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詩經(jīng)》六義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詩經(jīng)》六義?《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fēng),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碧拼追f達(dá)《毛詩正義》對“六義”進(jìn)行了劃分:
風(fēng)、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并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fēng)、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這對“六義”作了更為詳細(xì)的解釋。所以《詩經(jīng)》六義就是指風(fēng)、雅、頌,賦、比、興,其中前三個指《詩經(jīng)》的體式,后三個指《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
風(fēng)、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而劃分的。風(fēng)即十五國風(fēng),是各地的音樂曲調(diào),包括周南、召南、邶風(fēng)、鄘風(fēng)、衛(wèi)風(fēng)、王風(fēng)、鄭風(fēng)、檜風(fēng)、齊風(fēng)、魏風(fēng)、唐風(fēng)、秦風(fēng)、豳風(fēng)、陳風(fēng)、曹風(fēng)十五部分,共一百六十篇。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朝廷正樂,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三個部分,分別有三十一篇、四篇、五篇,為郊廟祭祀之樂。
賦、比、興作為《詩經(jīng)》的表現(xiàn)手法,宋代朱熹在《詩集傳》曾有清楚的解釋:“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簡單說來,賦就是直截了當(dāng)?shù)乇磉_(dá)所要陳述的思想感情,如《邶風(fēng)·擊鼓》所言“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很直接、很熱烈地將自己的愛情誓言表達(dá)了出來;再如《衛(wèi)風(fēng)·氓》幾乎通篇都是運(yùn)用“賦”的手法,將一個棄婦的怨情毫無保留地訴說出來。比就是打比方,拿一件事物來比擬另一件事物,如《衛(wèi)風(fēng)·碩人》中形容美人是“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魏風(fēng)·碩鼠》一詩將貪得無厭的統(tǒng)治者比喻成一只大老鼠。興指的是詩歌在音樂上的起調(diào)或用來引起主題的景物或象征物,如《關(guān)雎》開篇就說:“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前兩句即為起興,作用在于引出君子追求淑女這件事;《秦風(fēng)·蒹葭》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等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詩經(jīng)》當(dāng)中經(jīng)常是兩種或者三種表現(xiàn)手法同時使用,使用單一表現(xiàn)手法的作品是不多的。
《詩經(jīng)》“六義”的說法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一方面形成了我國詩歌史上的“風(fēng)雅傳統(tǒng)”,另一方面,賦、比、興的手法也被后世詩歌所繼承,如漢大賦中的“鋪陳”就是由“賦”發(fā)展而來,《楚辭》中多“隱喻”,是受了“比”的影響,“興”的手法則為《古詩十九首》等漢魏詩歌所承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