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炸裂情感的天空:《邶風·柏舟》

詩經(jīng)(2):情到深處是中庸 作者:曲黎敏 著


叁 剛?cè)岵骸囤L》

周滅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于今河南省湯陰縣城邶城村,號邶國?!囤L》,即邶國的詩歌。后武庚叛亂,其國淪為衛(wèi)國的下屬。

唐人孔穎達說:凡民涵五常之性,而其剛?cè)峋徏保曇舨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即由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習尚叫“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即由社會環(huán)境不同而形成的習尚叫“俗”。

邶國、衛(wèi)國、鄭國等居于中原,水土豐厚,地產(chǎn)豐富,故其“風”緩、柔、細膩,其“俗”歡、多欲、多情?!囤L》共19首詩,其中《邶風·柏舟》《邶風·綠衣》《邶風·燕燕》《邶風·日月》《邶風·終風》相傳皆為衛(wèi)莊姜所作,衛(wèi)莊姜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創(chuàng)作頗豐的女詩人。

邶國、鄘國、衛(wèi)國,三國毗鄰。周成王封康叔于衛(wèi),也就是殷商的故都朝歌,邶國在朝歌北,鄘國在朝歌東,所以,邶、鄘、衛(wèi)三國之詩,皆衛(wèi)詩也。這就是衛(wèi)莊姜雖為衛(wèi)國的王后,其詩卻出現(xiàn)在《邶風》中的原因。

《邶風》之詩風:剛烈中不失溫婉。

炸裂情感的天空:《邶風·柏舟》

《邶風·柏舟》是《詩經(jīng)》里寫得最有性格的一首詩,讀此篇前建議先看后面的《衛(wèi)風·碩人》,只有了解了大美人衛(wèi)莊姜的高貴和心性后,才能更好地理解這一篇。衛(wèi)莊姜的才氣和詩人的風度在此篇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也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篇詩作,孔子更把此篇列為《周南》《召南》之后的魁首,確實當之無愧。

這首詩的意義有三點:第一,據(jù)傳這首詩是大美女衛(wèi)莊姜所作,寫對自己婚姻不幸的憤怒。第二,孔子將此篇為“變風”之始,即各諸侯國風的第一篇,可見孔子對這篇的喜愛。相比《詩經(jīng)》首篇《周南·關(guān)雎》的溫柔敦厚,此篇剛烈犀利,但二者都有大氣之風,都可圈可點,所以都上了“頭牌”,讀之令人贊嘆!第三,《詩經(jīng)》中有大量的怨婦詩,但這一篇是王后所寫,所以她沒有普通婦女的碎碎屑屑,沒有對自己辛苦的抱怨,也沒有對男人忘恩負義的指責,她只是覺得自己糟糕的生活像衣服上洗不掉的污點,玷污了自己,她恨得夜夜難眠、捶胸頓足……在所有的怨婦詩里,女人們都想討回自己的生活,而衛(wèi)莊姜不是,她如同一個充滿詩意的女王,渴望飛翔,渴望逃離這是非之地。

開篇是這樣的: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微我無酒,以敖以游。

這首詩的情緒非常強烈,開篇的“汎彼柏舟,亦汎其流”寫出了衛(wèi)莊姜內(nèi)心的無助和迷惘?!鞍刂邸边@個意象非常棒,柏木之舟堅實細密,衛(wèi)莊姜以此比喻自己雖風華絕代、才華出眾,但卻是漂蕩水中的一只空船和孤舟(子宮也是嬰兒的舟船啊,但莊姜卻無法生出一男半女),她感到孤獨、悲傷,因為自己無法生育子女,丈夫也不愛她,“耿耿不寐”的“耿耿”,指眼睛大睜著睡不著;“如有隱憂”指自己的悲憤難以啟齒。別的女人可以碎碎念,王后總不能到處訴苦吧?!拔⑽覠o酒,以敖以游”意思是:不是我沒有美酒啊,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因為無處可以遨游!這句寫出了莊姜性情的闊拓和豪放。女詩人大概都喜歡喝酒吧,唯有在微醺中,莊姜、李清照等才女,才能打開胸襟,一展才華。放到今天,莊姜也算是女人中的極品了。《衛(wèi)風·碩人》篇里的美貌,《邶風·終風》篇里的溫婉,《邶風·柏舟》篇里的豪放,既美,又才氣了得,真是難得??!

我們看第二章: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

薄言往愬(sù),逢彼之怒。

鑒,指鏡子;茹,是容納之意。第一句翻譯過來就是:我的心不是鏡子,不是什么臟東西都可以容納!北方女孩的倔強與剛烈表露無遺?!耙嘤行值?,不可以據(jù)”說的是:雖然我有兄弟,但也指望不上。“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意思是:若向兄弟們訴苦,也只會讓他們憤怒。在婚姻生活中,還真不能動不動就把自己的父母兄弟招呼來,誰不疼自家的女兒和姊妹?一旦他們過來,就會因情緒化而大鬧,普通人家鬧一鬧都傷親家的感情,王室之間一鬧,還不得兩國開戰(zhàn)?

第三章繼續(xù)寫這女子的剛烈:

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xùn)也。

“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說的是:我的心不是石頭,不允許你隨便擺弄!“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說的是: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允許你隨便亂卷!“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是說:我是一個有威嚴的人,不許你算計和玩弄!“我心匪鑒,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三句像三個小鋼炮,炸裂了情感的天空。由于情感受挫,她問天問地,顯然這女子與后面要講的《衛(wèi)風·氓》和《邶風·谷風》里的棄婦不同,她不磨叨,不訴苦,只是嚴厲地斥責,為生命的困頓感到憤怒!

下一章,她又變得悲傷起來:

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憂心悄悄,慍于群小”是說:雖然莊姜出身高貴,但她丈夫衛(wèi)莊公專寵其他女子,對她不理不睬,作為女人,她也不能免俗,悲傷生氣是免不了的,更何況她“美而無子”,國人甚“閔之”。生不出孩子這事,確實是她的心病,所以“憂心悄悄”。那些為莊公生出孩子的女人就算不敢對她指手畫腳,她也會覺得在她們面前無顏,所以她說“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遭遇悲憫已經(jīng)很多了,還被群小暗中侮辱,這對高傲的她來說,是多么讓人憤怒的事兒??!在深夜里靜思這一切的時候,她常常痛恨得拍打胸口。她出身高貴,自然自尊心比別人高出不少,可偏偏有兩件事左右不了:一是得不到丈夫的愛,二是無法生育。

而莊公的寵妾生的公子州吁又被莊公縱容,莊姜十分厭惡這位公子,最后她只好收養(yǎng)莊公之妾戴氏之子完為自己的養(yǎng)子。莊公死后,莊姜的養(yǎng)子完即位,可萬萬沒想到的是,惡公子州吁又殺了她的養(yǎng)子,她能不悲憤嗎?

最后一章是這樣的: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這句就相當于喊老天了:日啊月啊,為什么這么幽暗?“心之憂矣,如匪浣衣”——心中的憂傷啊,就像洗不干凈的衣服;“靜言思之,不能奮飛”——深夜靜思啊,人生如此痛苦,就如同飛不出的牢籠!

