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記:驛路憶語
逃難
記得那是1937年12月20日前后,全家正在吃晚飯,在南京做店員的小叔突然倉皇地闖了進來,說:不得了啦,日本鬼子在南京殺了好多人,老板一家都被殺了,我幸虧逃了出來??磥戆霾阂脖2蛔×?,我們趕快逃難吧。
果不其然,元旦剛過,風聲越來越緊,日本軍隊已經占領滁州,正沿著津浦線北上,滁州一帶的難民已經向明光、蚌埠涌來。消息傳來,人心惶惶。蚌埠已危在旦夕。父親忙和鄰里親友商議,決定先逃難到徐州,再從隴海路去鄭州。沒幾天后的一個傍晚,父親就帶著母親、小叔、我和妹妹,背著行囊,擠上了一列去徐州的鐵皮車。車上都是逃往徐州的難民,擠得透不過氣來,等到火車啟動,才感覺舒服點。之所以選擇晚上動身,也是為了躲避日機的轟炸。
到了徐州,全家住在云龍山下為難民臨時搭的帳棚中。生活無著,父親和小叔就每天出去打零工,掙一點糊口錢。每天早晨和下午,母親都給我一個小碗,要我到附近的難民救濟點,排隊領小米粥,并囑咐我領到后自己先吃一碗,然后再排隊領一小碗,帶回來給妹妹吃。每天我領了第一碗小米粥后,趕快跑到另一邊,匆匆忙忙地喝完香甜的小米粥,將碗邊四周仔仔細細舔干凈,然后再跑去排隊,領到另一碗小米粥后,小心翼翼地捧著回去給妹妹吃,妹妹吃剩后,母親再喝完。徐州幾個月,這就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任務。那一年我剛滿五歲,妹妹還不到一歲。
在徐州一待就是三個多月,每天饑一頓飽一頓,生活極為困苦。父親原擬帶全家去鄭州再轉后方,無奈徐州聚集的難民太多,隴海鐵路又時斷時續(xù),全家又買不起高價火車票,就困守在徐州了。直到這年5月,隴海路已被日本軍隊切斷,去鄭州已無望。5月10日以后,日軍企圖包圍徐州,整日幾十架上百架飛機對徐州狂轟濫炸,軍民死傷無數(shù),夜晚到處烈火熊熊。徐州再也待不下去,全家決定逃回蚌埠去。我們逃出徐州是5月17日,這一天正是小叔的生日,所以我印象很深?,F(xiàn)在從史料上才知道,我們逃出徐州后,5月19日國民黨守軍就全部撤離,5月20日日軍侵占了徐州。而我的家鄉(xiāng)蚌埠,早在2月1日就已被日軍占領。
逃回家鄉(xiāng)的路上是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我們是天還沒有亮就整理好行裝,住在附近帳棚中的幾家鄉(xiāng)鄰互相打了招呼,就一齊出發(fā)了。這支隊伍共有六個家庭幾十號人組成,都是鄰里鄉(xiāng)親,有的本來就熟識。大家結伙一起走,主要是為了路上安全,也好有個照應。逃出徐州城,只見人如潮涌,到處是扶老攜幼的難民,還有從徐州撤離出來的國民黨軍隊,只聽到呼兒喊娘,人嘶馬叫,亂成一團。我們一伙趕忙折向東南方,向蚌埠進發(fā)。因日本飛機不斷轟炸掃射,大家不敢沿津浦鐵路線走,也不能走大路,只好選離鐵路線較遠的小路。小路坎坷難走,父親和兩三個叔叔經常跑在前面探路,再引導大伙走下去??吹胶芏鄧顸h士兵都在快要成熟的麥田里踐踏行進,我們有時也學樣走在麥田里。因青紗帳般的麥苗十分濃密,日機來襲時可以掩蔽。我當時個子小,麥穗正好碰到眼睛,一天走下來,我的眼睛都被麥芒戳的又紅又腫,痛得直淌眼淚。
從徐州到蚌埠沿鐵路線計程約二百公里(走小路要遠一些),我們竟然走了近一個月。我們這支隊伍每天行程不過二三十華里,走得很慢。一是因為老人、小孩都走不快,有的老人腿腳不便,行路很吃力;像我這樣五六歲的孩子從未經過長途跋涉,走走就沒力氣了。二是不少婦女都曾裹過腳,像我母親一輩的人不少都是解放腳,她們年齡都在三十歲左右,走起路來還好些;還有兩位奶奶輩年齡的人,腳已裹成三寸金蓮,走起路來一搖三擺,相當艱辛。所以隊伍只好走走停停,等到掉隊的人跟上來了,隊伍才向前移動。加上小路坑坑洼洼,雨天的阻滯,日機的不斷騷擾襲擊,行程也無法快起來。就這樣,有著小腳奶奶的兩家,還是跟不上隊伍的步伐。為了不拖累大家,兩天后,他們就和大家珍重道別,分頭逃難了。這支隊伍也由六家一下子減為四家。
逃回家鄉(xiāng)的路上,可以說是步步驚心,日日驚心。天上不時有日機飛來低空掃射轟炸,我們時時都要提高警覺,行路時都要注意周邊有沒有可以掩蔽的麥田和樹叢,經過開闊地時都是一陣小跑通過。日機瘋狂地輪番掃射轟炸,不斷造成軍民傷亡。軍人受傷還有救治,死亡的尸體也有人就地掩埋,但死傷的難民則無人處理,死者陳尸田間野地,傷者流著血,發(fā)出痛苦的沉吟,慢慢地死去。我親眼看到一位受傷的叔叔,家人滿臉痛苦地守著他,無法救助。還有一天,在一片開闊地上,看見一位婦女被日機機槍掃射而死,身上地上都是血,一個兩三歲的幼兒還爬在她的身上哭著喊媽媽。
我們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這種慘烈的景象:溝渠田野里到處丟棄的都是箱籠、鋪蓋、獨輪車;被炸死難民和騾馬的尸體,暖風一吹,散發(fā)出陣陣難聞的惡臭;被丟棄的嬰兒,有的已經死去,有的還發(fā)出微弱的哭泣聲;走不動的老人,坐在小樹下,默默地看著這個世界,似乎在質詢蒼天為何這般殘忍。
天上日機肆虐,地上也并不安全。我們還要防備國民黨殘兵游勇和土匪的攻擊掠奪。這些人手中都有槍,他們不時竄出,逼迫難民交出細軟錢財,甚至辱罵追打,強搶強奪。我親眼看到一伙土匪,都穿著黑府綢衣褲,身上挎著盒子炮,騎著自行車從高崗上飛馳而下,將難民團團圍住,逼大家交出財物。有一個土匪竟然將一年輕媳婦的金耳環(huán)從耳朵上生生地撕拉下來,婦女兩耳鮮血直流,痛得又哭又叫。我偷偷地爬在麥地里,看著這一切,心里又害怕又難過。
除了大人承受的這些苦難外,我作為一個五歲多的小女孩,所受的磨難并不比大人輕。剛出徐州城,看到兵荒馬亂,難民如潮涌,父親就塞給我兩塊錢,告誡我要緊跟著隊伍跑,跑不動,走散了,你就自投生路吧;這兩塊錢,省著點用,買點吃的吧。所以每天我都處在恐懼之中,生怕迷路走失,再也找不到父母。每天我都睜大著眼睛,看著前面的隊伍,小跑著向前趕。有時隊伍看不見了,就緊張得要命。有時剛趕上隊伍,坐下來喘口氣,隊伍又出發(fā)了。好心的小叔怕我走失,每到岔路口,都要等我一下,給我指引前行的方向。這樣一天走下來,腳上全是血泡,一坐下來就鉆心的痛。夜晚休息時,腳上的血泡連著血泡都磨破了,沾在襪子上,連襪子也不敢脫。第二天起來又要趕路時,起始很痛,但走走也就麻木了。如此日復一日,一個月我就未曾脫下襪子。這一路上,我們風餐露宿,有時還可以在鄉(xiāng)鎮(zhèn)上買些吃的,多數(shù)時候是到村莊上乞討。善良的爺爺、奶奶、叔叔、姑姑看我年紀小,總會給我些剩飯剩菜,有時還會給我一兩個棒子面的窩窩頭,那已是最好的口糧了。我們夜晚休息時,有時能住到農民家的堂屋間,但多數(shù)是在牛棚、豬圈、草垛中過夜的。一天的艱險奔波,只有到晚上和家人團聚在一起,睡在母親的懷抱中,拉著妹妹的小手,才安然、沉沉地睡去。
逃難途中,我們這支隊伍發(fā)生的幾件辛酸事,在我的記憶中永遠也磨滅不掉。
一是妹妹差點被丟棄。逃難第四天,母親背著妹妹艱難地在麥壟間走著。母親是解放腳,三天走下來腳上全是血泡,走著走著就摔倒了。父親見此情景,扶起了母親,突然從母親背篼里拽出了妹妹,狠心地扔在麥田里。父親說,不能因這個累贅影響大家逃難,并喝令大家向前趕路。母親被鄰家的阿姨架著向前走,傷心得直哭,我也哭著要妹妹。走了幾十米還聽到妹妹撕心裂肺的哭聲,這時小叔突然將背上的行囊一丟,快步跑回去將妹妹抱了回來。從此小叔負責背妹妹,妹妹才撿回了一條命。
