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從26年前踏進魯迅研究界以后,我就發(fā)現這是一個充滿爭議的領域:開始主要是對魯迅生平史實的爭議,連帶對20世紀30年代文學史一些史實的爭議,例如對“長征賀電”問題、為方志敏傳遞文稿問題等;后來便漸漸轉向對一些相關人物的爭議,例如對高長虹、梁實秋、胡適、林語堂等人的重新評價;最后,終于轉向了對魯迅評價的爭議。這三類爭議分別成為三個時期的熱點特色:前者在1970年代,次者在1980年代,末者在1990年代。在此我并不想就這三類爭議作出評價,這三類爭議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時代的產物,也都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和積極意義,但就個人興趣和喜好來說,我覺得第一類最有學術價值。所以,我的眼光始終沒有離開過學術界對于史實探究的進展。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來我的工作也主要與魯迅研究的資料領域相關,這也自然而然把我引向這一領域。說得白一點,我偶然的一點點一得之見,主要來自這方面,以至于當我編輯《上海魯迅研究》時,有人向我建議,不妨張揚考據之學,把該刊辦成魯迅研究中的“乾嘉學派”。對此我只有默然。我不認為只有理論才是學問,但也不贊成單純講史料。畢竟我們的民族需要加強理論思維。馬克思的理論對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推進、“別車杜”的文藝論對于舊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fā)展,魯迅雜文對于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建設,起了何等巨大的作用,是大家都知道的。
然而———我不得不這樣說———近幾十年來在魯迅研究界,成績最大、最實在的,確實還是史料領域。當人們發(fā)現幾十年來對一些理論問題的爭論原來都是“瞎掰”的時候,在史料上卻早有了一項又一項實實在在的突破,甚至是重大的突破。盡管不斷的又有一些新的爭論出現,但經過爭論,往往總是有一些新的發(fā)現、新的進展,或對舊案的了結、誤說的澄清。雖然也由此顯出了我們學術界理論建設的薄弱,卻總還算是對于學術的建設,也是值得安慰的。
因此,當21世紀開端之時,當一連串關于魯迅生平的爭議再燃烽火的時候,我便不憚被人目為“吃魯迅飯”,而來談論魯迅史實。因為這些爭議確實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確實吸引人,也很有學術價值。而有些事也真是撲朔迷離,注定將成為千古謎案。本書的目的,是梳理一下歷來對于魯迅生平史實的爭議,以免有人捕風捉影,以訛傳訛,甚或故意炒作偽新聞和偽“舊聞”。對于一般已有了結論的,或本來并非怎樣尖銳的爭論,只是有些資料大家都沒掌握而成謎,但后來又因發(fā)現了資料而早已不成為問題的,就不再加以討論。所以,這里的十七篇文章,基本上都圍繞一些爭議較大或曾經爭議較大的問題作些介紹。至于結論,我也不能擅斷。有些已有公論的,自不妨介紹;有些沒有共同認可結論的,就只好就我所知作些分析,我自己掌握第一手資料的,還好說。但有些卻并沒有新資料,我就不下結論,只得有勞讀者諸君自辨了。
王錫榮
2002年6月26日于滬北屏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