這首詩確實很棒,雖說這首詩高出《詩經(jīng)》中的其他棄婦詩很多,但讀完還是會有一種既痛快又憋屈的感覺。我說過,如果你陷在人生觀里,或局限在自尊里,則無處不是“我”,如此,便糾結(jié)痛苦個沒完;一旦有了宇宙觀,瞬間地球都是個“點”,這個“小我”便會杳然不見。想天地生死之大事不會損耗身體,若糾纏于“細”,氣血經(jīng)脈糾結(jié),既耗精又勞神,反而會傷痛累累。

生活,難免有局促狹隘的一面,因此,生命的壯闊還在于養(yǎng)格局。如若莊姜此刻坐在我面前,我一定勸她:沒人愛就沒人愛唄,沒孩子就沒孩子唄,別人還沒你那絕世的美貌和絕世的才華呢!你的《邶風·柏舟》和《邶風·燕燕》兩篇,就足以讓我們這些愛詩的人一直愛你、敬你??!

《邶風·柏舟》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1〕

耿耿不寐,如有隱憂。〔2〕

微我無酒,以敖以游。〔3〕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4〕

亦有兄弟,不可以據(jù)。〔5〕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6〕

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威儀棣棣,不可選也。〔7〕

憂心悄悄,慍于群小。〔8〕

覯閔既多,受侮不少。〔9〕

靜言思之,寤辟有摽。〔10〕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11〕

心之憂矣,如匪浣衣。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小小柏木舟,漂浮激流中。

耿耿無眠夜,心底有隱憂。

不是我無酒,何處可遨游?

我心不是鏡,豈可都能容!

雖然有兄弟,照樣不可依。

唯恐相訴時,恰逢彼之怒。

我心不是石,不可隨便轉(zhuǎn)!

我心不是席,豈任反復(fù)卷!

人都有尊嚴,不可任人欺!

憂心總纏繞,恨被小人嫉!

終日有讒言,受侮亦不少。

每每靜思之,醒來痛難消。

問日又問月,日月輪番微。

深憂亦含恨,猶如衣上污。

陷此污泥中,如何能奮飛!

【注釋】

〔1〕汎:泛,漂浮。柏舟:柏樹作的小船。

〔2〕耿耿:有心事的樣子。隱憂:藏在心底的憂愁。

〔3〕微:非,不是。

〔4〕鑒:鏡子。茹:吃,包容。

〔5〕據(jù):依靠。

〔6〕薄:語氣助詞。愬:告訴。

〔7〕棣棣:上下、尊卑次序井然。選:巽,退讓,或說遣,拋開。

〔8〕悄悄:憂愁的樣子。慍:怨恨。

〔9〕覯:遇見。閔:憂患,引申指讒言。

〔10〕靜:安靜。辟:心口,或通“擗”,拍胸口。有:又。

〔11〕居、諸:語尾助詞。

男子睹物才思人:《邶風·綠衣》

《邶風·綠衣》是最早的一首悼亡詩,寫一個男子思念故去的妻子。女人若寫悼亡或思念詩,多是碎碎念,而且還會山盟海誓;男人則睹物才思人,要不就是守著照片流眼淚。楊貴妃就精通此道:“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長恨歌》),而寶玉、黛玉之間也曾以舊手帕為信物。這真的很有趣,一般說來,女子為陰,喜好收禮,但思念起人來卻是從空靈處,反復(fù)念叨;而男子為陽,只有手里有關(guān)于你的東西時,才會心旌搖曳?!毒G衣》這首詩就是寫男子看到舊衣服時的浮想聯(lián)翩。

全詩共四章,第一章是這樣的:

綠兮衣兮,綠衣黃里。

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翻譯過來就是:又見那件綠衣服,綠衣里面是黃里。心中傷痛無人知,此情綿綿終難已。

這首詩,有人認為也是大美女衛(wèi)莊姜所作,朱熹說:莊公惑于嬖妾,夫人莊姜賢而失位,故作此詩。黃色本為中央正色,代表尊貴;綠色為不正之色,代表著卑賤。所以“綠衣黃里”是用來比喻賤妾尊顯,王后幽微,莊姜因此憂之不能自已也。讀這首詩,用莊姜的心情讀會有一種憤懣的心情,用一個男人的心情讀,又是另一番孤獨哀傷的心境。咱們就以男子悼亡的心情來讀此詩吧。

我們接著看第二章: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

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翻譯過來就是:我有綠衣和黃裳,穿在身上暖胸膛。手撫舊衣黯然傷,一片舊情終難忘。

第三章是這樣的: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bǐ)無訧兮!

翻譯過來就是:綠衣絲絲溫潤潤,是你親手裁且縫。猶念亡妻諄諄語,讓我人生無大錯。

細細想來,到底是男人更需要一個家呢,還是女人更需要一個家?答案是:男人更需要。因為男人主“外”,所以男人更需要一個“內(nèi)”?;丶遥瑢δ腥藖碚f“一如船入港,又如老還鄉(xiāng)”,就像船靠了岸,又像回到童年熟悉的地方,親切、放松、安全。因為“家”里有他的女人、他的孩子,到最后,只有“家”可以安慰一生辛苦的男人。

女人呢?女人會說:我需要有人照顧,我需要有人愛我,我需要安全,我需要一個家。但真相是:你照顧了他,你愛了他,你“安全”了他。這就是這首詩里那個男人最后的醒悟:“我思古人,俾無訧兮!”意思是:我思念那故人啊,她使得我人生沒有大的過失。這真是大醒悟??!我曾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看到一句話,“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陰為陽之主,這話什么意思呢?打個比方,陰血若不足,則拽不住陽火,人就會虛陽外越,虛陽一外越,人就像瘋了似的,外表看著精神,可內(nèi)里已然空虛,早晚要出大事。在夫妻關(guān)系里,女人要是不賢淑,不以正理勸誡丈夫,丈夫很可能會干出狂妄的事情。但讓人感到悲涼的是,很多男人對女人的偉大付出并不感恩戴德,反而覺得女人拖累了他,使他喪失了義無反顧的自由。

我們看最后一章:

絺兮 兮,凄其以風。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翻譯過來就是:細葛粗葛密密縫,知冷知暖又擋風。我念亡妻真知己,事事符合我心意!

