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學,一個時代——蔡元培與北大
頤和園路5號,早春的陽光灑向北大西校門的灰瓦屋檐,厚重的朱門上,跳躍著陽光清脆溫暖的樂句,清冽的風迎面而來,帶著朝陽的氣息,我走進北大。一路上大樹的枝椏向著湛藍的天空伸展著豐富的木刻線條,那天空的藍,讓我想到了北京大學門匾上的藍底紅字;那陽光下粉色的花瓣明媚的笑,翠綠的新柳輕舞的身,猶如北大一代代學生們青春別樣的美。
走過拱形優(yōu)雅平緩的校友橋,我想起了卞之琳的名篇,“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人生如棋,人人都身在歷史的劇情中,那一代人的命運深深地編織進了中國現(xiàn)代歷史風云變幻波瀾壯闊的情節(jié)中,他們面臨的選擇,中與西、新與舊、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個人與民族、啟蒙與救亡。蔡元培思考著教育是如何幫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份責任;陳獨秀思考著中國青年之于中國社會的不可推卸的責任;李大釗思考著“青年強則中國強”的進化論理念;魯迅思考著如何掮住黑暗的閘門,放青年們到寬闊和光明中去,塑造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青年,選擇中國未來的道路……
他們啟發(fā)的是青年,培育的是青年,他們相信青年是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他們推崇進化論的理路,他們相信進步將替代保守,光明會戰(zhàn)勝黑暗,歷史、現(xiàn)實、未來是一條向著曙光的延長線。
春水清亮如鏡,華表佇立無語,默默地見證著那百年的煙云,百年的思緒,那思緒在歷史的煙云中穿越,時而激蕩沖擊著年輕人的心潮,時而平緩沉淀著時光的陶冶。
走過北大辦公樓,我走向一條鋪滿落葉的小路,感覺自己走過歲月的曲折和蜿蜒,穿過歷史的峰巒和煙云,不斷地走近他。沉靜,歲月淘洗后的沉靜,堅實,歷史大潮沖刷后的堅實,蔡元培先生的塑像近在眼前,樸實而堅毅。鮮花,一支支的鮮花,一束束的鮮花圍繞著他的塑像,表達著不會被時空阻隔的對話,不同年代的北大學子們有著相同的感嘆:“北京大學雖然在維新變法中成立,卻是在蔡元培先生擔任校長時才得以真正誕生。”
一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里程碑。12月的夜,漫長而黑暗,12月的風,凜冽而刺骨,漫漫的長夜,呼嘯的北風,滴水成冰的嚴寒,湖面凍結成路面,已經(jīng)照不出樹木蒼勁的身影,蔡先生凝視著窗上的冰花,心中構思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春天。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學開學,蔡元培在開學典禮上發(fā)表演說,對學生提出三點要求:“抱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他主張,“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之義”,他指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p>
蔡先生的話語擲地有聲,為北大發(fā)展指明了方向,“為全國文化之中心,立千百年之大計”。他的演講猶如冬日的陽光從窗外透射進來,一道道光芒溫暖著寒冷的空氣,一顆顆年輕的心開始了對春天的憧憬。
當時還是北大學生的羅家倫后來回憶說:“那深邃、無畏而又強烈震撼人們心靈深處的聲音,驅(qū)散了北京上空密布的烏云,它不僅賦予了北京大學一個新的靈魂,而且激勵了全國的青年?!?/p>
這個春天注定有許多事情要發(fā)生,蔡元培對北京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聘請了陳獨秀、夏元瑮分別出任文科、理科學長,聘請胡適、李大釗、魯迅、劉半農(nóng)、梁漱溟、李四光、丁西林、馬寅初、錢穆、周作人、陶孟和等到校任教,北大開啟了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
蔡先生走在北大的校園里,凌厲的北風變得平和了,桃枝上冒出了一個個結實的花苞,陽光清亮地掠過冬眠的湖面,跳躍在來來往往年輕人的身影上。
