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詩詞欣賞的層次

聽厲以寧教授講詩詞(增補版) 作者:劉玉銘 劉偉


一、詩詞欣賞的層次

詩詞為什么能打動人心?詩詞的藝術構成是怎樣的?當我們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熟視無睹的時候,詩詞為什么能夠化腐朽為神奇,讓我們駐足、停留,并引領我們思考深層次的問題?上面這些,大概是每一個喜愛詩詞的人都經常想到的吧。那么,厲以寧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是怎樣的呢?厲以寧不但是一個才情充沛的詩人,而且是一個目光敏銳的鑒賞家,他對詩詞美學的許多理論問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讓我們首先來看看厲以寧對詩詞欣賞層次的看法。盡管詩詞欣賞憑借的往往是一種猝然相遇的直感,但理解詩詞的美學構成和欣賞層次,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走進詩詞的藝術世界。厲以寧認為,詩詞欣賞應該從以下四個層次著手。

1.景——任何詩詞,都會涉及具體的事物,可以通稱為“景”。

2.情——詩詞在涉及一定的事物時,必然表達作者的感情,這就是“情”。

3.意——“景”與“情”的深處,蘊藏著詩詞作者內心的想法,這就是“意”。

4.境——整篇詩詞,通過“景”“情”“意”的表達,最終達到某種境界,這就是“境”。

在詩詞中,景、情、意、境是一種渾然一體同時又層層遞進的關系,最高的層次則是“境”?!熬场边@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的根本在于“道”,“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對于一切具體事物的關照,最后都應該發(fā)展到對“道”的追索。但是,和具體的物象不同,“道”既包括“實”,即實在;也包括“虛”,即無限性、無規(guī)定性。這種對于無限性、無規(guī)定性的追求,尤其反映在文學藝術領域,不管是詩詞還是繪畫、書法等,其終極目的,都不僅僅是對于具體事物的刻畫,還有對于“境”的追求。

那么,境界是怎樣生成的呢?厲以寧認為,一首好詩之所以傳誦千古,總是“景”“情”“意”三者交融,并達到一定的境界,這樣就形成了景、情、意、境的合一。寫景不易,就怕落入俗套;寫情更難,就怕無病呻吟;寫意最難,貴在含蓄,意在于新,在于能令人回味;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古人將“意與境會”作為詩詞創(chuàng)作的最高境界,是指詩人因外在事物與心靈猝然相會、融洽無間、不假繩削,遂成佳作。這體現了詩詞意境構成中“意”與“境”之間一種自然而然的結合,重在心目之間的天然相會。

在厲以寧的讀書筆記中,他親自選出20首唐宋詩詞,稱其為“景、情、意、境”交融的最佳作品,他還在筆記中寫道:“這是根據我自己的喜愛來選擇的,不受以前各種文學史著作和評論家的意見的束縛?!?/p>

被厲以寧列為最佳作品的10首詩是(每個作者詩或詞僅選一首,按作者年代排列):

1.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

2.王維《桃源行》(漁舟逐水愛山春)

3.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

4.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

5.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

6.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7.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

8.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

9.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

10.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

被厲以寧列為最佳作品的10首詞是:

1.牛希濟《生查子》(春山煙欲收)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4.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5.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6.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7.陸游《釵頭鳳》(紅酥手,黃鄊酒)

8.辛棄疾《賀新郎》(綠樹聽鵜)

9.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

10.劉克莊《沁園春》(何處相逢)

“境”的形成雖然不完全憑借邏輯和技巧,但缺乏思考和醞釀,也不能達到高境界。古代詩人對于“煉字”和“煉句”的重視,就是例證。對于這一點,厲以寧指出,一首好詩好詞之所以能夠被人們長期傳誦,可能只是由于其中有一句或兩句有新意,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能激發(fā)人們的某種思考。有時候,詩詞中某一句或某一個字,也能賦予整首詩不同的意味,增加作品的感染力,提高詩篇的藝術性。有了這個“句”或“字”,全詩或全詞的境界就突出了。厲以寧認為這個“字”或“句”,又稱作“詩眼”,往往是“煉”出來的,是詩人不斷琢磨的結果。

中國古代詩人都很講究煉字煉句,因為詩詞是凝練的語言,不僅要求形象生動,還要講求韻味。字或句如果“煉”得好,不僅能準確地傳達事物的特征和詩人的感情,而且還能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使得全詩似游龍飛動,精妙傳神,從而帶來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厲以寧指出,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例子是王安石的七絕《泊船瓜州》:

七絕·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中的“綠”字是最精練、最傳神的,據說王安石曾先用“到”,又用“過”“入”“滿”,都認為不好,最后改為“綠”。

厲以寧還指出,一些千古傳誦的名作,它們之所以膾炙人口,可能也是因為“詩眼”在提升詩詞的意境方面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詩為例:

七絕·滁州西澗

(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七絕·月夜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七絕·春怨

(唐)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五絕·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五律·沒蕃故人

(唐)張籍

前年伐月支,城下沒全師。

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

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

七絕·海棠

(宋)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七絕·夜直

(宋)王安石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七絕·州橋

(宋)范成大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七絕·游小園不值

(宋)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再以詞為例:

天仙子

(宋)張先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玉樓春

(宋)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鄃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張先詞中“云破月來花弄影”一句,尤其是一個“弄”字;宋祁詩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尤其是一個“鬧”字,把這兩首詞的景、情、意、境全點染出來了。

厲以寧還指出,張先在詞中喜歡用“影”字。除了前引《天仙子》中“云破月來花弄影”以外,還有《青門引》:

青門引

(宋)張先

乍暖還輕冷,風雨晚來方定。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樓頭畫角風吹醒,入夜重門靜。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宋)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厲以寧1959年曾為此寫過一首七絕:

七絕

過北大東南門外桃園,憶張先詞有感

厲以寧

愁去愁來影字中,落花滿徑只殘紅。

明朝還有雨,癡夢應醒送晚風。

其實,這首七絕反映了厲以寧1959年的遭遇和心情。下面,再看看張舜民、仲殊和呂本中的詞:

賣花聲·題岳陽樓

(宋)張舜民

木葉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斂芳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陽關。

醉袖撫危欄,天淡云閑。何人此路得生還。回首夕陽紅盡處,應是長安。

這首詞是張舜民貶官湖南郴州時路過岳陽樓而寫的。“休唱陽關”一句,字面上表明自己是被貶往南方而不是去西北,但從心情上說,南貶與流放西北是一樣的,都怕聽陽關曲?!皯情L安”一句,反映了自己對朝政的關切和對京城的眷戀。

南柯子

(宋)仲殊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又是凄涼時候在天涯。

白露收殘月,清風散曉霞。綠楊堤畔問荷花,記得年時沽酒那人家?

