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奇與莎士比亞書店(譯者序)
(一)
一九六四年,海明威的回憶錄《流動的盛宴》出版,回憶上世紀(jì)二十年代的巴黎文藝圈。書中對許多在巴黎活動的作家頗有不遜之詞,但有一段描寫卻充滿了贊揚(yáng):“西爾維亞有一張生動的,如同雕塑般輪廓清晰的臉,她褐色的眼睛如同小動物般充滿活力,又如同小女孩般充滿快樂。她的波浪般的褐色頭發(fā)往后梳,露出她漂亮的前額,在耳朵下剪短,與她褐色的天鵝絨外套的衣領(lǐng)相平。她的兩條腿很漂亮,她善良,愉快,非常有趣。她很喜歡開玩笑,也喜歡八卦,在我認(rèn)識的所有人中,沒有人比她對我更好?!?/p>
被描寫的是西爾維亞·畢奇,《流動的盛宴》出版時,畢奇已去世兩年。在畢奇之前幾年出版的回憶錄《莎士比亞書店》中,她對海明威也有許多同樣溫馨的回憶和由衷的贊揚(yáng)。一九一九年到一九四一年間,畢奇的莎士比亞書店是大洋兩岸英語法語作家的聚集地,這里既是書店,也是圖書館,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到這里來買書、借書、會朋友、聊天、喝咖啡、談心事。龐德、喬伊斯、海明威、斯坦因、菲茨杰拉德、拉爾博、羅伯特·麥卡蒙、多斯·帕索斯、桑頓·懷爾德、曼·雷、茱娜·伯恩斯、尚松、普雷沃斯特、麥克利什、萊昂——保爾·法爾格、紀(jì)德、布萊荷、保爾·瓦萊里、喬治·安太爾、亨利·米勒、托馬斯·伍爾夫等等。莎士比亞書店是自我流放的作家們在巴黎的家,是他們收取信件的穩(wěn)定的通訊地址,是他們的“左岸銀行”和“郵政總局”。
畢奇是一位古怪的書商兼圖書管理員。她的圖書館毫無系統(tǒng),她要出售的書上從無價(jià)碼,她更沒有任何營銷活動。而且,她與她要賣出的每一本書都難舍難分。但她是位好書商,因?yàn)樗啦煌淖x者需要不同的書,她曾形容她的工作,說向讀者推薦書,就像是鞋店老板為顧客找鞋子一樣,非得合腳才行。一九九一年出版的《莎士比亞書店》新版中,有美國詩人、出版家詹姆斯·拉何林(James Laughlin)寫的序言,其中一段描寫了畢奇的書店:
和現(xiàn)在的許多書商不同的是,西爾維亞鼓勵顧客們在書店里隨便讀書。對她來說,莎士比亞書店不只是一個生意,它更是一個事業(yè),是為最好的文學(xué)作品服務(wù)的事業(yè)。她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就博覽群書,閱讀極廣,她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文學(xué)品位。為了鼓勵大家隨意閱讀,她還特地到跳蚤市場上去買了好幾把巨大古老的扶手椅回來,我還能記得,這些椅子坐上去非常舒服。所有的書架都是靠墻擺著的,書店的中間部分是開放式的,就像一間起居室一樣,明亮的光線能通過窗子照進(jìn)來。你一走進(jìn)商店,目光馬上就會被兩面墻的書架之上掛著的作家們的照片吸引住,最重要的位置上掛著惠特曼、愛倫·坡和王爾德(還有兩張非常精美的布萊克的素描),其他還有當(dāng)時所有一流作家的照片——喬伊斯,龐德,勞倫斯,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等等。書店里的一個支架上,擺放著當(dāng)時最出色的評論雜志:《小評論》、《掃帚》、《日晷》、《這一區(qū)》、《千冊詩評》、《自我主義者》、《新英文評論》,當(dāng)然還有尤金·約拉斯和他的同仁們“語言革命”的陣地《變遷》。一九三六年,我的新方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年鑒就是題獻(xiàn)給“語言革命”的。因?yàn)槎鞗]有暖氣,所以,在書店中還有一個爐子。在旁邊有一個小房間,需要時,西爾維亞或哪位沒有地方住的作家可以在那里過夜。
