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四首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武后神功元年(697)中進士后,曾任過左拾遺,唐玄宗時當?shù)酵袝T下平章事、中書令,是開元時期有聲譽的宰相,因被素有“口蜜腹劍”之稱的李林甫排擠,開元二十五年(737)貶為荊州長史,不久便死于荊州。張九齡與張說一樣,是高級官員兼詩人,也是開元初“學(xué)士院”詩人的領(lǐng)袖,但張九齡的詩要比張說高明,正如后人所說的既“雅正沖?!保ā秳οf詩》卷上),又“委婉深秀”(《石洲詩話》卷一),不像張說的詩那么千篇一律。比如“一水云際飛,數(shù)峰湖心出”(《彭蠡湖上》)的動感,“水暗先秋冷,山晴當晝陰”(《湞陽峽》)的細膩,“日照虹霓似,天清風(fēng)雨聞”(《湖口望廬山瀑布泉》)的傳神,“瓦飛屋且發(fā),帆快檣已摧”(《江上遇疾風(fēng)》)的夸張,都顯出他的確具有詩人氣質(zhì)。而被后人反復(fù)抄來改去化用在各種詩詞里的“卻記從來意,翻疑夢里游”(《初入湘中有喜》)、“扁舟從此去,鷗鳥自為群”(《初發(fā)江陵有懷》)等頗新巧的句子,則表明他的確具有詩人才能。不過,《滄浪詩話》把他的詩單列一個“張曲江體”則未免太過,他的律絕體詩不夠綿密精致,有時匆匆忙忙地講些道理,粗針大線地綴些感受,使詩顯得呆板枯燥缺乏形象,有時勉勉強強地夾雜些古詩的句式,平平白白地描寫些古澹的意象,使詩顯得“質(zhì)直有馀,微傷雅致”(《詩辯坻》卷三)。而他的古體詩雖然受到了后人的一致稱贊,但始終沒有越出《古詩十九首》、阮籍《詠懷》的樊籬,像他著名的《感遇》二十首,雖然“語語本色”(《詩筏》)、“直接漢、魏”(《峴傭說詩》),但畢竟“窘于邊幅”,讓人讀來不免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終究缺乏沁人心脾的魅力和新穎獨特的個性。
耒陽溪夜行①
乘夕棹歸舟,緣源路轉(zhuǎn)幽②。
月明看嶺樹,風(fēng)靜聽溪流。
嵐氣船間入,霜華衣上浮③。
猿聲雖此夜,不是別家愁。
① 耒陽:縣名,在今湖南境內(nèi),唐代屬衡州。
② 棹:劃船。緣源:沿流而上。
③ 嵐氣:山間霧氣。謝靈運《晚出西射堂》“夕曛嵐氣陰”就是說黃昏時山間霧氣在夕陽中的暗淡樣子,張九齡這句則是說,在月光下,山林霧氣縷縷飄入船中。霜華:月光。
望月懷遠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②。
情人怨遙夜③,竟夕起相思④。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⑤。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⑥。
① 懷遠:思念遠方的親人。
② 對空間和時間距離的差異,古人常常想到月亮,像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說的就是在同一時間而不在同一空間的人都能看到同一個月亮,而劉希夷《謁漢世祖廟》“空馀今夜月,長似舊時懸”、李白《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說的則是在同一空間卻在不同時間的人也都能看到同一個月亮。前者由于同一個月亮把懸隔萬里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特別容易引發(fā)思念之情,仿佛這一思念也能借助月光分灑兩地;后者由于同一個月亮把身處異代的人聯(lián)系起來,所以特別容易引發(fā)思古幽情,仿佛“秦時明月”的一直存在,使人感到古今人們各自短暫的人生都在永恒的時間中相遇。張九齡在這兩句里使用的是前一個意思,說遠隔天涯的親人和我都在同一時間眺望這從海上生起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