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記
當(dāng)我來到宣武門外的時候,日頭正將落去。街巷間市聲嘈雜,主婦如流,店鋪中熙熙攘攘,店鋪外小販云集,地上擺放的土盆木桶中攤著死去的臭魚爛蝦,守在一旁的小販可著勁兒地叫,叫得口吐白沫,也不知他要賣給誰。墻根兒底下的平板車上堆著西瓜,平板車邊蹲著幾個漢子,汗透了的小褂敞開著,露出里邊毛茸茸的胸脯,其中兩個人手里夾著煙卷兒,一邊閑聊一邊盯著路過的女人們。另一個手里捏著包子,狼吞虎咽地往嘴里送。兩旁的民居都已變作鋪面房,賣牛羊肉的、賣烙餅的、美發(fā)的、做衣服的、賣雜貨的,掀起一陣又一陣喧囂。
從朋友家出來,天已完全黑了,方才市場間那種熱鬧似乎煙消云散,代之以一片濃濃的日入而息之后的閑散與慵懶。
我沒有回家,而是在這片童年時就非常熟悉的胡同中穿行。校場頭條,曾是我上中學(xué)時每天的必經(jīng)之路。夜色凄迷,星光稀微,幽暗中,遠(yuǎn)處高樓大廈的燈火,在天空中反射出淡淡的紅光,微微映出胡同兩旁破舊的老屋的輪廓,仿佛正以它們那久遠(yuǎn)的年代,敘述著一個個令人沉湎的久遠(yuǎn)的故事。
家家戶戶的門口兒,墻根兒下幾乎都坐著乘涼的人們,大老爺們兒差不多都是袒胸露腹,只穿條大褲衩,有的還在肩側(cè)搭塊浸得濕漉漉的毛巾,高腔大嗓兒地說話,打撲克、下棋的也不少。中年婦女們多穿褲褂,青年女子們多穿裙裝,她們?nèi)逦寰墼谝黄穑蠖嗌磉叾紟€孩子,扎堆兒閑聊。只要你注意有些婦女說話時那故意壓得低低的嗓音,臉上時而閃過詭秘而得意的笑容,以及那充滿警惕的向四周不時張望一下的神色,你就知道她肯定在說三道四飛短流長。特別是當(dāng)聽者發(fā)出一兩聲心領(lǐng)神會或如夢方醒的“噢噢”聲后,說者臉上那得意的笑便更濃了,顯得十分開心。
密密的槐葉托住幽暗的燈光,于若有若無的風(fēng)中,在地上搖出破碎的夢影。樹下,潮濕的墻根兒長滿綠色的苔蘚,地上洼著的污水散發(fā)著難聞的氣味。就在這墻根兒下,一個中年漢子毫不介意地支上躺椅,舒舒服服坐上去,將頭一仰,一直抵到潮乎乎的墻上,悠然自得地蹺起二郎腿。旁邊看似他妻子的一個婦人,則坐在一只陳舊的小馬扎上,面帶愁容,嘴里不停地念叨著什么,而男人時而不耐煩地打斷她的話頭。
我沿胡同慢慢走著,時不時朝那些敞開的院門里瞧上一兩眼,幾乎沒有幾個院落是成樣的。院里的土地坑洼不平,各種污水在那上面流出了九回腸的彎曲狀,自搭自建面目丑陋的小棚早使四合院的韻味消失殆盡,尚在生存的樹木猶如遭到圍剿般擠在墻角房屋之間,各種舍不得扔掉的雜物堆得門道成了一條羊腸道,冒出種種使人難以受用的怪味兒。
在這條胡同的中間,有一位著名學(xué)者的家。他的家也和他的聲望一樣有名,因為那是一座附近少見的帶二層小樓的庭院。這位老學(xué)者與我的祖輩是至交好友,早已下世,我一直想再到他的門前看看。走到門口,只見雙門仍像舊時一樣緊閉,門上油漆剝落,上面似曾有過一副隸書對聯(lián),如今也已模糊難認(rèn)。仰頭望,小樓依然兀立于深沉的蒼穹下,只是更顯陳舊,二樓那長長的一排窗戶,看去多年遭風(fēng)雨剝蝕,已呈衰頹之象。只是樓前那兩株老人生前十分喜愛高與樓齊的榕樹,依舊盛開著粉紅的馬纓花,在窗前勾勒著夜合歡的夢境,使我想起我自家院中也曾有這樣一株榕樹,雖然如今它已隨院落一同化作灰飛,而我卻難忘每年由初夏到盛夏,那粉紅色的茸茸小花,嬌艷而輕盈,挾著一種融融暖意帶給我以緋色的青春夢想。