對于畢奇,拉何林的印象是:
西爾維亞雖然長得像小鳥一樣靈巧,但她卻如一匹良種賽馬那樣充滿力度和能量。她抽煙很厲害,總是不停地在忙這忙那。我還記得她在書店中,不管做什么,動作都是那么迅捷。我也記得她的眼睛非常明亮,她很有幽默感(特別喜歡用雙關(guān)語),無論別人說什么,她總能妙語答對。在莎士比亞書店中,從來不會有一刻讓人覺得無聊。
二十世紀(jì)二三十年代聚集在巴黎的美國作家們,大多是憤世嫉俗的“迷惘的一代”,他們實(shí)驗(yàn)新的寫作方法,試圖打破傳統(tǒng)常規(guī)。與這些叛逆的作家們相比,畢奇就顯得很循規(guī)蹈矩。出版史家休·福特(Hugh Ford)在一篇題為《畢奇:從普林斯頓到巴黎》(From Princeton to Paris:Sylvia Beach)的論文中說,她給人的印象是“自我控制”、“腳踏實(shí)地”、“端莊整潔”、“可敬可畏”,她更喜歡穿男裝:“精心剪裁的天鵝絨外套,低開的白領(lǐng)子上的蝶形領(lǐng)結(jié),一頂小氈帽,一件沒有什么特色的深色布料做成的襯衫,一雙舒服的美國皮鞋”,“她的頭發(fā)被卷成整齊的小波浪,她的視力一直非常糟糕”,“她戴著一副鋼質(zhì)框架的眼鏡,讓她看上去稍稍有些嚴(yán)厲”。但正是她和她的書店的穩(wěn)定性讓她成為一塊吸鐵石,一個中心,來來往往的作家們星轉(zhuǎn)斗移,劃過巴黎的夜空,消失在遠(yuǎn)處,但過了不久,可能又會飛馳回來,出現(xiàn)在莎士比亞書店里。
畢奇一九一七年到巴黎定居,兩年后創(chuàng)立莎士比亞書店,她在巴黎一直住到七十五歲去世,巴黎是她的第二故鄉(xiāng)。二戰(zhàn)前在巴黎有兩個著名的美國女人,一個是畢奇,另一個是斯坦因。斯坦因曾說:“美國是我的祖國,但巴黎是我的家”,此話也許形容畢奇更確切,因?yàn)樗固挂虍吘怪皇前屠璧囊晃贿^客。畢奇的法語比斯坦因的要好很多,瓦萊里曾說自己最喜歡畢奇能“以完全美國的方式說出最有把握的法國成語”,這讓“她作出的每一句評論都有警句和寓言的深度與力量”。
畢奇是謙卑的,這讓那些自傲的作家們感覺到舒服安全。畢奇也是以謙卑恭敬的態(tài)度對待巴黎。我喜歡英國女作家布萊荷所描述的畢奇:“她熱愛法國,她讓我們覺得住在巴黎是一種特權(quán),但她沒犯那種常見的錯誤,她從未試圖與這個異域土地有太親近的認(rèn)同,因?yàn)樗吘箾]有在這里的童年記憶。她能將偉人和俗人混在一起,她能讓大家密切相連的紐帶是因?yàn)槲覀兌际撬囆g(shù)家、探索者。我們會改變,城市也會變化,但是,在離開這個城市一段時間后再回來,我們總能看到西爾維亞在等著我們,懷里捧滿了新書,在她身邊的角落里,往往還站著一位我們正想要見到的作家?!?/p>
(二)