仲殊,原名張揮,曾舉進士,后棄家為僧。這首詞中的“又是”和“記得”四字,用得十分恰當,把悲涼的氣氛一下子烘托無遺。

南歌子

(宋)呂本中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呂本中在這首詞里,正是用“亂山深處”四個字把“景”襯托出來,用“中原歸思”四個字,把“情”點出,從而成為一首景、情、意、境合一的好詞。

二、以動人、感人評價詩詞

我們談論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個標準,那么,談論詩詞的標準是什么呢?宋代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將“言有盡而意無窮”作為好詩的標準;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則提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都將有無境界作為評價詩詞的主要依據。到了現代,某些文學評論家愛用西方的文藝思想來重新考察、定位中國的文學史,視角的轉換催生了許多新的見解,同時也造成了許多誤區(qū),比如文學上的“主義”,便是一個典型的誤區(qū)。例如,為古代的詩人劃分“主義”,說王維是“自然主義”、杜甫是“現實主義”、蘇軾是“浪漫主義”、李商隱是“形式主義”等。厲以寧認為,這樣的劃分沒有什么意義。理解一首詩詞,或一位詩人、詞人,如果脫離當時的寫作環(huán)境,所謂的“主義”便也失去了生動的內涵和概括力。不管是誰,寫出的作品如果既不動人,又不感人悟人,就不會成為好詩好詞。

這里不妨舉一個例子:趙鼎的《鷓鴣天》。

鷓鴣天

建康上元作

(宋)趙鼎

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

花弄影,月流輝,水精宮殿五云飛。分明一覺華胥夢,回首東風淚滿衣。

趙鼎因遭秦檜迫害,被流放于海南崖州,后來死于流放地。厲以寧認為趙鼎這首詞是動人、感人的。1994年,他在海南三亞天涯海角,想起了趙鼎這首詞,有感而發(fā),填了一首《生查子》:

生查子

海南三亞天涯海角,宋朝趙鼎被流放處

厲以寧

舉杯百感生,杯落千愁了。盛世憶中尋,夢斷臨安道。

崖州春也晚,風急桃花少。只見海鷗飛,相伴隨人老。

從詞中可以看出,厲以寧對趙鼎的《鷓鴣天》是欣賞的,對趙鼎的處境是同情的。

一個作者一生所寫的詩詞很多,怎樣評價才算公允呢?厲以寧提出,評價一個詩人,要看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不要因為一個詩人寫過很多好詩,便認為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好作品;也不能因為一個詩人有一些并不優(yōu)秀的作品,便將其一筆抹殺。讀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輕易被所謂權威性觀點所迷惑。對每一首詩詞,都應該用心體會。好詩好詞應當動人、感人,這樣人們才愛讀,才去背誦。

比如韓愈有些五古、七古雖有獨到之處,但佶屈聱牙,難以上口,厲以寧不喜歡這樣的詩,而對韓愈贈侄孫韓湘的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則稱贊不已,因為這是一首很感人的詩:

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晚年上《論佛骨表》,觸犯龍顏,幾乎被定為死罪,后經別人說情,才改成貶潮州刺史。行至藍關,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寫下了這首七律。全詩氣概悲壯,沉郁頓挫,凄楚之情,感人涕下。

韓愈有些七絕也寫得自然、清新。例如:

七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七絕·鎮(zhèn)州初歸

(唐)韓愈

別來楊柳街頭樹,擺弄春風只欲飛。

還有小園桃李在,留花不發(fā)待郎歸。

又如,厲以寧認為,秦觀以詞著稱,他的某些小令寫離別之情而感人至深。如:

南歌子

(宋)秦觀

玉漏迢迢盡,銀潢淡淡橫。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鄰雞催起怕天明。

臂上妝猶在,襟間淚尚盈。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

減字木蘭花

(宋)秦觀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回腸,斷盡金爐小篆香。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但人們很少注意到秦觀的詩,談論宋詩時也很少提起秦觀。加之,唐人七絕是最動人的,宋詩七絕一般不被重視。但厲以寧認為,唐人七絕固然好,宋人七絕也有佳作,尤其是秦觀以下兩首敘景詩,論造句,論韻律,何嘗比唐人七絕遜色呢?

七絕·泗州東城晚望

(宋)秦觀

渺渺孤城白水環(huán),舳艫人語夕霏間。

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

七絕·秋日

(宋)秦觀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還有以下兩首宋人七絕,厲以寧認為同樣不遜于唐人:

七絕·宿新市徐公店

(宋)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七絕·湖州歌

(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南四百州。

厲以寧認為,唐人五絕為詩中極品;但宋人五絕,也有佳作,如:

五絕·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五絕·山中

(宋)王安石

隨月出山去,尋云相伴歸。

春晨花上露,芳氣著人衣。

五絕·柳橋晚眺

(宋)陸游

小浦聞魚躍,橫林待鶴歸。

閑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飛。

上述幾首詩得之自然,深入淺出,所以不遜于唐人五絕。

厲以寧的觀點提醒我們,分析詩詞應該深入到詩詞本身的世界,不應該受到外在評判標準的影響。詩詞運用的是感發(fā)的力量,喚起的是讀者的感受。評賞詩詞要做到“感同身受”,才是至高的境界,也是人們欣賞、喜愛詩詞最重要的原因。

運用這種標準,我們就可以分清什么是陳腐堆砌的模仿,什么是巧妙自然的借用。一般來說,詩詞創(chuàng)作最忌亦步亦趨,因襲模仿不會有好詩。一首詩之所以能夠打動讀者,往往是出于意象的清新、自然,出于其原創(chuàng)的語言風格,一首好詩,就如同一幅視角獨特的畫作,能讓我們從尋常景物中感受到不尋常的東西。但是,也有一些詩詞創(chuàng)作,雖然帶有較重的模仿前人的痕跡,但經過作者獨特的境遇和情感的點染,也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厲以寧認為,宋代吳激的《人月圓》就是一個例子:

人月圓

(宋)吳激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后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鬢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吳激在宋欽宗時奉命出使金朝,被金人扣留,后在金為官。某日在金朝張侍御家出席宴會,見宋亡之后被俘的小宮姬佐酒,有感而作這首《人月圓》。這首詞中,無論是“后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還是“仙肌勝雪”“青衫淚濕”,皆出于前人詩作。但厲以寧認為,引用前人的這些意象,并不妨礙它成為一首感情真摯的佳作,一來因為化用得自然而流暢,毫無斧鑿痕跡,二來因為作者在去國懷鄉(xiāng)、感時傷懷這一層面上,和前人取得了情感上的共鳴,因真摯而感人。1957年,厲以寧與同窗馬雍談起這首詞,兩人都認為這是一首佳作:

七絕·與馬雍夜談吳激《人月圓》,兩人看法相同

厲以寧

詞中雖有前人語,信手拈來卻自然。

此境此情無可議,感人名句歷朝傳。

就對詩人的評價而言,前面已經提到,厲以寧指出不要把詩詞作者劃入什么“主義”,很多詩詞也根本無法被歸到某種“主義”之下。如:

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你能說這是“自然主義”、“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幾首:

七絕·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宋)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菩薩蠻

(宋)曾布妻魏氏

溪山掩映斜陽里,樓臺影動鴛鴦起。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這幾首詩詞都很動人,但很難從“主義”的角度對它們進行區(qū)分,如果硬要套用“主義”進行評價,就失去了欣賞詩詞的意義。

厲以寧還指出,辭藻文雅而繁復并不一定能夠打動人心。有些詩詞,盡管用詞造句樸實平和,沒有過多雕刻的痕跡,但多年以來卻一直在人們口頭流傳,并且一讀就能被記住,這不是偶然的,這些詩一定有吸引人的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些五絕佳作。五絕,因其篇幅短,所以沒有堆砌詞句的空間,對用字的樸實、凝練有格外高的要求。厲以寧在他的讀書筆記中寫道:“詩中,五絕是最難寫的。短短二十個字,要寫得自然,要有較深的含義,很不容易?!币韵氯孜褰^,都是厲以寧在講課時一再舉例提到的:

五絕·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五絕·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五絕·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再看幾首七絕:

七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絕·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七絕·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七絕·書河上亭壁

(宋)寇準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七絕·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七絕·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厲以寧在課堂上說過:“五絕難寫,七絕也難寫。七絕寫得不好,就流于俗氣,也就沒有韻味了。”以上舉的幾首唐宋七絕,都是佳作。厲以寧還說:“如果詩詞很難讓人記住,說明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共鳴,或者在韻律上不是十分上口,所以記起來很困難?!币虼耍藘热菔欠裆鷦?、感人外,能否被人們記住,也是評價詩詞好壞的標準之一。而詩詞若想易于被人們記誦,首要的一點便是要讓人大體上讀懂。

三、詩詞應讓人讀懂

古代很多詩人都把“含蓄”視為詩詞的優(yōu)點。但過于“含蓄”,以至于晦澀,讓人無法讀懂,那也就沒有詩意可言了。對此,厲以寧指出,好的詩詞應當使人大體上讀懂。但能不能使人大體上讀懂,并不是評判詩詞優(yōu)劣的標準,有些作品,一看就懂,但并不是好作品,因為缺乏詩的文學特色。

厲以寧繼而指出,使人大體上讀懂,有三種表現。

第一種表現是,意思明朗,一看就清楚,通過字面就可以領略詩詞的主旨。如以下幾首詩,不論是寫景還是敘事,都是語句清楚、寓意明確,并不需要讀者過多地加以聯(lián)想和想象:

七絕·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七絕·回鄉(xiāng)偶書(二首)

(唐)賀知章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xiāng)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五古·長干行(二首)

(唐)崔顥

其一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其二

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五古·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五絕·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七絕·庚子正月五日曉過大皋渡

(宋)楊萬里

霧外江山看不真,只憑雞犬認前村。

渡船滿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第二種表現是,讀來也能明白,但僅僅通過表面的文字,卻未必能窮盡詩詞的內涵。但讀者只要了解一下詩詞創(chuàng)作的背景,再略加思考,也能領略作者的言外之意。

七絕·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

厲以寧指出,王翰的《涼州詞》,真正的意思并不是“醉臥沙場君莫笑”,而在于“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他是寓凄涼于飲酒醉臥的詩句中。

還有,張籍的《節(jié)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節(jié)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唐)張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張籍這首詩表面上是寫已婚少婦拒絕蕩子的追求,但實際上是有政治寓意的。此詩的副標題是“寄東平李司空師道”,李師道是當時顯赫一時的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該詩是張籍為回絕李師道的拉攏而寫的。雖然詩的表面不能充分地表達出這層意思,但我們如果了解詩的背景,那么其寓意也可謂一目了然。

杜牧的七絕《秋夕》,看起來是寫宮女夏夜的閑情,實際上是詠嘆宮女生活的寂寞凄苦。

七絕·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

又如金昌緒的五絕《春怨》:

五絕·春怨

(唐)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相思的少婦對驚擾自己夢境的黃鶯的嗔怨,但通過字句可以看出,它實際上反映了兵役之下的家庭離散之苦。

蘇軾的《卜算子》也是這樣,透過詩詞所使用的意象和其營造的氛圍,可以看出作者在寫這首詞時落寞的心境:

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在政治上失意但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心情,盡在詞中。

玉樓春·戲林推

(宋)劉克莊

年年躍馬長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錢換酒日無何,紅燭呼盧宵不寐。

易挑錦婦機中字,難得玉人心下事。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

劉克莊在這首詞里通過給友人的贈言來表明南宋晚期邊防的艱難,士人不應稍有疏怠,其寓意和主旨,也算是清楚而確鑿的。

第三種表現是,從字面上看不出作者的意思,但透過詞句,可以大體上知道作者肯定是另有所指的,至于究竟指什么,卻不得而知了。這就是說,作者的寓意是不明朗的,需要讀者自己去聯(lián)想和體會。如:

