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莎士比亞書店 作者:(美)西爾維亞·畢奇 著,愷蒂 譯


第二章

王府飯店

一九一六年,我去了西班牙,在那里住了幾個月,一九一七年,我來到巴黎。我對法國文學(xué)特別感興趣,已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現(xiàn)在,我想進一步學(xué)習(xí)。

我妹妹西普里安正巧也在法國。西普里安想成為一位歌劇演員,但是,當(dāng)時正在打仗,沒有什么機會,所以她就轉(zhuǎn)向去拍電影。我到后不久,就和她一起搬進王府飯店,在那里住了一段時間。西普里安有很多戲劇界的朋友,是這些朋友幫她找到這么個有趣的地方,這里常有演員光顧,而且不知什么原因,還有許多西班牙人。我們的房間在飯店的最那頭,有人告訴我們說,約翰·霍華德·潘恩就是在這里寫了那首《家,甜蜜的家》。難以想象,他那讓人渴望的“在快樂和宮殿中”的宮殿居然就是這么個又老又破的“宮殿”!飯店旁邊就是王府劇院,巴黎那些最沒規(guī)矩的情色戲劇都在那里上演。

除了這家劇院和一兩家賣情色書籍的書店外,當(dāng)時的王府飯店基本上還是很受人尊重的。以前情況則很不一樣,根據(jù)我的導(dǎo)游書里所介紹的情況,奧林公爵,更確切地說,是他的兒子攝政王(The Regent)住在那里的時候,曾經(jīng)舉辦過許多次著名的狂歡晚會。導(dǎo)游書上還說他在墻上掛滿了大師的作品,沙皇彼得到巴黎來也由他招待住在這兒。王府飯店沒有因為時過境遷而改變風(fēng)格,它的大堂里常來常往的仍是些花花公子,還有它的“珠寶商店,可以供人借閱的圖書館,炫耀著她們半裸魅力的青樓女子們”。最后,王府飯店如此招蜂惹蝶,有傷風(fēng)化,所以,就有人對它進行了“道德修理”,當(dāng)然,修理以后的它也就失去了許多“迷人有趣之處,所以不再流行”,但我們還是覺得它趣味盎然。

我們的窗子能看到花園,花園中間是一個噴泉,再過去是羅丹的雨果雕像。附近的孩子們在積滿塵土的小徑上用小鏟子挖掘,古老的大樹上滿是會唱歌的鳥,那些貓才是花園真正的主人,它們虎視眈眈地盯著那些小鳥們。

王府飯店有一個圍繞著整個飯店的大陽臺,我們的窗子開到陽臺上。如果你好奇隔壁的住客在做什么,你能順著陽臺走到他們的窗前。這種事還真在我們身上發(fā)生過。一天晚上,我們坐在敞開的窗前,一個興高采烈的年輕人出現(xiàn)在我們的陽臺上,他一腳跨進我們的房間,友好地伸展著雙手,微笑著介紹自己是隔壁王府劇院里的一位演員。我們的態(tài)度可不友好,我們把訪客推出房間,關(guān)上窗子。等到他的身影消失在王府劇院那里,劇院響起了宣布下一場演出開始的鈴聲,我們已經(jīng)穿著妥當(dāng)?shù)貋淼绞燮碧?。劇院?jīng)理很耐心地聽完我們的抱怨,但是能看出,他是強忍著才沒笑出來。他問我們這個冒犯者長得什么樣,我們說他是個“膚色較黑留著小胡子的年輕人”,他說他劇團里的演員都可以用這樣的話來描述。所以,他建議我們坐進舞臺前部的包廂里,等到冒犯者一上舞臺就指給他看。我們照他說的做了,大叫道:“就是他!”整個劇院的觀眾和演員,包括我們的冒犯者,都大笑起來,他們不是笑正在演出的戲,而是笑我們。當(dāng)然,我得承認(rèn),我們也和他們一起開懷大笑。

西普里安長得非常漂亮,所以,不能責(zé)怪我們窗前那個不請自來的年輕人。她很喜歡在巴黎散步,但這個可憐的女孩在街上總是要受到這樣那樣的侵?jǐn)_。許多小男孩一下子就能認(rèn)出她是“美麗的米蘭達”,系列電影《審判者》(Judex)里面的一個人物,巴黎所有的電影院每周都播放這部電影的一集,所以,她不論走到哪里,都有一群粉絲跟著她。最糟糕的一次是我們?nèi)グ屠枋ツ冈郝犚粓龇▏诺湟魳窌?,唱詩班的男孩們認(rèn)出了“美麗的米蘭達”,對著她指指點點,交頭接耳。我們實在是可憐唱詩班的指揮,那位我們很尊重的年輕神父,所以最終我們只得起身離開。

