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委屈的廉頗

男人的天空 作者:周游 著


委屈的廉頗

走近八公山紀家郢放牛山,我發(fā)現(xiàn)芳草地里有個高大的土堆,前有墓碑,丄刻著名書法家司徒越題寫“趙大將軍廉頗之墓”八個大字。廉頗是趙國大將,怎么會死到楚地來了?

對于廉頗,我一直為之抱屈。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里將廉頗與藺相如“合傳”,并把廉頗作為藺相如的陪襯?!昂蟼鳌钡慕Y尾,司馬遷獨獨大贊藺相如:“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太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司馬遷盛贊藺相如,當然非常有道理,一代史家的臧否不是任意為之的。但我總是覺得,“趙之良將”廉頗也有著獨特的價值,在廉、藺合作的過程里,他并不僅僅只是藺相如的陪襯。

戰(zhàn)國后期,強秦威脅六國,面對強秦,六國中只有趙、燕堅決抵抗,后人曾盛贊燕、趙兩國,國力雖弱,卻不屈從于暴秦。特別是趙國,后人贊其“能守其土,義不賂秦”(蘇洵《六國論》)。這主要得力于趙國代有猛將賢相,使秦國望而生畏,因而兩國對峙,有半個多世紀。而廉頗就是一位后人敬仰的戰(zhàn)功赫赫、威武勇猛的英雄,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趙武靈王傳位給趙惠文王時,廉頗統(tǒng)帥著趙國軍隊。當時的秦昭襄王幾次攻打趙國,都被廉頗打敗,以至于秦兵聽到他的大名,便不敢輕舉妄動。秦昭襄王被迫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約趙惠文王相會講和。以后,在五國聯(lián)合攻打齊國之時,又是廉頗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帶趙軍伐齊,長驅(qū)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大破齊軍,為趙國奪得不少土地。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敢貿(mào)然進攻,正是懾于廉頗的威力。因為廉頗屢立大功,趙惠文王便封他為上卿。此后,廉頗率軍征戰(zhàn),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zhàn)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獲得了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后想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美玉,是藺相如“完璧歸趙”,因而被封為上大夫。后又因在“澠池之會”上立功,被封為上卿。廉頗對藺相如的飛速升遷直言不滿。藺相如則對其采取退避謙讓的態(tài)度,后來廉頗終于感悟到應以國家利益為重,不應只顧個人名利得失。于是,廉頗負荊上門請罪,跪倒在藺相如面前誠懇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使二人誤會消解,并成為刎頸之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將相和”。二人一文一武,將相和睦,同生死共患難,使秦國長期不敢輕易進攻趙國,對維護趙國政局的穩(wěn)定作出了突出貢獻。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準備入侵楚國,顧慮到趙囯乘虛而入其后方,就請趙惠文王作“澠池之會”。趙惠文王非常害怕,不愿前往。廉頗和藺相如商量認為趙惠文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君王的果敢。趙惠文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惠文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以防秦國的進攻。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惠文王的行色,同時由于藺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地與秦昭襄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昭襄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昭襄王及其群臣產(chǎn)生震懾,最終使得趙惠文王凱旋而歸。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秦將白起是一個異常兇悍殘忍的戰(zhàn)爭狂人,其屠殺手段,足令各國軍民心驚膽戰(zhàn)。如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zhàn)”,白起戰(zhàn)勝韓魏的聯(lián)軍,斬首二十四萬。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的“鄢之戰(zhàn)”,白起引水灌城,淹死楚國軍民幾十萬。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的“華陽之戰(zhàn)”,又大勝趙魏聯(lián)軍,斬首十五萬。幾次大戰(zhàn)之后,白起威震各國,秦兵的兇猛使各國將士不寒而栗。但秦在進攻各國的過程中,卻對趙國軍隊從不敢輕視。當時,趙惠文王是個明智的君主,曾用樂毅為相,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趙奢為大將,“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鼻?、趙曾在閼與(今山西和順)進行決戰(zhàn),當時秦軍包圍了閼與,但趙奢利用計策造成秦軍的錯覺,命令軍隊急行軍趕到閼與,贏得時間,占據(jù)有利地形,終于大敗秦軍。