當(dāng)然,讓莎士比亞書店不朽的,是因它曾是《尤利西斯》的出版商。畢奇的回憶錄中寫道:“我等在站臺上,我的心就像火車頭一樣怦怦直跳。我看著第戎來的火車慢慢停下來,我看見火車司機(jī)下了車,他的手上拿著一包東西,東張西望地尋找著,他在找我!幾分鐘后,我就敲開了喬伊斯家的門,把第一本《尤利西斯》交到他們的手上,那天正好是一九二二年二月二日。”那天正是喬伊斯四十歲的生日,此書的出版,當(dāng)然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一九二〇年夏天,畢奇與喬伊斯在朋友家相遇,喬伊斯一家剛剛搬到巴黎。畢奇崇拜喬伊斯,在回憶錄中寫道她第一次與喬伊斯握手:“我們握了握手,更確切地說,他把他軟綿綿,沒有骨頭的手放進(jìn)我的硬邦邦的小爪子里……”第二天,喬伊斯順著小街走向莎士比亞書店,那個鏡頭是文學(xué)史上一個不朽的定格:“喬伊斯就順著我書店前窄窄的上坡路走來,他穿著深藍(lán)色的斜紋嗶嘰布料西裝,頭上朝后戴著頂黑色的氈帽,在他窄窄的雙腳上,是一雙并不太白的運(yùn)動鞋。他的手上轉(zhuǎn)動著一根手杖”,“喬伊斯的衣著總是有些寒酸,但是他的神態(tài)是如此高雅,他的舉止是那么出眾,所以,人們很少會注意到他究竟穿著什么?!?/p>
喬伊斯抱怨沒人出版《尤利西斯》,畢奇毛遂自薦,擔(dān)當(dāng)起出版此書的重任。回憶錄中將出版《尤利西斯》的前前后后交待得非常詳細(xì):第戎的印刷廠,希臘藍(lán)的封面,催促喬伊斯完成修改稿,發(fā)動在巴黎的作家們兜售《尤利西斯》預(yù)訂單,走私進(jìn)入美國等等。后來有不少人批評畢奇不夠?qū)I(yè),說她出版的《尤利西斯》中錯誤百出。確實(shí),喬伊斯的手書難以辨認(rèn),而且他又對原稿不停修改,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內(nèi)容是后來添加的,而且初版時,因?yàn)橐s時間,共有二十六位壓根就不懂英文的排字工人對此書進(jìn)行排版,所以,第一版《尤利西斯》中大約有兩千多個錯誤。以后的各個版本中,錯誤依然很多,修改了前版的錯誤,又增加了新的錯誤。最近,在倫敦“名作展”中一位善本書商處,見到一本當(dāng)年售價(jià)一百五十法郎的紙印本《尤利西斯》,藍(lán)色封面大開本雍容大方,書商的要價(jià)將近三十萬英鎊。
畢奇不僅是喬伊斯的出版商,更是他的助理、秘書、銀行、郵局。喬家大事小事都要找她,她簡直就是喬伊斯一直拄著的一根拐棍。即使她出門在外,喬伊斯也不放過她,他們之間的許多通信,大多數(shù)都是畢奇夏天在山中度假或旅行在外時所寫。喬伊斯總是要求畢奇最晚第二天就必須回信,信必須特快寄出,或由送信的郵差直接帶回。而且,喬伊斯花錢大手大腳,常常入不敷出,莎士比亞書店就像是他家的錢口袋。
在《尤利西斯》初版后的十年中,莎士比亞書店將此書重印過十一次。文壇對它的興趣和熱情不減,所以,大家都覺得這本書賺了不少錢,喬伊斯的夫人諾拉和他兒子更這么認(rèn)為,他們屢屢給喬伊斯施加壓力,讓他去叫畢奇把賬算清楚,到底有多少利潤。
對于喬伊斯的這位夫人,畢奇下筆相當(dāng)客氣。一方面,她寫道諾拉“整天責(zé)罵她的孩子們和她的丈夫,說他們偷懶無能”,而且,她“是個不愿和書發(fā)生任何關(guān)系的女人”,對《尤利西斯》,“她連翻都懶得翻開”,她還曾告訴畢奇她“后悔自己沒有嫁給一個農(nóng)夫或銀行家,甚至是一個撿破爛的”,而是嫁給了一個“可鄙”的作家。從畢奇的描述來看,喬伊斯的婚姻肯定不幸極了,但畢奇卻能打圓場,說“喬伊斯喜歡被諾拉叫成是窩囊廢,因?yàn)樗趧e處一直受人尊敬,所以這種謾罵反而是一種調(diào)劑”,還說,“他和諾拉的婚姻是他這一生中最幸運(yùn)的一件事。在我所知道的作家的婚姻中,他們的婚姻可以說是最幸福的”。這樣的斷語讓人懷疑畢奇是否在用反諷。但是,畢奇有一點(diǎn)是對的:“我能理解諾拉根本就沒有必要去閱讀《尤利西斯》,難道她不正是這本書的靈感來源么?”
