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洗盡六朝脂粉
唐詩的演進開始是從形式和內容分頭進行的,等到二者匯合時,盛唐之音也就此產生了。上一節(jié)主要說形式上的變化,也就是律詩的成熟與定型。這一節(jié)主要是說在內容上如何擺脫南朝宮體詩的影響,確立了真正的唐代風格。
把宮體詩說成是“低級趣味的艷情詩”,這似乎過分了一些。宮體詩雖不能說是淫詞濫調,但過于纖弱柔艷,格調不高,缺乏風骨,與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唐代社會,不免有些格格不入,需要改革,這已是當時的一種社會趨勢。但這改革不可能一夜之間面目全非,詩風改變需要一個過渡,需要有一個過程。完成這使命的是盧、駱、劉、張,聞一多先生稱之為“另一組四杰”,聞一多先生說他們“是宮體詩的改造者”,“用以毒攻毒的手段,憑他們那新式宮體詩,一舉摧毀了舊式的‘江左馀風’的宮體詩,因而給歌行體芟除了蕪穢,開出一條坦途來”(《四杰》)。
一、盧照鄰
盧照鄰(約630—680后),字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曾任鄧王府典簽,這雖然只是相當于文書一類小官,但鄧王府藏書豐富,正合他的心意,他博覽群書,學識日漸廣博,加上他本來很有才華,深得鄧王賞識。高宗麟德二年(665),鄧王病死,他便離開了王府。后任新都(今四川新都)縣尉,不幸患“風疾”,多方醫(yī)治無效,辭官,住在太白山中,因誤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后遷居陽翟具茨山(在今河南禹州),終因貧病交迫,自沉潁水而死?,F存詩90馀首,其中以《長安古意》最為著名: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尺游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游蜂戲蝶千門側,碧樹銀臺萬種色。
復道交窗作合歡,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云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詎相識?
借問吹簫向紫煙,曾經學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簾帖雙燕。
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著蟬翼,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tài)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云。
南陌北堂連北里,五劇三條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jié)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惟見青松在。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獨有南山桂花發(fā),飛來飛去襲人裾。
二、駱賓王
駱賓王(約638—?),字觀光,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7歲時隨口吟成《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北蛔u為神童。初任道王府屬,后隨薛仁貴等出征邊塞,此后游宦蜀中多年。曾任武功主簿,調任長安主簿。儀鳳三年(678),入朝任侍御史,多次上疏諷諫武則天,被彈劾下獄,在獄中寫《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這首詩詠物言志,蘊藉含蓄,寄托深遠,為人贊賞。出獄后,貶為臨海縣丞。徐敬業(yè)起兵時,他奔赴揚州,參加徐的幕府,并寫下了著名的《討武曌檄》,一時傳誦,連武則天都贊賞其文采,慨嘆道:“宰相安得失此人!”徐敬業(yè)兵敗后,他不知所終。有清代陳熙晉的《駱臨海集箋注》十卷傳世。他的小詩中最為人傳誦的是《于易水送人》:“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绷攘?0字,十分傳神,荊軻的慷慨悲壯,英氣勃勃,千古猶存。此詩氣骨健勁,音調雄渾,截然不同于當時那些綺靡纖麗之作。但駱賓王的代表作應該是《帝京篇》,被人譽為“絕唱”: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皇居帝里崤函谷,鶉野龍山侯甸服。五緯連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橫地軸。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桂殿嶔岑對玉樓,椒房窈窕連金屋。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開。復道斜通鵲觀,交衢直指鳳凰臺。劍履南宮入,簪纓北闕來。