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韓詩外傳》十卷,西漢韓嬰撰。
韓嬰,燕人,是西漢初年著名的經(jīng)學家,以治《詩經(jīng)》著稱,兼治《易經(jīng)》。我國先秦典籍,在秦始皇焚書和項羽縱火焚燒咸陽期間,遭到空前破壞?!对娊?jīng)》由于容易背誦,所以借助學者之口得以不絕。西漢初,傳授《詩經(jīng)》的大師有齊人轅固生、魯人申培、燕人韓嬰,他們傳授的《詩經(jīng)》分別稱為《齊詩》、《魯詩》、《韓詩》,合稱“三家詩”,均立于學官。又有未立學官的《毛詩》,與以上三家合稱“四家詩”。韓嬰在漢文帝時為博士,漢景帝時做常山憲王劉舜的太傅,世稱“韓太傅”。漢武帝時,韓嬰曾與董仲舒在武帝面前辯論,由于他精明勇悍,處事分明,董仲舒難不倒他。韓嬰曾撰《韓故》三十六卷,以疏通《詩經(jīng)》文句。又曾“推詩人之意”(《漢書·儒林傳》)作《內(nèi)傳》四卷、《外傳》六卷。另有《韓說》四十一卷。以上著作只有《外傳》流傳下來,其余均亡佚。清代輯佚之本有馬國翰《韓詩故》二卷、《韓詩內(nèi)傳》一卷、《韓詩說》一卷,收入馬氏《玉函山房輯佚書》中,王謨、黃奭、宋綿初等亦有《韓詩內(nèi)傳》輯本,可供參考。韓嬰又治《易經(jīng)》,《漢書·藝文志》易家有《韓氏》二篇,即韓嬰所作,久已亡佚,馬國翰輯有《周易韓氏傳》二卷。專門研究《韓詩外傳》的,有近人趙幼文《〈韓詩外傳〉識小》可供參考。
《韓詩外傳》,《漢書·藝文志》稱《韓外傳》,現(xiàn)存的元刻本和部分明刻本又稱《詩外傳》,但《韓詩外傳》之稱最為通行。此書《漢書·藝文志》作六卷,《隋書·經(jīng)籍志》以下均作十卷,大概是后人重分的,并非增加了篇幅?!俄n詩外傳》在流傳中也稍有脫漏。該書的體例是每一條之后都要引用《詩經(jīng)》中的詩句,但據(jù)《四庫提要》統(tǒng)計,今本中有二十八條沒引《詩經(jīng)》,大概是傳寫遺漏。又清人梁章巨《退庵隨筆》列舉《文選》李善注、《漢書》顏師古注、曾慥《類說》引《韓詩外傳》共八條,均不見于今本《韓詩外傳》,說明《韓詩外傳》在流傳中確有脫漏。但是六朝、唐、宋以來傳注、類書征引《韓詩外傳》的很多,十之九都見于今本,因此,《韓詩外傳》雖有少量脫漏,卷數(shù)也有變化,但基本保存了舊有面貌。
《韓詩外傳》并不是一部解釋《詩經(jīng)》的著作,而是一部采擇上古至西漢初年的歷史故事與傳說、人物言行、諸子雜說編撰而成的“說部”之書。它的特點是,在每一則故事或每一條議論之后都引《詩經(jīng)》。但是,書中引用《詩經(jīng)》只是為了印證故事或議論,而不是為了解釋《詩經(jīng)》。用明代王世貞的話說,是“引《詩》以證事,非引事以明《詩》”(轉(zhuǎn)引自《四庫提要》)。因此,這些故事言行與《詩經(jīng)》的解釋沒有直接關(guān)系,所以這部書被稱為“外傳”。如果不考慮它與《詩經(jīng)》的關(guān)系,那么,它與西漢劉向編校的《說苑》一書是極相似的。
《韓詩外傳》的性質(zhì),決定了它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韓詩外傳》中記錄的不少歷史事實和人物事跡,可與史傳相補充。例如孔子的高足弟子卜商(子夏),《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的事跡很少,《韓詩外傳》卷七記子夏作衛(wèi)國“行人”(外交官)的事跡頗詳,可以使我們對子夏有更多的了解。再如《漢書·蒯通傳》記蒯通向曹參推薦齊國隱士東郭先生、梁石君二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在《韓詩外傳》卷六已有記載,但事跡較《漢書》更完整。研讀《蒯通傳》不可不參考《韓詩外傳》。又如秦穆公時著名相國百里奚的事跡,歷來說法不一,他在齊國的經(jīng)歷,《史記·秦本紀》僅有百里奚自述“臣嘗游困于齊而乞食人”一句,《韓詩外傳》卷八則有更詳細的記載:“夫百里奚,齊之乞者也,逐于齊西,無以進,自賣五羊皮,為一軛車?!卑倮镛稍邶R國的這一經(jīng)歷,他書尚未見載,足與《史記》相補充。