二是二大爺投河自盡。二大爺七十多歲,為人慈祥,樂于助人,對孩子們特別好,我們小孩子常常圍著他轉,要他講故事。二大爺腿腳不好,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很吃力,很慢。每晚他總是拖著病腿最后一個挨到大家休息的地方,無力地躺下。出事的那天,我已經趕到了休息地,到了天完全黑下來,仍未見他過來。父親和他的兒子不放心,就一起回頭去迎候,走了很長的路,也不見二大爺蹤影。后來從難民口中,獲知二大爺在前面一個河口已投河自盡,人也被大水沖走了。兩人哭著回來講述了這一不幸消息,大家都難過得傷心落淚。這一夜,我們住地的空氣好像都凝結了。
三是同齡小姐妹嚇破膽夭亡。鄰家小姐妹玲玲,還未滿五歲,我倆很能玩得來。但她身體弱,膽子小,走路也不如我。每當日機來襲時,她都嚇得臉色煞白,牙齒打戰(zhàn),爬在地上直哆嗦。開始兩天她還能走一些路,以后再也走不動了,就由她父親吃力地背著,走走停停。再以后她就有些迷糊,不思飲食,夜晚睡覺時身體抽搐,常發(fā)出驚叫聲。父母愁苦無奈,但最終還是將她帶回到蚌埠家中。快到蚌埠時,我們一家先在郊區(qū)吳臺子父親出生地住了幾天,和玲玲一家分手。等到我們返回蚌埠時,聽說玲玲已經死了。母親說,她是嚇破了膽死的。
這就是我一個五歲多小女孩在抗戰(zhàn)初期所經歷的一段逃難生活。
但是劫難并沒有完。抗戰(zhàn)八年,我在日本統(tǒng)治區(qū)過了七年多不順心的“順民”生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百姓歡騰,原指望可以為勝利好好慶祝一番,誰知災難又降臨到頭上。當時駐蚌埠日軍竟喪心病狂地在百姓吃的河水、井水中撒上傷寒菌,不少百姓都染上了可怕的傷寒病死去。那些天蚌埠市街頭里巷、左鄰右舍,都不斷傳來痛失親人的哭聲,郊外野地里增添了無數(shù)壘壘新墳。我也在劫難逃,不幸感染了嚴重的斑疹傷寒。僅僅兩三天,已是氣息奄奄,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當時西醫(yī)已宣布不治,母親背著我去一位老中醫(yī)小劉先生家求治,小劉先生看看我,搭搭脈,搖搖頭說:“不行了,回去吧?!蹦赣H跪在醫(yī)生面前,哭求他救救孩子。醫(yī)生說:“我先開三服‘虎狼藥’試試,扳回來,是孩子的命大,扳不回來,也不要怪我?!惫?,三服藥吃下去,我奇跡般地慢慢好了。為此,母親特地送上錦旗,感謝小劉先生的救命大恩。
從童年到少年的這些磨難,讓我懂得了國破家亡的況味,懂得了什么是愛恨情仇,我好像一下子長大了。
2011年7月7日
“倚梅有所思”——懷念張汝梅師
六十多年來,我總有個心結:每當南大校園和紫金山麓梅花綻放時,每當我繪作梅花時,都會想起我的啟蒙老師張汝梅女士。
那還是1946年,我因為傷寒病輟學一年,近十四歲才考入蚌埠崇正中學女生部。崇正中學是所教會學校,校風、學風都很嚴謹。我一入學,看什么都感到新鮮,都想學。但如何學,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則很朦朧。幸運的是,恰在這時,汝梅師闖入了我的生活。
張汝梅是我一年級的國文老師和圖畫老師,又兼班級監(jiān)學(類似今天的班主任)。第一天上國文課,她戴著禮帽,穿著整潔的長衫,跨進了教室。脫下禮帽放在教桌上,才發(fā)現(xiàn)她是一位二十來歲的女老師。她這一身裝束和當時女校的其他老師很不一樣,我們都感到很新奇,都瞪大小眼注視她,聽她上課。她作了簡短的開場白,就開始上第一課。她的課講的字正腔圓,內容豐富,生動有趣,語速不快不慢,容易領悟,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位老師。
汝梅師的國文課教學很有特點。每講一篇課文,她都先將全文朗誦一遍,讓大家了解課文的內容主旨;再分段講,了解全文的篇章結構;最后再細講每一段的字、詞、句和語法,分析作者遣詞造句的好處,有時還會設問這里如果改用別的詞、語行不行。如此幾周下來,她都用這個套路細致生動地講析每一篇課文。幾周過去后,她了解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閱讀理解課文的方法,就進而要求我們每篇課文必須提前預習,上課時,先提名學生朗讀課文,進行課文的分析討論,再由她點撥總結。她還要求學生背誦一些課文,寫出讀后感。她的這種循循善誘的方法,使我一下子開了竅,一學期下來,我的閱讀理解水平就有了很大提高。汝梅師告訴我們:學好國文的訣竅就是要多讀多寫,除課本外,還要多讀課外書,多寫一些讀書心得體會。她建議我們寫日記、寫周記,每兩周還出一道命題作文,給我們仔細評改。我雖然沒有寫日記,但每周都記周記,命題作文總是認真地寫。我的作文每次都受到她的褒許,有時還拿到班上朗讀。也是在汝梅師的啟迪下,我想方設法找課外讀物,諸如魯迅、茅盾、巴金、冰心、徐志摩、朱自清的作品,《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西游記》、《聊齋志異》、《紅樓夢》、《茶花女》、《魯濱孫漂流記》,乃至張恨水的小說、福爾摩斯探案等,還喜讀報紙的副刊,雖然很雜,有的只是囫圇吞棗,但也大大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也領悟到一些寫作門徑。初一下學期,我曾將練筆的一組小散文給汝梅師看,她看后說可以投到報社去。在她的鼓勵下,我謅了一個“珮琳”的筆名,投給了當?shù)氐膱笊?。不想這些散文不久都陸續(xù)刊登了,報社還通知我與他們聯(lián)系并領取稿酬。當時我因為年紀小,怕報社不相信文章出自我的筆下,未敢與他們聯(lián)系。這次嘗試,更激發(fā)了我讀書寫作的熱情。
比起國文課來,汝梅師的圖畫課更引起了我濃厚的興趣。我從小就喜歡涂鴉,隨處亂畫,紙上,地上,墻上,課本的天頭地腳,都有我畫的小人、小動物和花花樹樹。小學時的繪畫課,老師只是拿出圖片教我們臨摹,或鼓勵我們發(fā)揮想象亂畫一通。沒有人指點迷津,總感到不得要領。如今有了自己喜愛的老師來指導繪畫,怎不令人心花綻放。
汝梅師的繪畫課真是教得好。第一節(jié)課,她就開宗明義地說:繪畫課為什么又稱美術課,就是要用你們的眼睛發(fā)現(xiàn)美,用你們的筆畫出美來,如何才能發(fā)現(xiàn)美畫出美,這沒有什么訣竅,就是要勤學勤練。汝梅師第一學期講鉛筆畫、水彩畫,第二學期講國畫。她根據(jù)我們的特點,從學畫的初階入手,第一步介紹各個畫種的基本知識和工具材料,第二步才教繪畫技法和注意事項。講鉛筆畫時,她先讓我們準備好硬鉛、軟鉛兩種鉛筆及繪畫紙,準備好寫生的拍紙簿和速寫夾。她由淺入深,從臨摹到寫生到速寫到創(chuàng)作,從靜態(tài)到半動態(tài)到動態(tài),讓我們掌握兩種鉛筆的不同性能和使用方法;還講了透視法和男女人體比例及結構特點,讓我們逐步掌握形體造型。她還帶我們到校園學習素描寫生,學習捕捉動態(tài)形象的速寫方法。她說鉛筆畫是學好繪畫的基礎,一定要把基本功打好。在講到水彩畫時,她也先讓我們準備好水彩筆、一盒十二色水彩顏料及調色盤,主要講了十二色水彩的用法,介紹了紅、黃、藍三原色,介紹什么是間色、復色,哪些是暖色、冷色,哪些是對比色、調和色,在色彩與色彩之間如何使用過渡色使之柔潤自然。她的講授和示范,使我們一下子就掌握了色彩的用法。一學期下來,我的繪畫興趣也由自發(fā)轉向了自覺。