聲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鉤陳肅蘭戺,璧沼浮槐市。銅羽應風回,金莖承露起。校文天祿閣,習戰(zhàn)昆明水。朱邸抗平臺,黃扉通戚里。平臺戚里帶崇墉,炊金饌玉待鳴鐘。小堂綺帳三千戶,大道青樓十二重。寶蓋雕鞍金絡馬,蘭窗繡柱玉盤龍。繡柱璇題粉壁映,鏘金鳴玉王侯盛。王侯貴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鄰。陸賈分金將宴喜,陳遵投轄正留賓。趙李經過密,蕭朱交結親。丹鳳朱城白日暮,青牛紺幰紅塵度。俠客珠彈垂楊道,倡婦銀鉤采桑路。倡家桃李自芳菲,京華游俠盛輕肥。延年女弟雙鳳入,羅敷使君千騎歸。同心結縷帶,連理織成衣。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蘭燈燈九微。翠幌珠簾不獨映,清歌寶瑟自相依。且論三萬六千是,寧知四十九年非。古來榮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難分。始見田竇相移奪,俄聞衛(wèi)霍有功勛。未厭金陵氣,先開石槨文。朱門無復張公子,灞亭誰畏李將軍。相顧百齡皆有待,居然萬化咸應改。桂枝芳氣已銷亡,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來苦自馳,爭名爭利徒爾為。久留郎署終難遇,空掃相門誰見知。當時一旦擅豪華,自言千載長驕奢。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黃雀徒巢桂,青門遂種瓜。黃金銷鑠素絲變,一貴一賤交情見。紅顏宿昔白頭新,脫粟布衣輕故人。故人有湮淪,新知無意氣。灰死韓安國,羅傷翟廷尉。已矣哉,歸去來。馬卿辭蜀多文藻,揚雄仕漢乏良媒。三冬自矜誠足用,十年不調幾邅回。汲黯薪逾積,孫弘閣未開。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才。
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中,把上官儀等人寫的“沒有筋骨”的辭藻華麗的詩,比喻成“細弱的蟲吟”,盧照鄰的《長安古意》(當然也包括駱賓王的《帝京篇》)的出現,是“在窒息的陰霾中……忽然一聲霹靂,接著是狂風暴雨!蟲吟聽不見了……”聞一多先生認為“盧、駱的歌行,是用鋪張揚厲的賦法膨脹過了的樂府新曲,樂府新曲又是宮體詩的一種新發(fā)展,所以盧、駱實際上是宮體詩的改造者……他們的使命是以市井的放縱改造宮廷的墮落,以大膽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縮,所以他們的歌聲要大開大闔的節(jié)奏,他們必須以賦為詩”(《四杰》),還說這是“以更有力的宮體詩救宮體詩……是以毒攻毒”,“從五言四句的《自君之出矣》,擴充到盧、駱二人洋洋灑灑的巨篇,這也是宮體詩的一個劇變。僅僅篇幅大,沒有什么,要緊的是背面有厚積的力量撐持著。這力量,前人謂之‘氣勢’,其實就是感情。有真實感情,所以盧、駱的來到,能使人們麻痹了百馀年的心靈復活。有感情,所以盧、駱的作品,正如杜甫所預言的‘不廢江河萬古流’”。
雖然聞一多先生稱盧、駱的兩篇詩為“更有力的宮體詩”,其實這與傳統(tǒng)的舊式的宮體詩有著本質上的差別,舊式宮體詩寫的宮廷生活,是站在欣賞的角度,多贊美之詞;盧、駱的歌行體寫的是帝京長安的市井生活,雖然對長安建筑的宏偉、社會的繁榮盡情刻畫,但對貴族的驕奢淫逸生活寫得淋漓盡致,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本質,寓意諷刺。舊式宮體詩矯揉造作,堆砌辭藻,缺乏真實感情;盧、駱的詩富有真情實感,能激動人心。舊式宮體詩規(guī)模小,力量弱,柔弱無力,沒有筋骨;盧、駱的詩規(guī)模宏大,極有氣勢,具有雷霆萬鈞之力。因此,聞一多先生把它比作“狂風暴雨”,其力量足以摧枯拉朽,滌蕩南朝宮體詩的殘脂剩粉。
暴風雨來了,以后會怎么樣?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中說:“從來沒有暴風雨能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們也吃不消,所以我們要它適可而止。因為,它究竟只是一個手段,打破郁悶的手段,也只是一個過程,達到雨過天晴的過程。手段的作用是有時效的,過程的時間也不宜太長,所以在宮體詩的園地上,我們很僥幸地碰見了盧、駱,可也很愿意能早點離開他們——為的是好和劉希夷見面?!?/p>
三、劉希夷
