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者對逝者的挽歌,逝者對在者的演繹

追趕我的回聲 作者:彭志翔 著


在者對逝者的挽歌,逝者對在者的演繹

清晨,早起來到睡前忘記關(guān)燈的廚房,我驚訝地看到,一把昨晚洗好的香菜,上面竟然有幾根嫩芽彎曲著,努力地探出懸吊櫥柜投下的陰影,伸向燈光。

我心里什么地方有一根弦,突然被重重地撥了一下。這一束即將成為盤中餐、腹中物的青菜,用了最后的力氣告訴我,原來它也曾是陽光下田野中,一個搖曳生姿的生命。

想起日本漆藝家赤木明登的話:料理和殺生幾乎是同義詞,品嘗滋味是觸摸逝去生命的內(nèi)部,將這個嚴肅的事實加以覆蓋和隱沒,再將其升華到洗練的境界,就是飲食文化。

在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環(huán)之中,一切可食之物皆為生命,一個生命被吞沒在另一個的口中,既是寂滅,也是重生,我的生命從此變成了你的生命。一個例子是:約在17億年前,一些具有吞噬能力的真核細胞,吞并了原核細胞,而后者沒有被消化殆盡的某些細胞結(jié)構(gòu),最終成為宿主細胞里面的細胞器,例如線粒體,這是多數(shù)真核生物能量代謝必不可少的細胞器。我在這里寫的每一個字,都有我身上這種小顆粒制造能量的功勞。

戰(zhàn)敗者的肉身,被勝利者吞噬后,有時會以另一種方式演繹其存在。南美朱鷺那一身驚艷的紅,就來自于它捕食的紅色招潮蟹。

人類歷史的漫長生存之戰(zhàn),早期是人與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的生死競爭。人類贏了,歐洲野牛、猛犸象、澳大利亞袋獅,等等,就永遠消失了,但它們的形象,卻被洞穴人刻畫在巖洞壁畫上,成為人類文化基因中的遺傳記憶。只要這個藍色星球上的文明還存在,這些生存之戰(zhàn)的戰(zhàn)敗消亡者就將永遠被提及,并在藝術(shù)家筆下得到永生。

現(xiàn)代人類起源于東非,數(shù)萬年前開始走出非洲,遷往更廣大的世界。他們遇到了已經(jīng)定居在歐亞大陸的另一支遠古人類部落——尼安德特人。兩個不同的人類種族在生存競爭過程中也發(fā)生過交配,之后現(xiàn)代人散居世界各地,而尼安德特人這支統(tǒng)治過整個歐洲、西亞以及北非的古人類卻消失了。透過打在現(xiàn)代人類基因中的烙印,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今天分布在非洲大陸以外的人類身上,仍有百分之一到五的基因來自尼安德特人。更驚人的是,美國范德堡大學(xué)一個研究團隊還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身上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可能與抑郁癥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

抑郁癥,是一曲懷念的挽歌嗎?

人類進入文明歷史后,同類之間殘酷競爭后的失敗者,也常常會被勝利者以文學(xué)、藝術(shù),或音樂的形式,記錄下來,而得以青史留名。在意大利羅馬的兩家博物館,分別收藏有兩尊舉世聞名的雕像:殺妻自殺的高盧人、垂死的高盧人,它們是古羅馬人摹仿希臘的大理石雕像。在戰(zhàn)爭的勝利者希臘人眼中,那些不自由毋寧死的野蠻人,他們的自由之魂與悲壯美,其實也是希臘人心中理想品格的投射。在卡比托利歐博物館的加拉太廳,我站在那尊垂死的高盧人雕像前,震撼不已,為那個臨死之際還保持了人類尊嚴的戰(zhàn)敗者。

古羅馬名將小西庇阿,率大軍遠征非洲,終于將羅馬最可怕的敵國,迦太基城變成一片廢墟后,回國參加凱旋儀式。人們向這位英雄歡呼,小西庇阿卻失聲痛哭,他不是為勝利,也不是為陣亡的己方將士哭泣,而是為羅馬長期的敵人——全體迦太基人的悲慘結(jié)局而痛苦。

小西庇阿后來又率軍,圍困伊比利亞半島的努曼西亞山城,城破之日,努曼西亞人用集體自殺的慘烈方式,表達了他們驕傲和高貴的民族精神。這一群古代西班牙人,被古羅馬歷史學(xué)家波呂比烏斯懷著敬意寫進了史書,流傳后世,成為西班牙偉大作家塞萬提斯創(chuàng)作的歷史悲劇《努曼西亞》的素材。

那些被征服的人群,在將慘別人類歷史之際,由生死競爭激發(fā)出生命最絢爛的一面,照亮了他們對手的靈魂。從戰(zhàn)勝者小西庇阿為迦太基人流下的淚水中,你可以發(fā)現(xiàn)某種珍貴的東西在閃光,那是人性在結(jié)晶和長大,那些高貴的戰(zhàn)敗者,就是滋養(yǎng)人性這個結(jié)晶體形成的溶質(zhì)來源。荷馬史詩《伊利亞特》里,戰(zhàn)死的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和苦苦索要兒子尸體的老王普里阿摩斯,讓希臘頭號英雄阿基里斯,從一位殘暴的復(fù)仇者和驕傲的勝利者,一變而為悲憫的同情者。照亮那動人一幕的,是如晨曦一般,在人類地平線上冉冉初生的人性之光。

那些大肆貶低失敗對手的勝利者,其實是不夠聰明,或者不夠自信,又或人性太過于殘缺。

在某種意義上,你就是你所吃的東西。素食主義者喜歡的這句名言,未嘗不能用來形容我們這個星球上人類進化、人性成長的漫漫路途。

于人類而言,對生命神圣性的敬畏與感恩,是標記人性跨越某個階段的一根重要年輪生長線。游牧的哈薩克民族有一種古老習(xí)俗,在殺死一只羔羊前,會在待宰的羔羊旁邊念起祈禱語:你死不為罪過,我生不為挨餓。請原諒。哈薩克人是在祈求即將被自己宰殺的動物的原諒!這種對生命的尊重,與人性的謙卑,昭顯了一個民族品質(zhì)中的高貴之處。

獅子要吞噬多少夜鶯,才能學(xué)會歌唱?答案是,獅子永遠無法學(xué)會歌唱,除非它進化成為人類,但在這個星球上已經(jīng)不可能了。人類以無數(shù)其他物種生命與自己同類的生命為代價,獲得了人性的進步,終成地球上的萬物之靈。

一位住在德國漢諾威的中國朋友,告訴過我一個故事:一天,他陪學(xué)齡前的女兒,在離家不遠的一處空曠游樂場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藍天白云下,他在一旁看著女兒快樂地蕩著秋千。突然,小女孩停了下來,用一雙純凈的大眼睛看著父親,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說道:爸爸,你要做一個好人。我的這位朋友頓時就淚奔了,他認為這句從女兒口中說出的話,一定來自神的諭示。

是的,你要做一個好人,才不枉了你這一生一世吞咽下去的那些生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