獲誅殺。

宋高宗任命王德為淮西都統(tǒng)制,統(tǒng)領(lǐng)劉光世的軍隊,酈瓊為副職。酈瓊、王德二人卻互不相讓,都遞訴狀到都督府和御史臺,于是朝廷召王德回建康。參謀呂祉秘密上奏,請求削除酈瓊的兵權(quán)。書吏對酈瓊說漏嘴,酈瓊一怒之下率兵叛降劉豫。呂祉也因此而死。

宋代秦檜同執(zhí)政大臣朝見皇帝,獨(dú)自留下不出,對高宗說:“那些下臣畏首畏尾,大多首鼠兩端,不足以與之論定大事。如果陛下決定想要與金人講和,希望只與我來商量?!备咦诖饝?yīng)了他。三天后,秦檜又留下來單獨(dú)言事,又說了一遍,知道高宗不會再改主意,就排斥趙鼎、劉大中,然后一心議和,但仍認(rèn)為群臣是心腹之患。中書舍人勾龍如淵為秦檜出謀說:“相公為了天下的大計,為何不選擇一些人做諫官,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那么大事可成。”秦檜大喜,立即提拔勾龍如淵,彈劾有異議的人。金國大將兀術(shù)給秦檜寫信說:“你一天到晚說要請和,但岳飛卻還要攻打河北,只有殺了岳飛,方可議和?!鼻貦u也認(rèn)為如果岳飛不死,終究還是會阻止和議,自己也會為此受到牽連,于是堅持謀害岳飛。于是就暗示張俊、羅汝楫、萬俟卨(mò qí xiè)等人,假傳圣旨在大理寺獄殺害岳飛。秦檜在宰相之位十九年,挾制帝王,倡導(dǎo)和議而誤國,當(dāng)時忠臣良將都被他誅殺殆盡。臨死前還興冤獄,誣陷趙汾、張浚、胡寅、胡銓等五十三人謀逆。定完罪,但秦檜病重了,無法寫字,這些人終于獲釋。秦檜無子,就收養(yǎng)了他的妻兄王煥的兒子秦?zé)?span >(xī)。南省科考定秦?zé)鐬檫M(jìn)士第一,秦檜還假惺惺地以為有嫌疑,就定陳誠之為第一,因為他的策文專主議和。后來他孫子秦塤(xūn)任實錄院修撰,祖、父、孫三世同任史職,以前從未出現(xiàn)過。

宋孝宗即位,任用辛次膺同知樞密院事。起初,辛次膺不遺余力地諫止和議,使秦檜很憤怒,流放了二十年。等到孝宗召他為中丞,像成閔的貪污無厭,湯思退的朋比為奸,葉義問的奸詐罔法,都被他的言論所罷免。湯思退終身依附于和議,恐怕不成,暗示右正言尹穡上書指責(zé)張浚跋扈。張浚就請求辭去督府之職,朝廷也就下決心要割地求和了。太學(xué)生張觀等七十二人上書指責(zé)湯思退奸邪誤國,乞請把他斬首以謝天下。孝宗下詔把他貶到永州,他憂懼而死。

宋寧宗即位,韓侂(tuō)胄自恃有定策之功,圖謀竊國,求計于京鏜,援引李沐來做左右正言,又上奏說趙汝愚以同姓宗室的身份出任宰相,將會對社稷不利,于是讓趙汝愚出知福州,于是朝廷大權(quán)盡數(shù)歸于韓侂胄。御史胡纮乞請下令禁止偽學(xué)之黨,韓侂胄又命沈繼祖構(gòu)陷朱熹十條罪狀,將他免職并罷去祠祿官,將其弟子蔡元定流放到道州。趙師、張釜、程松諂事韓侂胄,知道的人沒有不鄙視他們的。韓侂胄專政十四年,宰執(zhí)大臣、侍從之臣、臺諫之臣、封疆大吏,都是他的親信,皇帝孤立于上,而他則威蓋朝廷,權(quán)傾天下。他所寵愛的幾個妾張、譚、王、陳,都被封為郡國夫人,號稱為四夫人。每次皇宮內(nèi)宴他就與妃嬪坐在一塊,依恃權(quán)勢驕縱倨傲,后宮皆為之懼。韓侂胄堅持主張恢復(fù)舊地,因為金人想要懲罰首謀之人,他就決心要出師,朝廷內(nèi)外都非常憂懼。侍郎史彌遠(yuǎn)入宮應(yīng)對時,竭力陳述危急之勢,請寧宗誅殺韓侂胄以安定國家?;屎髼钍舷騺碓购揄n侂胄,也讓榮王上疏。寧宗就讓皇后之兄楊次山與史彌遠(yuǎn)一道策劃此事。第二天,韓侂胄入朝,就命殿前司夏震帶三百兵士,擁韓侂胄到玉津園旁邊,殺了他,割其頭,連同蘇師旦的頭一起送給金人,金人才罷兵。