第二學期,汝梅師開始講授國畫。她先介紹了國畫的分類,介紹國畫的工具和材料:筆、墨、紙、硯、顏料、調色盤、筆洗等,筆分大小狼豪(硬筆)、大小羊豪(軟筆)、兼豪;墨包括墨汁、墨碇;紙為宣紙,有生宣(供寫意畫用)、熟宣(供工筆畫用),初學者可用毛邊紙及一般紙張練筆;國畫十二色顏料分水色、石色兩種,名稱與水彩顏料有別,如紅色稱曙紅,黃色稱藤黃,藍色稱花青等。這些介紹完后,她就要求我們準備好工具和材料,正式開講國畫了。令我們意外的是,她只用了半節(jié)課的時間,對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作了簡要介紹,對工筆畫、寫意畫的特點作了一些對比,然后就將重點轉向了花鳥畫中的梅花,介紹如何以寫意手法畫水墨梅花和著色梅花。她說國畫品類繁多,她只想通過水墨梅花和著色梅花的畫法,讓大家掌握國畫的運筆、用墨、調色、造型、構圖的基本方法,這樣舉一反三,以后在畫其他類型國畫時也就有了路徑。
老師的名字叫“汝梅”,也許她對梅花情有獨鐘吧,整整一學期,她就教我們畫梅花。她依次講了梅干、梅枝、梅朵的形態(tài)結構和繪畫方法。講蒼勁如虬龍的老干時,她介紹了墨線勾勒法和一筆完成的沒骨法。講挺拔如劍戟的梅枝時,主要介紹了從粗枝到細枝到嫩枝到橫枝到斷枝留白的不同筆法,介紹了“女”“戈”“之”“丫”“S”形等造型特點。講千姿百態(tài)的梅花時,介紹了梅花全開、半開、含苞、殘落時的不同特點;梅花有單瓣(寫意畫多畫之)、復瓣(工筆畫多畫之),全開單瓣梅花為五瓣,內有七莖花芯,中莖長,六莖短,瓣底有花托;梅花開在梅枝的正、反、側、背等不同部位,也就有了不同姿態(tài)。講梅花時,她還介紹了紅梅、綠梅、粉梅的著色方法。學期快結束時,汝梅師拿出她畫的幾幅不同構圖的梅花,從主次、疏密、濃淡、虛實、層次等方面講了梅花的構圖要領,講了點苔、運染在布局中的作用。當時我們還不會題款,也沒有印章,但作為一幅畫的有機組成部分,她也作了簡單介紹。汝梅師在講解以上內容時,始終將運筆用墨貫穿其中,如何起筆、行筆、收筆,如何由側鋒轉中鋒、或由中鋒轉側鋒,如何用濃墨、淡墨、焦墨,如何掌握筆頭、筆腹、筆根的含水量,如何皴、擦、點、染等等,不一而足。汝梅師講梅花有一個特點,每次上課時,她都是將事先畫好的一兩幅梅花掛在黑板上,以此為樣本,只選取其中局部,重點講一兩個內容;有時邊講邊拿出紙筆畫出所講內容,進行現(xiàn)場示范;講完后就要求我們按照她所講的內容在課桌上反復練筆。汝梅師講梅花時,恰逢校園中幾株春梅綻放,她花了一節(jié)課時間,帶我們去校園實地觀摩,形象地介紹了梅樹的生態(tài)和形態(tài)特點,鼓勵我們仔細觀察,認真寫生。汝梅師一再強調,繪畫課主要是一門實踐課,老師講的繪畫知識、繪畫技法,只有在不斷練習中才能體認掌握,只有勤學苦練,才能畫出好的作品。正是在汝梅師的感染下,我對畫梅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一學期下來,幾乎沉迷在畫梅中。我曾多次去觀摩校園中的那幾株梅花,拿出鉛筆在小本本上畫素描稿,下午放學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筆墨紙硯,對照素描稿反復練筆,先畫在廢報紙上,畫在毛邊紙上,最后才小心翼翼地畫在裁成小幅的宣紙上。認為比較滿意的,就帶到學校找汝梅師看,她看后一邊贊許,一邊也指出很多不足之處,如枝稍虛尖,沒有回收;有的畫面太死板,是因為握筆過緊,手腕不夠靈活,頓挫轉折就沒有力度。她要我大膽地畫,不要怕犯錯誤。她還手把手地教我如何皴染,如何畫出飛白,如何藏鋒和回鋒。我開心的發(fā)現(xiàn),在汝梅師的鼓勵和指導下,一學期下來,我的畫藝真是與日俱進,提高得很快。
汝梅師不僅是我們的課業(yè)老師,還是我們的人生老師。她英挺俊俏,豪爽有男子氣,但感情豐富細密,對學生十分關愛,從不疾言厲色。作為班級監(jiān)學,她針對女孩子的特點,常在班級活動中,向我們灌輸愛的教育和勵志教育。她推薦冰心的《寄小讀者》及其散文,要我們從小就要有愛人之心。她給我們講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講秋瑾女俠的故事,講法國抗英民族英雄“圣女”貞德的故事,當講到秋瑾題寫“秋風秋雨愁煞人”詩句,在軒亭口刑場就義時,講到少女貞德被判火刑、慷慨赴死時,她都激情難抑,聲淚俱下,極大地震撼了我們幼小的心靈。她說女子的智慧和才能并不比男子差,女孩子要自尊自重,現(xiàn)在好好讀書,學好本領,將來成為有用之才。汝梅師所講的秋瑾和貞德的故事,常??M繞在我的心頭,大學工作后,我恭讀了秋瑾的詩文,更加敬佩她沖決網羅、投身革命的果毅精神。在秋瑾冥誕100周年時,我曾虔誠地繪制了一副秋瑾的畫像,參加了學校畫展,作為對一代女性楷模的紀念。
汝梅師還經常進行家訪。記得第一次家訪時,母親嚇了一跳,以為我?guī)砹艘晃荒欣蠋?。由于我國文、繪畫兩門課學的都比較好,常受到老師的青睞,汝梅師來我家的次數(shù)也要比別的同學多些。汝梅師來家訪時,總喜歡和我促膝談心,了解我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繪畫情況,她總是鼓勵我多看多寫多畫。她說你喜歡畫梅花,就應該學習梅花堅貞高潔的精神品格,女孩子要自立自強,不要做男人的花瓶。她常和我的父母說,這孩子聰明,天分高,要好好培養(yǎng)。進入中學后,我的求學之路并不平坦,父親是生意場上人,思想上重男輕女,總是說女孩子只要能看報寫字,學會打算盤,嫁個好人家就行了,不必讀那么多書。他對我喜歡繪畫更不以為然,說現(xiàn)在都有照相館了,學畫畫有什么用。所以每到開學繳學費時總是不爽,都是經過母親的勸說抗爭才能拿到學費錢。但自從汝梅師和父母交流后,以后再繳學費就順利多了。另外,汝梅師是教會大學的高材生,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她對我學習外語也十分關注。她跟我說:教會學校的學生,一定要把外語學好,才能進一步深造。你語感好,發(fā)音好,學好外語是有條件的。正是在她的鼓勵下,初中三年我打下了較好的英語基礎。
想起來,我真是個幸運兒,在我人生剛剛開始起步時,有幸遇到了張汝梅這樣好的良師,她不僅在國文教育和繪畫教育方面將我引入美的殿堂,而且在做人方面也給我指引了前行的方向,我以后的人生軌跡似乎正是遵循著汝梅師的教導走下去的。初中畢業(yè)時,恰逢蚌埠解放,真如同撥云見日,心頭的陰云一掃而空,從此我的命運不再受家庭的羈絆了。進入高中,我成為學校第一批團員,成為學生會主席,努力吸納新知,認真學習工作,但我的興趣點仍然在文學和繪畫兩個方面,為文作畫,樂此不疲。高中畢業(yè)后,我考取了南大中文系,并終身成為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一名耕耘者,行有余力,我總喜歡拿起畫筆作畫,尤其是繪寫梅花成為我的最愛。我總是全身心地投入創(chuàng)作,力求把梅花的氣韻風骨熔鑄于筆下。只是由于筆力不濟,無法將梅花的意態(tài)精神表達得至臻至美,有愧于老師的期望。
我跟汝梅師學習、交往雖然只有一年,但她對我一生的影響是深刻的。一年后,可能是她那種卓爾不群的做派不為主校者所喜吧,她悄然離開了學校,聽說去了南京,以后又去了南方。我雖經多方打聽,也未能獲得她確切的行蹤下落,令人抱憾。但我對恩師的感念之情始終如一。
又是一年一度的南京梅花節(jié)。今年3月3日,女兒開車帶我和老伴去梅花山觀賞梅花,當我站在梅花谷“梅后”旁,又油然想起了汝梅師,從心里升起了無窮的感念和絲絲惆悵。
汝梅師,您在哪里?您在哪里?您能聽到學生的呼喚嗎!
