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歌謠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但是《詩經(jīng)》里的詩,并不是我國最早的詩。最早的詩應(yīng)該產(chǎn)生在文字誕生之前,是先民的口頭創(chuàng)作。因為當(dāng)時還沒文字,無法記錄下來,只能由口頭傳播,日長月久之后,有的就湮沒無聞,有的則在傳唱過程中被改得面目全非。真正最早產(chǎn)生的詩,早已不復(fù)存在了,我們在今天很難想象出其真面目來。
《詩經(jīng)》中最早的詩產(chǎn)生在西周初年,而這些詩已不是粗糙的民謠可比,詩的起源應(yīng)該比這早得多,西周以前(前1046年以前)才是中國詩的起源時期。因此,中國詩的源頭應(yīng)該到《詩經(jīng)》以外去尋找。在《詩經(jīng)》以外的先秦古籍中,零零碎碎地記載了一些古代歌謠,其中有一些詩明顯早于《詩經(jīng)》。雖然這些歌謠在記錄下來時,不免被加工整理過,但比起《詩經(jīng)》里的詩來,仍然顯得更古樸、更原始,也就是說更接近詩的源頭。
今天我們能見到的古代歌謠,可惜大多屬于后人偽托。例如在《古詩源》中,被沈德潛稱為“肇開詩聲”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此歌見于皇甫謐的《帝王世紀(jì)》,據(jù)說在堯帝時,一個80歲的老人唱此歌。但是皇甫謐是晉代人,距離傳說中的堯帝有兩千年以上,他怎么能聽到這位80歲老人那時唱的歌?而且這首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鑿井”、“耕田”是農(nóng)耕社會的經(jīng)濟生活,這與“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思想,都不可能產(chǎn)生于以狩獵為主的沒有帝王的原始社會,因此這首詩絕不是“肇開詩聲”之作。
《周易》是一部較早的作品,雖非一時一人之作,但最早的可溯源到殷周之際。在《易傳》中,有不少實為當(dāng)時的歌謠,例如:“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顯然,這原是一首情詩。再如:“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边@是寫夫妻共同勞動。再如:“乘馬班如,泣血漣如?!边@是寫一個人進退維谷,手足無措,唯知傷心哭泣。又如:“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边@是說一個人處事要有憂患意識,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梢钥吹?,《周易》中那些歌謠,涉及范圍很廣,有勞動的內(nèi)容,但大多與勞動關(guān)系不大。
《禮記》雖是西漢人編定,但多數(shù)采自先秦舊籍,因此可視為較古老的書,其中有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边@是古人祈求平安、祈求豐年的祝禱辭?!妒酚洝分幸玫摹尔溞愀琛?,假托箕子所作,涂上一層政治色彩,但這明顯是一首情詩,是少女失戀時唱的歌:“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边@里已采用興的手法,其產(chǎn)生年代不會比《詩經(jīng)》更早。倒是《吳越春秋》中的《彈歌》顯得更古樸一些:“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边@分明是一首二言詩,應(yīng)早于四言詩。
總之,在《詩經(jīng)》以前,應(yīng)該還有更古樸更原始的詩,這才是中國詩的源頭。隨著考古的不斷發(fā)現(xiàn),在鐘鼎文、甲骨文中,我們也許會發(fā)現(xiàn)更古老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