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設立了評議會,將其作為學校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評議員由教授選出。后來,又在各學門(系)設立教授會。隨后又設立北京大學行政會議、教務會議、總務處。教授治校,規(guī)范校紀,北大之師生面貌,煥然一新。
羅家倫評價說:“陳陳相因、敷衍塞責之流弊由此盡去?!北贝蟛坏珡拇顺蔀橹袊钭杂傻拇髮W,也成為中國最規(guī)范的大學。
蔡先生的心中浮現(xiàn)出一個畫卷:一座全新的,屬于北大師生的教學樓——北大的紅樓。
1918年,蔡先生心中的藍圖變成了現(xiàn)實,紅樓竣工了,矗立在東城區(qū)沙灘北街,在那個年代的光影中特別引人注目,紅樓坐北朝南,為西洋風格的磚木結構大樓,整體建筑呈“工”字形,含地下室共五層。從此紅樓成為20世紀初中國最重要的人文舞臺,中國高等教育的現(xiàn)代史在此生動地展開。
1920年,蔡元培更是石破天驚,在北大招收女生,開啟了中國大學教育男女同校之帷幕。有人質(zhì)疑:“兼收女生是新法,為何不先請教育部核準?”蔡先生回答:“教育部大學令,并無專收男生的規(guī)定。”
二
雖然我沒有看見一張當年完整的排課表,但就這些已知的課程設置和授課者已經(jīng)是一份精神盛宴了,那是一個動蕩的時局中多么讓人安慰、讓人興奮,讓人充實的精神盛宴呀,分享知識的果實,傾聽思想的花開,選擇個人的前途,思考中國的命運。
每周五下午,魯迅先生的腳步聲會在紅樓中響起,他總是先到教員休息室休息片刻,以綠茶潤口提神,然后步入二樓的第二教室,開始講授“中國小說史”。魯迅先生的文章那是長短皆宜筆力千鈞閃耀智慧的光芒,魯迅先生上課那是生動幽默,出口成章,引人入勝得讓學生忘了下課,他對小說的分析,他對人物的評價,那是見解獨到切中肯綮,他的課堂中洋溢著思想的魅力和青春的活力,前來聽課的不僅是國文系的學生,還有外系和外校的學生,有時還有從外地趕來聽課的學生,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成為中國小說史研究開山之作,魯迅的課堂也是那個時代青年心中最酷炫的青春記憶。
北大的學生之所以是幸福的,在于他們下了魯迅先生的課堂,還可以上其他名師的課,不同的課程,同樣的精彩,胡適先生的課也同樣廣受追捧,有他講課的教室也是濟濟一堂,小的教室容納不下,就搬入大講堂。他講課不發(fā)講義,自己也少用講稿。他講課內(nèi)容會旁逸斜出,讓學生們大感興趣。如講中國文學史(宋元明清部分)時,他先從文學評論的角度,介紹王若虛的《滹南遺老集》;講《紅樓夢》和曹雪芹時,他給學生們介紹了曹寅寫給康熙皇帝的奏折,學生們最喜歡的還是聽他的演講。
最有趣的是胡適講“中國哲學史大綱”的課程時,還有梁漱溟先生同時開講“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他們兩個唱起了哲學課程的對臺戲。一邊是留學美國的留洋博士講中國哲學,一個是布衣長衫的傳統(tǒng)學者講東西方文化,他們同時在兩間教室中開講,這是多么精彩的戲碼呀,這場哲學對臺戲吸引了眾多學生,因為兩位都學養(yǎng)豐厚,思路清晰,不僅講得融會貫通,頭頭是道,而且都鞭辟入里,各有所長。
如果說胡適和梁漱溟還是在課堂上,各說各的哲學和文化,那么胡適與錢穆有關老子問題上意見相左,就是當仁不讓的相互論辯了。胡適的說法,老子是春秋晚期人,略早于孔子;錢穆的說法,老子是戰(zhàn)國時人,略早于韓非子。一次教授會上二位先生相遇,錢先生說:“胡先生,《老子》年代晚,證據(jù)確鑿,你不要再堅持了?!焙壬f:“錢先生,你舉的證據(jù)并不能使我心服;如能使我心服,我連我老子也不要了。”兩人相對而笑。錢穆是在1930年,經(jīng)胡適、顧頡剛提攜進北大的,但不妨他們各持己見,相互論辯,可見當年北大平等交流的學術氛圍和探索精神。當有學生問及胡適,錢先生講的與他不同,究竟誰對誰錯時,他說:“在大學里,各位教授將各種學說介紹給大家,同學們應該自己去選擇,看哪個更近真理?!笨梢姾m的胸襟和氣度。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講授的課程是“美學”。有位學生的回憶錄中記下了當時課堂的情境:“他教的是美學,聲浪不很高,可是很清晰,講到外國美術的時候,還帶圖畫給我們看,所以我們覺得很有趣味,把第一院的第二教室完全擠滿了。第一院只有第二教室大,可坐一二百人……擠得連講臺上都站滿了人,于是沒有辦法,搬到第二院的大講堂?!?/p>