2014年3月4日
我與張寬師的畫緣
六十年前,自1950年至1952年夏,我在蚌埠三中(原崇正中學)讀高中,當時美術課是由張寬師執(zhí)教。我自幼酷愛繪畫,對美術課自然特有興趣。因此,課內課外與張寬師經常有接觸。在我的記憶中,他是一個極謙和又敬業(yè)的人,對學生耐心熱誠,循循善誘??闪钊烁袊@的是,親歷的往事,竟隨無情歲月流逝殆盡,僅留下幾個難忘的鏡頭在閃爍。如今只有擷取這些片段來表達我對老師永久的緬懷……
蚌埠解放以后,崇正中學改為蚌埠三中,張寬師和當時擔任三中學生會主席的我,同時選為蚌埠市人民代表,出席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老師利用休會間隙忙著畫人物速寫,我在一旁觀摩。他見我對繪畫很有興趣,便將人物速寫的方法講給我聽,同時也為我畫了一幅速寫。畫得很傳神,我愛不釋手地將它小心保存起來。后來我考上了大學,離開了家,竟遺失了這幅難得的畫。為此,我耿耿于懷,引為憾事。但老師速寫人物的技法要領一直啟迪我,讓我懂得對人物形象特點觀察的方法,并努力在繪畫時加以學習運用。
讀高中時,我一度對油畫產生了濃厚興趣,總想親手嘗試一下。但苦于當時既無錢買油畫筆與顏料,更無錢買畫布、畫板,只好窮想辦法,采用馬糞紙涂油漆來替代??捎推嵋矡o錢買,最后多虧一位好心的同學,她向親戚討來一些油漆送給我,才成全了我渴望作畫的心愿。當我興沖沖拿起筆,面對馬糞紙與油漆卻無從下手時,就找張寬師討教。他笑著鼓勵我大膽地畫,不用怕。要我把油漆顏色調配好,畫錯了再改,定會畫成功。就這樣,我終于煞費苦心地涂畫出了一幅西洋美女頭像。張寬師大加稱贊,把它選入全校畫展。老師的激勵,猶如春風化雨,點點入心。我對繪畫也更加酷愛了。沒料到,這幅畫得到同學的青睞,不少人向我討要,都被我一一婉拒了,這可是我的第一張油畫處女作,怎能不寶貴?。】闪钊擞魫灥氖?,這張油畫竟在畫展時不翼而飛,被人“偷”走了。據(jù)女同學提供的“情報”,可能是幾個搗蛋鬼男同學干的。我為此既傷心又無奈。幾十年后,每當拿起油畫筆,總會想起在張寬師啟蒙鼓勵下作畫的情景,不勝感慨系之。
記得張寬師的家,就在蚌埠三中校內。我從家里步行上學,就可經過老師的門口。有一次路過他家,見老師正在做活。地上擺著工具、材料,散放著各種石膏像,這些新奇的玩意兒,立即吸引了我駐足觀賞。老師看見我很高興,特意要我把一只手放進模子,他用石膏翻做成一個手的石膏模型。我才明白,原來他所制作的各式各樣石膏模型都是作為寫生教具,專供學生練習素描使用的。老師為我制手模的趣事,引起了我對各種藝術門類的興趣,在以后的歲月里,一有機會就去嘗試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成為我業(yè)余生活的最大樂趣。
1952年夏,我高中畢業(yè),面臨高考選擇專業(yè)的關口。我徘徊在美術與中文的十字路口,不知所從。此時,張寬師極力地鼓勵我報考美術。他說:“你很有繪畫天賦,千萬不要錯過時機,要進美術學院深造,將來肯定能成為有前途的畫家?!崩蠋煹倪@番話與我心有戚戚焉。我思忖自己在讀小學時就與同桌的女孩志同道合,不高興聽課時就偷偷地畫畫,幾本教科書的空白處都畫滿了美女像。讀初中時,遇到了一位既教語文又教美術的良師,她把兩門課都傳授得出神入化,把我引進了美的殿堂。她的名字叫“汝梅”,專教中國畫,特別是“梅”花。為了跟她學畫,我把所有的零花錢,有時甚至連早點錢都省下來去買毛邊紙,偶爾也“奢侈”地買一張宣紙,裁成小塊,用來練筆作畫。她常常把學生的好作文、好繪畫在課堂上展示,用以嘉獎。我的作文與繪畫總是名列前茅。進入高中,在美術上又得到張寬師的器重與指引,他對我擇專業(yè)的規(guī)勸令我終生難忘。
在當時美術這一行當是不受重視的,語文老師力主我考中文。他說:“你很有文學才能,千萬要讀大學中文系,將來才能成為有名的作家?!蔽蚁蛩髀断雽W美術,他反駁道:“當個窮畫家有什么出息!你喜愛畫畫,可以作為業(yè)余愛好嘛,不必作為終身職業(yè)。你一定要把握好人生方向,學中文,當作家,才有大前途?!甭犃诉@番話,我又思忖:是啊,我酷愛文學,初中一、二年級時就用筆名在《皖北日報》副刊上發(fā)表散文,初、高中時屢屢在全校、全市的作文比賽中獲獎,照這樣如進大學中文系深造,將來還愁當不上作家呦!讀中文專業(yè),把繪畫作為副業(yè),兩者兼顧吧。如此權衡,便改變了初衷,放棄了學美術。擇專業(yè)的拉鋸戰(zhàn)也就告一結束。記得離開三中時,我曾懷著愧疚之情向張寬師去告別。
一跨進南京大學中文系,新生入學第一課便是端正專業(yè)思想。系主任嚴肅地告訴大家:“中文系培養(yǎng)目標是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者,而不是作家?!卑ㄎ以趦鹊暮芏嘈峦瑢W的作家夢,就像五彩的肥皂泡一樣,立刻被擊得粉碎。我從中文系畢業(yè)后,免試讀了古代文學專業(yè)的副博士研究生,隨即留校任教,從助教升到教授,直到退休,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一直對繪畫情有獨鐘,念念不忘繪畫,與畫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與張寬師的啟迪引導是分不開的。
在史無前例的大災難歲月里,年過而立已有兩個女兒的我,說服了母親與先生,奮然投身南大“紅畫筆”。著一身舊軍裝,爬上高高的腳手架,畫領袖像與各種應時應景的宣傳畫,辦墻報,畫漫畫,寫畫評,還被派往大別山下城西湖軍墾農場作畫。除油畫、水墨畫外,還興味盎然地嘗試過捏泥塑、電燙畫、版畫、水印木刻、剪紙等等,花樣翻新,不一而足。算來約歷時三年多與畫為伴,好比是進了一所特殊的自修美術大學。以致校內校外很多不認識我的人,竟把我當成了美術公司來南大服務的畫工。若不是后來“復課鬧革命”,當時的我真想改行到無錫惠山泥人廠去從頭學藝。
粉碎“四人幫”后,1982年學校派我去美國內布加拉斯州立大學講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也是機緣巧合,當?shù)卣诮M織畫展,我應邀畫了兩幅水墨花鳥畫,又制作了一幅電烙人物畫參展,得到主辦方與觀眾的一致好評。也因此機緣,退休后南大海外教育學院(原留學生部)特地聘我為各國留學生開設“中國書法繪畫”課,將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傳播給海外學子。不少留學生對中國書畫既好奇又有興趣,他們的書畫作品曾多次在校內外展出,上了電視,并在比賽中獲獎。我也在多年的教學中獲得了極大收益與樂趣。繪畫已成為我最大的業(yè)余愛好,成為我生命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飲水思源,應感謝讀高中時曾受到張寬師的引導教育。
時過境遷,每逢讀到王維“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偶然作》其六)詩句,心頭總會漾起陣陣難以平息的漣漪?!拔恼鹿谑喇嫿^千古”的王維,竟把當一名“畫師”看得比“詞客”要重得多??梢姀墓诺浇?,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天平,可檢測出自己情感愛好的傾斜重量。我不禁聯(lián)想到自己,當初如果進美院當專業(yè)“畫師”,與今天的專業(yè)“教授”相比,輕重究竟會如何呢?有時冥想“前身”未能成為“畫師”,如果有來世“后身”,再爭取一試如何?