七絕·嫦娥

(唐)李商隱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七絕·夢中作

(宋)歐陽修

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

西江月·遣興

(宋)辛棄疾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上面三首詩詞從字面來看,可以看作是單純的“詠嫦娥”、“記夢”和“敘醉”的詩詞,但是作者在詩詞背后究竟有什么寄托,便不是可以清清楚楚地講出來的。厲以寧同時指出,正由于作者的真正寓意不明朗,所以必須在藝術上做到詞句清清楚楚,詩詞的中心意象也必須是明朗的、清晰的,讓讀者至少可以得到一個外在的、感官的印象,再由這感官印象引導讀者去做各種體會和聯(lián)想。每個讀者的經歷和思想不同,得到的感悟也必然不同,不一定要尋求到一個統(tǒng)一的解釋,也不一定非要求得作者心中的原意。這樣,才稱得上是“寓有意于無意之中”。

厲以寧所提出的“能使人讀懂”,對于詩詞而言,實際上是比“含蓄”更重要的特點。因為詩詞在挑戰(zhàn)人的思維的同時,必須能夠達致人的心靈,只有這樣詩詞才能感動人,才能安撫人,才能引起人的共鳴。否則,過于艱澀便失去了感動人的力量。當然,就像厲以寧所說的那樣,“使人讀懂”并不意味著詩人直接把自己想說的話告訴讀者,而是意味著詩詞本身的中心意象必須是明朗的、清晰的。

進一步說,詩詞的確定性,首先來自語言本身的確定性,語言作為一種符號,其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聯(lián)是約定俗成的,大家都可以領悟;其次來自人類經驗的普遍性和可傳達性,我們每個人雖然自成一體,但都分享共同的經驗,擁有共同的思維邏輯,并且彼此之間的感受可以通過語言相互交流和傳達。一個真誠的詩人,總是能夠透過隱晦或含蓄的語言,向人們透露他的所感、所思,如果故意玩弄文字游戲,使人茫然不知何解,那就是故弄玄虛了。歷史上以晦澀著稱的詩人詞人很多,宋末詞人王沂孫就是一個例子:他的詞用意過深,又愛用典使事,作品往往流于晦澀,被后人評為“琢語峭拔”,因此有傷率真自然之美。厲以寧1991年寫過一首詩,表達了他對王沂孫詞的看法:

七律·從圖書館借得王沂孫《碧山樂府》,

讀后有感

厲以寧

動天豪氣蕩無存,人世真情剩幾分?

縱有心聲應暗蓄,何須晦澀不留痕。

鋪陳仿佛南朝賦,堆砌絕非兩宋魂。

恕我才疏難領悟,一聲長嘆又黃昏。

四、有些詩詞高下難分

對詩詞進行評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詩詞進行對比,繼而作出評價,往往就更難了。厲以寧指出,有一些詩詞,盡管可以拿出來進行比較,但無法確定高低優(yōu)劣,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因為作者所處的時代不一樣,或者因為詩詞風格差異,或者因為思想內容不同,或者由于觀察視角的區(qū)別,或者由于讀者期待的差別。因此在不同人那里,同一首詩詞能得到不同的評價,不同作者同一題材的詩詞所得到的評價也有差距,甚至藝術成就相似的詩詞也無法定出高低優(yōu)劣。

有一些詩詞是描寫相同題材的,比如杜甫的《贈衛(wèi)八處士》和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都是描寫久經離亂之后故人的重逢,詩人的歡喜和感慨溢于詩表,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都能給讀者帶來很深的體會:

五古·贈衛(wèi)八處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已蒼。

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zhí),問我來何方。

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五律·喜見外弟又言別

(唐)李益

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雖然杜甫在詩歌上的成就遠遠高于李益,但就這兩首詩來說,又怎能分得清孰優(yōu)孰劣呢?

又如賈島的《劍客》和劉叉的《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都是描寫劍客的義薄云天和慷慨胸懷,且在形式上都是五絕,都精練有味,難分高下:

五絕·劍客

(唐)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五絕·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唐)劉叉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

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和朱淑貞的《蝶戀花·送春》,都描寫春天逝去后詩人悵惘的心情,在情調上,也都是哀婉、感傷的,只能說都是好詞:

蝶戀花

(宋)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蝶戀花·送春

(宋)朱淑貞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南宋劉過和鄧剡各寫過一首《唐多令》,劉詞寫故地重游之時的懷舊心情,鄧詞則抒發(fā)滄海桑田的歷史無常感,兩首詞都是朗朗上口、千古流傳的好作品:

唐多令

(宋)劉過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wěn),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唐多令

(宋)鄧剡

雨過水明霞,潮回岸帶沙。葉聲寒、飛透窗紗??昂尬黠L吹世換,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華,烏衣日又斜。說興亡、燕入誰家。惟有南來無數雁,和明月、宿蘆花。

厲以寧有感于鄧剡詞中的滄桑之感,1955年曾經作過一首《浪淘沙·鄧剡〈唐多令·雨過水明霞〉讀后》:

浪淘沙·鄧剡《唐多令·雨過水明霞》讀后

厲以寧

忍淚憶崖山,兵潰心寒,舍身投水伴潮還。海角天涯懷故國,殘月孤船。

塵世早看穿,風骨依然,西風催世血斑斑。燕入誰家渾不覺,獨自憑欄。

但厲以寧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即使是同一題材的詩詞,也可以分出高下。評判的根據,除了遣詞造句是否凝練生動、意象的選擇是否成功以及結構的安排是否巧妙之外,詩詞的內容及其傳達的思想主旨也是決定高下的標準。有時候,同樣題材的兩首詩詞,各有一些長處為其他詩詞所不具備,這時候便需要讀者沉浸到詩詞本身的世界中,進行精細的體味和賞析。

比如,南宋初年楊萬里奉命迎接金使時所寫的《初入淮河》和唐朝賈島的《渡桑乾》,都描寫了思鄉(xiāng)之苦:

七絕·初入淮河

(宋)楊萬里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七絕·渡桑乾

(唐)賈島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厲以寧認為,在藝術方面,兩首詩都比較好,但前一首更好些,因為詩里傳達了作者的愛國心情,而不只是個人身世之感。

再如,王維的《渭城曲》和王之渙的《涼州詞》,都描寫作者送友人出關,詩中都充滿了殷殷別意:

七絕·渭城曲

(唐)王維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七絕·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兩首詩都十分優(yōu)秀,難分高下,但厲以寧認為,如果硬要比較的話,那么后一首藝術上更美一些。因為前者用“無故人”來形容,后者用“春風不度”來形容,后者較前者更生動,也更夸張。