二、由于《韓詩外傳》所采故事及人物言行多與先秦漢魏古書相出入,因此它是校正訛奪、疏通文義的重要材料。例如《說苑·君道》:“百姓之治亂,在君行之賞罰。”向宗魯《說苑校證》(1987年7月中華書局排印本)改為:“百姓之治亂,在君之行賞罰?!毕蚴献ⅲ骸啊小峙f倒,今據(jù)《外傳》乙正。”再如《說苑·立節(jié)》:“今修陳門者,不行一于此?!毕蜃隰敗缎WC》改為:“今修陳門者,不能行一于此?!毕蚴献ⅲ骸啊堋峙f脫,依《外傳》補?!边@是校正文字顛舛脫漏的例子。又如《淮南子·氾論》:“周公繼文王之業(yè),履天子之籍?!薄凹弊诸H為費解。東漢高誘注:“籍,圖籍也?!憋@然不通?!俄n詩外傳》卷七載此事,作“履天子之位”,清代訓詁大家王念孫據(jù)此將“籍”解釋為“位”,從而使文義明暢易曉?!盾髯印と逍А贰奥奶熳又睏顐娮ⅲ骸凹^天下之圖籍也?!蓖跄顚O指出,楊倞的錯誤與高誘相同。《荀子》和《淮南子》的“籍”字之所以能得到明暢的解釋,當然還有旁證,但王念孫認為《韓詩外傳》作“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明證”。這種借助《韓詩外傳》疏通文義的例子還很多,這里不再列舉。
三、保存《韓詩》古義及《韓詩》用字?!俄n詩外傳》引用《詩經(jīng)》當然是為了印證故事,但是,既然要“以《詩》證事”,那么,事與《詩》之間一定要有相通之處,否則無法印證。這就使韓嬰對《詩經(jīng)》的理解得到曲折的反映,有些《韓詩》的古義由此得到保存。例如《詩經(jīng)·召南》的著名篇章《甘棠》,其寫作背景在《韓詩外傳》卷一中就有記載:
昔者周道之盛,邵伯在朝。有司請營邵以居。邵伯曰:“嗟!以吾一身而勞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庇谑浅龆驼羰谮淠半]畝之間而聽斷焉。邵伯暴處遠野,廬于棠樹之下[1],百姓大說,耕桑者倍力以勸,于是歲大稔,民給家足。其后在位者驕奢,不恤元元,稅賦繁數(shù),百姓困乏,耕桑失時。于是詩人見邵伯之所休息樹下,美而歌之?!对姟吩唬骸氨纹吀侍?,勿刬勿伐,召伯所茇。”此之謂也。
這一則邵伯聽訟甘棠樹下的故事,與《韓詩外傳》中一般故事不同,這則故事是韓嬰為解釋《詩經(jīng)·甘棠》的創(chuàng)作背景而講述的,故事最后已點明了這一點:“于是詩人見邵伯之所休息樹下,美而歌之。”韓嬰的三傳弟子,西漢昭帝、宣帝時人王吉在《上昌邑王疏》中曾對《甘棠》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過同樣的解釋:
昔召公述職,當民事時,舍于棠下而聽斷焉。是時人皆得其所,后世思其仁恩,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詩是也。
這就足以說明《韓詩外傳》關(guān)于《甘棠》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解釋正是韓嬰的解釋。唐代經(jīng)學大師孔穎達的《毛詩正義》正是借用這一解釋為《毛詩》作疏的。除此之外,《韓詩外傳》還保存了大量《韓詩》的文字原貌?!俄n詩外傳》既然是韓嬰所作,那么它所引用的《詩經(jīng)》自然是《韓詩》。由于秦火之后《詩經(jīng)》靠背誦流傳,所以各家《詩經(jīng)》的寫本在文字上不盡一致,《韓詩外傳》引用的《詩經(jīng)》保存了《韓詩》的面貌,為我們考察各家《詩經(jīng)》的文字異同并由此探討文字學諸問題提供了寶貴資料。例如上文引的《甘棠》詩,其中“茀”字《毛詩》作“芾”,“刬”字《毛詩》作“翦”?!捌叀迸c“芾”是異體字,“刬”與“翦”則是聲義相近的字。從以上保存《韓詩》古義及《韓詩》用字這兩個方面來看,《韓詩外傳》在《詩經(jīng)》研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韓詩外傳》不但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同時它在思想和文學方面也有重要價值。
《韓詩外傳》雖然多是采擇歷史故事、人物言行而成,但選擇本身就包含了作者的傾向。同時,作者不可能不作任何加工,雖然哪些屬于作者加工、哪些屬于承用舊文已不可考,但讀過《韓詩外傳》之后,總會感覺到它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是有特色的。大體說來,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倡孝敬父母。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同時也是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一種重要手段?!俄n詩外傳》采入了不少孝的故事,其中有宣揚愚孝的,但是大部分是提倡孝敬父母的,尤其是提倡在父母活著的時候盡孝,反對在父母死后大作祭祀,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例如本書屢次記曾子的故事,其中開篇第一章“曾子仕于莒”,寫曾子在雙親活著的時候毫不挑剔地去做官,為的是用俸祿養(yǎng)活父母。父母去世之后,他才根據(jù)自己的志向決定去就。所以齊國請他做相、楚國請他做令尹、晉國請他做上卿,他都拒絕了。在本書卷七又用曾子自述的形式再次記載了這件事。曾子的理論是“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之逮親存也”,就是說父母死了之后,殺牛到墳墓上祭祀,不如趕在父母活著的時候殺只雞或小豬給父母吃。這種孝敬父母的美德,是值得今天的人們繼承和發(fā)揚的。當然像本書卷十記載的申鳴、卞莊子式的愚忠愚孝是應當加以批判的。