從1952年考入南大,直到1985年張寬師到南京博物院舉辦個人畫展,暌別三十三年的師生才得以重逢。我和先生滿懷盛情邀請老師和蔣向紅先生來寒舍就餐敘談,才稍稍得知老師的不幸遭遇。噩夢醒來是早晨,老師煥發(fā)藝術青春,在繪畫領域大展藍圖,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我們由衷地為他感到驕傲。老師得知我喜愛畫水墨梅花,特地贈送兩幅墨寶,一幅紅梅,一幅綠梅。我們一直珍藏至今。睹物思人,我與張寬師的畫緣正如畫中的梅花一樣,燦爛綻放,永不凋謝!
2011年1月16日
收入《硯墨醉人——張寬藝術人生》,安徽省文史研究館編,2011年7月。
心碑——憶郭影秋校長
確診癌癥之后,我常常喜歡與老伴在郭影秋校長塑像周邊徜徉,做做六字訣,練練郭林氣功。塑像的右前方小禮堂,是郭校長經常接待師生的場所,也是我和老伴五十多年前舉行簡約婚禮的地方。塑像和小禮堂正好形成一個完整的景觀。這里環(huán)境幽美,空氣清新,蒼松、綠竹、紅楓和各色花卉,映襯得塑像更加肅穆亮麗,令人起敬。我們做完活動后,習慣在塑像前的石凳上小坐一會。仰視著郭校長的塑像,許多往事又鮮活地浮現(xiàn)在眼前。
那是1957年11月中旬的一個晚上,郭校長摸黑來到中文系小樓(今賽珍珠紀念館),那晚中文系教工黨支部正在過組織生活,當時中文系研究生只有我和譚優(yōu)學兩名黨員,也歸屬教工支部一起過組織生活。支部會的主題是反省反右以來自己的認識和言行,也有一些相互間的批評。郭校長聽說樓上在開支部會,就悄悄地走上來,搬了一張凳子坐下。我們發(fā)現(xiàn)校長來了,發(fā)言停頓了一下,他笑著說:我順便走走,和你們一起過組織生活,請大家繼續(xù)發(fā)言。會議快結束時,他作了簡短的發(fā)言,大意是:這次突如其來的反右運動,大家沒有思想準備,特別是年輕黨員沒有經歷過,有一些認識上的偏差甚至錯誤是難免的,認識了改正了就是好同志。他還聯(lián)系自己,說自己在革命斗爭中也犯過錯誤,但只要有堅定的革命信念,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就能更好地前進。郭校長情真意切的話,打開了大家的心結,說得我們心里都暖暖的,久久不能平靜。而這一天距離郭校長辭去云南省省長來南京履新才一個多月。
到了這一年12月,反右剛剛結束,恰逢我系胡小石、陳中凡、汪辟疆三位名教授的七十壽辰。在郭校長的倡議下,學校黨委和行政決定為三老舉辦祝壽活動。郭校長特意于12月30日設家宴為三老祝壽,他親自斟酒敬酒,感謝三位老教授潛心治學,辛勤耕耘,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作出的貢獻。郭校長為三老祝壽的消息在校園不脛而走,傳為美談。我作為小石師的研究生,內心十分振奮。隔了一天,正逢元旦,我和老伴去看小石師,當談及祝壽會時,小石師仍十分激動,說這樣的校長有魄力,懂教育,懂得知識分子的心。
反右之后,學校的氛圍并不好,廣大師生仍心存疑慮,處在迷惘中。正是以三老祝壽為契機,郭校長帶領領導班子成員,為謀劃南大發(fā)展,向全校師生望聞問切。他頻頻登門拜訪知名教授,召開各種類型的教師座談會,傾聽對辦學的意見;他常常走進學生宿舍,坐到學生支農的田頭,站在大煉鋼鐵的小高爐旁,了解學生的心聲。他敏銳把握變幻時期大學教育規(guī)律的脈動,始終堅持學校的重中之重就是教學、科研和教師隊伍。他排除大躍進對教學秩序的干擾,鏗鏘提出:學校畢竟要以教學為主,教學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要求學生“坐下來,鉆進去,認真讀書”,要求老教授和有經驗的教師上教學第一線,把書教好,為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他提出“教學為主,突出科研”的口號,要求加強學科建設,確立尖端的、重大的科研項目,協(xié)作攻關,為國家作出貢獻。老南大人都知道,我校有名的科研碩果“五朵金花”就是在這時奠定基礎綻放開來的(南大科研的“五朵金花”為:金屬缺陷研究、分子篩研究、華南花崗巖及其成礦研究、內蒙草原綜合考察、大米草的引進與推廣)。他尊重和愛惜人才,努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以“搶救遺產”的急迫心情,主張為學有專長的老教授配備助手,“對號入座”,老中青傳幫帶,形成合力,多出成果,多出人才。這些舉措,有力地促進了教師業(yè)務水平的提高,很多年輕教師較快地成長為學術接班人和學科帶頭人?!皟蓮椧恍恰痹獎壮涕_甲先生,就是在這個時候受到學校表彰,成為教師的杰出代表。郭校長還親力親為,親自為學生授課;親自指導學生論文;利用夜晚時間,鉆研他鐘愛的南明史,寫出頗具功力的專著《李定國紀年》,為學術界所稱道。
為了辦好學校,郭校長殫精竭慮,宵衣旰食。他不為三年自然災害所困擾,號召全校每個共產黨員和各個黨支部都要發(fā)揚礦坑的“坑木”精神,頂住壓力,克服困難,為黨和國家分憂。這一時期的他體弱水腫,長期失眠,但他仍神采奕奕地活躍在校園各個角落,身體力行關心群眾的疾苦。他親自去學校食堂幫廚,要求食堂員工盡最大可能做好飯菜,保證師生的健康。我系師生在江寧湖熟勞動,他來看望大家,當聽到一位同學患了急性腸炎腹瀉不止時,立即要這位同學乘他的小車回校醫(yī)治。一天夜里,他的夫人突然生病,他不愿影響校車司機休息,就自己背扶著夫人去醫(yī)院就診。從他住的漢口路71號小樓(今愛德基金會)到鼓樓醫(yī)院急診室,路雖不算遠,但護送時步履的艱辛可想而知。他嚴于律己,與學校師生同甘共苦。學校配送給他的副食品,他拒絕收受,要求送給身體不好的同志。國家發(fā)給他的副食品優(yōu)惠券,他也一概不用,調離南大時,工人在他的桌子抽屜里還發(fā)現(xiàn)一大沓優(yōu)惠券。他的這些好品德好作風,贏得了全校師生員工的好口碑。
回顧郭校長主校的六七年,可以說是南大的黃金期。他營造了誠樸厚重敢為天下先的好校風。整個學校生機勃勃,活力四射,校園里弦歌陣陣,學生刻苦攻讀,教師挑燈夜戰(zhàn),物質生活雖然匱乏,但精神生活充實,心胸和暢,全校師生員工凝心聚氣,都在為振興南大盡責盡力。好的努力自然結出好的果實,1960年6月,全國文教群英會上,南大榮膺全國高校先進單位。同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增補南大為全國直屬重點高校之一。南大從此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躋身于全國名校的前列。
郭校長英俊挺拔,走起路來,如玉樹臨風,氣度不凡。他總是陽光拂面,充滿自信。雖是戎馬倥傯幾十年的老戰(zhàn)士,但身體里仍然氤氳著芬芳的書卷氣。這是一個具有堅定信念和豐富精神世界的人。正是這種人格魅力和親和力,征服了南大人。幾十年來,他在南大的業(yè)績和風范,始終為南大人所銘記、感念。
青松翠竹長隨影
一代學人永憶秋
2009年8月19日,我在郭校長塑像前漫步流連時,即景生情,口占了這副嵌字聯(lián),現(xiàn)記下,作為奉獻給郭校長的心香一瓣。
2013年5月20日校慶111周年
刊《南京大學報》2014年5月30日(總1128期),又刊于《南大校友通訊》2014年秋季版(總第64期)
獨向深山深處行
——憶胡小石師
恩師胡小石先生是學術界的一代宗師,學問淵博,兼為文字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他于古文字、聲韻、訓詁、群經、史籍、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書畫之學,以至辭賦、詩歌、詞曲、小說、戲劇,無所不通,尤以古文字學、書學、楚辭、杜詩、文學史最為精到。面對這片學術海洋,我無法全面記述,只能從親身經歷中擷取幾樁印象最深的,宛如大海中的幾朵浪花,奉獻給大家。