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設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養(yǎng)研究生,這是中國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18年,他創(chuàng)立《北京大學月報》,又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學報。蔡先生積極開展學術交流,邀請杜威、羅素、班樂衛(wèi)、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講學。1919年,蔡元培撤銷文、理、法科,學門不再隸屬于科,并改學門為學系,設14個學系。蔡元培廢除年級制,實施選科制,以發(fā)展學生個性,溝通文理,蔡先生力圖將北大辦成以文、理兩科皆為重點的綜合性大學。
1920年,李大釗開設“唯物史觀”課程,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列入大學教程。錢玄同等提出的《新式標點符號修正案》在全國頒布執(zhí)行。1925年,劉半農(nóng)發(fā)表《四聲實驗錄》。1926年,李四光著《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創(chuàng)建地質(zhì)力學理論。1926年開始,顧頡剛等編《古史辨》,創(chuàng)“古史辨派”。1930年,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在美學界形成重要流派,可以說,當時有多少學派,北大師生中就有多少學派,不同的學派,可以開課論道;保守派、維新派和激進派,可以同席探討。
初秋的涼風吹動著莘莘學子的衣袂,又是一個新的學年,紅樓前前后后,又都是來來往往的師生,蔡先生站在紅樓的窗前,望著北京秋日湛藍的天空,心中有一絲欣慰。他提出的,“廣延積學與熱心的教員、認真的教授”,以“提起學生研究學問之興會”,正在北大形成一種尊師重教銳意探索的學風,他提出的用才宗旨:“見解主張可以不相同,學術論點可以不相同,但學問不可以不高深,品行不可以不嚴謹?!?/p>
這樣的教授學者正在北大形成一支塑造青年、改造國民、影響社會的教師隊伍,一支引領各個學科領域研究方向的教師隊伍。這樣的教師隊伍正在形成北大自由思考,兼容并包的學術氛圍和精神風骨,這樣的教師隊伍組成了一個不斷延續(xù)的名單,這是一份歷經(jīng)百年的風雨滄桑依然熠熠生輝的名單,這是一份延續(xù)著中國文化的傳承,匯聚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名單,這是一份讓后輩欽慕仰望引為楷模而勇猛精進的名單,這份名單漸漸地凝結成北大恢弘的歷史和深厚的文脈。
歷史學家顧頡剛說:“這所維新變法遺存下來的舊書院搖身一變,遂成為中國現(xiàn)代大學之楷模,成為新思潮旋風之中心?!?/p>
三
這份不同尋常的名單中的主要成員還是那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雜志《新青年》的主將和重要撰稿者,而孜孜不倦地閱讀《新青年》,受其思想影響的主要讀者中當然也少不了北大的青年學生。
1916年9月1日,《青年雜志》易名《新青年》在上海出版。陳獨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發(fā)表《新青年》一文,他號召青年做“新青年”,與李大釗的《青春》表達了同樣“青年強則中國強”的理念。陳獨秀在文中要求自命“新青年”者要與“舊青年”訣別,而李大釗的《青春》則號召“新青年”以“今日青春之我”去“撲殺昨日青春之我”。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那里,“青春”“青年”是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他們推崇進化論的理路,他們期待以青春鮮活的生命開創(chuàng)中國的未來。
1917年初,陳獨秀接受了蔡元培校長的聘請,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由他主編的《新青年》的編輯部也隨之從上海遷移至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從第4卷第一號起實行改版,改為白話文,使用新式標點,帶動其他刊物倡導和開展了白話文運動。以《新青年》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向全國輻射著思想的光芒和精神的能量,新文化運動迅猛發(fā)展。
1918年4月,因倡導文學革命而倍受攻擊的胡適再次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文章《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他在文章中指出,我的“建設新文學論”的唯一宗旨只有十個大字:“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蔽覀兯岢奈膶W革命,只是要替中國創(chuàng)造一種國語的文學。有了國語的文學,方才可有文學的國語。有了文學的國語,我們的國語才可算得真正的國語。