劉希夷(651—約679),字廷之,一字庭芝,汝州(今河南臨汝)人。上元二年(675)舉進士。好飲酒,善彈琵琶,少有文華,但一生落魄。長于寫歌行體,多寫閨情,言辭婉麗華美,且多傷感情調。劉希夷的歌行體已不是盧、駱那種狂飆式的猛烈,而是以宮體詩來表達一種癡情,一種無奈,如“與君相向轉相親,與君雙棲共一身。愿作貞松千歲古,誰論芳槿一朝新。百年同謝西山日,千秋萬古北邙塵”(《公子行》),“緘書遠寄交河曲,須及明年春草綠。莫言衣上有斑斑,只為思君淚相續(xù)”(《梼衣篇》)。劉希夷的代表作是《代悲白頭翁》(一作《白頭吟》)。聞一多先生比之為“盧、駱的狂風暴雨后寧靜爽朗的黃昏”: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fā)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這是一首惜春詩,從憐惜一年中的春天,推廣到應憐惜一生中的青春。韶華易逝,青春難留,富貴無常,感慨良多。這首詩抒情婉轉,氣韻流暢,柔麗優(yōu)美,確實跟盧、駱的詩大不相同。詩中“今年花落顏色改”至“歲歲年年人不同”八句尤為警精,聞一多先生說這里“悟到宇宙意識”,“從蜣螂轉丸式的宮體詩一躍而到莊嚴的宇宙意識,這可太遠了,太驚人了!這時的劉希夷實已跨近了張若虛半步,而離絕頂不遠了”。在《宮體詩的自贖》一文中,聞先生又說:“如果劉希夷是盧、駱的狂風暴雨后寧靜爽朗的黃昏,張若虛便是風雨后更寧靜更爽朗的月夜?!?/p>
四、張若虛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今屬江蘇)人。曾當過兗州兵曹一類小官。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等吳越之士,俱以文辭俊秀揚名京都。又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合稱“吳中四士”。存詩不多,僅兩首,一首五古《代答閨夢還》,沒有什么特色,平平之作。七古《春江花月夜》卻是剔透玲瓏,完美的藝術珍品,成為千古絕唱。張若虛也被認為“孤篇橫絕”,奠定了他在中國詩史上的大家地位,使他名垂千古。全詩如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隋煬帝曾用這詩題寫過宮體詩兩首,雖然詩并無色情的成分,但很平庸,篇幅也小,是兩首準五絕。到張若虛筆下卻洋洋灑灑,成了36句七言歌行體。全詩從“明月共潮生”寫到“落月”,月生于海,復沉于海;從春江漲潮著筆,到潮盡月落情溢于海作結。時空跳躍,想象飛騰,空靈婉轉,情景交融,意境深遠,辭采清麗,音律和美,韻味無窮。詩人在這首詩里,把體察人生哲理和宇宙奧秘都融進了詩情畫意之中,剔透玲瓏,美妙無比。這首用宮體詩題寫的詩,既無色情墮落的成分,也不顯纖弱艷麗,開頭四句只見春江漲潮,與大海連成一片,茫茫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令人只覺得滿目流光溢彩。接下來寫明月臨照長江,江天一色,澄澈空明,引人遐想,頓生思古的幽情,不禁產生“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嘆。由明月到人生,聯想到“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時間綿綿不斷,人生代代無窮,充滿對人生的贊美,透出了一股青春向上的活力。接下來卻變換了空間,先用四句寫望月生情,閨中人思念游子,游子思念閨中人。先寫江上游子想象明月此刻正照著閨中人的妝鏡臺,接著寫閨中思婦思念游子,產生了“愿逐月光流照君”的幻想。這里寫男女互相思念,似乎與前邊關系不大,但這一男一女是不確定的,實際是“人生”的具體化,這也是此后在唐詩中常見的思婦與游子的互相思念,這里圍繞著一個“家”,思婦希望游子早日還家,游子也在深深思念著家。閨中人思念游子,游子思念閨中人,這成為唐詩中的普遍意象。最后用“落月搖情滿江樹”作結,完成了這首詩從月出寫到月落,終于把月光之情、游子思婦之情和詩人之情交織到了一起,搖曳生姿,馀音裊裊,不絕如縷。這首詩,意境鮮明如畫,詩情濃郁,哲理深長,融詩情畫意與哲理為一體。這里以景而言:有月光照耀下的春潮、大海,有曠野、沙灘,有楓樹、落花,有白云、流霜,有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還有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等等。以情而論,則有詩人對春江花月夜的熱愛,有游子閨中人互相思念的兒女之情和對家的眷戀,有對人生的哲理思考,有對宇宙奧秘的探索,這些都籠罩在一片朦朧的月光之中,營造了一個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呈現出一個無比美妙的意境,幽美恬靜,似夢似幻,宛如仙境,從而增添了無限藝術魅力。如果說劉希夷的詩是惜春之作,對韶華易逝人生短暫慨嘆傷感,那么張若虛的詩轉而對春天熱烈謳歌,對“代代無窮已”的人生熱情禮贊,充滿青春向上的氣息。詩里透出了比劉希夷更為豐富的哲理,“更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聞一多先生還說:“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瀆褻?!?/p>
最后,我想引用聞一多先生的《宮體詩的自贖》的結束語來結束這一節(jié):“這里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的過程。至于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睆恼麄€唐詩來看,在李白、杜甫誕生之前,稱張若虛為頂峰,并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