我是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的。回想起來真夠幸運,當時給我們開蒙授課的,多是全國知名教授,如中文系胡小石、陳中凡、方光燾、羅根澤、陳瘦竹,歷史系王繩祖、蔣孟引,外文系范存忠、商承祖、陳嘉,還有南京師院的唐圭璋、孫望等等。其中,最令我終生難忘的就是小石師,是他,以古典詩歌精深微妙的無比魅力震撼了我,啟迪了我這個懵懵懂懂的學子,對古典詩歌產生了濃厚興趣。1956年大學畢業(yè)后,我有幸成為老師門下的一名副博士研究生,在他的親切教誨下走上古典詩歌的教學與研究之路。
一、獨會靈均九死心的“楚辭專論”
大學三年級時,小石師為我們開設了一門選修課——“楚辭專論”,我任課代表,常有機會與他接觸,向他討教。我當時懷著敬重、好奇、渴求的心情認真聆聽每一堂課。
為時一年中小石師結合史學、經學、文學三方面講授楚辭,其中對《離騷》講解尤詳,幾乎花去大半時間。他以史學家的卓識、經學家的謹嚴、文學家的別具會心,給我們生動刻畫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心路歷程。聆聽他的點撥,猶如醍醐灌頂,領悟到很多從未知曉的道理與方法。老師講《招魂》,不僅根據(jù)《史記》屈原傳贊來糾正王逸以來認為是宋玉所作的錯誤看法,斷定為屈原所作,并從考古學角度列舉楚墓的大墓群新出土的精美絕倫文物加以印證,由此推知詩中所寫楚國貴族生活確有現(xiàn)實依據(jù),并非虛飾夸張,不是過之而是不及。詩中所描繪的魂歸來后在生活上所享受的那種豪華侈靡、鋪張排比程度在人世間最高,只有像大領主身份的楚王才有資格享用,而像屈原這樣身份是擔承不起的。因此老師認為《招魂》主旨是屈原招楚懷王之魂,非楚國之魂,亦非自招。
老師對“九歌”的研究,自出手眼,獨創(chuàng)新說。他否定胡適、陸侃如等主張“九歌”為屈原以前民間歌曲的說法,也否定“九歌”為楚人祀神之詩的說法。他認為“九歌”中的大部分詩篇是屈原個人的抒情詩,寫的是人神戀愛,寫人追求神或神追求人。如《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東君》、《山鬼》、《河伯》、《大司命》、《少司命》都是寫追求愛情遭致失敗的悲劇,這與《離騷》寫追求神女不成的愛情悲劇是一樣的。其實老師早在1921年于北京女子高等師范講楚辭時,即用人神戀愛的新說來解釋楚辭中的愛情描寫,他在七十多年前就把楚辭的研究工作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此功實不可沒。
小石師對名物訓詁極為重視,他說讀楚辭必須懂得其中香草美人的比興象征含義,所謂“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他運用清代乾嘉學者的研究方法,結合自己早年學習生物學的深博學養(yǎng),重調查,講實證,對詩中很多名物訓詁作出新的闡釋。為便于我們認知,往往隨手畫在黑板上,準確,形象,使人一目了然。例如講到車制,他便畫了多幅古代車形圖,正面、側面、俯視、局部的都有。講到宮室制度,他便依據(jù)《儀禮》推測畫出墻院、門、庭、堂室的圖形,并將古代房屋結構一一剖示。明乎此,我們對《國殤》中敵我雙方兵車激戰(zhàn)的場面,《離騷》中駕飛龍遠逝,《東皇太乙》的祭祀,《湘夫人》的“筑室兮水中”都有了形象化的感知與理解。
為使我們清晰了解屈原的遭際,老師特在黑板上繪出屈原的流放圖。下課后,他把此圖原稿給了我。我一直夾在楚辭書里,保存至今。這是一張練習本大小的白紙,上面用黑鉛筆畫了洞庭湖和周圍的水系,寫上地名,再以紅鉛筆畫出三次流放與東行的路線,最后以藍黑鋼筆標上醒目的“一放”、“再放”、“三放”、“東行”的字樣。如今悠悠歲月已把白紙浸染成黃色,周邊因變脆而破損。但留在紙上的那些暢美線條與遒勁文字,一點一畫都富有生命活力,歷歷照見出小石師對教育事業(yè)殫精竭慮、一絲不茍的寶貴精神。
小石師更以詩人的慧眼會心對楚辭的詩美絕勝之處往復詠嘆,心馳神往。記得他講授《湘夫人》吟誦到“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時,竟忘情地贊嘆:“啊,這兩句太好了,好得無法形容。”從老師的贊嘆聲中,我們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文學最忌抽象的表現(xiàn),貴乎用一種形象的語言。與其空說春景明媚,不如說“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與其空說秋容慘澹,不如說“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他激情難抑,一連串背誦了很多由此詩句變化出的名篇佳句,如謝莊《月賦》的“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柳惲《衣詩》,以及一些唐詩、宋詞等精彩篇章,將我們引入勝境。
“楚辭專題”課為我們打開了一座由楚辭所營造成的輝煌無比的藝術殿堂,我們這些年輕學子無不為之驚詫,折服,久久留連忘返……小石師在給予我們強烈藝術感染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往我們年輕的心靈中注入一種為堅持理想、獻身祖國“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屈原人格精神力量。這一點,直到我在以后幾十年的人生風雨征途上,才逐漸領悟到老師的苦心孤詣。銘記老師的教誨,我始終對《離騷》情有獨鐘,不僅熟讀,背誦,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一次次費時費力地向大學生講授全篇,要求他們明其幽奧,取其神髓。冥冥之中仿佛是出于一種對老師的緬懷與報答。
“誰會靈均九死心?”(《十七夜樓對月》)小石師在他的詩中如此感喟、發(fā)問?!罢l”?首先是他自己。他不僅對“靈均九死心”的內在藝術世界剖析得獨到、透辟,給人以深刻的藝術啟迪,他更以自己剛正不阿、光明磊落的一生,印證了他是一個真正理解屈原,并將其人格精神付諸實踐的人。
二、最后一次講座——專精獨擅的“杜詩學”
除屈原以外,小石師最喜愛與崇敬的詩人就是杜甫。試看他在抗戰(zhàn)時期寫的詩歌,那激蕩在其中的哀民生之多艱、感時傷世、憤亂疾邪的思想感情,無不深受屈原與杜甫的影響。
小石師稱贊杜甫是一位“詩國革命家”,作詩總是以求新為貴,他學習許多的古人,但同時又推翻他們。因為在杜甫看來,從來沒有一家不好,同時又沒有一家盡好。老師概括杜詩特點有三。一是用字上極重鍛煉工夫,特別是注重動詞的創(chuàng)造運用。二是內容上大大開拓了詩歌領域。杜以詩描寫時事,為詩之歷史化;以詩發(fā)抒議論,為詩之散文化。杜詩不愧為“詩史”稱號。至于老杜沖決舊藩籬,化賦為詩,文化挹注轉換,局度弘大,在詩史上獨辟一途,是前所沒有的。三是聲調上變化創(chuàng)新,用一調即變一調,力避前人走過的老路。
早在1921年,小石師就給北京女子高等師范的學生講授杜詩。他的當時學生、今上海華東師大教授程俊英回憶說:“胡老師最喜歡杜甫,談起他的經歷及詩作,感情充沛,眉飛色舞。下課后,馮淑蘭(沅君)笑著說:‘胡老師可能受元稹‘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一語的影響吧?!尹c點頭?!?/p>
事實的確像程、馮二位教授所說,小石師對杜甫的摯愛是深厚而綿長的。距1921年整整四十年之后,在老師離開人世的前一年,也就是1961年五月,在南京大學紀念校慶舉辦的講座中,他以七十三歲高齡的抱病之身,走上講臺,滿懷激情地把自己最喜愛的詩人杜甫及其詩作精華《北征》與《羌村三首》介紹給廣大師生。老師一生南北主講席者達到五十三年之久,這次是他生前所作的最后一次講座,是他留給我們的最后一筆精神財富,彌足珍貴。講座的聽眾很多,除中文系師生外,還有外系師生,整個大教室內座無虛席。當時南大校長郭影秋、副校長范存忠、南京師院名教授段熙仲等,都專誠來聽課,就坐在我的前一排,我見他們一直興味盎然,專注聆聽。
小石師首先結合詩作的時代與區(qū)域,在黑板上畫出地圖,勾勒出杜甫由長安→奉先→白水→鄜州→長安→鳳翔→鄜州的行蹤,然后把《北征》與《羌村》作了比較,說:這兩首詩寫作時間緊相連接,《北征》稍后,要互相參看。在杜詩中,《北征》最長,《羌村》較短。從劇本說,《北征》是連臺本戲,《羌村》是折子戲。從演員說,前者是長靠戲,有套數(shù);后者是短打戲,折子。以詩而言,長詩波瀾起伏,有張有弛,結構上未必段段精彩,而是有些精彩處,也有可以唬得過去的地方。而短詩則是集中、精練、吸攝人心,精彩處可使人易于感到,表現(xiàn)出來。《羌村三首》每首各從不同的角度著筆,每首都很精彩。
