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蕭周張劉借援躁進喜事之人

讀通鑒論(套裝共五冊)(精) 作者:注 著,尤學(xué)工,翟士航,王澎 譯


元帝

【題解】

漢元帝劉奭(shì,前74—前33)于黃龍元年(前49)以皇太子身份繼位。元帝好儒術(shù),多才藝,而為人柔懦。他在位期間,優(yōu)柔寡斷而缺乏大略,面對逐漸顯露的社會危機無所作為,寵信、放任宦官,導(dǎo)致朝政混亂。西漢由此逐漸走向衰落。

漢元帝對于西漢的衰亡負有多大的責(zé)任,歷史上聚訟紛紜。王夫之在本篇中對這一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他旗幟鮮明地指出“漢之亡,非元帝之咎也”。他認為,元帝雖柔弱而寡斷,但對天下傷害不大。他寵信的石顯等佞臣盡管大肆排斥異己,但其惡未曾波及民眾,國家的元氣沒有被摧殘。驕奢放縱的漢成帝、哀帝才應(yīng)該對漢朝的衰亡負主要責(zé)任。盡管如此,元帝也并非毫無責(zé)任。在王夫之看來,元帝立成帝為太子,而又寵愛山陽王,試圖更易國儲,事雖不成,漢成帝和其母王皇后卻深感“孤?!?,只能引外戚王鳳等為黨援,這就為日后外戚專權(quán)埋下了禍根。

宣帝時重用文法官吏,而元帝“好儒術(shù)”,重用儒生為相。宣帝生前擔憂元帝獨崇儒術(shù)會帶來禍患,預(yù)言“亂我國家者,必太子也”。王夫之認為,漢元帝時期有貢禹、匡衡等出身儒生的宰輔以儒學(xué)“雍容涵養(yǎng)”元帝,使其不至于驕奢淫逸,從而維持了基本平靜的國內(nèi)外態(tài)勢,這一點是不容否定的。但元帝選取士人的標準過于單一,選拔上來的人才過于“柔惰”,缺乏“剛正之士”,這些人面對外戚篡權(quán)時,自然不可能挺身而出捍衛(wèi)漢室。王夫之總結(jié)宣、元時期的用人得失,指出君主駕馭天下人才,不能輕易顯示自己的好惡,必須慎重斟酌,平衡地任用各類人才;一味以好惡用人,就會造成物極必反的局面。

本篇中王夫之還對元帝時期易學(xué)家京房的“八宮世應(yīng)”學(xué)說進行了批駁。王夫之指出,京房“以小智立一成之象數(shù)”,立典要以為方體,極力使內(nèi)容屈從于形式,把天象人事割裂開來,生搬硬套地塞入一個固定的格式之中,這就必然圓鑿方枘,與五行二儀之道和事物的實際的變化格格不入。而京房將其學(xué)說投射于政治,所提出的“考課之法”,同樣是犯了削足適履的錯誤,完全沒有考慮到不同地區(qū)、群體乃至個體的差異,妄圖以一己之智來桎梏天下,實為“大亂之道”。王夫之提出:“法者,非一時、非一人、非一地者也?!笨v觀全書,王夫之始終反對任何“一刀切”的法令,強調(diào)因時變通的重要性。這些評論,既反映出王夫之深厚的易學(xué)素養(yǎng),也彰顯出其高超的辯證思維水平。

一 蕭周張劉借援躁進喜事之人

朋黨之興,始于元帝之世,流風(fēng)所染,千載不息,士得虛名獲實禍,而國受其敗,可哀也夫!蕭望之、周堪、張猛、劉更生,固雅意欲為君子者也,其攻史高、弘恭、石顯,以弼主于正,固君子之道也。夫君子者,豈徒由其道而遂以勝天下之邪哉?君子所秉以匡君而靖國者,蹇蹇之躬,可生可死,可貴可賤,可行非常之事,可定眾論之歸,而不倚人以為援。若夫進賢以衛(wèi)主,而公其善于天下,則進之在己,而舉錯一歸之君。且必待之身安交定之余,而不急試之危疑之日。然且避其名而弗居,以使賢士大夫感知遇于吾君,而勉思報禮。身已安,交已定,道已行,小人已遠,則善士之進,自拔以其匯,而不肖者不敢飾說以干。于身為君子,于國為大臣,恃此道也。

【注釋】

①周堪:字少卿。漢宣帝時任太子少傅,受宣帝遺命與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共同輔政,拜為光祿大夫,領(lǐng)尚書事。元帝即位后,石顯等人逐漸掌握實權(quán),誣陷蕭望之致其自殺后,元帝擢周堪為光祿勛,弘恭、石顯等人于是對其愈發(fā)憎恨,屢次誣陷周堪及其弟子張猛之過。元帝于是左遷周堪為河?xùn)|太守,三年后復(fù)拜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領(lǐng)尚書事。此時尚書任事五人皆為石顯之黨,大小事情皆由石顯裁決。周堪身患喑疾,不能開口說話而卒。傳見《漢書·儒林傳》。張猛(?—前40):字子游,張騫之孫。漢元帝時任光祿大夫、太中大夫,曾出使匈奴。性剛直。奸宦石顯專擅朝政,張猛與京房、陳咸、賈捐之等大臣上書彈劾,元帝不采納。石顯羅織罪名陷害上書者,張猛自殺。其事見于《漢書·張騫傳》。劉更生:即劉向(前77—前6),字子政,更生是其本名。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四世孫。祖籍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世居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西漢目錄學(xué)家、文學(xué)家。漢元帝時因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后召拜為中郎,遷光祿大夫,奉命領(lǐng)校秘書。劉向治《春秋穀梁傳》,著有《別錄》《新序》《說苑》《列女傳》《戰(zhàn)國策》等書。傳見《漢書·楚元王傳》。

②史高(?—前42):漢宣帝祖母史良娣的兄弟史恭的長子。以侍中入仕,因檢舉霍禹之功封樂陵侯。漢宣帝臨終命他和蕭望之、周堪為元帝輔政大臣,拜大司馬、車騎將軍,領(lǐng)尚書事。史高輔政五年,后致仕回家。死后謚號安。其事散見于《漢書·霍光金日傳》《漢書·蕭望之傳》等。弘恭:年少時因犯罪被處以腐刑,為中黃門,宣帝時為中書令,因明習(xí)法令,善為請奏,得信任。元帝即位后,與石顯共同專權(quán),陷害蕭望之、張猛等人致死。其事見于《漢書·佞幸傳》。石顯:字君房,濟南(今山東濟南)人。年輕時遭受腐刑,后選為中尚書,之后又被提拔為仆射,漢元帝時開始與弘恭共同專權(quán)。期間結(jié)黨營私,打擊異己。漢成帝劉驁繼位后失勢,被人彈劾免官,死在回鄉(xiāng)路上。傳見《漢書·佞幸傳》。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