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狂人日記》時首次使用“魯迅”這個筆名,隨后一發(fā)而不可收,他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大量雜文隨感和白話小說,《孔乙己》《藥》《風波》《故鄉(xiāng)》這些石破天驚的作品,讓文學革命擁有了顆粒飽滿的果實,使《新青年》成為“議論”和“創(chuàng)作”并重的雜志,有一種理論和創(chuàng)作相得益彰的生命力,推動著新文學運動的全面展開。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雜志發(fā)表文章《人的文學》,他提出了對新文學的看法,我們現(xiàn)在應該提倡的新文學,就是“人的文學”。應該排斥的,便是非人的文學,我說的人道主義,是從個人做起。要講人道,愛人類,便須先使自己有人的資格,占得人的位置。
1919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釗的演說《庶民的勝利》。他在文中指出,我們對于這等世界的新潮流,應該有幾個覺悟:須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必經(jīng)一番苦痛,必冒許多危險。須知這種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須知今后的世界,變成勞工的世界。
《新青年》中的一篇篇文章,猶如冷寂寒夜里的燈光,那燈光透徹著漫漫的長夜,那燈光就是思想的光芒,思想的光芒可以撕開厚重而冰冷的長夜,迎接一個晴朗的黎明。
思想既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念,照亮自己,驅(qū)除脆弱,驅(qū)除猶疑,驅(qū)除畏懼,也可以照亮別人,照亮那些年輕人的心,讓他們即使在寒冷和黑暗中也敢于前行,因為他們走向的是一個新的黎明,中國的黎明。
四
1919年5月4日,紅樓西面的鐵鐘,敲響了愛國的鐘聲,北大的熱血青年在紅樓北面的操場集合,整隊出發(fā)奔赴天安門,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沖破軍警阻撓,云集天安門廣場,思想的力量終于匯聚成了行動的洪流,他們的口號,“外爭主權,內(nèi)除國賊”,“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他們的選擇,拒絕在外交史上留下中國的屈辱,拒絕在黑暗的中國被奴役和統(tǒng)治,他們堅持做一個有脊梁、有思想的人,用自己的行動迎接一個光明的中國。他們的力量被中國近代史深深地銘記,五四運動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推動了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zhuǎn)變,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思想革命和啟蒙運動。
《新青年》以“科學”與“民主”的核心理念,引導青年擁有多元并存的開放心態(tài),與北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學術自由,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是相輔相成的,這種思想和精神凝聚成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合力,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思想資源和精神能量。
百年前的中國正處于“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辛亥革命失敗,西方列強入侵,袁世凱復辟帝制,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下,黑夜茫茫、貧困衰弱,滿目瘡痍的中國向何處去?中華民族如何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廢除科舉制后中國的教育如何發(fā)展?教育要培養(yǎng)怎樣的新人,用什么思想來啟蒙青年,塑造青年的人格,探尋出中國走向光明的路徑?
