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詩歌勃興的建安時期

中國詩歌發(fā)展史(套裝3冊) 作者:張國偉


第二章 詩歌勃興的建安時期

建安時期迎來了我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文人創(chuàng)作的高潮,涌現(xiàn)出了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各種文體都得到了發(fā)展,尤其是詩歌方面,打破了兩百年沉寂的局面,在體裁上,五言詩開始興盛,七言詩也在這時奠定了基礎(chǔ),在內(nèi)容上形成“漢魏風(fēng)骨”。這個時期的文學(xué)以曹魏集團為中心,與之鼎立的蜀漢和孫吳集團在文學(xué)上成就都不高,在詩歌方面尤其如此。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封魏公,都鄴(今河北臨漳),于是鄴便成了以曹氏父子為核心的文人集團的聚會、活動地。這個鄴下文人集團主要包括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這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文人團體。

第一節(jié) 曹氏父子

一、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亳州附近)人。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官至太尉。曹操憑借家庭的勢力,年滿20即舉孝廉,步入官場。黃巾起義時,他參與鎮(zhèn)壓。董卓之亂中,他加入了討卓聯(lián)軍。在戰(zhàn)斗中,建立了軍事力量。公元196年,他奉漢獻帝遷都許昌,改元“建安”,自任大將軍和丞相,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北方的實際統(tǒng)治者。他招納人才,主張“唯才是舉”,不注重外在名節(jié),看重一個人的真才實學(xué),這對儒家重視虛名的傳統(tǒng)觀點是一種有力的沖擊。在他招納的人才中,除軍事政治人才外,還有大批文士,形成了一個文學(xué)中心。他“外定武功,內(nèi)興文學(xué)”,不僅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是建安文學(xué)新局面的開拓者和領(lǐng)導(dǎo)者。曹操戎馬倥傯,橫槊賦詩,以詩寫所見所聞,以詩表達抱負、吐露情懷,不受束縛,真情流露。沈德潛在《古詩源》中稱其詩“沈雄俊爽,時露霸氣”。后世盛贊的“建安風(fēng)骨”,也主要體現(xiàn)在曹操詩中。他存詩20馀首,有四言詩、五言詩和雜言,全用樂府古題。

我們知道,我國第一部詩總集《詩經(jīng)》的基本形式是四言體。這以后,雖然陸續(xù)有人寫四言詩,但都不很出色。曹操四言詩雖不多,但寫得很成功,最著名的是《短歌行》: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是《短歌行》之一,其中大段引用了《詩經(jīng)》中的《鄭風(fēng)·子衿》,這原是一首情詩,曹操在引用時,對它進行了改造,變成對人才的渴求。在詩的結(jié)尾,他自比周公。盡管有不少人把曹操定為法家,但從這首詩里,我們看到他思想上有很深的儒家烙印。雖然曹操很希望成為周公式的“治世之能臣”,但他生于亂世,最終卻成了“亂世之奸雄”。還有其二(周西伯昌),是一首詠史詩,是頌贊周文王和齊桓公的,無疑這是兩個他最向往的歷史人物,他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那樣的人物。另有一首《步出夏門行》,其中四章全為四言體:

一章《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二章《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風(fēng)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

鹍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錢镈停置,農(nóng)收積場。逆旅整設(shè),以通賈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三章《河朔寒》:

鄉(xiāng)土不同,河朔隆寒。流澌浮漂,舟船行難。

錐不入地,蘴籟深奧。水竭不流,冰堅可蹈。

士隱者貧,勇俠輕非。心常嘆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四章《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在曹操以后,雖然也還有人寫四言詩,但沒有很出色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四言詩在曹操筆下發(fā)展到了極致,四言詩至此攀上了一個新的高峰,此后四言詩幾成絕響,間或有之,也未見有可觀的詩篇。曹操的創(chuàng)作,成為四言詩光輝的總結(jié),為中國詩史上的四言詩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這是曹操最大的貢獻。在五言詩和雜言詩的創(chuàng)作上,曹操多用樂府古題以抒寫當(dāng)時的情景,如《薤露行》、《蒿里行》都是當(dāng)時歷史的實錄,具有詩史性質(zhì)。他懷著統(tǒng)一天下、建立不朽功業(yè)的雄心,感慨良多,形成了慷慨悲涼、深沉雄壯的風(fēng)格。他用五言形式,寫出不少很成功的作品,例如:

惟漢二十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zhí)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yè),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薤露行》