后來,秦軍又想進攻畿(今山西長治或河北臨漳)作為補償,不料,又遭到廉頗的打擊,秦軍的鋒芒,一時大受挫折。但秦國并未就此罷休。

周赧王五十年(公元前265年),秦囯大舉進攻韓國,逼近上黨郡。因韓國的上黨郡守不愿降秦,就將上黨郡十七縣獻給了趙國。趙國派廉頗率領四十萬大軍,晝夜兼程趕往上黨,援助韓國的上黨郡守軍。后廉頗率軍進駐長平關(今山西高平),防備秦軍。而秦國則派兵進攻長平,從而展開了戰(zhàn)國以來最大的一次驚心動魄的激戰(zhàn)。

此時趙惠文王已死,其兒子趙孝成王繼位,趙奢也已亡故,藺相如重病纏身,只有廉頗還健在,并率領二十萬大軍駐守長平。長平的曠野上,一片殺氣騰騰的景象。開始的幾場交戰(zhàn),趙兵屢次失利,連丟兩座營壘,四個校尉被殺,趙軍據(jù)守的重要陣地韓王山也被秦軍占領。

面對強敵的兇猛進攻,廉頗作為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冷靜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優(yōu)劣對比,決心固守陣地,以逸待勞,拖垮敵人。面對敵人的百般挑戰(zhàn),堅持不出戰(zhàn),一面命令士兵加緊挖溝筑壘,一面整頓軍紀,嚴下軍令。壕溝越挖越長,堡壘越筑越高,完全是一種長期作戰(zhàn)的打算,使秦軍陷于疲憊。廉頗的這一戰(zhàn)術果然奏效,秦軍的進攻勢頭被抑制住了。兩軍對峙達三年之久,戰(zhàn)爭處于膠著狀態(tài)。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長途遠征的秦軍糧草供應不濟,將士們出現(xiàn)了厭戰(zhàn)情緒,漸成衰竭之勢,而深謀遠慮的廉頗則穩(wěn)守長平巋然不動,并密切注意尋找戰(zhàn)機,以給秦軍致命一擊。

為了打破戰(zhàn)場的僵局,秦昭王采納了范雎的反間計,派遣間諜王敖攜帶重金去邯鄲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散布廉頗的壞話。于是,一股流言在趙國四起:“廉頗年紀大了,哪兒還敢同秦軍打仗呢?廉頗防御固守,是將要投降秦軍的表現(xiàn)。秦國最怕的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如果趙括當了統(tǒng)帥,秦國就要打敗仗了?!辈欢娛碌内w孝成王原本對廉頗多次作戰(zhàn)失利,失利后又堅守壁壘不與秦軍交戰(zhàn)不滿,于是聽信間諜之言,立即派專使趕到長平前線,限令廉頗和秦軍進行決戰(zhàn)。而廉頗不改初衷,仍堅守不戰(zhàn)。趙孝成王便決心撤掉廉頗,派夸夸其談的趙括代替廉頗為軍事統(tǒng)帥。

趙括,趙國名將趙奢之子,是個只會紙上談兵的軍事人才。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趙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已經(jīng)病入膏肓的藺相如對趙括的為人及所謂的軍事才能有著清醒的認識,抱病來勸說趙王:“大王任用趙括為大將,就好像把琴弦釘死了去彈琴一樣。他只會死記硬背兵書,卻不知道隨機應變,要誤大事的?!钡w王卻聽不進去。趙括的母親苦口婆心地勸諫也沒能阻止住趙王的決心。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七月,趙括帶二十萬軍隊趕到長平,趾高氣揚地剝奪廉頗的兵權。

趙括統(tǒng)帥四十萬大軍,聲勢浩大,躊躇滿志。他輕率地更改廉頗制定的作戰(zhàn)方針,采取貿(mào)然輕進的進攻戰(zhàn)術,還大而化之地下令說:“秦軍再來挑戰(zhàn),必須迎頭痛擊,殺他個片甲不留!”

秦軍聽說趙軍統(tǒng)帥變動,高興異常。秦王立即任命驍勇善戰(zhàn)的白起為上將軍到前線調(diào)兵遣將,并嚴令軍中:“敢泄武安君將者斬?!倍w國對秦軍主帥的變動卻毫無所知,在兩軍對壘時,秦軍按照計劃佯作敗退,趙括自以為得計,不顧一切地窮追。白起指揮兩支奇兵,一支堵住趙軍的退路,另一支又切斷了趙軍的糧道。另派五千精騎直搗趙軍營壘,使趙軍失去了根據(jù)地。趙軍只顧盲目輕進,一直追殺到秦軍壁壘之下,但因壁壘堅固和秦軍頑強抵抗而無法攻克,這時趙括慌了,派人四處求救。秦昭襄王聽到長平的捷報,親自趕到河內(nèi),賜民爵一級,下令征發(fā)國內(nèi)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送到長平前線,堵截趙國援軍和后勤補給,秦軍聲勢更為壯大。

