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
偌大紫禁城,規(guī)制恢弘、高闈森嚴,那里是一處巨大神秘的氣場所在,置身其中的人很難不肅穆卑怯。穿過一座座殿宇,邁過一道道門檻,人的眼睛絕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在仰望,在逡巡,找不到依靠,望不到明晰的去處。除非進入一座位于紫禁城西北角別有洞天的院落,緊走幾步路的距離,竟然徹底隔絕了外面令人壓抑的神武飛揚。這里地方不大,設(shè)計卻獨具匠心、精美紛呈,一派雍容的溫馨古樸、高貴淡定,這種含蓄又大氣回轉(zhuǎn)、又從容局促、又磅礴內(nèi)斂、又不動聲色洞若觀火的獨特氣質(zhì),正是中國的皇家風范,而這個院子就是養(yǎng)心殿。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不大的養(yǎng)心殿有一個不足八平方米的廂房就是三希堂,一個動徹寰宇的名字,說這里是中國書法文化的圣地并不為過,不是因為這里曾是乾隆鐘愛一生的書房,而是這里曾經(jīng)珍藏三件千年不朽翰墨風華的書法作品: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
乾隆御筆的“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至今還掛在三希堂的墻上,他閱盡世間繁華錦繡,自然是有眼光的人,縱覽古今、鳥瞰寰宇,還是最愛著這三件書帖。其實,這三件稀世珍寶不但用筆如神、造詣卓絕,而且還同出一門,王珣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獻之則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而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這三件字帖加起來也不過百余字而已,都是草就于朋友問候的便簽書信之上,并非刻意為之。而這樣的隨性筆墨竟然成就了中國書法的藝術(shù)高峰、空前絕響,一千多年以后歷經(jīng)戰(zhàn)亂詭譎又齊聚于三希堂,實在是匪夷所思,唯嘆天地玄妙。
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造化的機緣,似乎得不到明確的答案,但這個紫禁城深處的屋子還有這三件稀世瑰寶,卻帶著宿命的印象。
每到京城冬至,這個別致的院子迎來綿綿瑞雪,時節(jié)的更迭消逝了秋天的蕭瑟和委靡,溫暖的三希堂充溢了祥和與安樂。乾隆都會拿出《快雪時晴帖》仔細把玩,興致來了索性就會題跋幾句,《蘭亭序》被李世民帶入了陵墓,這世上唯有《快雪時晴帖》才最能體現(xiàn)書圣的風流神墨,區(qū)區(qū)四行二十八個字,翰墨神韻、文人情操、魏晉風骨已然不勝于此,蒼勁潤雅、悠閑逸致、潛心內(nèi)斂的神祇風范徹底征服了這個“閱盡人間春色”的真命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