尤其靜夜時分,那緊緊擁抱難分難舍的綠葉,更曾讓少年時的我怦然心動。難怪人們又叫它“夜合歡”。我不相信葉片會閉得那樣緊,曾用手去試圖分開,先是輕分,分不開,一點點加力,最后的結(jié)果是,手里攥了一把爛如泥的碎葉,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那時我家榕樹的下面,還有一盆栽的石榴樹,是這位老學(xué)者送的。他曾說,這株樹是從他家那棵大石榴樹移植來的,石榴能結(jié)不少,但中看,不中吃,只作觀賞用。我見過他家那株大的,枝丫縱橫,果實累累,不知如今還在否。眼前重門緊閉,墻院深深,而我也再沒了敲門問訊的心情。撫今追昔,雖然此處還是“庭前一樹馬纓花”,今已“斷無消息石榴紅”。
從這里向北不遠(yuǎn),有一棵用鐵柵欄保護起來的古槐。它像一柄巨傘,把地面遮了個嚴(yán)嚴(yán)實實,風(fēng)雨不透。其樹身粗大而龐然,須二人合抱。枝條從南至北,相距足有三十來米,是人們消暑納涼的好去處。一位坐在樹下黑暗中的婦女告訴我,這樹聽說已有三百四十多年樹齡。屈指算來,那剛好是清兵入關(guān)的年月,從明亡、清興到清亡,再從北洋、民國、解放到今日的市場經(jīng)濟、改革開放,江山陵替,人世興衰,不得暫歇。而眼前這大樹卻越長越興旺,它綠得那么濃,那么深,身形那樣巨大、雄偉,枝條那么抖擻、有力,使人感到一種奮發(fā)的精神,一種不屈不撓的生存意志,似有一種穿越時空長河見證人間歷史的博大深沉之美,啟悟我們不斷重新認(rèn)識人、歲月、生活這一永恒命題。
回到家里,子夜深寂。月落中天。窗下,我問自己,為何總想去看那對我來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場景,為何這般留戀過去了的生活和過去的土地?
常常地,在黑暗中,過去的已逝的往昔歲月會悄悄向我聚攏、貼近;水一般消融了現(xiàn)實中的種種煩擾和束縛,讓我感到無窮盡的自由,盡情地呼吸,逸出的心靈,身體突然一下松軟下來的美妙感覺,松弛了每日繃得緊緊的幾要斷裂的神經(jīng)。
普希金作過大意是這樣的詩句,不要抱怨今天,因為今天也會變作過去。而過去的一切,即化為美好的回憶。為什么?
這是因為生活的緊迫和匆忙,人們無暇發(fā)現(xiàn)、挖掘眼下正在發(fā)生的事情和身旁景物的意義,況且這意義自身也需要有一段過程才能為人所識。人生匆匆,行了一程,驀然回首,方覺自己辜負(fù)了已逝歲月中看似平常的好光陰。同時,過去的日子,不管歡樂還是痛苦,畢竟是一個人走下來的足跡,是他不可挽回的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舊夢不可重圓,往事不可重溫,所以,人們追憶往昔,其實就是對自己生命產(chǎn)生的憐惜。對我個人來說,我更鐘情于自己的兒童與少年時代,那是一個不帶任何戒心,不帶任何偏見,不帶任何功利感受生活的時代。那是一個即便哇哇大哭,眼淚也如凝結(jié)在花草之上的露珠般美麗的時代。成年以后的淚,卻是流向心底的沉重的鉛水。因此,我留戀那過去了的生活和過去的土地,那已經(jīng)消逝和正在消逝的風(fēng)景喚醒了沉睡在我心中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