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故居:夢中的七房橋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對錢穆是比較隔膜的,比如知道北大未名湖,卻不知道名字正是錢穆起的。十幾年前,一位朋友送我《錢賓四卷》上下冊,說出來我也不怕丟臉,我竟不知道錢賓四是誰,后來才知道錢賓四就是錢穆先生。
錢穆,無錫七房橋人,字賓四,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教育家,臺北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錢穆完全是靠自學成就自己的典型。當年他因為所讀的中學停辦而輟學,一路全靠自學,當了18年小學教師、中學教師,最后任燕京、北京、清華、華西、四川、齊魯、西南聯(lián)大等大學的教授,也曾任無錫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1966年,錢穆移居臺北,1990年在臺北逝世。
七房橋在無錫以東,靠近蘇州。從七房橋公交站下車,就可看見一片粉墻黛瓦的房子,這就是修復起來的懷海義莊,錢穆故居就在這里面。
錢穆在《八十憶雙親》中寫道:“余生江蘇無錫南延祥鄉(xiāng)嘯傲涇七房橋之五世同堂?!卞X穆在書中稱他的十八世祖乃一巨富,擁有良田十萬畝,生了七個兒子,這七房聚居于嘯傲涇兩岸,所以那座石橋就叫七房橋。
懷海義莊已經有500多年歷史,所謂義莊,也就是錢氏家族的慈善機構。錢穆及錢偉長當年都是得到懷海義莊的資助才得以上學。重新修復的素書堂以及錢穆、錢偉長的故居都非常精致,大到廳堂樓閣、園林山石,小到磚雕石刻、花草清供都非常到位。尤其給人印象很深的是,有一間屋子陳列著錢氏家庭樂隊的雕塑群像,仔細一看,錢穆和他哥哥也在里面,前者吹簫,后者拉二胡(看官不要以為這里只是閑筆,音樂對人的滋養(yǎng)作用,日后就逐漸彰顯)。
懷海義莊
“五世同堂”的廳堂
那天中午,我在錢穆的書房里,見到一位長者展紙揮毫,原來這位長相很像錢穆的人,就是錢偉長的侄子錢煜老師。他引著我們在一處清凈的地方聊了一會天。
錢穆屬于七房橋錢氏家族中的長房。長房本是五世同堂,住的是七間五進的大宅??墒亲訉O繁多,依賴父蔭,所以逐漸式微。如同錢穆所言,子孫們不好讀書,而斗雞走狗、斗蟋蟀卻絕不乏人。到了錢穆祖父這一輩,竟然有12房之多,僧多粥少,大宅門已破落衰敗。
老宅后來發(fā)生一場火災,接著又遭受“文革”劫難,遂成一片斷垣殘壁。
錢穆的《八十憶雙親》非常好看,雖然是文言文寫的,其用心用情頗有歸有光《項脊軒志》的風采。書中回憶,錢穆的父親自幼好讀書,夏夜為防止蚊蟲叮咬,雙腳放在兩酒甕中,苦讀如故。錢父曾三次赴南京參加鄉(xiāng)試,都因體弱在考場中病倒,后來就只能在鄉(xiāng)里教書為生,因為人品端正,年紀輕輕就擔任族長。父親這種榜樣作用,對錢穆和他的哥哥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錢穆記得小時候夜里睡在床上,經常偷聽父親和哥哥臥談。比如讀書要領會言外之意,讀一句要領會沒有寫出來的三句話的意思,這才算是會讀書。據(jù)錢穆回憶,錢穆的外公也了不起。錢穆之母蔡氏當初出嫁時,有人勸錢穆的外公,這戶人家破落不堪,是個空架子,外公只回了一句話:“詩禮之家,不計貧富”,就把女兒嫁到了錢家。
錢氏家庭樂隊,吹簫者為錢穆
錢穆的父母對子女,從無疾言厲色,偶爾有過失,都是用溫婉的方式啟發(fā)領悟。錢穆的父親41歲就英年早逝,按理說孤兒寡母完全可以按規(guī)定去懷海義莊領撫恤救濟,但蔡氏堅決不肯,理由是夫君棺木尚未入土,我們就吃撫恤糧,讓我何顏面對夫君?其實她是想用行動告訴子女,做人要學會自立,要有骨氣。再后來,因為家里實在艱難貧窮,有親戚介紹錢穆弟兄去城里有錢人家學生意,也被蔡氏斷然拒絕,理由很簡單:再難也要為錢家保存讀書的種子!
應該說,錢穆的父親非常有眼光,雖然自己學問很好,卻把兄弟倆送到蕩口鎮(zhèn)的果育小學讀書。這個“民國”小學名師云集,不但擁有文學、歷史、數(shù)理化師資,對音樂藝術也十分重視,教師中不乏留歐美、留日的人才。用今天的話來形容,就是大學教授教小學生,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連100多年之后的我們也有些羨慕妒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