其實,男人一生需要三個女人:妻子、情人和保姆。男人需要妻子是要生育合法的孩子,并要這個女人忠實地維護家庭,所以男子尤其在意妻子之貞潔,以保證其血統(tǒng)的純正。正是因為妻子的重要性,所以男人多少都有點畏懼妻子,畏懼妻子呢,并非壞事,至少可以不亂來。男人需要情人是為了肉體的快感,但肉體的快感是階段性的,也就是在20多歲到60歲之間,男人更多的是需要類似保姆這樣的、能照料自己日常起居的女人。在過去呢,后兩項基本是小妾的義務(wù)?,F(xiàn)在一夫一妻制了,所以,妻子要一身三職,既要為男子生育子女,又要滿足男子的情欲,還要照顧男子的日常起居,另外還得工作!可見現(xiàn)在的女子之辛苦。詩里這男子便是:妻子活著的時候,四季衣服都是妻子打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妻子去世后,還沒有養(yǎng)成自己照顧自己的習慣?!敖傎?兮,凄其以風”是說:他秋天還穿著夏天的衣服,實在忍受不住蕭瑟秋風的時候,才自己去尋找衣服,找到了“綠衣黃里”的夾衣,便勾起他因失去賢妻而觸發(fā)的無限悲慟。斯人已逝,而舊衣尚在。衣服的合身,針腳的細密,使他深深覺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于是由衣服又想起妻子生前對自己的諄諄勸導,更是悲從中來,難以自已。

如此說來,男人需要女人,和女人需要男人,真的有些不同。男人要的是生活,女人要的是情感。男人是把得到一紙婚姻證明當作一勞永逸之事,而女人是情感動物,要的是時時刻刻。這就是男女的最大區(qū)別。男人希望找一個不太俗的女人,但又要這女人耐心地跟他過特俗的生活。他需要女人的照顧,如果女人死了,男人一定想再娶,不是他不愛前妻了,而是他找不到衣服、襪子了。而女人若死了丈夫,一般不會再嫁,因為她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還有一事,女人要明白,男人娶后妻,也許會更愛后妻,因為男人年輕時不懂事,被前妻馴化多年后,他知道了女人喜歡什么、想要什么,隨著氣血的衰頹,男人越老越懂事,越知道如何滿足女人,所以,女人要活得明白,更要好好地活,只有這樣,到老時,也許才會享受到自己辛勤培育的果實。

若論悼亡詩,當推蘇東坡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全文如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東坡寫得情深意長,女子若有福,當嫁蘇東坡。十年后入夢,依舊是嬌娘。思念,是一種隱痛,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從骨髓處輕漾,一愣神時,便徹骨。

《邶風·綠衣》

綠兮衣兮,綠衣黃里。〔1〕

心之憂矣,曷維其已!〔2〕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

心之憂矣,曷維其亡!〔3〕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4〕

我思古人,俾無訧兮!〔5〕

絺兮 兮,凄其以風。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又見那件綠衣服,綠衣里面是黃里。

心中傷痛無人知,此恨綿綿終難已。

我有綠衣和黃裳,穿在身上暖胸膛。

手撫舊衣默然傷,一片舊情終難忘。

綠衣絲絲溫潤潤,是你親手裁且縫。

猶念亡妻諄諄語,讓我謹慎莫越禮。

細葛粗葛密密縫,知冷知暖又擋風。

我念亡妻真知己,事事符合我心意!

【注釋】

〔1〕里:從上下說,衣在上,裳在下;從內(nèi)外說,衣在外,裳在里。

〔2〕已:止。

〔3〕亡:停止,或通“忘”。

〔4〕治:縫制。

〔5〕古人:故人。俾:使。訧:通“尤”,過失、罪過。

萬古送別詩之祖:《邶風·燕燕》

《邶風·燕燕》這首詩號稱“萬古送別之祖”。朱熹說:“莊姜無子,以陳女戴媯之子完為己子,莊公卒,完即位,嬖人之子州吁殺之,故戴媯大歸于陳,而莊姜送之,作此詩也?!币灿腥苏J為這是衛(wèi)定公的夫人衛(wèi)定姜在兒子死后,送兒媳婦歸國的詩。我們姑且認同朱熹的說法,從文采上看,我也認為這首詩是衛(wèi)莊姜年老時所作。

第一章寫得真是好。原文是這樣的:

燕燕于飛,差(cī)池其羽。

之子于歸,遠送于野(yǔ)。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有人說,“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兩句,深婉可誦,后人多許詠燕詩,無有能及者。這兩句,既是起興,其景如畫,又是打比方,比喻姐妹情深。燕子雙飛自由歡暢,可姐妹離別又愁苦哀傷。用歡樂的場景反襯哀情,故而“深婉可誦”?!爸佑跉w,遠送于野”是說:妹妹要回娘家了,姐姐依依不舍,送之于郊野,一句“遠送”,體現(xiàn)了不舍的心情?!罢巴ゼ?,泣涕如雨”——妹妹還是遠去了,自己不斷地尋高處以瞻望,同時淚流如雨。其實,所有的哭,都是在哭自己。美如莊姜者,年輕時未得丈夫鐘愛,中年又無子嗣,老年痛失閨密,多么令人悲傷!

第二章是這樣的:

燕燕于飛,頡(xié)之頏(háng)之。

之子于歸,遠于將之。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上一章的“燕燕于飛,差池其羽”是燕子并排飛,這一章的“燕燕于飛,頡之頏之”是燕子上下飛。燕子們越快樂,越發(fā)襯托出莊姜內(nèi)心的孤苦無依?!爸佑跉w,遠于將之”的“將之”,有執(zhí)手相送之意。“瞻望弗及,佇立以泣”——妹妹的車漸行漸遠,留我獨自佇立,淚流滿面。此后,“瞻望弗及”和“佇立以泣”成了表現(xiàn)惜別情境的原始意象,反復(fù)出現(xiàn)在歷代送別詩中,比如南宋謝翱的“燕子來時人送客,不堪離別淚濕衣”;明代何景明的“君隨河水去,我獨立江干”。

第三章: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

之子于歸,遠送于南(nín)。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用燕子的呢喃之聲來描述姐妹之間的殷勤叮嚀;“之子于歸,遠送于南”,妹妹遠歸陳國,陳國在我衛(wèi)國的東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因為此去再難相見,牽掛永遠在我心間。

最后一章是這樣的: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xù)寡人。

仲,指妹妹,莊姜所送之人戴媯,曾把兒子送給莊姜為養(yǎng)子,所以二人情同姊妹;塞淵,指妹妹誠實厚道?!敖K溫且惠,淑慎其身”是莊姜夸贊妹妹溫柔賢淑,性格和順謹慎。莊姜來頭大,內(nèi)心孤傲,當然喜歡這種溫柔和順、不爭強好勝的閨密。一個女人,年輕時能得夫婿之愛,中年時得兒女之喜,老年時得閨密相隨,該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可是世事終難有定,讓人欲說還休!莊姜的一生,就是不斷地失去、再失去。一個曾擁有那么多的人,不斷地失去,這也是一番刻苦的修行啊。所以最后一句“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很多人不理解,這句是說:莊姜叮嚀妹妹不要忘了姐妹情深,也不要忘了死去的先君,也就是那個可惡的、嬉皮笑臉的衛(wèi)莊公。有人說,莊姜不是恨死衛(wèi)莊公了嗎?可哪種恨不是以愛做底子?。∪说嚼蠒r,很多恨都可以放下了,再不放下,就是自找苦吃了。能了的,最好這一世就都了了,莊姜這一生已經(jīng)很苦了,若再帶著怨氣走,那該多可悲。

其實,從最后這一句來看,衛(wèi)莊姜恰恰跳出了生活的窠臼。莊姜,這個美麗的大女子,從那個“我心匪鑒,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的剛烈女子,變成了“先君之思,以勖寡人”而重歸心靈的寬容寧靜的女人。這一次,她再次站在黃河岸邊時,已經(jīng)不是那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輕靈公主了,歲月已然蒼老,這美麗的女人成熟了,雖然已成寡人,但心胸卻柔和寬大了……

