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訥的嚴格要求
李訥是毛澤東與江青所生,出生于1940年。
毛澤東對女兒的名字,頗費了一番心思。不姓毛姓李,取單字“訥”。李訥的李是來自毛澤東的化名李德勝,還是來自江青的原名李云鶴?這是一個謎,不好斷言。毛澤東到1947年撤出延安后才使用這個名字的。李訥若在此之前已起此名,便與“李德勝”無關。
讓女兒姓李,江青十分滿意。
“訥”字是有典的?!墩撜Z·里仁》中有一句:“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泵珴蓶|特別欣賞這句話,因與《實踐論》“不調查研究就沒有發(fā)言權”的理論恰好一致。
北平解放后,李訥在育英學校接受了良好的小學和中學教育。地處北京西郊的育英學校是專門為中共高干及烈士子女設的學校。
毛澤東對李訥的要求極其嚴格。從讀中學起,就讓李訥寄宿在學校,每逢周末才回家。
毛澤東非常注意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教育她。有時還把孩子搞得很緊張。
1946年1月的一天,毛澤東住的窯洞的窗戶壞了,后勤部門派一位50來歲的老木工來為他修理。
窗戶修理好,到吃午飯的時候了。毛澤東就留下老木工一起吃午飯。在座的自然少不了寶貝女兒李訥。那時她還只有6歲左右。
飯和往常一樣,是“金銀元寶飯”——這是毛澤東起的雅名,黃色的小米干飯中摻一點白色的大米,還有幾塊紅薯。菜也和往常一樣,很簡單,當然,少不了要有點兒辣椒。
那天,毛澤東興致很好,吃飯中間,一直和老木工交談。初上飯桌時,老木工還有些拘束,但很快就和毛澤東拉起家常來,談笑自如了。
毛澤東先問他是哪里人,參加八路軍有多久了。談著談著,老木工談起自己小時候挨打的事來。他說他經常挨父親的打,有時挨了打還不知是為什么挨打。他說,同村有幾個孩子,也經常挨父親的打。有一次孩子被父親打壞了一只眼,事后父親很后悔,竟一病不起。
小李訥聽得入了神,連夾菜都忘了,小臉上還露出一副同情的神色。當老木工談完之后,稍隔一會兒,她臉上忽然出現(xiàn)了一絲笑容,一面夾菜一面說:“我爸爸好,我爸爸一下也沒打過我?!?/p>
大家看著她天真的樣子,都笑了起來??墒?,毛澤東卻一點也沒有笑。
“如果你爸爸沒有這個,也會打你的?!泵珴蓶|用筷子指著自己碗里的飯對女兒說。
桌面上沉寂了下來。女兒聽這句話之后,眼圈都紅了,差點兒要哭出來。
瞧這當爸爸的,你說是好爸爸,還是壞爸爸?當然,爸爸并不總是如此嚴厲,也有非常隨便的時候,父女之間能隨便到一般人不敢想象的程度。
李訥天性聰穎,學習用功,有理想,有志氣,生活上又能較嚴格地要求自己。毛澤東對她的影響極大,不僅表現(xiàn)在人格、氣質的塑造方面,而且表現(xiàn)在學科專業(yè)的選擇方面。毛澤東本人酷愛歷史與中國古典文學,他從小就培養(yǎng)李訥這方面的興趣,逐漸地,李訥也喜愛歷史學科了。
1959年秋天,李訥考入中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就讀于歷史系。
毛澤東對李訥的要求很嚴格,李訥的自覺性與自制力也極高。大學5年,她始終吃住在北大校園內,每周只到周末才回家與父母共進晚餐。李訥從北京大學回家,從不坐小汽車,全是擠公共汽車。
北大地處北京西北郊,從北大到中南海,要換兩次車,還要走很長一段路。
有一個星期六,李訥感冒發(fā)燒,仍堅持要乘公共汽車回家,老師怕她路上出事,只好不讓她回去。李訥未回家,晚上江青打電話給北大詢問才知李訥生病。但毛澤東也未讓派小汽車去接女兒。
可見毛澤東對女兒不是溺愛,而是在艱苦的條件下,鍛煉她的刻苦精神和堅強意志。
(參見雷云峰、肖東波編著:《修身處事風范》,國際黃炎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