我妹妹的崇拜者中,達達主義的活躍分子,詩人阿拉貢(Louis Aragon)是其中之一。有一次,在巴黎一家博物館中,阿拉貢對我訴說了他對克萊奧帕特拉的木乃伊的崇拜,接著向我傾訴,他已經(jīng)把這種崇拜全部轉(zhuǎn)移到西普里安身上了。后來,為了追求西普里安,他曾多次光顧我的書店,有時還向我吟誦他的字母詩,其中有一首題為《桌子》(La Table)。字母詩很簡單,就是從頭到尾慢慢朗誦,例如《桌子》一詩,從頭到尾就只有“桌子”二字重復(fù)來重復(fù)去。

在夜間空襲的那段日子里,西普里安和我有兩個選擇,或者我們可以躲進防空洞里被傳染上流感,或是我們可以留在陽臺上享受美景。我們常常選擇后者。最讓人害怕的是那種名叫“大貝莎”的德國火炮,常常在白天掃過街道。有一天下午,我記得那天正是耶穌受難日,我在法院里旁聽一場審判,被審判的是我的一位教師朋友,他是位激進的反戰(zhàn)和平主義者。突然我們聽到一聲巨響,審判暫停,我們都跑到外面,只見河對面的圣潔維(Saint Gervais)教堂被擊中了,里面有許多從全城各地過來聽這個教堂著名的唱詩班的人,他們都死在了里面,這個古老有趣的教堂就這樣被摧毀了。

A.莫尼耶窄小灰暗的書店

一天在國家圖書館,我注意到一則書評,我記得評論的是保羅·福爾(Paul Fort)的雜志《詩與散文》(Vers et Prose),書評中說這本能在巴黎六區(qū)劇院街七號的A.莫尼耶書店里購買到。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書店,也不熟悉劇院區(qū)這個地方,但是有一種無法解釋的力量把我往那里拉,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即將發(fā)生。我過了塞納河,很快到了劇院街,街那頭的劇院讓我想到普林斯頓殖民地時期所建造的那些住宅。這條街的半當(dāng)中靠左邊有一家窄小灰暗的書店,門上寫著“A.莫尼耶”(A Monnier)的字樣。我凝視著書店櫥窗里擺出的書籍,這些書可真令人興奮,然后我往書店里窺視,看見沿墻的書架上擺滿了用閃閃發(fā)亮的透明紙包著的法文書籍,這些書正等著送到裝幀師那里去裝訂,有時這種等待要很久。書店中這處那處還有些作家的畫像。

一個年輕的女人靠桌而坐,無疑她正是A.莫尼耶本人。見我在門外猶豫,她很快起身給我開了門,把我讓進書店,非常熱情地和我打招呼。她的這種態(tài)度讓我吃驚,因為法國人對素不相識的人向來都不熱情,后來我才知道阿德里安娜·莫尼耶(Adrienne Monnier)天生就是這種性格,特別是如果她碰到的是來自美國的陌生人。那天我穿戴的是西班牙式的外套和帽子,但阿德里安娜還是一眼就看出我是美國人?!拔曳浅O矚g美國?!彼龑ξ艺f。我回答道我也非常喜歡法國。以后我們的合作將證明,我們倆說的都是真心話。

我站在敞開的門邊,突然一陣大風(fēng)把我的西班牙帽子吹到了街上,它直往前滾,A.莫尼耶趕緊出去追帽子,她雖然穿著長長的裙子,但速度竟能如此之快。在帽子被車輪子軋到之前,她一把抓住了它,然后小心拂去帽子上的灰塵,將它交還給我。然后我們倆都大笑起來。

阿德里安娜·莫尼耶身材結(jié)實,她的膚色很淺,就像北歐人一樣,她的臉色紅潤,前額光潔,筆直的頭發(fā)梳往腦后。最動人的是她的眼睛,它們是藍灰色,稍往前突出,讓我想到威廉·布萊克的雙目。她看上去充滿活力,她的衣著與她個人的風(fēng)格非常相配,有人曾描寫她的衣著打扮是混合了修女和農(nóng)婦的特點:她的長裙一直拖到腳面,上身是白色的絲綢襯衫,外面罩著緊身的絲絨背心,她的衣服不是灰色就是白色,色調(diào)就像她的書店一樣。說起話來,她的聲音高昂,她的祖輩們都是在山中生活的,肯定習(xí)慣了從這山喊到那山。

我和阿德里安娜·莫尼耶坐下來,當(dāng)然,我們的談話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書。她告訴我她一直對美國文學(xué)很感興趣,她的圖書館中收集了所有她能弄到手的美國文學(xué)的譯作,最早收集的是她最喜歡的作家本杰明·富蘭克林的作品。我告訴她她一定會喜歡《白鯨》(Moby Dick),但此書當(dāng)時還沒有被翻譯成法語。(讓·季奧諾的譯本后來才出版,阿德里安娜確實喜歡此書。)她沒有讀過多少當(dāng)代美國作家的作品,因為這些作家在當(dāng)時的法國還不為人所知。