《詩經(jīng)》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說凡事都有開始,但很少最終有結(jié)果的。很多人都說“不忘初心”,可在無常中,有幾人能“有始有終”?愛情走到最后,一定已非愛情;婚姻走到最后,一定已非婚姻。時光的強大,在于最終把一切變得面目全非……真正的結(jié)果,一定是自我的強大和成熟。

這世上,沒有什么可以終身依靠。出身、美貌、丈夫、子女、閨密,這些都只會階段性地給予我們生命以支持。好的,我們就珍惜,好好溫補我們的生命;不好的,就等待時光讓其漸漸消失吧。年輕的時候,我們都難免“心隨境轉(zhuǎn)”:被愛了,就高興;被拋棄了,就難過;楊柳依依了,就步履輕盈,雨雪霏霏了,就步履沉重。但我們在人生的旅程中要修“境隨心轉(zhuǎn)”:愛了,就感恩;不愛了,只嘆無緣,依舊隨它去。陽光明媚時歡喜,“虺虺其雷”時,也歡喜。無論外境如何,自己始終喜悅著,始終保持著穩(wěn)定的內(nèi)心,始終保持著那份柔和與寬容……

《邶風·燕燕》

燕燕于飛,差池其羽。〔1〕

之子于歸,遠送于野。〔2〕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飛,頡之頏之。〔3〕

之子于歸,遠于將之。〔4〕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于飛,下上其音。〔5〕

之子于歸,遠送于南。〔6〕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7〕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8〕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9〕

燕燕上下翻飛,其羽參差不齊。

那人遠適他人,執(zhí)手送別荒野。

登高遠望逝車,泣涕淚流如雨。

燕燕倏忽飛去,上下不知所以。

那人遠適他人,扶之遠送郊野。

且行且遠不見,留我佇立以泣。

燕燕飛于郊野,其音呢喃且哀。

那人遠去陳國,陳國在我東南。

從此再難相見,我心既痛且傷。

我心信賴妹妹,因為其心敦敏。

相處溫柔和順,性情善良謹慎。

愿你思念先君,莫忘姐妹情深!

【注釋】

〔1〕差池:參差不齊。羽:指翅。詩人所見不止一燕,飛時有先后,或不同方向,其翅不相平行。

〔2〕之子:指被送的女子。

〔3〕頡:上飛。頏:下飛。

〔4〕將:扶持而送。

〔5〕下上其音:言鳥聲或上或下。

〔6〕南:南郊,一說“南”和“林”聲近字通,林指野外。

〔7〕勞:憂傷。

〔8〕仲氏:弟。詩中于歸遠行的女子是作者的女弟,所以稱之為仲氏。任:可以信托的意思。一說任是姓,此女嫁往任姓之國。只:語助詞。塞淵:此指誠實厚道。

〔9〕勖:勉勵。

疼叫媽,苦叫天:《邶風·日月》

《邶風·日月》是首棄婦詩,但跟后面要講的棄婦詩不太一樣。主人公沒說自己辛苦勞作的事兒,也不說當年海誓山盟的事兒,更不說自己變老變丑的事兒,她比別的棄婦活得明白,她認為一切都是她遇到的人不對,所以她痛斥人性。大家還記得那個大美人、大才女衛(wèi)莊姜嗎?這首詩就是她為自己所作。別的棄婦都是被男人趕回娘家的,所以她們走出夫家大門就開始悲嘆自己的命運,一直磨叨到地老天荒。而衛(wèi)莊姜是王后,衛(wèi)莊公惹不起她,也不敢趕她回娘家,但就是不理她,并在她的外圍跟別的女人生了一堆娃。生活中的冷戰(zhàn)有時真的比把你一腳踹出門還可怕,而大美人兒衛(wèi)莊姜就過著這樣的生活:走又走不得,守又了無趣。她自己有百般愁腸,卻不能對外人說。所以,標題的“日月”,就是她在對天對地說。

我們看第一章: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

開篇就說:日啊月啊,普照下土。日月是天地之大象,日,為太陽,月,為太陰。所以這兩句含義頗多,一般人會解成:日月照耀下土,你為何不像日月那樣眷顧我?但如果了解莊姜高傲的出身和心性,也可以理解成:我們國王夫婦應(yīng)該如同日月那么溫暖和美,給百姓的生活做出榜樣??烧鎸嵡闆r怎樣呢?“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可是那人怎樣呢?堅決不按古道相處。所謂古道是什么呢?就是夫婦要恩愛,要相互尊重。即便是政治婚姻,沒有恩愛,也要有尊重。可是衛(wèi)莊公是個輕浮浪子,他總是輕慢又粗暴,令莊姜內(nèi)心無限悲傷。所以這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胡能有定?寧不我顧?”翻譯過來就是:能否心性有定,重新把我眷顧?大家若再看一下《邶風·終風》,就會發(fā)現(xiàn)衛(wèi)莊公和莊姜是有短暫的甜蜜期的,所以莊姜總盼著莊公能回頭。

朱熹《詩集傳》說:“莊姜不見答于莊公,故呼日月而訴之。言日月之照臨下土久矣,今乃有如是之人,而不以古道相處,是其心志回惑,亦何能有定哉?而何為其獨不我顧也。見棄如此,而猶有望之之意焉,此詩之所以厚也。”朱熹這段話真是說出了莊姜的婉轉(zhuǎn)心意。尤其最后一句,說莊姜被莊公拋棄至此,還巴望著衛(wèi)莊公回頭,“此詩之所以厚也”,這就是這首詩給人以溫厚的感覺。有這一個“厚”字,我們才能懂《邶風·燕燕》里的那個年老的莊姜,她最終一定能原諒一切,為自己的內(nèi)心找到安寧。

我們看第二章: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

這段翻譯過來就是:日升月降交替,萬物才能生長。天下竟有這種人,堅決不與我相好!何時此人心性定,能把我內(nèi)心來回報?

第三章是這樣的: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翻譯過來是:日升月降交替,都是出自東方。偏偏人性無定,東奔西突無良。能否心性有定,使我忘記憂傷?

第二章與第三章都是上承第一章的反復(fù)詠嘆,真是“一訴不已,乃再訴之,再訴不已,更三訴之”。做王后的尚且如此,普通婦女情何以堪!

前面我們說過,大美女莊姜有美貌、有才華,就是有兩件事左右不了:一是得不到丈夫的愛,二是無法生育。女人這一生最渴望、最甜蜜的兩件事,她都無法擁有,她怎能不傷痛?所以最后一章寫得尤其傷痛,由對天地的訴說,變成對父母的呼號: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

翻譯過來是這樣的:日啊月啊,都出自東方。父啊母啊,愛我為何不愛到底?(為什么要讓我中途嫁了人???)人間的事情啊,何時有定?為什么我的命,如此不幸?