又如,厲以寧認為,韋應物和戴叔倫的兩首《調笑令》,題材新奇,用字簡潔,不相上下,但戴詞似乎更好一些,因為戴詞對邊塞的荒涼渲染得更動人、更曲折:

調笑令

(唐)韋應物

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

調笑令

(唐)戴叔倫

邊草,邊草,邊草盡來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萬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聲愁絕。

以上比較的都是一些在形式上相同的詩詞。不同形式的作品,有時也可以進行比較。如韋莊的《菩薩蠻》和歐陽修的《浣溪沙》:

菩薩蠻

(唐)韋莊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浣溪沙

(宋)歐陽修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秋千。白發(fā)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盞頻傳。人生何處似尊前。

厲以寧認為,韋詞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在寫情和寫景上勝于歐詞,而歐詞的“綠楊樓外出秋千”一句,又是韋詞所不及的。

還有王維的《雜詩》、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這三首都是口語化的問答式小詩:

五絕·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五絕·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五絕·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厲以寧認為,這三首五絕詩都很風趣、出奇,都能用二十個字既敘景,又敘意,但反復讀后,賈詩看來平淡,卻最為含蓄,余味無窮。

五、詩詞源于生活

《莊子·逍遙游》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币粋€人生命的厚度和寬度,可以影響其感受力和表現力。厲以寧青年時代的座右銘是這樣的:“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生命的寬度,或者說生活實踐,對詩詞創(chuàng)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厲以寧非??粗厣顚嵺`對于詩詞創(chuàng)作的意義,他指出,一個人如果不接觸現實生活,只是坐在小屋子里,生活空虛,是不能寫出好作品的。北宋詩人黃庭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一個文人,黃庭堅長期過著書齋生活,很少接觸現實生活,結果除了少量詩詞有較高藝術成就外,其他大多數,只是在詞藻和形式上出奇斗勝,缺乏鮮活的生命力。

為了說明這一點,厲以寧指出,有一些人在社會地位低的時候,由于深入生活,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后來地位上升了,作品反而褪色了。例如,唐代詩人高適早年仕途失意,常年生活在邊塞,有機會接觸士兵,了解邊塞軍隊的真實情況,寫出了著名的《燕歌行》:

七古·燕歌行

(唐)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詩中“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堪稱唐代邊塞詩中的名句。但過了幾年,高適當了西川節(jié)度使、左散騎常侍,仕途得意,卻再也寫不出優(yōu)秀的作品了。

厲以寧指出的另外一個例子是韓罖,韓罖最杰出的作品是七絕《寒食》,這是憤于宦官得寵、政治腐敗而進行抨擊的詩作。

七絕·寒食

(唐)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罖寒微時,與柳氏相愛而又分離的動人故事,曾廣泛流傳。當時韓罖有一首《章臺柳·寄柳氏》:

章臺柳·寄柳氏

(唐)韓

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柳氏寫了一首《答韓罖》:

答韓

(唐)柳氏

楊柳枝,芳菲節(jié),可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后賴友人相助,柳氏終歸韓罖。厲以寧年輕時就很喜歡韓罖和柳氏的故事。1953年,他以“詠唐朝韓罖、柳氏故事,贈友人”為題填了一首詞:

章臺柳·詠唐朝韓、柳氏故事,贈友人

厲以寧

離亭霧,相思渡。春雨秋風楊柳樹。

莫道年年恨別離,癡情長在天涯路。

后來,韓罖被唐德宗提拔重用,位居要津,地位變了,卻再也沒有寫出值得一提的作品。

李益是厲以寧指出的又一個例子,李益早年北游河朔,“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后來以詩出名,被唐憲宗羅致,當了大官,而他的名作《夜上受降城聞笛》和《度破訥沙》都是在北游河朔時寫的:

七絕·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七絕·度破訥沙

(唐)李益

眼見風來沙旋移,經年不省草生時。

莫言塞北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

厲以寧舉出的這些例子,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接觸生活對于詩詞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所以,古人常說“文章憎命達”“怨憤出好詩”以及“不平則鳴”,正是說明養(yǎng)尊處優(yōu)、一帆風順之人對生活難有深刻的體會,因此也寫不出感人至深的好作品。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反之,如果人“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則往往會“退而論書策……思垂空文以自見”,意指人在窮困潦倒、才華不被認可的時候,反而會更加了解生活和人性的百態(tài),并將著書立說作為發(fā)泄不平和自我反省的一種途徑,因此往往會有好的作品。

詩人的地位和經歷可以影響詩詞成就的高下,反過來說,每一首詩也都攜帶著當時詩人的所感、所思,是詩人的社會境遇和生活經歷的生動呈現。

厲以寧認為,生活本身是如此豐富,為詩人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養(yǎng)料,即使是那些直接描述日常生活的詩詞,也經常因詩人細致的觀察和獨特的視角而成為佳作,這些作品往往真實而親切,充滿生活的熱力。厲以寧指出,宋人七絕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詩句,如:

七絕·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七絕·春日

(宋)胡直孺

風云吹絮柳飛花,睡起鉤簾日半斜。

四海隨人雙燕子,相逢處處作生涯。

七絕·橫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七絕·江村晚眺

(宋)戴復古

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閣岸斜。

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七絕·山居

(宋)周自中

又是閑中一日過,明朝活計看如何。

拾薪童子歸來晚,報說南山野菜多。

這些詩都是對生活本身細致而精妙的描寫。

六、詩詞與作者的境遇

孟子說,“知人論世”。了解作者,對于了解作品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詩詞的內容不是抽象的,它從生活中來,總是和作者的社會地位、處境和遭遇緊密相關。厲以寧以幾首思念親人或自傷自悲題材的詩詞,說明即使是同一主題的詩詞,因詩人的地位和遭遇不同,其詩詞也具有不同的傾向和風格。如:

七律·錦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關于李商隱這首詩的確切含義,爭議頗多,至今沒有定論。清代學者朱彝尊曾明確地說“此悼亡詩也”,同是清朝的何焯則說“此篇乃自傷之詞”,認為李商隱寄托的是一種“美人遲暮”、懷才不遇的感懷。但無論是否悼亡,終身失意的李商隱借用迷離恍惚的詞眼,寄托的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失落和惘然。