小石師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豐富的材料逐字逐句分析了二詩的思想與藝術成就。他講《北征》時,自謙是對這首大詩作一點“小箋”,一是小考證,小的修飾技術,具有特色者;二是杜為什么作此詩,主旨何在,提出己見。他以走路為喻,生動地說明唐代文學的發(fā)展趨勢。初唐文學是走在長門閭巷;盛唐文學是乘著高車駟馬在康莊大道上奔行,旁若無人,壯闊無前(如李、杜二公);中唐文學有的是在園亭中休息(大歷十才子),有的是爬山,走險峻羊腸小道(韓、孟、賈),有的是在大平原上兜圈子(元和諸公);晚唐文學是離開陸地走水路,舍車而乘舟了(小令、詞應運而生)。
《北征》為杜詩中大篇之一,結合時事,加入議論,將詩與散文融合為一;波瀾壯闊,前所未見,且影響深遠,為后來古文運動家以“筆”代“文”者開其先聲。《北征》結構出于賦,既兼有眾長又獨抒己見,可謂古為今用。在風格上不近于國風而近于小雅。含有小雅的怨悱,但表現(xiàn)得隱微,難以看出,因為作者受到“溫柔敦厚”詩教的影響。
對詩中的警策處,老師一一點評闡發(fā)。例如“旌旗晚明滅”不言日,只描寫旌旗,而斜暉與晚風都依稀可見?!拔移酮q木末”,人非猿猱,怎能行于樹杪?原來詩人寫景,往往只取片時的感覺印象,不加任何說明,此是一種手法,乍看似無理,而奇句卻由此而生。詩要通,又要不通,要不通之通。詩的好處就在于此,如果全寫通,就索然無味了?!疤靺羌白哮P,顛倒在短褐”,天吳短褐,正以兩者不倫而相聚為奇。如《水滸傳》:“拳頭腳尖一齊下,打得大王叫救人?!币源笸踔艟?,其妙也在不倫。古人多有這種手法。詩中“瘦妻”,本是前年“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詩中人。今寫其瘦,正見安祿山亂事之慘酷,反映直至婦女顏面上。人生一枝一葉,無不與時代社會息息相關,等等。
篇末“凄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二句,自宋以來注家皆未注意,也未得其解。老師據(jù)史料進行分析,精辟指出:此為一篇主旨所在。原來杜甫早于靈武擅立、成都內禪之日,已預見玄、肅將來父子關系必至惡化,因此不待南苑草深,秋梧葉落,便開始感嘆上皇暮境有悲涼之感。詩用意深微曲折。
老師又舉杜甫《奉先詠懷》與《寫懷》二詩作比較,見出中晚歲思想的極大質變。杜歷事既久,閱事轉深,有鑒于玄、肅宮廷骨肉政爭之酷烈,悟出禮為忠信之薄,孝慈生于六親之不和。因此舉出平日所受諸儒家之信條,及認為所以維系封建統(tǒng)治之綱常名教,全部付之粉碎虛空。此對杜甫思想內涵剖析得切中肯綮。
小石師對《羌村》也作了精彩評析。他說《羌村三首》小詩所寫情景,多可補《北征》中所未及道者,篇幅雖小,而天寶末年之大亂,人民所受之痛苦,皆反映于字句中,并非僅為詩人自己的發(fā)憤抒懷。
前輩詩人在技術上有一控制世間萬象的武器,就是動詞。動詞的選擇與烹煉,須求其生動,深刻,新穎而又經濟,可謂煞費苦心。如詩中“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的“怪”用得好,因兵荒馬亂,妻子以為丈夫已死了,疑怪丈夫還活著,故用“怪”字。如用“喜”字反而膚淺了。“定”一作“走”,后者不通,因為夫妻之情,不會見丈夫“怪”而“走”開的,必然是用“定”字。
小石師就詩中“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二句引發(fā)開來說,看來這像是大白話,字面上什么也沒有,清湯白水,其實它是極經濟的,煉而又煉的。正如我們搞基建,打地基很花錢,大家看不到,看到的則是地面上的東西。講到“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郗”時,他贊嘆說:這二句好得很。一是表明哭聲來得突然,來不及由門而入。二是門久不開,雀兒滿門,不便行走。三是唐代墻頭很短,鄰舍多團集,故言滿。但言“滿墻頭”,不更詳說,以急迫之筆寫出,與當時情景正相應。就在我們看不出有詩的地方,他卻能探其微妙,開掘出深長濃郁的詩味來,這正是小石師詩學的專精獨擅之處。
結合《羌村》所寫的“酒”,小石師從科學史上將我國酒的歷史變化作了生動的考證與論述。原來酒有兩種,一是淡酒,一是燒酒。元代以前,中國只有淡酒,叫做“醴酒”,等于今天的酒釀。它又分清、濁,濾去滓的謂“清”,有滓的謂“濁”。這類酒可以多飲,因此“千盅”、“百觚”、“斗酒”的記載屢見不鮮。燒酒最初發(fā)源于阿拉伯,由蒙古人傳入中國內地,從元代開始,中國內地人才飲用燒酒。此酒是“蒸熬取露”,用蒸餾法制成,味甘辣,不能像淡酒那樣多飲。
小石師說讀詩需要細心觀察、比較,了解作者的習慣、性格,以推知其為人。他舉例說,杜甫對待動物的感情不一樣,厭惡雞、蟲,喜愛鷹、馬。鷹和馬是神駿的動物,由此可知杜甫是“神駿者”而非“酸丁”。他談到唐宋人有一不同處,即宋人喜老,并以此命名,如商老、渭老、鉉翁、了翁之類,其名少時即如此,由此可見宋朝的不振。唐人喜歡年輕,反映出國力的強大。老師說他一向喜歡唐人,不喜歡宋人。
小石師對杜詩含英咀華,深得其中三昧,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他講起課來,縱橫開闔,觸類旁通,既放得開又收得攏,既有文學家的激情想象,又有科學家的冷靜嚴謹。他不論談什么問題,哪怕是一個看來枯燥的考據(jù),都能引人入勝。那次講座真是滿堂生輝。他自始至終抓住聽眾的心,與之交流,共鳴,與之一道去感受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脈搏跳動。
那天發(fā)生的一樁趣事至今猶在眼前。
小石師是海內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講究用筆、結體、布白,有血有肉有感情,一點一畫都具有破空殺紙的強勁彈力。大家對他的書法非常珍愛,一邊聽一邊欣賞。當板書需要更換時,有位同學上前幫忙去擦黑板——突然,聽眾中響起一片“不”的反對聲,一時間那位同學手持板擦不知所措,后來還是忍痛擦去了一小片。小石師見此情景,不禁啞然失笑。
小石師講畢,領受這次難得的高層次藝術洗禮的聽眾,仍然端坐未動,一個個沉浸在詩美的回味之中。這時,郭校長走到臺前,作了簡短發(fā)言。他說胡老的詩學造詣如此精深,就在于他書讀得多,學問做得好,知識淵博,生活體驗豐富深刻。他要求在座師生都要向胡老學習,努力攀登科學知識的高峰。
講座結束之后,我特地寫了一篇專題報道,題為《胡小石談欣賞古詩》,刊載在《光明日報》上。
三、學子的好導師 藝人的好知音
小石師是一位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好導師。他為我們研究生親自講授多門課程,都是他多年研究的心血成果。其中有《說文部首》,他不同于一般學者簡單地將《說文》看成是一部字書,而是強調文字、聲音的統(tǒng)一。他強調《說文》是一部聲書,講課時始終貫穿“以聲求義”這一原則。講《甲骨文例》課,他以客觀的態(tài)度,從許多例句的分析排比和詞匯在句中的地位,來說明詞匯的性質,對甲骨文字的詮釋多所發(fā)現(xiàn)?!都坠俏睦吩缬?924年寫成,在甲骨文語法的研究上,有先導之功。這一科學的研究方法,有力地糾正了當時一些人以武斷想象來解釋甲骨文的錯誤。此外還給我們講過《考工記》中的專題以及“楚辭”等課。記得有次在講《湘君》、《湘夫人》時,老師順帶說了這么一句:從二詩內容的分析比較看來,也不排除有可能是寫同性戀的。當時,我聽了這話,大為震驚不安。小石師雖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但思想活躍,性格開朗,接受新事物快,各種各樣的新書都讀得很多。他這一看法顯然是受到西方文化人類學著作的啟發(fā)。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他的這種說法是極其大膽又冒風險的,若張揚出去,弄不好就會被扣上“資產階級腐朽觀點”大帽子的。