關(guān)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dāng)嗳四c。

——《蒿里行》

這兩首詩真實記錄了東漢末年這一段動亂的歷史,前一首寫何進謀誅宦官失敗,導(dǎo)致董卓之亂,京城洛陽被焚,董卓逼獻帝西遷長安。后一首寫關(guān)東各州郡合兵討伐董卓,然聯(lián)軍各懷異心,戰(zhàn)事失敗,中原遭劫,致使戰(zhàn)禍連年,大批百姓慘死,展現(xiàn)了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曹操的詩,氣魄宏大,感情沉郁,形成了慷慨悲涼、深沉雄壯的格調(diào),被稱為“建安風(fēng)骨”。他釆用樂府古題來寫當(dāng)時的時事,反映社會現(xiàn)實,這在樂府詩中前所未有,為樂府詩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另外,我們在前邊引的《觀滄海》,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

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曹操工于心計、善于權(quán)謀,可以說是一個奸詐小人;然而在文學(xué)上,我們不能不承認(rèn)他確確實實是一位高大的巨人。

二、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依靠其父曹操的勢力,建安十六年(221)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嗣位為丞相,襲封魏王。同年冬受“漢禪”稱帝,在位7年,死后謚魏文帝。他博學(xué)多識,勤于著述,重視文學(xué)創(chuàng)作,為鄴下文人集團的核心人物。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形式多樣,而以五言體與七言體成就較高。他的詩有相當(dāng)一部分沿用民歌題材,善寫游子思鄉(xiāng)、思婦懷遠之情,語言也帶有明顯的民歌特點,通俗流暢,寫得比一般民歌精致。他工于言情,寫得細膩,抒發(fā)感情,以委婉細致見長。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xí)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逼湓娨云哐浴堆喔栊小范鬃顬橹?/p>

秋風(fēng)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xiāng),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fā)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其一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云往不還。涕零雨面毀容顏,誰能懷憂獨不嘆。展詩清歌聊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仰看星月觀云間。飛鸧晨鳴聲可憐,留連顧懷不能存。

——其二

這是我國詩史上保留完整的最早的七言詩,張衡的《四愁詩》尚有明顯的楚歌痕跡,而曹丕的《燕歌行》已是比較成熟的七言詩,為七言詩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曹丕的另一大貢獻就是開創(chuàng)文學(xué)批評的風(fēng)氣,大大提高了文學(xué)的社會地位,他在《典論·論文》中提出:“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他把包括詩、賦在內(nèi)的“文章”提高到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同樣高的地位,從此,文士寫詩由不自覺到自覺,寫詩不是偶爾為之,而是當(dāng)作一項事業(yè)來做,從而推動了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繁榮。同時,他還提出了“詩賦欲麗”的主張,從理論上把文學(xué)作品與經(jīng)學(xué)和實用文章(如奏章、文告等等)區(qū)分開來?!兜湔摗ふ撐摹愤€開啟了文學(xué)批評的風(fēng)氣,后代多如牛毛的詩話、詞話之類,實發(fā)端于此,而眾多的詩話、詞話又大大推動了詩詞創(chuàng)作。

三、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文學(xué)家,《詩品》稱之為“建安之杰”。他自幼聰明,才華出眾,受到其父曹操的賞識,曾考慮立他為太子,因此引發(fā)他和曹丕圍繞繼承權(quán)的一場明爭暗斗。但最終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jié)”,缺乏政治家的才干而失敗。曹操死后,他受到曹丕的忌恨,雖名為王侯,行動卻不得自由,還動輒獲咎,形同囚徒。曹丕死后,曹叡繼位,他的處境雖有改善,但仍得不到信任,未能重用,空懷壯志,無從施展,終于郁郁而死。他的詩流傳至今的有80多首,其馀辭賦、散文完整的與殘缺不全的有40馀篇,從作品的數(shù)量來說,是空前的。在曹植的詩中,五言詩占60多首,是中國詩史上第一個致力于寫五言詩的人,量多質(zhì)高,把五言詩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為兩晉南北朝時五言詩的發(fā)展與詩人輩出起了先導(dǎo)作用。南朝的文人對他推崇備至,且多溢美之詞,鐘嶸在《詩品》中譽之為“文章之圣”,因為《詩品》中所錄“止乎五言”,因此,這里實際是說曹植是五言詩之圣。他稱曹植的五言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zhì),粲溢今古,卓爾不群。嗟乎!陳思之于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謝靈運則說:“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繼之?”(見李翰《蒙求集注》引)這就是成語“才高八斗”的出典。今天看來,這樣的評價都不僅言過其實,簡實有些胡言亂語,明顯把曹植拔高了。不過當(dāng)時五言詩形成不久,好詩還不多,少見多怪,也是難免的。單從五言詩來說,曹植的作品在當(dāng)時確實算得上頂級。曹植在當(dāng)時五言詩的領(lǐng)域里,確實可以說前無古人,但說“安有繼之”,實在太過分了。只能說空前(這也只限于五言詩),但決不能說“絕后”,社會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后人必然會超過前人,事實也確實如此,不要說唐代的李白、杜甫,就是王維等人也遠遠超過曹植。

