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

米糧庫胡同往事 作者:吳雅山 著


引子

熟悉老北京的人都知道,位于地安門內(nèi)大街的米糧庫胡同,在北京南北中軸線上,最多就是一個點綴,并沒有讓人覺得那么知名,更談不上是重要景觀。但深入其中,仔細咂摸,方發(fā)現(xiàn)這條胡同的價值所在。要細說米糧庫胡同,自然繞不開地安門。

地安門是元大都皇城最北端的城門,1954年,因有礙交通被拆除。地安門雖已“名存實亡”,但周邊的街道和胡同格局并沒有大的改變。離地安門南邊不遠,有條不起眼兒的米糧庫胡同,明代稱之為米鹽庫,屬內(nèi)官監(jiān),清代改稱米糧庫。也就是說,這里早年間是皇宮的糧庫;庫址就設(shè)在景山之北,穿過景山便是皇宮,運糧頗為近便。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清帝溥儀宣布退位,米糧庫的作用逐漸消失?;视H國戚均已斷了俸祿,皇糧您就更甭惦記了。再以后,“糧庫”里無糧,便將“庫”改造為民居,并定名為米糧庫胡同?;蛟S原本是“糧庫”留下的底子,在改造為民居以后,這里不僅院落寬敞,房屋高大,而且房前屋后,花繁葉茂,花園菜地皆而有之。如此,皇城腳下的米糧庫“社區(qū)”逐漸享譽京城。

隨著近年來北京旅游的不斷增溫,距離米糧庫胡同不遠的南鑼鼓巷、什剎海荷花市場名聲大震,游人如織。其中不少游客也按圖索驥,尋找至米糧庫胡同一探究竟,以滿足好奇心。

如果是初來乍到,步入米糧庫胡同東口,您會感覺這條胡同雖很寬闊,但不太長,直通通的也就300來米,且胡同北面灰墻矗立,顯得有些單調(diào)乏味、平淡無奇。其實,您只要沿著胡同耐心走到頭,再向南拐,則進入一條寬不過2米的小巷;繼續(xù)行走十幾米后轉(zhuǎn)向西,眼前豁然開朗,周邊不僅有小門小戶的住家,且路南就是米糧庫小學校門。之后,您再沿著胡同繼續(xù)西行,向北拐彎后再向西,循著熙攘之聲便與南北走向、被譽為最具有“明朝老胡同風骨”的恭儉胡同匯合了。

在米糧庫胡同中行走,您可盡情感受北京胡同的魅力。在張弛有序的布局中,其院落間、胡同間在“拐彎抹角”之中,合理有機,默契相連。自新中國成立至今,米糧庫胡同的總體建筑格局并無大的改變,多是“縫縫補補”或“小打小鬧”的改建或翻建,很少有動靜較大的土木工程。

倘若您再刨根問底,還可獲知,如今灰墻矗立的地界,歷史上既不是王府花園,也不是皇親國戚的府邸,而是清末舉人、曾官費留洋日本的民國政府官員陳宗蕃的私宅。如今,百十來年過去,陳家私宅早已被“肢解”,且伴隨著社會的動蕩變遷,住戶更迭,原有私宅早已面目全非。

總之,要想把米糧庫胡同“往事”的來龍去脈梳理清楚,還得從地安門的根子上說起。

學者郭京寧在其著作《穿越皇城》中寫道:“書中的故事源自皇城,作者是它自己——我不過是個記錄者?!?/p>

這話講得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