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讀《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
鄧云鄉(xiāng)先生的《增補燕京鄉(xiāng)土記》是我愛讀的書。這不僅因為我是北京人,讀起來十分親切,更多的是被鄧先生對北京鄉(xiāng)土的一片深情所打動。在他筆下,連北京的風(fēng)和雨,街巷旁常見的柳絲槐葉馬纓花,院落里多有的湘竹簾綠紗窗葡萄架,都那么誘人。而說起來,鄧先生還不算純正的北京人,五十年代前后又去了上海定居,那么他為什么如此深地?fù)磹?、眷戀著北京呢?/p>
如果說,北京的景致特別迷人,怕也未必。江山各有勝境,比如江浙有“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塞外有“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蜀地有“巴山夜雨,荷池秋漲”??杀M管如此,對北京情有獨鐘的名人學(xué)者還是大有人在。只要讀讀書刊雜志上的文章,便可知各地人們對北京的贊美與懷念。生于南長于南的郁達(dá)夫,一篇《故國的秋》,更是把北京的秋風(fēng)秋雨秋色秋聲描繪得出神入化,令人沉醉。
因此我常常想,他們?yōu)槭裁慈绱讼矏郾本块e來細(xì)品鄧先生的書,忽然茅塞大開,意識到了人們喜愛北京的緣故。
其實,人們愛的并不是地域概念上的北京,也不是民風(fēng)鄉(xiāng)俗上的北京,更不是偏愛燕遼薊北的土著居民,而是喜愛這里因七百年帝都所形成的巨大包容性。北京正是借此在七百余年的漫長歲月里不斷聚攏著天下各地的人才,在不斷融合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京都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fēng)俗習(xí)性。
北京的包容性可以由這句話體現(xiàn):西裝革履抿襠褲走在一起,也絲毫沒人覺得奇怪。而這包容性的源頭來于古代的科舉制度?;实垡坏┙ǘ己?,便要開科取士,延攬?zhí)煜氯瞬艦樽约旱慕y(tǒng)治盡力。于是各路英才紛紛進(jìn)京、定居,由此帶動富商巨賈入京尋商機,能工巧匠來此獻(xiàn)技藝,以至販夫走卒五行八作之人盡皆輻輳京師。
所以,從歷史來說,北京人不會排外,也不可能排外,久而久之,便漸漸養(yǎng)成了它的包容性和親和力,這才是北京最可愛的,也是北京人最值得自豪的。
由此說,北京人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整體創(chuàng)造的。全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北京這樣包容了那么多不同地域不同歷史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文化與習(xí)俗。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北京人在四面來風(fēng)中拓寬了心胸,開闊了眼界。
所以,北京的文化,最大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凸顯與凝聚。正如一位著名作家在二十世紀(jì)四十年代初到北京時,寫下他當(dāng)時的印象:“火車到了東便門,車窗擦著城墻過。剝蝕的城磚布滿歲月的風(fēng)塵,城頭長滿了雜草,確是一幅破敗的衰城景色。然而它仍然喚起我對這座古城的向往,心頭驀地升起崇敬之意。不是因為看到了什么皇家的威嚴(yán),而是對于我們的歷史、民族和文化的一種驕傲感?!?/p>
正是這種歷史、民族和文化的驕傲感,使外地的人們對北京產(chǎn)生了尊崇和眷戀,而北京巨大的包容性,使外地的人們沒有多少不適和陌生。在我們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親和力下,無論東南西北中來自何方的人們,都很容易愛上這座古城。因為,它所代表的文化,是全民族共同的創(chuàng)造培養(yǎng),是民族大家庭的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