中國文化很有趣,什么時候喊叫天地,什么時候喊叫父母,是不同的。一般是“疼叫媽,苦叫天”。因為脾主肌肉,人是媽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肉體痛苦時喊媽;心靈之痛源于對天意的不公和命運的怨懟,心靈猶如日魂月精,所以心里苦時一定喊天。比如,女人死了丈夫,一般都是“我的天啊,我的天啊”地叫喊,而不會“我的媽呀,我的媽呀”地哭喊,這是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心靈支撐塌陷了。男人活著時,女人也許還沒覺出他有多好,可他一旦逝去,才覺出能慰藉自己心靈的東西竟然也離去了——有他時,心里便安靜;沒他時,心里便空落落的,這便是夫妻恩愛的終極意義。

衛(wèi)莊姜在這首詩里一直喊天地、喊日月,實際上,這是源于她對命運不公的怨懟。她美麗的心靈一直空落落的,所以她一直指望著命運還她個公道,讓老天給她夫君的愛,或者給她個能繼承王位的孩子,這樣她才會有個安穩(wěn)的老年??墒请S著時間的流逝,她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于是這痛苦便植入了她的生命,使她由肉身的痛轉(zhuǎn)為呼喚父母:你們?yōu)槭裁磹畚也粣鄣降?,半路把我扔給了這樣不靠譜的男人!這真是憂之極、痛之極啊,情已至此,還能說什么呢?如此說來,好人不一定有好婚姻,這不由得讓人感慨婚姻的殘酷。但痛苦之中卻容易出詩人,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女詩人就這樣橫空出世了,而且,她寫的《邶風·柏舟》《邶風·燕燕》,后人難出其右。

《邶風·日月》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1〕

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2〕

胡能有定?寧不我顧?〔3〕

日居月諸,下土是冒。〔4〕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胡能有定?寧不我報?〔5〕

日居月諸,出自東方。

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6〕

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日居月諸,東方自出。

父兮母兮,畜我不卒。〔7〕

胡能有定?報我不述。〔8〕

日升月降交替,光輝照臨下土。

所嫁之人多變,不以古道相處。

能否心性有定,重新把我眷顧?

日升月降交替,萬物才能生長。

所嫁之人多變,不能相好永傷。

能否心性有定,回報我心惆悵。

日升月降交替,都是出自東方。

所嫁之人多變,東奔西突無良。

能否心性有定,使人永不相忘。

日升月降交替,早晚都現(xiàn)東方。

可憐父母雙親,生活不能相終。

世事終難有定,讓人欲說還休!

【注釋】

〔1〕居、諸:語氣助詞,沒有實意。下土:在下面的地方,大地。

〔2〕如之人:像這樣的人。逝:語氣詞,沒有實意。古處:像從前那樣相處。

〔3〕胡:何,怎么。定:止,停止,止息。寧:豈,難道。顧:顧念,顧憐。

〔4〕冒:覆蓋,普照。

〔5〕報:理會,搭理。

〔6〕德音:動聽的言辭。

〔7〕畜:同“慉”,喜好。卒:終,到底。

〔8〕述:循,依循,不述指不遵循義理。

女怕嫁錯郎:《邶風·終風》

《邶風·終風》這首詩依舊是衛(wèi)莊姜因為傷感自己的不幸而作。這位美麗的姑娘千里迢迢從齊國嫁到衛(wèi)國,可沒想到自己的丈夫衛(wèi)莊公是個輕浮浪子,而且性情暴烈,反復(fù)無常。這首詩寫得心意婉轉(zhuǎn),一個女孩子遠離家鄉(xiāng),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先別說對莊公有沒有愛情,至少是有心理依賴的,可是這位莊公寵完這個又寵那個,唯獨對這位大美女王后退避三舍,讓這個美麗的女子內(nèi)心萬分焦渴。

我們先看第一章: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第一句“終風且暴”寫終日風大且狂暴,表面寫大風,實則寫衛(wèi)莊公在莊姜心中的形象。第二句“顧我則笑”寫得很巧妙,顧,是回頭看,笑,是嬉皮笑臉。雖然是笑,但他還是離我而去,所以這嬉皮笑臉就讓莊姜既琢磨不定,又無可奈何。如此出身高貴的女子總不能追過去責問他吧?于是,就有了后面兩句:如此輕慢又粗暴,讓我內(nèi)心真悲傷。其實,在婚姻里,男子最怕女子輕慢,而女子也怕男子輕慢。輕慢,就是最冷的粗暴。更何況莊姜在婚前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婚后得到的卻是丈夫衛(wèi)莊公的不理不睬,這一盆冷水澆了莊姜一個透心涼。

第二章是這樣的: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霧霾的“霾”原來在《詩經(jīng)》里就有了,但前面有“終風”兩字,可見這“霾”不是我們今天說的“霾”,而是指莊姜內(nèi)心的沉郁和不快?!敖K風且霾,惠然肯來”說的是:終日灰霾黯淡,那人居然偶爾還來?!澳獊?,悠悠我思”說的是:那人忽來忽往就像風,令我內(nèi)心永遠琢磨不定。莊姜出身高貴,沒見過莊公這種性情反復(fù)的:不理我就不理我吧,可你還冷不丁地冒個泡,讓我思緒斷不了。

接著是第三章: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愿言則嚏。

曀,指陰天刮風的場景,而且天天都這么陰著,這也是在寫莊姜憂苦不寧的心情?!板谎圆幻?,愿言則嚏”是說莊姜總說睡下,可躺下又憂思無眠,內(nèi)心感傷,導致噴嚏連連。您還別說,霧霾來臨時有人確實會噴嚏連連,但為什么有人打噴嚏,有人不打噴嚏呢?這段倒把原因說清楚了,最關(guān)鍵的還是內(nèi)心有憂患,憂患一起,氣脈就郁積,氣脈不通了,人就打噴嚏以自救。其實,關(guān)于噴嚏,民間還有一說法:打噴嚏意味著有人在想你。所以莊姜一邊打噴嚏,一邊幻想著衛(wèi)莊公還愛著自己。這可真是個讓人心疼又心意婉轉(zhuǎn)纏綿的女子??吹竭@兒,您不覺得這女人又愚蠢又可愛嗎?

最后一章是寫莊姜想斬斷孽緣,早日擺脫衛(wèi)莊公這濫情的男子:

曀曀其陰,虺虺其雷,

寤言不寐,愿言則懷。

虺虺,指雷聲來臨之前的低沉轟鳴聲,這一句是在說那人終日陰晴不定,要來又不來讓人憂愁,索性陰天就陰到底,索性就是雷暴和風雨!最怕這樣軟刀一點點地切、一點點地拉,讓我又思又恨永難眠!看來,莊姜與莊公還是有過短暫的幸福的,所以整首詩有著又愛又恨的心理。莊公就是傳說中的“壞男人”吧,風流成性,可還讓女子念念不忘。莊姜的婚姻用一句話總結(jié)就是“所遇非人”。如果碰到個天性放縱任性的丈夫,那么女人就苦不堪言。詩中的男子像暴風,又像驟雨,總是陰晴不定,來去匆匆??善行┡訒驉鄱炎约旱偷綁m埃里,成就了“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說法。

若細細觀察生活,會發(fā)現(xiàn)男女間有個有趣現(xiàn)象:一方的風流是建立在另一方的忠貞之上的。兩人若都風流,婚姻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各奔前程好了??善诵远加行﹫?zhí)拗,風流的不愿離婚,因為離了婚他也不知該選哪一個,反而是生活中的堅守讓他有些寧靜?,F(xiàn)實中,很多丈夫說不上是壞人,但一生風流多情,到了老時,沒準兒還浪子回了頭,像小孩兒般依戀和摯愛妻子;而妻子呢,苦了一生,最后也就認了命。