曹植的五言詩最大的特色就是富有個性特色,在公元220年以前,他因深得其父寵愛,生活優(yōu)裕,因此在詩中更多地抒發(fā)個人的志向與抱負,也有少量反映當(dāng)時現(xiàn)實社會的作品,現(xiàn)存有《送應(yīng)氏》與《秦山梁甫行》兩篇。其中《送應(yīng)氏》更為出色: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

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

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cè)足無行徑,荒疇不復(fù)田。

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

念我平常居,氣結(jié)不能言。

——二首其一

洛陽是東漢的都城,曾經(jīng)繁華無比,但經(jīng)過董卓之亂,成了一片廢墟?!扒Ю餆o人煙”,這實際上已遠遠超出洛陽,而是整個漢末社會的一個縮影。220年以前曹植的代表作有《名都篇》、《白馬篇》、《蝦楩篇》、《薤露篇》等,我們先來看看《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fā)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胡虜數(shù)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qū)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這是一首寫游俠的詩,描寫今河北、山西一帶的游俠少年武藝高超、斗志昂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能公而忘私,視死如歸:“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弊髡哒峭ㄟ^這樣一位英勇的少年來寄托理想,觀照自身。在曹植看來,建功立業(yè)是第一位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只是“雕蟲小技”;他本不甘心僅僅成為詩人,但在爭奪繼承人的斗爭中失敗了,最終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只能僅僅成為詩人,這是曹植的悲哀。再來看他的《薤露篇》:

天地?zé)o窮極,陰陽轉(zhuǎn)相因。

人居一世間,忽若風(fēng)吹塵。

愿得展功勤,輸力于明君。

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

鱗介尊神龍,走獸宗麒麟。

蟲獸猶知德,何況于士人?

孔氏刪詩書,王業(yè)粲已分。

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

《薤露》原為樂府古題,與《蒿里》并為喪歌,據(jù)崔豹《古今注》曰:“言人命奄忽,如薤上露,易晞滅也?!苯翊鏉h樂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fù)落,人死一去何時歸!”情調(diào)比較哀傷,曹植運用樂府古題,大膽進行改造,從人生短促,引發(fā)出要積極進取,及時建功立業(yè),化消極哀悼為奮發(fā)向上。

公元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位。由于兄弟二人曾明爭暗斗,爭奪太子位,因此曹丕對他很不放心,處處防范,凡與他親近的人都遭到迫害,為此他極度痛苦,詩風(fēng)發(fā)生了變化,充滿怨恨失望與痛苦,向往自由生活,為白白消耗生命而悲哀。這時的代表作有《吁嗟篇》、《野田黃雀行》、《美女篇》、《贈白馬王彪》、《雜詩七首》、《七哀詩》等。

高樹多悲風(fēng),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jié)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wǎng),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野田黃雀行》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

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huán)。

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瑯玕。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

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fēng)還。

顧盻遺光采,長嘯氣若蘭。

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樓臨大路,高門結(jié)重關(guān)。

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

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

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

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美女篇》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沚。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fā)皓齒。

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雜詩七首》其四

我們看到,曹植在詩中,或借黃雀或托美人抒發(fā)自己對自由的向往,吐露懷才不遇的悲憤,寫出美人遲暮的哀婉。這時他雖然處境很壞,但仍然不死心,渴望能建功立業(yè),并不甘心一輩子只在寫詩作賦中度過。他的五言詩原脫胎于漢樂府,但有很大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使五言詩脫離樂府而成為一種獨立的詩體,為五言詩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曹植借用樂府的形式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使之具有鮮明的個性,與漢樂府那種敘事成分比較濃和個性不明顯的情況完全不同。他的五言詩,辭藻豐富華美,“骨氣奇高”與“詞采華茂”密切結(jié)合,改變了漢樂府古樸的風(fēng)格。他的五言詩很少平鋪直敘,大多結(jié)構(gòu)精致,運用比喻對偶,注重?zé)捵?,語句警策。他的五言詩中有較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寫,這在漢代民間樂府中很難見到。由于曹植的努力,使五言詩走向成熟。曹氏父子三人,在三個不同領(lǐng)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為中國詩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寬廣的大道。

