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家院變奏曲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我在縣城安家已經(jīng)三十二年。再一次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看到曾經(jīng)生活過的庭院,一件件往事就像放電影一樣,在我的腦海里一幕幕閃現(xiàn)。
撫今追昔,感慨頗深。
我的老家小河東村位于烏裕爾河東岸,三十歲以前,我一直住在這里。記得生產(chǎn)隊那個年代,我家的庭院雖然不大,但布局很合理,有兩撮挨著的土坯房,一撮是老房子,一撮是新蓋的,并排坐落在庭院中間的北側。挨著老房子西側有個鴨窩,鴨窩上邊是雞架,庭院西南側有個倉房,倉房的南側是豬圈,兩個房子前邊是小院,有半個籃球場那么大,小院南側就是用土墻圍起來的小園子。那個年代,各家各戶只允許養(yǎng)雞、鴨、鵝、狗、豬等家畜,養(yǎng)的數(shù)量也是有限制的。再說,每年生產(chǎn)隊分的口糧是有數(shù)的,人都不夠吃,養(yǎng)家畜就只能喂糠,全家分的口糧碾米磨面出的糠也就是三四百斤,這些糠不夠養(yǎng)一頭豬的??晌覀兗颐磕甓拣B(yǎng)兩頭豬,一頭大的一頭小的,大的過年就殺了,小的長到一百多斤再買一頭小的,始終保持養(yǎng)兩頭??凡粔蛭?,就喂野菜。
每天雄雞報曉,母親就起了床,先把早飯做好,然后把挖的野菜放到鍋里烀爛,再用勺子舀出來放到桶里,放點糠攪拌一下就可以喂豬了。等太陽升起,母親就把雞架、鴨窩和豬圈的門都打開,雞、鴨、豬都撒著歡往院子里跑,有的圍著母親轉要食吃,母親進了屋,它們都擠在房門前還不停地叫著,等著母親喂它們,整個小院成了它們表演的舞臺。
1983年,村里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我們家分到四十多畝耕地、一匹灰色騍馬、一臺車,還有一副彎勾犁。父親總是把車放到新房子窗前,坐在屋里就能看得見,防止車上的馬套、馬鞍子、馬夾板等小物件被人偷走。又在老房子西側搭了個簡易的馬棚,既能遮光又能擋雨,把心愛的馬放到里邊。第二年,騍馬生了一匹可愛的小馬駒,院子里又多了個新鮮的小生命,常常能聽到騍馬“咴兒,咴兒”叫著小馬駒的聲音。
每天早上,太陽剛露頭,父親就趕著馬車帶著小馬駒從院子里出去,到地里干活。太陽快落山了,坐在屋子里,聽到院子里的馬蹄聲和父親的吆喝聲,我就知道父親趕著馬車到家了。
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沒幾年,我們家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承包的土地年年獲得大豐收,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還有不少余糧,原來的倉房盛不下,又在房子東側蓋個新糧倉,把所有的糧食都放在里邊。
有了余糧,母親便開始養(yǎng)豬。
記得有一年,母親養(yǎng)了六頭豬,喂的全是糧食,小豬像吹了氣似的長,一天一個樣,當年都長到三百多斤,那年過年殺了一頭,賣了五頭。賣豬賣糧,家里開始有了存款,二弟弟到縣城買回一臺十五馬力的四輪拖拉機,還有一些種地的農(nóng)機具。四輪拖拉機開進院時,全家人還有左鄰右舍的老鄉(xiāng)們都圍著看,都高興得合不攏嘴?。∠肫饛那?,一個生產(chǎn)隊也沒一臺四輪拖拉機啊!弟弟在房子后院蓋了一棟磚瓦結構的車庫,把車放到里邊,怕雨澆了怕日曬了。父親又把生產(chǎn)隊分給的車和馬都處理了。從此,我家種地就只用這四輪拖拉機了,院子里總能聽到馬達的轟鳴聲。
進入20世紀90年代,全家不缺吃不少穿,腰包一年比一年鼓,小日子過得像芝麻開花一樣節(jié)節(jié)高。可天有不測風云,2001年,父親病故了;第二年,二弟弟也因病離開了人世,一切負擔都落到大侄子身上。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侄子不甘示弱,勇當弄潮兒,開始轉產(chǎn)業(yè),由以種地為主轉入以養(yǎng)殖業(yè)為主,養(yǎng)了十幾頭奶牛,成了村里的養(yǎng)牛專業(yè)戶。侄子又把房子后院的車庫進行了擴建,改成了牛舍,把原來的倉房和豬圈扒了,改成了拴牛和喂牛的場地,小院成了養(yǎng)牛場。侄子和侄媳婦天天早上拎著奶桶擠奶,牛奶像加壓的水槍一樣不停地射出,射到奶桶里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音,如同演奏一曲曲歡樂幸福的歌。沒幾年,村里就建起了機械化榨乳站,侄子每天早上把奶牛都趕到站里機械化榨乳。小兩口奮斗了十幾年,手頭有了錢,把多年居住的土坯房拆了,就地新建一棟一百四十多平方米的四間磚瓦房,小院舊貌又換了新顏。
后來,由于乳品廠不景氣,養(yǎng)奶牛效益不好,侄子就把奶牛全部賣掉了。正趕上國家又出臺了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新政策,農(nóng)村土地開始流轉,侄子心里也托了底,又從當?shù)卮迕袷种修D包了三百多畝耕地,投資三十多萬元,購買了一套種水田的大型機械,從種到收都是機械化,小院和小園里都擺滿機械設備,小小的農(nóng)家院又變成了機械化小農(nóng)場了。接著,侄子又買了一臺小轎車,下地出門都是坐轎車。每年都收入幾十萬元,小日子過得比蜜甜。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家小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改革的深入,一天天在變,變得越來越好,成了農(nóng)民發(fā)家致富的真實寫照。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原載《速讀》2018年第10期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