有人會說這對堅守的一方不公平,其實,在情感上,公平不是終極目的,自己得到情感的滿足才重要。風流的人也不見得不愛對方,只是他可能需要多方面的肯定,他會愛很多,也需要不同的愛。其實,就世界之無常的本性而言,不存在絕對唯一的愛。我們可以為了避免傷害親人而約束自己,但我們不可用道德綁架別人。肯定自己的理性和接受人性的弱點同樣重要。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贊美和感恩那份堅守的感情,因為,唯有堅守的那一方,不為別人只為自己,守護了自己情感的完整性。而那風流之人,雖收獲了一堆破破碎碎的愛,但若沒有一份堅守的等待,人生也無大趣。

人生,真是說不得啊,權(quán)當存在即合理吧。無論如何,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課,把握分寸、有禮有節(jié),才會收獲美好。

《邶風·終風》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1〕

謔浪笑敖,中心是悼。〔2〕

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莫往莫來,悠悠我思。

終風且曀,不日有曀。〔3〕

寤言不寐,愿言則嚏。〔4〕

曀曀其陰,虺虺其雷,〔5〕

寤言不寐,愿言則懷。

終日風大且暴,那人嬉笑無常。

輕慢放蕩狂暴,令我心中暗傷。

終日灰霾黯淡,那人偶爾還來。

忽來忽往如風,令我琢磨不定。

終日陰晴不定,那人反復(fù)無常。

躺下憂思無眠,感傷直至有疾。

陰天就陰到底,索性雷暴風雨。

切莫軟刀割肉,讓我又思又恨。

【注釋】

〔1〕終風:終日風也。顧:回頭。

〔2〕謔:戲言。浪,放蕩。悼:傷心。

〔3〕曀:陰天刮風的場景。

〔4〕嚏:感傷郁閉,為風霾所襲,則有疾。

〔5〕曀曀:陰貌。虺虺:雷聲隱隱。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邶風·擊鼓》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經(jīng)典的詩句就源于《邶風·擊鼓》。其實,在這世上,男人,都希望事業(yè)有所成;女人,都希冀情感有所歸屬。但無論男人女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氣血的衰頹、心境的穩(wěn)定,最終都渴望一種柔情蜜意,都渴望得一人白頭到老,這事難嗎?就世事的無常而論,這事兒真難。我曾碰到一個70多歲的患者,他說自己頜骨總是疼,去醫(yī)院一直查不出原因,我問他:您想想,這世上有沒有讓您恨得咬牙切齒的人呢?老人一愣怔,隨后眼淚便奪眶而出,說:去年剛剛和老伴兒離了婚……50多年的相守都換不來老有所依,這一切多么令人傷痛!即便白首,兩人也不能再牽手,老無所依之時,怎能不恨得咬牙切齒?怎能不頜骨疼痛?……這些年,見的患者多了,經(jīng)常會從內(nèi)心生出悲愴之情。人,病的哪里是肉身啊,細翻一遍,細究一回,哪個肉身之下沒有傷痕累累的心靈?

這篇《邶風·擊鼓》同樣把“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當作誓言,但詩的最后卻哀嘆:這只是曾經(jīng)的愿望,在人生中卻難以實現(xiàn)。

全詩共五章,第一章寫一個戰(zhàn)士離家出征,沒想到再也沒有回程: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這段翻譯過來就是:擊鼓咚咚震天響,操場踴躍齊練兵。筑城修漕防敵寇,我隨部隊向南行。

第二章是這樣的: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這段翻譯過來就是:跟隨將軍孫子仲,陳宋糾紛得平定。戰(zhàn)事結(jié)束我難歸,憂心忡忡心不寧。關(guān)于這首詩,有人說是寫戰(zhàn)友情,寫戰(zhàn)友之間相互執(zhí)手約定:我今死也生也,愿共處契闊勤苦之中,當與子危難相救。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友,有可能是生死之交,可以執(zhí)子之手,與子“攜死”,而很少能夠與子“偕老”的。一起“偕老”,誰伺候誰?。空l照顧誰???而從“不我以歸,憂心有忡”一句還是能看出這位戰(zhàn)士渴望回家的心情。所以,說此詩講“夫妻情”更順當些。世上已經(jīng)夠亂的了,我們還是簡單些好,再男男女女攪和成一團,真要心亂如麻了。

接著是第三章: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爰,何處,哪里。這段翻譯過來就是:何處是我歸息處?丟失的戰(zhàn)馬又在何處?隊伍離散人不見,唯愿林下有馬嘶。這個士兵不僅和部隊走散了,還丟失了自己的戰(zhàn)馬,他在樹林中到處尋覓,多希望能在林中找到戰(zhàn)馬、找到隊伍。但孤獨和即將降臨的黑暗告訴他,他也許就要孤獨地死去了。

于是,便有了第四章的回憶: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死生契闊”一詞很經(jīng)典。契,是指相合;闊,指分離。契闊與死生對言,生在一起,死即分離。“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是說:死生聚散雖有定,與你卻有海誓盟。關(guān)于“與子成說”,有人把說讀成yuè,翻譯成“悅”,指“喜悅”之意,但如此就無“約定”之意了,所以,此句就是“與子成說”,就是與你有個說法:曾執(zhí)你手發(fā)誓言,期以偕老伴今生。這是這個戰(zhàn)士在黑夜的樹林中的回憶,也許他身上還帶著傷、流著血,在臨近昏迷那一刻,想起了當年與妻子執(zhí)手發(fā)誓那最幸福、最難忘的一刻。

因為我們還沒死過,所以我們總對臨死前的那一刻充滿好奇:那一刻,我們的腦海里會浮現(xiàn)哪些場景呢?是人生最難忘的哪個人、哪件事?是一堆人生的亂碼?還是明亮的天堂?一切都不得而知。但這個戰(zhàn)士在這一刻想起的,是他握著新娘的手,說要和她一起終老的場景……這戰(zhàn)士應(yīng)很年輕,生活還不曾復(fù)雜過,只經(jīng)歷過一場紛繁的戰(zhàn)火,和女人有一次相約,他簡單而短暫的一生,連回憶都那么干凈、單純。

最后一章是兩個深沉而絕望的嘆息: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于嗟,就是感嘆;“闊”與“洵”,都是久遠之意。這是生命之火即將熄滅前的嘆息,深沉而久遠:感嘆這是永別啊,此行遠征我命殤。感嘆誓言空回響啊,再難守信痛斷腸。這是多么令人悲傷的時刻,在那一瞬間,他看見妻子的眼淚了吧?說好的一輩子呢,少一天,都不是一輩子啊。

無論長與短,人生能沒有怨嗎?當一個年輕的戰(zhàn)士倚靠著大樹死去的時候,他的馬,而不是他的妻子,回到了他的身邊,哀鳴著,這時候,起風了,風刮起了戰(zhàn)士腳邊的一片樹葉,樹葉隨風飄起,飄過樹林,飄過山谷,飄到了一片桑林,在一個白衣女人的肩膀上歇息了片刻,猶如一個小小的嘆息,然后,又疲憊地起身了,繼續(xù)它漂泊的生涯……這,不就是人生嗎?