但是,在出版《尤利西斯》究竟花了多少賺了多少上,莎士比亞書店確實(shí)只有一筆糊涂賬,所以,這也是以后喬伊斯與畢奇關(guān)系惡化的原因之一。為此,阿德里安娜一直想把畢奇從喬伊斯身邊拖開,一九三一年五月,她寫了一封很憤怒的信給喬伊斯,因?yàn)榧o(jì)德曾經(jīng)說過喬伊斯對名和利漠不關(guān)心,簡直是圣人,所以,阿德里安娜在信中說:“有一點(diǎn)紀(jì)德并不知道——就像我們要在諾亞的兒子身上蓋一塊遮羞布一樣——正相反,其實(shí)你對金錢和成功都非常在乎!”信的最后,阿德里安娜也道出她們的苦衷:“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很困難,但是更困難的還在后面呢,我們現(xiàn)在只能坐三等席了,再過一段時間,我們只能騎著棍子出門?!边@封信雖然讓喬伊斯很受傷害,但是他沒有和阿德里安娜開戰(zhàn)。但是他與畢奇的關(guān)系沒有再恢復(fù)過。
畢奇在回憶錄中所描述的喬伊斯彬彬有禮、對人和藹可親,他是她心目中的英雄。畢奇雖沒太多抱怨,但后期的字里行間能看出她的委屈:“人們可能會覺得我從《尤利西斯》中賺了不少錢,其實(shí),喬伊斯的口袋里肯定裝了一塊吸鐵石,所有賺到的錢都被吸到他那個方向去了”,“當(dāng)然,我從一開始就知道,和喬伊斯一起工作,為喬伊斯工作,所有的樂趣都是我的——確實(shí)也是其樂無窮——而所有的利潤都是他的?!?/p>
美國作家、評論家馬爾克姆·考利曾說:“喬伊斯接受別人給他的好處,或是要求別人替他做什么時,仿佛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神圣的使命。他好像是在說,能夠獻(xiàn)身給他,那可是一種特權(quán),誰幫他還了債,以后是能在天堂里得到報(bào)酬的?!盩.S.艾略特后來回憶說,喬伊斯去英國看望他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喬伊斯竟然沒有銀行賬戶,“他需要錢花時,就寫信給西爾維亞,她會很快給他寄一張銀行匯票來,然后他就可以到我的銀行里把它兌換成現(xiàn)金?!?/p>
拉何林在他的新版序言中說他對畢奇與喬伊斯的關(guān)系沒有資格多做評論,但他覺得在《尤利西斯》出版那天,喬伊斯仿照《維羅納二紳士》中的詩句寫的那首感謝西爾維亞的打油詩“不痛不癢”、“有氣無力”,“想想他那一年給人帶來的種種麻煩,他應(yīng)該多花些心思來寫首感謝詩吧。但是這位被龐德稱為‘耶穌詹姆斯’的喬伊斯是很少會認(rèn)識到別人給他帶來的好處,只有對他的大恩主哈里特·韋弗除外。隨手翻翻龐德——喬伊斯的那本通信集,就能從至少幾十封龐德的信件中,看到埃茲拉如何想方設(shè)法運(yùn)用各種關(guān)系幫助窮途潦倒的喬伊斯,幫他尋找出版社,尋找贊助人,甚至幫他去取衣服,為他的眼疾尋找藥方,但是,在喬伊斯的信中,我們看不到一句對龐德的勞碌表示興趣的話。”
一九三二年初,喬伊斯通過家中親戚與蘭登書屋聯(lián)系,蘭登書屋有意出版《尤利西斯》,但必須要畢奇放棄其版權(quán)。喬伊斯沒有親自出面對畢奇提出要求,但有不少他的說客來勸畢奇為“偉人”考慮,把喬伊斯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畢奇別無選擇,只得無償放棄。同年三月,喬伊斯和蘭登書屋簽約。
畢奇回憶錄出版時有不少刪節(jié)部分。關(guān)于放棄《尤利西斯》版權(quán)一事,原稿中有一段這樣評論喬伊斯:“這以后,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他不僅僅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作家,他也是一位相當(dāng)精明的生意人,手腕非常強(qiáng)硬。”并稱他為“雖然討人喜歡,但也相當(dāng)殘忍”。在當(dāng)時給姐姐霍莉的信中,畢奇抱怨:“他就像拿破侖一樣,覺得其他人都是為他服務(wù)而存在的,他可以把他們的骨頭磨成面粉,做成他的面包?!钡谧詈蟪霭娴摹渡勘葋啎辍分校吰嬷贿@樣寫道:“至于我個人的情感,我并不以此為榮,而且現(xiàn)在我怎么想都無所謂了,我也就應(yīng)該及時將這樣的情感拋開?!?/p>