被圍的趙軍士氣低落,軍心動搖,堅守了四十多天,糧草斷絕,饑餓難忍,內(nèi)部甚至出現(xiàn)暗中殺人以相食的現(xiàn)象,局勢非常危急。趙括眼見救兵無望,被迫帶領部分軍隊與秦軍拼死血戰(zhàn),輪番進攻秦軍壁壘,企圖突圍。最后,他孤注一擲,親自上陣參加肉搏戰(zhàn),不料秦軍萬弩齊射,趙括中箭身亡。潰敗的趙軍全部投降,面對這支龐大的降軍,白起心存戒備,他僅僅釋放了其中二百四十名年幼的戰(zhàn)俘,而把四十萬降卒全部活埋。戰(zhàn)場上的硝煙散盡之后,留下的只是累累白骨。

這一場戰(zhàn)國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役,由于趙括輕舉妄動,就這樣殘酷地告終了。廉頗得知這一消息后,極為憤慨,但又無計可施。

長平之戰(zhàn)后,趙國又與秦軍在邯鄲城下交戰(zhàn)五年,雖然趙國取得了邯鄲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但是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派丞相栗腹與趙結好,用五百金給趙王祝酒。回到燕國,栗腹卻以“趙氏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史記·趙世家》)為由,勸說燕王出兵伐趙。燕王征詢昌國公樂間的意見,樂間認為趙國是“四國之戰(zhàn),其民習兵,不可伐也”(同上)。但燕王不聽勸阻,糾集六十萬燕軍,分兩路進攻趙國,一路以栗腹為帥,率軍四十萬攻鄗(今河北柏鄉(xiāng));一路以卿秦為帥,率軍二十萬攻代(今河北蔚縣)。

趙王得到燕國來攻的消息,惴惴不安地問計于廉頗,廉頗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說:“燕國認為我國剛剛吃了敗仗,沒有多少兵力。假如大王能大賞天下,動員全國十五歲以上的人都拿起武器,保衛(wèi)國家的話,趙國立刻就會有一支士氣高昂的軍隊。我軍斗志高昂,燕軍士氣就會下降。栗腹好大喜功,缺乏韜略。燕軍指日可破。”

聽了廉頗精辟的分析后,趙王終于放寬了心。廉頗還推薦了李牧,說他是個難得的將才,后來,李牧果真成了趙國出色的大將。

趙國針鋒相對,兵分兩路迎戰(zhàn)燕軍,一路以廉頗為將,率八萬人迎戰(zhàn)栗腹;一路以樂乘為將,率五萬人迎戰(zhàn)卿秦。結果是廉頗不負眾望,大敗燕軍,栗腹被殺,卿秦、樂間成為趙軍的俘虜。隨后,趙軍轉(zhuǎn)入進攻,在兩年的時間內(nèi),廉頗和樂乘先后兩次率軍攻入燕國腹地,長驅(qū)直入,包圍了燕國的國都,迫使燕王派使臣到趙國,表示愿意割讓五座城池給趙國以求和。趙孝成王大喜,立刻派人到前線,封廉頗為信平君,不久又拜為相國。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趙、燕兩國交換了土地,趙國將龍兌(今河北滿城)、汾門(今河北徐水)、臨樂(今河北固安)三城交還燕國;燕國將葛(今河北高陽)、武陽(今河北易縣)、平舒(今河北大城)三城交還趙國。趙燕戰(zhàn)爭至此告一段落。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度被重用當上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沒好氣地說:“你們都離開我吧?!笨墒悄切╅T客似乎都很無賴,說:“哎呀!您怎么這么晚才看到呢?天下的人都以市場的道理進行交易,您有權勢,我們就隨從您;您失掉權勢,我們就離開您,天下的道理本來如此。您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我不知道廉頗對這種勢利的“理由”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司馬遷沒有再寫下去。