一個具體的人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往往會被具體的情形所局限,如何在有限的歷史環(huán)境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如何喚醒更多的人來改變這現(xiàn)有的秩序?唯有思想可以沖破歷史的束縛,沖破現(xiàn)實的重重障礙,抵達理想的未來,抵達光明的彼岸。
蔡元培先生站在中國現(xiàn)代歷史的轉(zhuǎn)折點上,他以北大為中心,構建了中國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新模式,他以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的理念,凝聚了一支以思想和學術、以人格和胸襟,以行動和生命引領學生,改變中國未來的教師隊伍。梁漱溟先生曾這樣評價蔡元培校長:“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學問,不在事功,而在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影響到全國,收果于后世。”美國教育家杜威贊譽蔡元培先生時說:“拿世界各國的大學校長來比較一下,牛津、劍橋、巴黎、柏林、哈佛、哥倫比亞等等,這些校長中,在某些學科上有卓越貢獻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zhuǎn)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人?!?/p>
他一生鞠躬盡瘁,廉潔自律,一直沒有自己的房產(chǎn)。1936年時,蔣夢麟、胡適等發(fā)起集資為他建造一所住宅,作為對他70歲生日的獻禮,后來因抗戰(zhàn)爆發(fā),此事被擱置。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先生長眠于香港,欠下醫(yī)院千余元醫(yī)藥費,他的身后事,由商務印書館的王云五先生代籌。弟子蔣夢麟送上旗幟,“大德垂后世,中國一完人”。國民黨的《中央日報》推他為“萬流景仰,高年碩學”;毛澤東唁電稱他是“學界泰斗,人世楷?!薄?/p>
對這樣的評價蔡元培先生當之無愧。在北大的校園,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塑像周圍還是四季不斷的鮮花就是一種可見的證明。2016年的5月,北京大學校慶期間,在北大的校園里上演了北大藝術學院原創(chuàng)的音樂劇《元培校長》。這是音樂劇的主創(chuàng)者引導觀眾與元培先生的對話,這是當代青年對元培先生的理解與對話,這是對他敢于打破舊有的僵化的教育體制,給北大注入新的活力的推崇與致敬。他的生命融入了北大的歲月,他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現(xiàn)代化進程。
夕陽灑下金色的余暉,蔡先生的塑像在光芒中有一種深沉的力量。我離開了塑像,想象著蔡先生的浙江諸暨口音,讓我分外親切,因為我的祖母,也是諸暨人,而我從小是跟著祖母長大的。沿著臨湖路,我往北大檔案館方向走,眼前的天幕讓我驚嘆,我沒有想到落日是如此有力,如此嫣紅,又如此沉靜,如此端莊,橙色的光芒暈染著西邊的天空,一點點變淡,一點點變?nèi)幔h處的樹木,伸展著枝丫,將高大蒼勁的身姿依偎在晚霞的柔光里……
沿著這條路,我一直往前走,仿佛就能與紅日相遇,仿佛能聽到他們百年前的足音,仿佛能感受百年前紅日盡染過的思緒,從黑暗向著光明行走,那是布滿艱辛和困苦的探索,那是思想覺醒,意志頑強的探索,我知道并不是每一天都有紅日映照,并不是對每一條路都知道曲直,并不是每一次出發(fā)都通往勝利,唯有執(zhí)著向前,堅定向前,以不屈的信念,以不懈的努力,去迎接黎明的曙光……
寫到這里,一縷縷春風吹拂著我的發(fā)梢,現(xiàn)在是2016年的春天,我想象著1916年的12月,一陣陣的北風吹起他的衣襟,風起云涌,滄桑巨變,一百年過去了,他的思想和理念,他的選擇和實踐凝成了北大的精神和風骨,匯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資源。
原載《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