(三)
《莎士比亞書店》雖是畢奇的回憶錄,但書中幾乎沒怎么談到她的個人情感。當(dāng)然,畢奇和她的伴侶阿德里安娜的關(guān)系隨處可見。阿德里安娜自己的書店和她出版的文學(xué)雜志是當(dāng)時法國文壇的一部分,她也一直是畢奇的顧問和堅(jiān)強(qiáng)的后盾。但是,畢奇對她們的關(guān)系不愿張揚(yáng),在一段刪節(jié)的文字中,畢奇這樣寫道:
我想那個夏天,當(dāng)紀(jì)德來耶荷鎮(zhèn)與我和阿德里安娜一起度假時,我們之間什么奇怪的事情都沒有發(fā)生,這可能讓紀(jì)德很失望。一位認(rèn)識我那令人尊敬的父親且每周都要去美國教堂的女士曾告訴別人,她知道我的書店中盡是些見不得人的事,她壓根就不會到我的店里來。我的“愛情”,不管怎么列單子,可能都是阿德里安娜·莫尼耶,喬伊斯和莎士比亞書店。僅僅有一次,麥卡蒙如此吸引我,我給他寫了一封信,告訴他我的感情……當(dāng)我還是個少女時,有一次我母親告訴我“千萬別讓男人碰你”,從肉體上來說,我總是很害怕男人,也許這是為什么我這么多年來一直幸福地和阿德里安娜生活在一起。
有關(guān)她對麥卡蒙的那段感情,畢奇在另一段刪節(jié)掉的回憶錄中寫道: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深深地被麥卡蒙吸引著,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也愛上了他,甚至給他寫了一封信告訴他我的感情。當(dāng)時我正在海邊度假,可能是因?yàn)闊o所事事的原因吧。他沒有回信,等到兩周后我回到巴黎時,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完全擺脫了那份情感,我如釋重負(fù)。后來,麥卡蒙來到我的書店時,我看到他的神情非常焦慮不安,我就告訴他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讓他害怕了。不用什么打擊,我的風(fēng)流韻事就這樣無疾而終了。
畢奇是一位奇女子,最后,我要引用法國作家尚松對畢奇的評論:
西爾維亞就像是一只傳播花粉的蜜蜂,她讓各方來的不同的作家進(jìn)行交流,她將英國、美國、愛爾蘭和法國的作家們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功效要遠(yuǎn)遠(yuǎn)勝過四國大使。喬伊斯,艾略特,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布萊荷,還有其他的許多作家們,大家都來到這個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莎士比亞書店,來這里和法國作家們見面,并不純粹是因?yàn)橛颜x的樂趣,而是要通過對話、閱讀和接觸進(jìn)行交流,這種交流真是很神秘,就像我自己,我所受到的菲茨杰拉德的影響……還有其他作家互相之間的影響,這都是西爾維亞的秘密所在。
二戰(zhàn)開始,巴黎被德軍占領(lǐng),許多人勸畢奇離開,她沒有,她的書店仍然照常營業(yè)。但在一九四一年,一位德國軍官走進(jìn)她的書店,看到一本陳列在櫥窗里的《芬尼根守靈夜》,想要購買,被畢奇拒絕。軍官恐嚇畢奇說要把她店中的東西全部沒收。于是,畢奇就和朋友們一起,僅僅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將店中的所有東西搬到了樓上的一間公寓里,并將店名粉刷得無影無蹤。就這樣,畢奇的莎士比亞書店消失了。
一九六四年,為了對畢奇表示敬意,美國人喬治·惠特曼將他開在巴黎圣母院旁塞納河左岸的英文書店易名為“莎士比亞書店”,至今,這家書店仍是巴黎的文學(xué)地標(biāo)之一,是許多文學(xué)青年和游客要去朝拜的地方。
愷蒂
2013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