二、重視人才。知識和智慧能夠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重視人才的思想是有其值得肯定的歷史意義的。例如《韓詩外傳》卷七記載了“齊桓公見小臣”的故事,表現(xiàn)了齊桓公禮賢下士的精神。卷十齊宣王與魏惠王互相炫耀“國寶”的故事,表現(xiàn)了齊宣王崇尚人才的思想。卷六“晉平公游于西河”章、卷七“子質(zhì)仕而獲罪”章,都強調(diào)了選拔人才的方法問題。卷七“子貢問大臣”章,又表現(xiàn)了孔子“薦賢者賢于賢”的思想,充分肯定了推薦賢才的人們的高尚品德。《韓詩外傳》重視人才的思想是比較突出的。
三、歌頌諍臣,鞭撻小人?!俄n詩外傳》選入的故事和議論,有不少是關(guān)于歷代興亡的經(jīng)驗和教訓,其中較突出的一種思想是:國家興亡,系乎大臣。本書選入的一系列歷史故事中,有不少至理名言,例如:“有諤諤爭臣者其國昌,有默默諛臣者其國亡”、“眾人之唯唯,不若直士之諤諤”、“商紂默默而亡,武王諤諤而昌”、“千羊之皮不若一狐之腋”、“鳥之美羽勾喙者,鳥畏之。魚之侈口垂腴者,魚畏之。人之利口贍辭者,人畏之”,熱情歌頌了直言敢諫的大臣,無情鞭撻了唯唯諾諾、好進讒言的小人。
四、主張輕刑薄賦。《韓詩外傳》反對嚴刑峻法,反對橫征暴斂,有較明顯的輕刑薄賦思想,這與漢初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有一定聯(lián)系。例如卷八說:“夫賢君之治也,溫良而和,寬容而愛,刑清而省,喜賞而惡罰?!庇终f:“不奪民力,役不逾時,百姓得耕,家有收聚,民無凍餒,食無腐敗?!痹偃缇硎畷x平公藏寶之臺失火、公子晏前往祝賀的故事,借公子晏之口揭露了統(tǒng)治者橫征暴斂、使百姓“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口”的殘酷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同情。
五、崇尚學識?!俄n詩外傳》中記載了不少關(guān)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其中對學識的推崇較為明顯。例如卷六記載孔子的話:
可與言終日而不倦者,其惟學乎。其身體不足觀也,勇力不足憚也,族姓不足稱也,宗祖不足道也,然而可以聞于四方而昭于諸侯者,其惟學乎。
這段議論不見于《論語》,是否真出于孔子之口,不敢肯定,但這段話被選入本書,說明韓嬰對學識很重視。再如卷八“魯哀公問冉有”章,冉有列舉子路、子貢以及歷史名人姚賈、百里奚、太公望、管仲的事跡,得出“士必學問,然后成君子”的結(jié)論。這種思想在創(chuàng)造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當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直到今天,這種思想也是值得肯定的。
《韓詩外傳》的文學價值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一、保存大量歷史故事與傳說,為古典文學研究提供了不少可貴的資料。例如關(guān)于堯、舜的神話傳說,先秦兩漢古書中零星保存了不少,但說法紛歧,矛盾之處往往也有?!妒酚洝の宓郾炯o》記載堯的兒子丹朱,因為沒有才華,堯沒把帝位傳給他,而是傳給了舜。堯死后,舜仍讓帝位給丹朱,但諸侯不去朝拜丹朱,而去朝拜舜,于是舜才登天子之位。關(guān)于丹朱的結(jié)局,《莊子·盜跖》、《韓非子·說疑》均以為是堯殺丹朱,《竹書紀年》則有“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的記載(《史記·高祖本紀》正義引)。但《韓詩外傳》卷八“魏文侯問狐卷子”章卻說:“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憋@然認為是堯流放了丹朱。這種傳說在其他先秦兩漢古籍中還未見記載。《史記·五帝本紀》還記載舜的父親瞽瞍和后母弟象曾屢次加害于舜[2],但舜仍然對瞽瞍很孝順,對象很友愛。舜做了天子以后,對瞽瞍仍恭恭敬敬,并且封象為諸侯。但《韓詩外傳》“魏文侯問狐卷子”章卻說:“子賢不過舜,而瞽瞍拘。兄賢不過舜,而象放?!本褪钦f舜拘捕了他的父親,流放了他的弟弟。這就與《韓非子·忠孝》所說的“瞽瞍為舜父而舜放之”、《淮南子·泰族》所說的“舜放弟”相吻合了。這些堯舜的傳說都是較稀見的。再如三皇五帝,是人們熟知的,但他們的老師卻鮮為人知,《韓詩外傳》卷五就有十分完整的記載:
黃帝學乎大填,顓頊學乎祿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qū)W乎務(wù)成子附,舜學乎尹壽,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貸子相,文王學乎錫疇子斯,武王學乎太公,周公學乎虢叔,仲尼學乎老聃。
在周秦漢魏古籍中,這樣完整的記載是不可多得的。所有這些都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很可貴的文獻資料。
二、優(yōu)美的寓言,豐富了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例如卷八:
昔者田子方出,見老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問于御者曰:“此何馬也?”御曰:“故公家畜也,罷而不為用,故出放之也?!碧镒臃皆唬骸吧俦M其力,而老棄其身,仁者不為也?!笔H之。
這則寓言是借老馬的遭遇,說明世態(tài)的炎涼。謀士也好,士兵也好,壯年出盡了力,晚年就會被拋棄?!疤镒臃绞H之”,代表了人們的愿望。寓意深刻,情調(diào)悲涼,耐人尋味。又如卷八:
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御曰:“此是螳螂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鼻f公曰:“此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庇谑腔剀嚤苤?。
這就是流傳很廣的“螳臂擋車”的寓言故事,作者借螳螂的性格歌頌了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它給弱小者莫大的鼓勵。再如卷六“勇士一呼三軍皆避”章: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飲羽,下視知其石也。因復射之,矢躍無跡。熊渠子見其誠心,而金石為之開,而況人乎!
后人把這則寓言故事概括為“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它告訴人們:真誠可以使你收到預料不到的效果,真誠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
三、善用比喻。寓言其實也是一種比喻,只是寓言具有一定故事性,一般的比喻則不一定具有故事性?!俄n詩外傳》中大量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不僅對說明道理有很大幫助,而且富有文學色彩。例如卷七“齊景公問晏子”章,用生活在土地廟里的老鼠來比喻國君周圍的小人在國君的庇護下為非作歹,而又逍遙法外。作者描繪社鼠說:“社鼠出竊于外,入托于社,灌之恐壞墻,熏之恐燒木。”可見社鼠與那些小人有著十分相似的特征,比喻非常恰當。又如卷六“晉平公游于西河”章,用鴻鵠的六翮比喻賢士,用鴻鵠的“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比喻庸才。卷九“鳳凰之初起”章,用鳳凰比喻有識之士,以“藩籬之雀”比喻眼光短淺的“俗士”,都是十分恰當?shù)摹?/p>
四、善用夸張的修辭方法。合理的夸張會令人覺得更真實,這樣的夸張才是成功的夸張?!俄n詩外傳》成功地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例如卷八子貢向齊景公夸贊孔子:
臣終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終身踐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猶渴操壺杓,就江海而飲之,腹?jié)M而去,又安知江海之深乎?