此時,戰(zhàn)鼓又開始在桑林之外“咚咚”地響了起來,女人向遠方張望著,幸福地想著:那夜,那個男人拉著自己的手說:愿與你過一輩子,少一天,都不行。女人一邊撫弄著柔柔的桑葉,一邊對著那剛剛孵出的肉乎乎的蠶寶寶,幸福地輕輕嘟囔著:愿與你過一輩子,少一天,都不行。

這場景猶如電影。

而我們這些看電影的人,哭了——為那男人短暫的生命而哭,也為那女人短暫的幸福而哭……

《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1〕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2〕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3〕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4〕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5〕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6〕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7〕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8〕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9〕

擊鼓咚咚震天響,操場踴躍齊練兵。

筑城修漕防敵寇,我隨部隊向南行。

跟隨將軍孫子仲,陳宋糾紛得平定。

戰(zhàn)事結(jié)束我難歸,憂心忡忡心不寧。

何處是我歸息處?丟失戰(zhàn)馬在何處?

隊伍離散人不見,唯愿林下有馬嘶。

死生聚散雖有定,與你卻有海誓盟。

曾執(zhí)你手發(fā)誓言,期以偕老伴今生。

感嘆分離太久長,此行遠征我命殤。

誓言徒在空回響,再難守信痛肝腸。

【注釋】

〔1〕其:語氣助詞。鏜:象聲詞,敲鼓聲。踴:平地跳起。

〔2〕土:動詞,修建土木。漕:衛(wèi)國屬地邑,在今河南滑縣東南。

〔3〕孫子仲:衛(wèi)國領(lǐng)兵統(tǒng)帥。平:平定。

〔4〕不我:不讓我。

〔5〕爰:何處,哪里。處:歇息。喪:丟失。

〔6〕于以:在何處。

〔7〕契:聚。闊:疏遠。成說:說定、說成,海誓山盟。

〔8〕于嗟:吁嗟,感嘆。

〔9〕洵:久遠。信:動詞,信守諾言。

禮義在先、情意在后:《邶風·匏有苦葉》

朱熹認為《邶風·匏有苦葉》是一首教化詩,教育“男女之際,亦當量度禮義而行也”,就是說,男女交往,要講究量度禮義。其實,豈止男女交往要如此,人與人的交往,都要禮義在先、情意在后。但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大伙兒習慣于情意沖動,最后往往不歡而散。就說朋友借錢這事吧,很多人覺得人家都張口了,自己不借不夠意思,朋友借了不還,追債時更不好意思了,于是人與人就生分、結(jié)怨了,最后連朋友都做不了。所謂禮義在先,就是要先考慮別人的感受,自己若沒有償還能力,就不要跟朋友伸手。再說,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要想做長遠的朋友,彼此最好別談錢。凡事先替別人想才是有禮有義,有情有意。

凡事,讓別人舒服,讓自己難受,就有虛偽之嫌,你一暗自生怨,早晚會看對方不舒服。別人也不瞎,最后也會嗔恨你,這便是不好的因果。常常有人問我:為什么我做了好事反而會不高興?我回答:您這還是掛礙了。一個人若胸懷不大,就別老貪求別人念你的好。貪求別人說你好,也是貪。所以,別虛偽地做事,不高興做的事一開始就拒絕。凡事讓別人舒服,也讓自己愉悅,那才是好的因果,人情、事情,才能走得長遠。就好比我講《詩經(jīng)》我開悟,讀者看《詩經(jīng)》也開悟,這就叫兩全其美。咱們都能從《詩經(jīng)》中得到好,這就是生活的“美不勝收”。

咱們看一下原詩。全詩共四章,第一章是這樣的:

匏(páo)有苦葉,濟有深涉。

深則厲,淺則揭(qì)。

匏,指匏瓜,也就是葫蘆瓜,挖空后人可以綁在身上漂浮渡河。匏瓜其葉甚苦,不可食,葉子老時匏瓜才空,才可制作舟船?!稗擞锌嗳~,濟有深涉”這句是說:等匏瓜已老,方可做舟船;等河水漲滿,就要把匏瓜帶腰上渡河了。這里是說渡河要量河水深淺而行。匏瓜未老、河水未深之時,須褰衣過,就叫“淺則揭”,揭,指提著裙子渡河。河水深時尋船渡,就叫“深則厲”。

第二章是這樣的:

有瀰(mí)濟盈,有鷕(yǎo)雉鳴。

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瀰,指水滿的樣子;鷕,象聲詞,雌野雞的鳴叫聲。這一章講的是:水漫之時有渡口,春來之時有鳥鳴。河邊怎能不濕鞋,鳥鳴必是求其偶。從“雉鳴求其牡”這句來看,牡,指公牛,所以,這首詩的作者當是一位女子。春來水漫之時,鳥兒才鳴叫尋偶,女人聽懂了鳥兒求偶的叫聲,也引發(fā)了自己求偶的愿望,于是來到河岸邊,等待自己的情郎。

接下來第三章:

雝(yōng)雝鳴雁,旭日始旦。

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雝雝,大雁的鳴叫聲。我在前面講過,大雁是男子給女方家的聘禮,看到大雁,人們常常聯(lián)想到婚嫁。“雝雝鳴雁,旭日始旦”這句寫得非常美——在旭日初升、紅霞滿天的早晨,一行行北歸的大雁鳴叫著遠去了。女人在河邊仰望天空,心里祈盼著:郎啊郎,你若真心想娶我,一定要在冰雪融化前趕緊來啊!歸,在這里是迎娶之意;泮,指冰雪融化。古代風俗是“霜降而婦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農(nóng)業(yè)起,昏(婚)禮殺(止)于此”。即秋天霜降時,婦女的縫紉事宜均已完成,這時便可進行訂婚、結(jié)婚事宜;等到冰雪融化時,農(nóng)活就開始了,便沒空再進行婚嫁之禮了。

我們看最后一章:

招招舟子,人涉卬(áng)否。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招招舟子”,這句多形象?。耗嵌珊拥聂构吹胶影渡系呐?,便招呼她上船?!叭松鎱n否”是說:岸邊的人陸陸續(xù)續(xù)都上船了,而我沒有上船。其中“卬”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俺”。女孩子接著羞怯地告訴招呼自己的艄公:我不是要渡河去對岸,我是在等待對岸來的男朋友。

這首詩生動、形象,寫了河水,寫了女子,寫了艄公,寫了等待。那只是初春的一個早晨,野雞在河岸邊求偶,大雁在晨光中北行,一個淳樸的心靈,“必待其配偶而相從”(朱熹)。

雖說青春癡狂,但唯有身心健康者方能建筑情感的堤壩。若想讓自己不為情所困,還須訓練自己“情感的中庸”——情感過于執(zhí)拗,會嚇跑對方;情感過于冷淡,也會錯失良機。這姑娘心里再急,也要等待。有些河不能貿(mào)然而過,再怎么著,得有娶妻程序,得以大雁為聘禮,然后再納彩而選良辰。缺失了規(guī)矩禮義,情感容易在沒有約束中泛濫得無法收拾……