再如蘇軾的《江城子》: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蘇軾為紀念他的妻子王弗而作的。蘇軾19歲與她結婚,夫妻恩愛,相敬如賓,但不料10年后王弗亡故,葬于蘇軾家鄉(xiāng)的祖塋。蘇軾對她有永不能忘的深摯感情,且自己又因政治斗爭失意,被發(fā)配到山東密州做地方官,因此作品充滿了抑郁的情緒,不但表達了生死兩隔的痛楚,也描述了詩人寂寥落魄的生涯。

減字木蘭花·題雄州驛

(宋)蔣興祖女

朝云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飛鴻過也,萬結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鄉(xiāng)關歸路難。

蔣興祖為宋陽武令,抗金時犧牲,其妻子、兒子也都殉難。其女被金兵擄去,途經河北雄關,在驛中題詞如上。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詞。

聲聲慢

(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出身于官宦家庭,18歲與丈夫趙明誠結婚,趙明誠任地方官,對金石學頗有研究?;楹?,夫婦兩人詩詞酬唱,情投意合。不料靖康之難后,李清照連續(xù)遭遇了國破、家亡、夫死的打擊,過著流亡漂泊的生活,晚年孤苦無依,消極、愁苦、絕望。厲以寧認為,她的這首《聲聲慢》,雖然不一定是專門悼念死去丈夫的詞,但思念亡夫和自悲身世卻是不言自明的。這首詞的哀怨反映了她在社會地位急劇變化、家庭淪落之后的愁思。

釵頭鳳

(宋)陸游

紅酥手,黃鄊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陸游早年娶表妹唐琬為妻,伉儷相得,感情甚篤。但是唐琬卻不被陸游的母親所容,最后強令陸游休了唐琬。陸游另娶,唐琬改嫁。數年后二人偶然相遇于紹興沈園,唐琬遣人以酒肴相贈,以示心意。陸游悵然良久,于是在沈園園壁上題寫了這首《釵頭風》。這首詞感情真摯,盡管不是悼亡詞,卻是他對婚姻所遭受的蠻橫外力拆散進行的控訴。傳說唐琬以同調相和:

釵頭鳳

(宋)唐琬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沈園相見后不久,唐琬因抑郁成疾與世長辭。陸游75歲時,重游沈園,這時唐琬已經去世40多年。物是人非,自己也幾度飄零,但最終壯志難酬,無限感慨之下,寫出了著名的《沈園》:

七絕·沈園

(宋)陸游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釵頭鳳》寫于詩人年輕氣盛之時,所以流露的多是不滿,節(jié)奏急迫、著筆有力,胸中的遺憾和憤懣似乎就要噴薄欲出?!渡驁@》二首則將哀悼前妻的痛楚和自己的孤寂晚景兩相對照,于是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情感的流露較年少時來得含蓄緩慢,卻也更顯得真摯和深厚。

又隔了六年,陸游已經81歲了,他懷念去世的前妻唐琬,又寫下了兩首七絕,更顯得凄涼。

七絕·十二月二日夜夢游沈氏園亭

(宋)陸游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里更傷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

再看唐朝元稹的著名悼亡詩《遣悲懷》:

七絕·遣悲懷

(唐)元稹

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

昔時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這三首詩是元稹懷念妻子韋叢的作品。韋氏20歲時嫁給元稹,那時元稹地位尚低,沒有功名利祿,可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但二人恩愛有加,度過了七年艱苦卻幸福的生活。七年后,元稹當上了監(jiān)察御史分司東都,韋氏卻不幸去世。元稹十分悲痛,寫下了千古傳誦的《遣悲懷》三首。

厲以寧以上面這些詩詞為例,說明了詩詞內容與作者的經歷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關系,厲以寧還指出,這種關系在“元夕”題材的詞作中也能反映出來?!霸Α笔撬纬~人的一個題材,反映了當時燈節(jié)的盛況,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但是,由于作者本身的社會地位、思想、經歷和感受各不相同,對同一題材,也有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李清照的《永遇樂》就是一例。

永遇樂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以漂泊異鄉(xiāng)的凄涼,對比當年的“中州盛日”,形成了強烈的今昔對比,既反映了作者自身動蕩不安的晚年,又反映了國祚不永的時代變遷。

下面這首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是寫“元夕”的,反映了他在政治上受排擠之后尋求寄托的表現: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將熱鬧繁華的燈節(jié)盛況,與作者自身的寂寞蕭索做了對比,同時用“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表達了作者自甘寂寞的胸懷。

一生作為布衣、清客的姜夔,在《鷓鴣天》中感嘆了他個人的飄零困頓,只有乘在肩上的小女兒相隨做伴:

鷓鴣天

正月十一日觀燈

(宋)姜夔

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白頭居士無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隨。

花滿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來悲。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游人緩緩歸。

這首詞描寫的重點同樣不是節(jié)日的繁華,而是作者漂泊江湖的寂寞之感和舊情難覓的懷舊之情,是以冷筆寫熱情、以樂景襯哀情。

慘遭亡國之痛、元初隱居不仕的劉辰翁,在《憶秦娥》中把國家命運和個人身世結合起來,無限凄涼。

憶秦娥

(宋)劉辰翁

燒燈節(jié),朝京道上風和雪。風和雪,江山如舊,朝京人絕。

百年短短興亡別,與君猶對當時月。當時月,照人燭淚,照人梅發(fā)。

總之,即使是同樣的題材、同樣的環(huán)境,由于詩人的經歷、心情和地位不同,詩詞的韻味也會有所差異,我們欣賞詩詞的時候應該將這些作為背景來考慮,這樣才會更加深刻地理解詩詞表達的感情。

厲以寧在讀書筆記中還寫道:“一個人,即使后來地位改變了,生活方式與過去截然不同了,但仍有可能無法忘情于過去,這種情況在僧仲殊的詞中充分表露出來?!边@里提到的僧仲殊,就是北宋進士張揮。前面曾提到過他的《南柯子》(十里青山遠)。張揮棄家為僧,漂泊天涯后,在詞中仍未忘情于過去。例如他的《柳梢青·吳中》:

柳梢青·吳中

(宋)仲殊

岸草平沙,吳王故苑,柳裊煙斜。雨后寒輕,風前香軟,春在梨花。

行人一棹天涯,酒醒處,殘陽亂鴉。門外秋千,墻頭紅粉,深院誰家。

厲以寧在1955年曾寫過一首七絕《重讀僧仲殊詞》:

七絕·重讀僧仲殊詞

厲以寧

寂寞春歸落梨花,小舟漂泊到天涯。

此身再不閑愁念,卻記墻頭深院家。

七、詩詞和時代

詩詞不但與詩人詞人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而且與整個時代的氛圍有緊密的聯(lián)系。厲以寧指出,詩人詞人都是具有時代性的,每一個作者都生活在一定的時代,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具有時代的特色。厲以寧以邊塞詩為例,說明唐宋兩代詩人的作品就顯著地反映出各自的時代特色。

唐朝盛期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中,不但是經濟、政治、文化的高峰,在軍事上也擁有絕對的優(yōu)勢。唐代自唐太宗貞觀四年擊潰東突厥,并收編其殘部,貞觀九年又大破吐谷渾之后,邊塞上的形勢基本上就穩(wěn)定了下來,到開元年間就更為緩和。因此唐朝的邊塞詩并不重在描寫戰(zhàn)爭,而更多地呈現為在一種相對和平的環(huán)境下,充滿著豪邁精神的歌唱。唐代的邊塞詩往往并不拘于哪個具體戰(zhàn)役、哪個時間、地點,而是在廣闊的時間、空間上把邊塞作為一個整體來吟詠歌唱,詩中主要體現了一種悲壯的豪情、異域的情調、遼闊的視野和邊防的信心。

盛唐詩人岑參是親歷過西北邊塞的,自身經歷及時代特點使他的詩作雄健、豪放,充滿了信心和樂觀。

七古·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上面這首詩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兩句,使邊塞八月飛雪的情景躍然紙上。

七古·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唐)岑參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zhàn)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詩中的“三軍大呼陰山動”,何等氣魄,何等手筆!而“戰(zhàn)場白骨纏草根”“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簡直把塞外沙場的景色寫絕了。

七古·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唐)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中“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三句,寫出了邊疆的惡劣氣候和將士英勇作戰(zhàn)的情形。岑參當之無愧地被認為是唐代邊塞詩的第一名家。

厲以寧還指出,與岑參同時代的李頎,在邊塞詩中雖然也描述了戰(zhàn)爭的艱苦和士兵的相思,但整個詩篇的情調并非凄涼悲傷,而是與當時國家的強盛、邊塞的有利環(huán)境相呼應的。詩里不存在憂郁的感情,這也是時代的特色。

七古·古意

(唐)李頎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

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殺人莫敢前,須如猬毛磔。

黃云隴底白云飛,未得報恩不得歸。

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七古·古從軍行

(唐)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安史之亂后,邊防線上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變化,五代以后更是一片混亂。到了北宋,面對遼和西夏這樣強大的敵人,盛極一時的邊塞詩在風格上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沒有了堅強的信心,邊塞上的黃云蔽天、北風刺骨,帶給詩人的便只剩下了憂慮和凄苦的感受,這時期的詩詞更多的是通過描寫邊塞的悲涼景象表現出一種對國家命運的憂慮感。盛唐和北宋兩個時期的國力差別,決定了兩個時代邊塞詞的不同特點。

厲以寧指出,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和《蘇幕遮·懷舊》兩首邊塞詞中所流露的情緒,就和盛唐時期大不相同了:

漁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蘇幕遮·懷舊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兩首詞都作于范仲淹奉調西北前線期間,都是意境闊大而優(yōu)美的佳作,但也都彌漫著一種深沉而憂郁的情調。究其原因,厲以寧認為,影響詞之格調的,并不單單是詞人的羈旅鄉(xiāng)愁,而和當時整個邊防的情勢有關。他在作于1956年的一首七絕中,表達了這樣的看法。

七絕·重讀范仲淹《蘇幕遮》有感

厲以寧

黃葉碧云地接天,寒煙催老一年年。

鄉(xiāng)愁豈止離家怨,更在斜陽邊塞間。

厲以寧還認為,除了邊塞詩之外,從懷念出征的邊防將士的詩中,也可以看出時代特色的影響。比如盛唐時期王昌齡的這一題材的詩,主要是寫閨中的春怨,并沒有過多地譴責戰(zhàn)爭的意味。

七絕·閨怨

(唐)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沈?期的《獨不見》也是這樣:

七律·獨不見

(唐)沈?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李白的兩首《子夜吳歌》,表達了當時征人妻室的心情,既懷念遠征的士卒,又盼望他們早日勝利歸來。

五古·子夜吳歌

(唐)李白

其一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其二

明朝驛使發(fā),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針冷,那堪把剪刀。

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到了唐朝末年,同樣題材的詩,在情調上起了變化。陳陶的《隴西行》在訴述閨怨時譴責戰(zhàn)爭,整個情調是哀怨的。

七絕·隴西行

(唐)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向讀者表達了戰(zhàn)爭是如何的殘酷,情調凄楚,令人涕下。

到了北宋時期,燕云十六州已經盡歸遼國,宋朝在宋遼關系上又一味采取妥協(xié)、退讓和茍安的政策,再加上宋朝邊關將領的松懈和腐敗,造成很多防御工事年久失修,守將庸懦。宋嘉四年,王安石奉命出使遼國,來回經過時為宋遼界河的白溝,親眼目睹了這個平原防御工事的慘淡和破敗,寫下了一首《白溝行》:

白溝行

(宋)王安石

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使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燧。

萬里鋤接塞垣,幽燕桑葉暗川原。

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

時光到了1987年,厲以寧來到白溝,這時白溝屬于河北省,開辟了大型的農貿市場,生意興隆,連不少北京居民都到那里去采購食物和生活用品,但許多人并不了解白溝的歷史。撫昔感今,厲以寧寫下了一首《浣溪沙》:

浣溪沙

河北白溝,當年宋遼界河,也是邊貿集市所在地

厲以寧

一葉飄零也是秋,

幽燕分治只添愁,

宋無遠慮自悠悠。

誰料金兵淪半壁,

更逢大汗定神州,

白溝依舊水東流。

厲以寧這首《浣溪沙》,重新回顧了白溝的歷史,從“幽燕分治”的邊境局勢,“宋無遠慮”的歷史事實,以及后來金滅遼宋,宋被迫南遷,到大蒙古國成吉思汗的興起,最終平定分裂,建立了大一統(tǒng)的王朝。所有這一切,都和白溝這個地方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朝代更迭留給人無盡的感慨,但歷史進步的潮流如滔滔河水,是永遠不可阻擋的。

再來看南宋的邊防詩,就又是另一番特色了。如南宋劉克莊的七絕《贈防江卒》:強敵臨江,國勢危急,時代與盛唐和北宋又完全不一樣了。這時,對少婦的安慰和對江防戰(zhàn)士的鼓勵,一躍而成為全詩的主題。

七絕·贈防江卒

(宋)劉克莊

陌上行人甲在身,營中少婦淚痕新。

邊城柳色連天碧,何必家山始有春?

