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
邈遠太古,蒼茫大地,草木叢生,禽獸恣行。先民生息其間,條件異常惡劣,環(huán)境十分兇險,生活極度艱難,物質匱乏,既缺果腹蔽體之衣食,又無遮風擋雨之房屋?;囊爸校C四伏,常有蟲蛇肆虐,屢見禽獸為害,更有寒暑之疾,水旱之災;個個惶惶不安,人人朝不保暮。當此際,他們終日忙于覓食,時刻設法避害,一切為了爭取生存,無暇顧及其馀。歷經(jīng)數(shù)萬年,逐漸進化,先由斗猛獸,馴禽畜,從狩獵進入畜牧;進而披荊斬棘,芟蕪墾荒,由采集進入種植,至此衣食漸有保障。不斷前進,不斷開化,懂得制造工具,知道建筑房屋,生產(chǎn)漸漸發(fā)展,生活慢慢安定。為了便于交流思想、總結經(jīng)驗,終于產(chǎn)生語言,創(chuàng)造文字,逐步擺脫蒙昧,文明曙光臨照。知喜怒,懂愛憎,感情萌生,人性蘇醒,詩歌藝術隨之誕生。詩者,因情而生,隨意而發(fā)。情與意,無時不在,隨處可生,或因勞動,或為愛情,或見景而喜,或遇事而悲;感情迸發(fā),意志萌生,詩乃產(chǎn)生。因此,關于詩歌起源,不必執(zhí)著一端,泥于一點。善納百川,方成大海,詩歌之源,亦千頭萬緒。
歌謠誕生,早于文字。既無文字,難以記錄,無人知曉。相傳倉頡造字,于史無證;及至商、周二代,始見甲骨文鐘鼎文,至今猶存。既有文字,便有記載,《尚書》、《禮記》、《周易》,均能散見歌謠。最初詩歌不分,音樂、舞蹈、歌謠,三位一體,存在民間。周設采詩之官,分赴諸侯國,采詩以觀民情,上察政治得失,下知民風習俗。迨至春秋中葉,出現(xiàn)《詩》三百篇,或云曾經(jīng)孔子刪改,苦無實證。《詩》三百篇面世后,備受尊重,奉為經(jīng)典,從此士人競相引用,大至從政治國,小至日常生活,無不引為信條。從此無論士子貴族,只有引用資格,沒有創(chuàng)作權利,以致二百多年,不見再有新詩出現(xiàn)。
火山沉寂,實為積聚力量;再度噴發(fā),其勢定然更猛。中國詩壇,沉寂二百多年,直至戰(zhàn)國后期,終于在南方,傳來一聲驚雷,宣告華夏大地,第一位大詩人誕生。南國文化,彪炳千古,屈原大名,光耀萬代。楚國雖稱“蠻夷”,但對人性較少壓抑,個性自由張揚,故能有大詩人誕生?!冻o》影響后世,或在三百篇之上?!对娊?jīng)》、《楚辭》,同為中國詩歌之祖,哺育后代詩人,世世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