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月的形狀

夢溪筆談選譯(修訂版) 作者:李文澤 譯注


日月的形狀[1]

在我國,很早就已經觀測到月亮的盈虧變化,并對此作出了科學的解釋。東漢時代卓越的科學家張衡(78—139)曾經正確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fā)光,是日光照耀方使它發(fā)出光亮,而那些陰影則是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見張衡《靈憲》,原文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

沈括進一步闡述了張衡的論斷。在本則筆記中,他把月球比做一粒銀丸,本身并不發(fā)光,由太陽照射才能發(fā)光。同時,月球又好比是用白粉涂了一半球面的彈丸,側面看就像一柄彎鉤,正面看則是一個滿圓,由此可以解釋月亮的圓缺變化。他使用淺顯生動的比喻,說明了深刻的科學道理。

在文中沈括把太陽、月球看成是“有形而無質”的東西,并以此來解釋它們“相值而無礙”的原因,這又是違反科學的。

又問予以:“日月之形,如丸邪?如扇邪?若如丸,則其相遇豈不相礙?”予對曰:“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虧可驗也[2]。月本無光,猶銀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3],日在其旁,故光側而所見才如鉤;日漸遠,則斜照,而光稍滿。如一彈丸,以粉涂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氣也,有形而無質,故相值而無礙?!?/p>

【翻譯】

又問我:“日月的形狀,是像圓球呢?還是像扇面呢?如果是像圓球,那么它們相遇時難道不相互阻礙嗎?”我回答道:“日月的形狀像圓球。怎么知道是這樣呢?從月亮的圓缺可以驗證。月亮本身并不發(fā)光,好比是個銀球,太陽照耀著它才發(fā)光。每當月初剛有月亮的時候,太陽在它的旁邊,所以陽光只能照在側面,看見的月亮才像個彎鉤。太陽漸漸遠去,陽光就斜著照過來,月光就逐漸圓滿起來。譬如一個圓球,用白粉涂它的一半,從側面看它,粉涂的地方就像彎鉤;從正對面看去,就全圓了。這就是我判斷它們像圓球的根據(jù)。日、月是一種氣,有形狀而沒有質體,所以相遇時并無阻礙?!?/p>

[1] 本書原文無標題,現(xiàn)有標題為譯者所加。下同。

[2] 盈虧:月相的滿缺。

[3] 光之初生:指陰歷月初,初見月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