廉頗的晚景是凄涼的。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趙王派廉頗去攻打魏國的繁陽(今河南內(nèi)黃)。同年,趙孝成王死去,其子繼位,即悼襄王,他對廉頗有成見,從一開始就不信任和重用廉頗。再加上廉頗作為德高望重的老臣,時常對趙悼襄王的錯誤進行規(guī)勸,悼襄王對廉頗更加不滿。其寵臣郭開為人諂佞,歷被廉頗鄙視,因此懷恨在心,于是也乘機攻擊廉頗老而無用,攻打魏國時間長而無功,提出用樂乘代替。趙王聽信讒言,就派樂乘替代廉頗為將攻打魏國。廉頗得知后怒不可遏地說:“我從惠文王時為大將,到如今已有四十多年了,沒有遇到過大的挫敗,樂乘是什么人,能來代替我?”帶兵馬要攻打樂乘,嚇得樂乘逃走了。廉頗自忖在趙國已無法立足,遂投奔了魏國,在魏國的都城大梁定居下來。魏國尊廉頗為客將,但因他原是趙國大將,并不信任他,也不重用他。不久,楚王聽到了這個消息,便派特使到魏國,秘密地把廉頗接到楚國,并且拜他為楚國的將軍。

廉頗被逼走以后,秦、燕等國經(jīng)常在趙國邊境挑起事端,威脅趙國的安全。趙悼襄王九年(公元前236年),趙國派兵攻打燕國,秦國以救燕為名,派王翦和桓齙等率兩路大軍攻打趙國,占據(jù)了趙國很多地方。趙國不能抵御強秦的進攻,屢次被秦國擊敗,這時的趙悼襄王才國危思良將,想召回廉頗,但他又聽說廉頗已老,不堪任用。于是派唐玖去探望廉頗,看其是否還可用,并送去盔甲一付,良馬四匹。唐玖赴楚前夕,郭開贈以黃金,要求唐玖只說廉頗老邁不堪,早已不能打仗。唐玖接受了賄賂,前往楚國看望廉頗。

廉頗雖身在異國,卻一直關心著故國的安危,見到唐玖,非常高興,為了表示自己身體健壯尚能領兵打仗,在招待使者的酒席上,一餐飯吃了一斗米的飯,十斤肉。酒酣飯飽之后,廉頗又披上盔甲,騎上駿馬,拿起長戟,舞弄起來,威風不減當年。廉頗要求唐玖為之緩頰。

而唐玖已接受郭開的賄賂,回到邯鄲,竟對趙王說:“廉將軍年事已高,雖然飯量還很不錯,但脾胃不好,與我同坐,一會兒工夫,就拉屎三次。”趙王一聽,不由嘆氣,打消了召回廉頗的念頭。

郭開是小人,唐玖也是見錢眼開的小人,廉頗終為小人所困。趙國的軍國大事也終為小人所害。我讀歷史,讀來讀去,常常感到好多大事小事,幾乎都敗在一幫小人手里。而奇怪的是,小人常常會得勢得志。秦國間諜王敖曾就郭開讒間廉頗事問道:“你不怕趙國滅亡嗎?”郭開回答:“趙國的存亡是整個國家的事,可廉頗是我個人的仇敵?!睘樾挂患核綉?,可置國家安危于不顧,這就是小人的邏輯。唐代周曇有《春秋戰(zhàn)國門郭開》詩云:

秦襲邯鄲歲月深,何人沾贈郭開金。

廉頗還國李牧在,安得趙王為爾擒。

廉頗的愿望始終未能實現(xiàn)。廉頗擔任楚將后,并未建立什么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保ā妒酚洝ちH藺相如傳》)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胸懷報國之志,并為趙國守土捍疆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抑郁不得志,最終默默無聞而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壽縣)。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后代用人殷鑒矣?!保ā顿Y治通鑒》)平心而論,趙國是戰(zhàn)國后期實力僅次于秦國的國家:有一大批軍事將領,如武靈王、廉頗、趙奢、李牧、龐煖等,尤以廉頗、李牧最為著名;軍隊也有數(shù)十萬精銳之師;趙國因連年同秦作戰(zhàn),百姓也十分熟悉軍事。但其君主多為無能之輩,對奸佞之臣言聽計從,長平之戰(zhàn)戰(zhàn)死四十五萬人,精銳盡失,即便再有千百個廉頗和李牧,最后也難逃滅亡。

千百年后,辛棄疾亦有相似的遭遇,想起廉頗,遂寫下千古名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我看我們的歷史研究非常有必要從社會學、政治學等角度好好考察一下這個“小人文化”和“小人政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