對于法國當(dāng)代文學(xué),我還是一個新手,阿德里安娜得知我鐘愛瓦萊里(Paul Valéry)的作品,而且還收藏了一本他的《年輕的命運女神》(la Jeune Parque)時,她就覺得我這個新手還不錯。我們倆達成共識,都認(rèn)為我應(yīng)該繼續(xù)閱讀儒勒·羅曼(Jules Romains),我在美國已經(jīng)開始閱讀他的書了。她還答應(yīng)幫助我閱讀詩人克洛岱爾(Paul Claudel)的作品。就這樣,我就成了莫尼耶圖書館書友之屋的會員,開始的期限是一年,當(dāng)然,我的會員資格以后是延續(xù)了許許多多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前的幾個月里,槍炮聲離巴黎越來越近,我也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阿德里安娜·莫尼耶灰暗的小書店里。常常有法國作家們順路來訪,有的剛從前線下來,還穿著一身軍服,他們和她進行熱烈的討論,有一位總喜歡坐在她的桌子旁邊。

還有那些我從來不會錯過的朗讀會,圖書館的成員們被邀請到書友之屋中,傾聽那些還沒有出版的手稿的朗讀,這些朗讀或是由作家親自進行,或是由他們的朋友代替,例如瓦萊里的作品就是由他的朋友安德烈·紀(jì)德(André Gide)朗讀的。小書店里擠滿了人,有的幾乎是擠坐在朗讀者的身上,大家都屏住呼吸傾聽著。

我們聆聽了穿著軍服的儒勒·羅曼朗讀他以和平為主題的詩作《歐洲》(Europe),聆聽了瓦萊里闡述他對埃德加·愛倫·坡的詩歌《尤萊卡》的看法,安德烈·紀(jì)德也朗讀過好幾次。其他在那里朗讀過手稿的作家還包括:讓·施倫貝格爾(Jean Schlumberger)、瓦萊里·拉爾博(Valery Larbaud)、萊昂——保爾·法爾格(Léon-Paul Fargue)。偶爾,也會有艾瑞克·薩蒂(Eric Satie)和弗朗西斯·普朗克(Francis Poulenc)參加的音樂節(jié)目,后來參與進來的還有詹姆斯·喬伊斯,當(dāng)然,那是在莎士比亞書店和書友之屋聯(lián)手之后了。

我相信我是當(dāng)時發(fā)現(xiàn)了劇院街這塊好地方的唯一的美國人,而且我還參加了那么多熱鬧的文學(xué)活動。以后,我的書店之所以能成功,很大部分要歸功于我在阿德里安娜·莫尼耶那里結(jié)識了那么多的法國朋友們。

除了參與這些文學(xué)界的活動之外,隔一段時間,我也會去做些別的事。有一年,整整一個夏天,我都在一家農(nóng)莊里當(dāng)義工,因為農(nóng)莊里所有的男人都去前線了。收過小麥后,我又去都蘭的葡萄園摘葡萄。后來姐姐霍莉設(shè)法在美國紅十字會給我找到了一個工作,我們就去了貝爾格萊德,并在那里呆了九個月,我的工作是為勇敢的塞爾維亞人發(fā)放睡衣和毛巾。一九一九年七月,我又回到巴黎。

  1. 指的是菲利普二世(Philippe II),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死后的1715——1723年,他曾擔(dān)任過攝政王。
  2. 阿拉貢(1897——1982),法國詩人、作家。
  3. 保羅·福爾(1872——1960),法國詩人,曾被魏爾倫稱為“詩人王子”?!对娕c散文》是他和詩人阿波涅(Guillaume Apollinaire)共同創(chuàng)辦的。
  4. A.莫尼耶(1892——1955),法國詩人、書商、出版家。她的這家書店開于1915年,從20年代開始,她與畢奇成為戀人,1955年,服用安眠藥自殺。
  5. 瓦萊里(1871——1945),法國詩人,散文家和哲學(xué)家。
  6. 儒勒·羅曼(1885——1972),法國詩人,作家。
  7. 安德烈·紀(jì)德(1869——1951),法國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
  8. 讓·施倫貝格爾(1877——1968),法國作家、記者。
  9. 瓦萊里·拉爾博(1881——1957),法國作家。
  10. 萊昂——保爾·法爾格(1876——1947),法國詩人、散文家。
  11. 艾瑞克·薩蒂(1866——1925),法國作曲家、鋼琴家。
  12. 弗朗西斯·普朗克(1899——1963),法國作曲家。
  13. 在以后的許多年中,畢奇逐漸贏得了許多法國作家的尊重和喜愛。紀(jì)德和瓦萊里大約比她要大二十來歲,更多一層師友的關(guān)系;其他與她年齡相仿的有羅曼、杜阿梅爾、拉爾博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