沒有禮義規(guī)矩的情感泛濫是讓人不舒服和厭煩的。有些人天天跟你論情感,就是不按規(guī)矩辦事,其實就是骨子里沒有對這份情感的尊重。其實,這也是我們中國人要改的習性之一。外國人不喜歡講“道德”,但講“規(guī)矩”;中國人只講“道德”,不講“規(guī)矩”。道德,是講給君子的;規(guī)矩,是立給小人的。小人守了規(guī)矩和誠信,便也漸漸成了君子;可滿嘴道德、不講規(guī)矩的人,說到底也是小人。所以,有時候,對這些人,“先小人后君子”是對的。

《詩經(jīng)》的明白之處就在于:人的一生,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芭d于詩”,是說人要守情感的中庸;“立于禮”,是說人要想在世界上站住腳,就要懂規(guī)矩;“成于樂”,是說人生在世,只會表達感情、懂規(guī)矩還遠遠不夠,還要懂音樂的和諧之道。明人性、知寬容、懂拒絕,這才是成熟。

《邶風·匏有苦葉》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1〕

深則厲,淺則揭。〔2〕

有瀰濟盈,有鷕雉鳴。〔3〕

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4〕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5〕

士如歸妻,迨冰未泮。〔6〕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7〕

人涉卬否,卬須我友。〔8〕

匏瓜苦葉不可食,河有深淺要先知。

河水深時尋船渡,河水淺時褰衣過。

水漫之時有渡口,春來之時有鳥鳴。

河邊怎能不濕鞋,鳥鳴必是求其偶。

春來天有雁歸北,納彩還須旭日時。

男子若想娶妻子,切記要在未泮時。

河邊招手喚舟子,你們先走我不走。

無須從眾有定力,我要等到我朋友。

【注釋】

〔1〕匏:葫蘆瓜。濟:河流名。涉:可以踏著水渡過的地方。

〔2〕厲:攜匏瓜渡水。揭:牽著衣服渡河。

〔3〕瀰:水滿的樣子。盈:滿。鷕:象聲詞,雌野雞的鳴叫聲。

〔4〕濡:被水浸濕。軌:大車的軸頭。

〔5〕雝雝:象聲詞,雁叫聲。

〔6〕迨:等到。泮:融化。

〔7〕招招:船搖動的樣子。舟子:搖船的人。卬:俺,我。卬否:我不愿走。

〔8〕須:等待。友:指愛侶。

舊人前腳走,新人入后門:《邶風·谷風》

在《詩經(jīng)》所有的棄婦詩里,《邶風·谷風》的主人公是最慘的一位,她剛從前門走,她男人就娶了新婦。這還不算,她丈夫還罵她是毒蟲。聽到這一切,她氣昏了頭,大聲向那新娘子吼叫:不許動我的東西、不許睡我的床!您說這有什么用呢?有人會問:曲老師,您要碰到這樣的事兒,會怎么辦呢?首先,感恩老天厚愛我,從來沒用這樣的事兒消耗我。其次,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活智慧對人還是有很大幫助的,讀完這幾首棄婦詩,我想大家都會明白很多。萬一真碰到這種男人,我早把他趕走了,而且我絕不會去罵那可憐的新娘子,她能從我手里接走這種男人,我高興還來不及呢。至于她動我的東西,花我的錢,睡我的床,那就算我送給她的。跟這種人戀戰(zhàn),會惡心到自己。其實,人之所以憤怒,就是沒看懂人性,沒活明白。這輩子誰還不遇到點事兒??!被親人拋棄的事兒即便沒碰到,被朋友背叛的事兒還是有的,可一想,耶穌還被門徒出賣呢,咱受點委屈算什么啊,心也就平復(fù)了。

我們看《邶風·谷風》的第一章: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黽(mǐn)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fēng)采菲,無以下體。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這首詩里的女主角是個溫柔的女強人,開篇的比喻非常好:陰陽和而后雨澤降,夫婦和而后家道興。所以她說:習習小風從東來,陰陽和合乃成雨。夫妻黽勉以同心,不宜暴怒出惡語。下一句“采葑采菲,無以下體”的比喻就更好了。葑,是大頭菜;菲,指蘿卜一類的菜;下體,指根莖。這句是說:采摘蘿卜和蔓菁,豈能只要花而不要根莖。也就是說,蘿卜花很美,但中看不中用,真正有營養(yǎng)的是根莖啊。女人光好看有什么用,我這種能干的女人才是好妻子。此話說得很在理,可男人不認這理兒,就是愛沒用的蘿卜花兒。這女子接著溫婉地勸說丈夫:德音莫違,及爾同死——昔日良言莫輕棄,曾說愿與我同生死。可惜,如此識大體,并與丈夫辛勤創(chuàng)業(yè)的好妻子,還是被暴躁的、喜新厭舊的丈夫遺棄了。

我們接著看第二章: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jì)。

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是說:遭遺棄后,回娘家的腳步很遲緩,因為心中有多慮?!安贿h伊邇,薄送我畿”是說:沒指望你送我送太遠,可沒想到你只送我到前門檻,然后就急急地去迎新婦?!罢l謂荼苦,其甘如薺”是說:誰說荼菜苦又苦,在我眼里苦菜都甘甜如薺菜。之所以如此苦,是因為那兩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那兩人新婚正宴樂,親密如兄弟。這個比喻真好,中國人形容兩個人好,很少說“親密如夫妻”,而是“如兄如弟”——兄弟同根生,是一親;從小一起長大,深諳秉性,隨意嬉戲打鬧,又是一親。看到自己的前夫與新婦“如兄如弟”,女人能不心酸嗎?

第三章是這樣的:

涇以渭濁,湜湜(shí)其沚。

宴爾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發(fā)我笱。

我躬不閱,遑恤我后。

“涇以渭濁”的“以”,是因為之意?!皽洔浧錄b”的“湜湜”,是水清見底的樣子。關(guān)于涇水與渭河,我們知道一個成語——涇渭分明,是說涇水清,渭水渾。其實渭水只是因為和涇水對比而顯得混濁。詩中這女子真是氣暈了,老把自己跟新娘子比。這句的意思是說:都說涇水清,渭水濁,其實濁水深處亦清清。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某位“正室”對“小三”說過的話:誰沒年輕過啊,我當年也很美。而小三當時的表情就是下一句的樣子:“宴爾新昏,不我屑以”——新人如花我憔悴,她根本沒把我放眼里。于是,下一句寫這女子發(fā)了飚:“毋逝我梁,毋發(fā)我笱”,警告那新娘:不許去我勞作過的魚壩!不許撥弄我的魚簍!發(fā)完飚后,馬上就又明白過來:“我躬不閱,遑恤我后”——躬,指自身;恤,是操心。這句是說:轉(zhuǎn)念自身已不保,遑論后事和漁網(wǎng)!是啊,自己已被掃地出門,如此任性有什么意義呢!

第四章是這樣的: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淺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這一段是女人回憶過去的生活——回想往事多辛勞,水深造船忙擺渡。水淺手腳也用上,一心只想做良婦。不計有來不計無,只求勤勉家族旺。但凡別人有難處,匍匐救之不辭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