第二節(jié)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陳琳、阮瑀、徐干、應(yīng)玚、劉楨七人。其中孔融(153—208)年輩較高,比曹操還大兩歲。他學(xué)識淵博,才智過人,性情孤傲,對曹操陰懷篡逆之心常借題嘲諷、挖苦,為曹操所忌恨,終為曹操所殺。他與其馀六人依附于曹操不同,其實孔融不是鄴下文人集團中的成員。

在鄴下文人集團中,成就最大的是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西南)人。少有才氣,博聞多識,曾為蔡邕器重。年輕時避亂荊州多年,未被劉表重視,后投奔曹操,深得重用,官至侍中。他的詩文辭賦都很有成就,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譽之為“七子之冠冕”。他的《登樓賦》很有名,是在荊州登麥城城樓所作,寫羈旅的愁思和懷才不遇的悲哀。全賦篇幅短小,語言精美,多用駢句,寫景與抒情緊密結(jié)合,開魏晉抒情小賦的先聲。王粲的代表作是《七哀詩》三首,今錄兩首于下: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fù)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qū)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其一

荊蠻非我鄉(xiāng),何為久滯淫。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岡有馀映,巖阿增重陰。

狐貍馳赴穴,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

迅風(fēng)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

絲桐感人情,為我發(fā)悲音。

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其二

前一首寫從關(guān)中到荊州的一路見聞,軍閥混戰(zhàn),造成人民流離失所,棄尸野外,慘不忍睹。詩中把自身的不幸與當(dāng)時人民大眾的苦難結(jié)合起來,感人至深。第二首作于荊州,與《登樓賦》內(nèi)容相似。這兩首詩很注重整體布局,也重視鍛煉詩句,辭采華麗,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穿插典型細節(jié),具體生動,為五言詩的藝術(shù)提高做出了貢獻。

其他如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與阮瑀的《駕出北郭門行》均較為出色,對后世也頗有影響。

第三節(jié) 七子以外的詩人

當(dāng)時,除七子之外,有名的詩人還有蔡琰、繁欽、繆襲、應(yīng)璩等人。其中,蔡琰是漢末著名文學(xué)家蔡邕之女,字文姬,以字行,通常稱蔡文姬。漢末軍閥混戰(zhàn)中,她被董卓的軍隊擄走,后流落塞外,嫁南匈奴左賢王,滯留12年,生二子。曹操與蔡邕為舊交,念邕無后,遂出重金贖回,重嫁士人董祀。在她名下有詩三篇,即五言體《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但能確定是她作品的卻只有五言《悲憤詩》一篇。即使只憑此一篇也足以表明她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女詩人?!侗瘧嵲姟肥且皇组L篇抒情詩,共108行,540字:

漢季失權(quán)柄,董卓亂天常。

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

海內(nèi)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殲無孑遺,尸骸相牚拒。

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

長驅(qū)西入關(guān),迥路險且阻。

還顧邈冥冥,肝脾為爛腐。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

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

要當(dāng)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豈復(fù)惜性命,不堪其詈罵。

或便加棰杖,毒痛參并下。

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

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

處所多霜雪,胡風(fēng)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消息,輒復(fù)非鄉(xiāng)里。

邂逅徼時愿,骨肉來迎己。

己得自解免,當(dāng)復(fù)棄兒子。

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dāng)去,豈復(fù)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念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nèi),恍惚生狂癡。

號泣手撫摩,當(dāng)發(fā)復(fù)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zhuǎn)轍。

觀著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悠悠三千里,何時復(fù)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

既至家人盡,又復(fù)無中外。

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白骨不知誰,從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煢煢對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fù)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歷。

流離成鄙賤,??謴?fù)捐廢。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詩人在這里用飽含血淚的筆,記敘了自身的一段痛苦經(jīng)歷。詩中記述了她被擄入胡直到被贖回國的經(jīng)歷,將胡兵的殘暴、人民的悲慘與自身的痛苦,寫得淋漓盡致,用血淚繪成了一幅歷史畫卷,感人至深。后來,杜甫的《詠懷》、《北征》等名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