宋代史彌遠(yuǎn)為宰相,權(quán)勢熏灼?;首于w竑(hóng)心中忿忿不平,曾經(jīng)在書桌上寫下“史彌遠(yuǎn)應(yīng)當(dāng)決配八千里之外”。史彌遠(yuǎn)知道了,非常害怕。寧宗有病,沒有兒子,史彌遠(yuǎn)就假傳詔書立沂王嗣子趙貴誠為皇太子,更名為趙昀。

寧宗駕崩,告訴太后立趙昀為帝,稱有遺詔封趙竑為濟(jì)陽郡王,出居湖州,不久就殺了他。史彌遠(yuǎn)用梁成大、莫澤、李知孝為鷹犬,凡是忤逆史彌遠(yuǎn)之意的人,三人一定一起攻擊他。因此名人賢士被排斥光了,他們被人視為“三兇”。宋理宗對史彌遠(yuǎn)立自己為帝心懷感激,一直恩寵他直到死去。

宋理宗任用史嵩之開督府,耗盡國庫,但未成功,議論此事的人眾多。等到他因父親喪事而辭官居喪,朝廷下詔要讓他復(fù)官。太學(xué)生黃愷伯等一百四十人上書進(jìn)諫此事,朝廷沒有回應(yīng)。武學(xué)生劉耐知道理宗肯定任用史嵩之,就背叛諸生去逢迎史嵩之。當(dāng)時范鐘為宰相,暗示京尹趙與籌驅(qū)逐游士。諸生聽到消息,作卷堂文,來辭別先圣。史嵩之自知不能為公論所容,就上疏乞請讓他完成丁憂守喪的禮節(jié)。

宋度宗即位,因賈似道在忠誠于自己立為太子之事上有功,就以賈似道為太師,封魏國公。每次上朝,度宗必定對賈似道答拜,稱他為“師臣”而不稱名,朝中之臣都稱呼他為“周公”。度宗甚至下詔允許他十天一朝。當(dāng)時襄樊被圍,十分緊急,賈似道每天坐在葛嶺,建起樓臺亭榭,稱作半閑堂,延請道士,在堂中塑了自己的像,娶宮人葉氏和美貌的娼尼為妾,窮奢極欲,每天放縱淫樂。曾與群妾蹲在地上斗蟋蟀,有一個狎客戲謔他說:“這是軍國重事嗎?”他還酷愛珍寶玩物,建立了多寶閣,每天都要上閣把玩,若有人說起邊疆戰(zhàn)事,總是痛加貶斥。朝廷每天打敗仗,他隱瞞著不告知皇帝。等到鄂州淪陷,朝廷下詔令賈似道都督各路軍馬,一戰(zhàn)即潰,就貶他到循州安置。監(jiān)押官會稽尉鄭虎臣到了建寧開元寺,侍妾還有數(shù)十人,鄭虎臣把她們都遣散了;奪了他的珠寶美玉,撤了轎蓋,讓他在太陽下暴曬,讓轎夫唱杭州歌譏笑他,侮辱備至。到漳州木棉庵,鄭虎臣含蓄地勸告他自殺,賈似道不從。鄭虎臣說:“我為全天下人殺你賈似道,死了也沒有什么遺憾!”于是就把賈似道之子關(guān)在別的屋子里,在廁所拽著賈似道的胸口殺了他,埋在木棉庵邊上。

元順帝性格柔弱不擅決斷,伯顏、哈麻相繼弄權(quán),朝政日漸紊亂,于是亡國。

明洪武朝奸臣有:胡惟庸、藍(lán)玉;永樂朝奸臣:紀(jì)綱;正統(tǒng)朝奸臣:王振;天順朝奸臣有:石亨、石彪、曹吉祥、門達(dá);成化朝奸臣有:汪直、王越、陳鉞、戴縉、李孜??;弘治朝奸臣有:李廣、楊鵬;正德朝奸臣有:劉瑾、陸完、江彬、許泰、劉暉、錢寧、張忠、朱泰;嘉靖朝奸臣有:陶仲文、嚴(yán)嵩、嚴(yán)世蕃、丁汝夔、趙文華、鄢懋卿、羅龍文、仇鸞、陸炳;萬歷朝奸臣有:龐保、劉戍;天啟朝奸臣有:魏忠賢、客氏、崔呈秀、田爾耕;崇禎朝奸臣有:周延儒、袁崇煥、杜勛、馬士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