孔子的偉大如果從正面回答,恐怕是很難的,子貢巧妙地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充分表現(xiàn)出孔子的偉大:他像天一樣高不可猜,像地一樣厚不可量,像江海一樣深不可測。這一夸張使孔子的偉大得到了合理的表現(xiàn),對后代詩文小說戲曲創(chuàng)作中描寫人物也有一定的影響。再如卷六“楚莊王伐鄭”章[3],為了充分表現(xiàn)晉國軍隊敗得慘,作者用了這樣一句夸張語言:“士卒奔者爭舟而指可掬也”[4],敗兵爭著上船逃跑,抓著船沿的士兵的手指被砍斷,掉進船內(nèi)的手指頭都可以用手捧。這顯然是夸張,但卻并不令人覺得失實。這就是合理夸張的效果。
五、語言生動?!俄n詩外傳》中有許多描寫語言是非常生動的,這對傳達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卷九“孔子過康子”章,描寫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辯論者形象,一是孔子,一是“小人”。作者是這樣描寫孔子的辯論形象的:“子亦聞夫子之議論邪?徐言訚訚,威儀翼翼,后言先默,得之推讓,巍巍乎,蕩蕩乎,道有歸矣!”訚訚,是和顏悅色的情態(tài)。翼翼,是莊嚴恭敬的樣子。巍巍,崇高貌。蕩蕩,廣大貌。連用四個描寫狀態(tài)的疊音詞,就把孔子的儒雅風度十分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了。而描寫小人辯論者的形象就更為生動:“瞋目扼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一幸得勝,疾笑嗌嗌?!蹦欠N聲色俱厲、爭勝斗強和小人得意、沾沾自喜的鄙陋淺薄的形象簡直被合盤托出了。又如卷九“鳳凰之初起”章,描寫鳳凰飛上高空以后的形象用“一詘一信,展羽云間”,描寫藩籬之雀譏笑初飛的鳳凰用“喔吚而笑之”,都是極其生動形象的。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生動的語言能夠使被描寫的人或事物的形象或性格得到更充分的表現(xiàn)?!俄n詩外傳》在這方面比同時代的其他作品毫不遜色,它的文學價值必將為更多的讀者所認識。
《韓詩外傳》的版本,有元至正十五年嘉興路儒學刻本(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有民國十八年丹徒吳庠、江都秦更年合資影刻本)、明嘉靖間沈辨之野竹齋翻刻元至正本(與嘉興路儒學本非出一源。有民國八年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本)等十余種。校注本有清趙懷玉校正《韓詩外傳》十卷(乾隆五十五年趙氏亦有生齋刻本)、清周廷宷《韓氏外傳校注》十卷(乾隆五十六年周氏營造堂刻本)等。近人許維遹先生廣泛吸收前人成果,參校各種版本,成《韓詩外傳集釋》十卷(一九八〇年中華書局據(jù)遺稿排印本),雖然主要做了集校工作,集釋工作很少涉及,但仍是較完善的校本。此次選譯主要以許氏《集釋》為底本,并參校了吳庠、秦更年影元刻本,凡有校改,概于注釋中說明。
此次所選,以故事性較強或議論精彩、富有啟發(fā)意義的章節(jié)為限。同時,對已見于現(xiàn)存先秦典籍的章節(jié),盡量不予入選,以體現(xiàn)《韓詩外傳》的特色。至于《說苑》、《新序》、《列子》等成書于《韓詩外傳》以后的典籍,則不避重復。各篇題目系此次所加。題目后一律在括弧內(nèi)注出《韓詩外傳》原卷數(shù),以便尋檢。本書前四卷的選譯由莊大鈞執(zhí)筆,后六卷的選譯及《前言》由杜澤遜執(zhí)筆。全書是在董治安先生指導下完成的。由于我們水平有限,錯誤難免,請讀者指正。
杜澤遜(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
莊大鈞(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
[1]此句原作“廬于樹下”,今據(jù)影宋本《太平御覽》卷九七三引《韓詩外傳》改。
[2]瞍,一作“叟”。
[3]又見《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4]《左傳》宣公十二年已有“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