小石師從沒有門戶之見,總是鼓勵我們“轉益多師”。他特地請來南京圖書館研究員陳方?。ㄏ店惾⑾壬谄咦樱槲覀冎v《目錄學》課,陳先生是近代有名的詩人、才子,學識淵博,對晚清文壇的掌故逸事了如指掌。他的課堂上,我們獲得很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活的文史知識。為了給我們打好扎實的史學基礎,老師專程派我們去上海華東師大歷史系跟束世澂教授進修古代史,為時兩個月。
老師一貫誨人不倦,平時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關懷。學生遇有問題向他討教時,他總是非常高興,喜歡用明快、生動的語言來撥開迷障,讓你豁然開朗,每次都會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記得有一次,我問他有關古詩的格律問題,他解答完后,又補充告訴我“格”與“律”的不同。他幽默地說:“格可變,律不可動。就好比每人臉上都有兩眼一鼻一口,這是不變的律。但每人的眼口鼻都有長短、高低、大小之分,這是可變的格?!甭犃诉@一妙喻,我頓時感到昭昭然,至今仍牢記不忘。還有一次,我問他關于漢賦的問題,其中我談到漢賦字匯難認,有點可怕。他聽后笑著說:“別怕,別怕。漢賦字匯像惡花臉一樣,看起來可怕,其實是紙老虎,你可以用同聲來推求,這樣就能解釋開了。”聽他說這話,我想起老師在教我們楚辭及其他課時,常常運用清代樸學家“聲有不通以義求之,義有不通以聲求之”的方法來解決書中的疑難問題,便照搬這個方法去試讀漢賦,果然字匯就不那么可怕了。
我們做他的研究生特別值得慶幸的是,小石師給我們傳授知識是沒有“課堂”界限的。一遇有機會,他就興致勃勃地帶我們去接觸外面的精彩世界。方式多樣,不拘一格,或是看戲曲演出,或是去踏訪古跡(秦淮河一帶歷史蹤跡、六朝石刻等),或是邀我們去城南城北一些老字號的菜館,一邊品嘗傳統(tǒng)佳肴,一邊談今論古……就這樣,使我們在賞玩活動中得到點撥,不斷地開拓了知識領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藝術素養(yǎng)。小石師對我們的這種親切關懷與培養(yǎng),當時曾引起我們專業(yè)以外的研究生們羨慕不已。
小石師一生酷愛昆曲。當時中央正積極貫徹民族戲曲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1956年在北京滿城爭說昆曲《十五貫》,因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記得老師對此非常興奮,特地帶我們去看昆曲《游園驚夢》,對省蘇昆劇團新秀張繼青的技藝、唱腔極為贊賞,并為我們細加評說。他曾多次向我們述說昆曲界的悲慘往事:抗戰(zhàn)前蘇昆劇班來寧演出,賣座有時不到一成。他每場必往,并與黃侃先生合買數(shù)十張戲票,邀學生一道去看。然杯水車薪,無濟于事,劇班演畢,幾乎無錢買車票回蘇州??箲?zhàn)期間,劇班更加潦倒,傳字輩藝人有的甚至因凍餓而死于街頭。……老師說到當前,臉上煥發(fā)出光彩;如今南昆北昆都重新獲得生命。南昆傳字輩藝人都歸回本行,登場演出,并培育后進,世字輩與繼字輩的優(yōu)秀者接踵而起。老師為此特別欣喜,逢人便稱道。南昆藝人很敬愛小石師,稱他是昆劇的“保護人”。
在老師的熏陶下,我對昆曲也產生了興趣,當文史館鄔鎧老曲師來校開設昆曲課時,我每課必到,學會了一些昆劇名著的唱段,懂得了一些昆曲的音律與劇種特點,欣賞水平也得以提高。
除昆曲外,小石師對其他劇種與演員,也積極扶植,熱情關懷,常常帶我們去觀摩。他曾帶我們聽蘇州評彈,對當時的評彈新秀楊乃珍贊不絕口,提攜有加。漢劇名角陳伯華來寧演出《宇宙鋒》,他邀我們前去觀看,使我們大開眼界。觀后,老師寫詩贊之:“宛轉歌喉一串新,漢濱如見弄珠人。乍逢趙女來秦殿,何減梅家有洛神。面凄涼傳古恨,批鱗慷慨奮微身。繁燈急管移情地,莫向遺編問假真?!睂ⅰ摆w女”(陳伯華)、“梅家”(梅蘭芳)相提并論,足見他對陳伯華才藝的傾倒之情。京劇著名武生張桂軒,年八十六猶登臺飾演趙云斬五將。張老尤擅演《翠屏山》中之拼命三郎石秀,持重數(shù)十斤的真鋼刀登臺,運轉如飛,令人驚嘆。老師對其甚為欽佩,我們也隨之欣賞了這位老前輩的精彩表演。老師寫兩首《贈張桂軒》詩,其中一首曰:
薄海同歡春色回,孤花憔悴也重開。
翠屏千尺松林路,燈影刀光見汝來。
四十年后的今天,展讀此詩,張老飾演石秀的英武雄姿猶宛然在目,小石師詩筆點睛的超軼才情,更令人拍案叫絕。
這里,我特別要提一下小石師與藝人董娘之間的珍貴友誼。據(jù)老師的高足、原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燏憶述,董娘(蓮枝)抗戰(zhàn)前在南京唱梨花大鼓,聲音高絕,尤善“聞鈴”、“悲秋”諸曲,師篤好之,每登場必往。曾賦絕句曰:
四座無聲弦語微,酒痕護夢駐春衣;
年年花落聽歌夜,雨歇燈殘不忍歸。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董流徙于武漢、重慶,仍以演藝為生,師于顛沛流離之中,亦時往聽之,曾賦五絕曰:
聽汝秦淮碧,聽汝漢水秋,
聽汝巴峽雨,四座皆白頭。
又曾與友朋在重慶同聽董歌,賦三絕句曰:
巴蜀誰言是比鄰,江樓邂逅乍眉伸;
君看急鼓凄弦里,盡是亡家破國人。
水閣秦淮燈萬里,董娘秋老唱《聞鈴》;
郎當此日同為客,夜雨千山忍淚聽。
望江峽里悲江令,念孔橋西遇柳生;
桑海徵歌莫辭遠,曲中猶有太平聲。
師于藝人,愛之重之,視若門生、友朋,與當時之徵歌品色者截然不同,故董亦視師如前輩。1939年,師居重慶,慈母去世,師扶櫬葬于重慶南岸。董所居距葬地不遠,時盛暑,知師將過,與其夫陳君于路旁張蓋設茶水以待。師甚感之,云:飲此一杯水,勝于富家珍饈百味萬倍也。
我從小石師現(xiàn)存的詩作中檢尋,他為董娘所賦之詩有八首之多,首首精彩動人,皆是由肺腑中流瀉出的真情心語,飽含著對董娘才藝的愛重、對祖國民族興亡命運的深深憂慮。除上述五首外,現(xiàn)將另三首也一并抄錄如下:
解唱《霖鈴》是董娘,流人一聽鬢如霜。無端今夕沙頭月,又逐歌聲入夜郎。(《聞董蓮枝赴金城江》)
弦急燈殘夢影微,《淋鈴》聽罷淚沾衣。天涯猶是秦淮月,留照歌人緩緩歸。(《四月十六夜,昆明遇董娘,為吾唱〈聞鈴〉也》)
直到小石師晚年,一次偶過秦淮舊樓,觸景傷懷,又寫下最后一首憶董詩:
小鼓雙鏵夙定場,烽煙飄泊向蠻荒?!读茆彙芬磺c堪斷,何處天涯問董娘?
“何處天涯問董娘?”這一絕唱永遠給后人留下了不盡的懷想與惆悵。董娘不過是舊社會一名地位低賤的藝人,而身為名教授名學者的小石師對其藝技、人品如此珍愛、尊重,與她結為莫逆之交,幾十年來不斷為她賦詩,僅此一端,已足可揭示小石師人格的高尚,感情的率真。
四、吾生譬行文 安問淡與絢
小石師曾在《即事次韻》一詩中寫道:“吾生譬行文,安問淡與絢?”言為心聲,詩如其人。他一生淡泊名利,為人正直峻潔。在新中國成立前目睹外患日深,生民涂炭,對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深為痛恨,曾公開拒任中央大學校長,并與學生一道游行請愿,險遭不測。新中國成立后日月重光,老師備受黨和政府的敬重,在政治、文教各領域都擔當重任。他老而彌堅,志在千里,誓以其畢生貢獻給祖國人民。綜觀老師的一生,不正像是一篇寫得既平淡又絢爛、自然而瑰偉的好文章嗎。
小石師一生在學術上有自己的執(zhí)著追求,用他的話說是“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來,而能發(fā)展古人;后不同于來者,向來者去,而能啟迪來者?!边@話可以概括他一生治學作文的宗旨。作為一代宗師的小石師,其畢生治學的最大特點即在于獨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決不俯仰隨人,亦步亦趨。正像他在《中國文學史講稿》中所說:“凡是真正特立杰出之人物,決不屑走人家已走過之舊路?!币舱袼谝皇最}為《岳麓山中》詩中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