無論是邊塞詩,還是描寫征人的詩,都說明詩詞的情調和時代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詩人和詩詞并不能超越于時代而存在,詩人是自己時代的語言和心聲,詩和歷史則是一物之兩面——歷史是人的外在行為,詩則是人的內心沉思。優(yōu)秀的詩詞必然和自己誕生的時代之間有一種血脈相連的關系,否則,詩便成了無根之木、無本之花。

詩詞具有濃郁的時代色彩,但詩詞并不是時代的簡單描述,而是時代特色的凝練和集中,展現的是時代中最有代表性的畫面,并攜帶著詩人最真切的感受和最熱切的呼吁。正因為詩詞源于時代又高于時代,所以能給讀者帶來獨特的啟發(fā)。基于此,厲以寧提出了詩詞一種獨特的功能,即啟蒙功能。

八、詩詞的啟蒙作用

詩詞不僅僅有審美的功能,還往往承載了一定的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對此,古往今來有許多論述。比如孔子就提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鐘嶸在《詩品·序》中則以大量的實例說明了詩詞的功用:“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釋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边@表明,一個人不管處于何種境遇,詩都能成為情感的一個出口,舒緩詩人最沉郁的感受。

厲以寧則提出了詩詞的一種特殊作用,即啟蒙作用。他認為,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是時代的忠實的記錄,而且還應該起到時代的啟蒙作用;不僅應該告訴讀者一些什么,而且更應當啟發(fā)讀者去思考些什么,引領讀者覺醒并前進。

厲以寧進而認為,這種具有啟蒙作用的詩詞,往往出自那些對時代和國家特別具有責任感、并了解當時社會矛盾之本質的詩人之手,是一些既有藝術性、又有現實性的作品。厲以寧曾以唐朝末年陸龜蒙和羅隱各自所作的一首詠吳國興亡的七絕為例:

七絕·吳宮懷古

(唐)陸龜蒙

香徑長洲盡棘叢,奢云艷雨只悲風。

吳王事事須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七絕·西施

(唐)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再以白居易的七律《放言》為例,這也是一首令人深思的詩。

七律·放言

(唐)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

黃庭堅的七律《清明》以孟子所提到的“齊人”(人乞祭余驕妾婦)和春秋晉國介之推隱居綿山被火燒死(士甘焚死不公侯)的故事為例,給人以啟發(fā)。

七律·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壟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厲以寧認為,南宋陸游的一些詩詞,同樣起到了這種作用。陸游的詩詞,尤其是他的詩,鼓舞著人們的斗志,并且影響到了后來的南宋詩壇,無論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是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他都開創(chuàng)了新的風格。關于陸游的詩,本書第二章將有專門一節(jié)進行分析,這里以他的三首詞為例。

一首是他的《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

(宋)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另一首是他渴望收復長安的名詞《秋波媚》,這是他48歲時在漢中軍旅,登漢中高興亭望終南山而作。

秋波媚

(宋)陸游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還有一首是他的晚年作品《訴衷情》:

訴衷情

(宋)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陸游詞的藝術境界很高,和他的詩一樣對時代有啟蒙作用,是詩詞擔當社會啟蒙責任的典范。

詩詞的啟蒙作用不一定是平鋪直敘的,隱喻、含蓄的手法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例如,晚唐章碣的《焚書坑》和南宋林升的《題臨安邸》就是兩個明顯的例子:

七絕·焚書坑

(唐)章碣

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七絕·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總之,詩詞源于時代,所以能夠反映時代,同時,由于加入了作者的思考,形式又便于傳播,所以詩詞能夠啟迪世人,起著引領時代思潮的作用。

九、詩詞的寫景和懷古

晉代陸機在《文賦》中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睂懢笆俏覈娫~歷史中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從《國風》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到《九歌》的“沅有羅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外在的景色和詩人內心的情感往往有一種相互生發(fā)的作用。晉代文人張翰,因為秋風起,想起家鄉(xiāng)的菰菜莼羹鱸魚,就辭官回家,由此傳為佳話,正說明自然景物也能生發(fā)思想感情。

由此可以看出,某些描寫自然界的詩詞并不一定是自然景色的單純呈現。厲以寧認為,自然界本身沒有社會性、沒有感情,但詩人的思想感情卻不是抽象的、超社會的東西,因此,對于自然景色的描述,往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反映。

以唐朝張繼的七絕《楓橋夜泊》為例:

七絕·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詩,在寫景的同時,也隱含了作者的感情,因為詩中用了“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句,這七個字把作者的感情包含在里面了。

再以描寫春景的詩詞來說,各家的寫法是不一樣的。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之所以是一首好詩,因為寫得十分平淡自然。

七律·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又如歐陽修的《踏莎行》:

踏莎行

(宋)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這首詞開始是寫梅殘柳細、草薰風暖之際的郊外春景,但實際上抒發(fā)的是行人憶家、閨人憶外的感情,以春水之不斷,喻“游子”和“思婦”的離愁別意之無窮,“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才是景物背后詩詞描寫的真正主題。

厲以寧還指出,蘇軾的《蝶戀花》通過描繪一幅生動活潑的春天景象,表達了詩人雖在失意之中,但依然心情開朗、不愿隨波逐流的愿望:

蝶戀花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還有黃庭堅的《清平樂》,則通過春天的逝去,表達了自己的寂寞哀感:

清平樂

(宋)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賀鑄的《青玉案》,在當時是傳誦一時的名作。這首詞雖然寫的是江南春景,卻表達了詩人政治上的抱負不得施展、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賀鑄晚年退居蘇州,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閑愁”的傾訴,來寄托心意: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陌上柔桑破嫩芽),作于被撤職后閑居農村時,通過描寫田園生活來舒緩心情。詞題是“代人賦”,其實表達的正是辛棄疾自己的心情:

鷓鴣天·代人賦

(宋)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他的另一首《鷓鴣天·代人賦》(晚日寒鴉一片愁)同樣是寫農村景色,卻飽含了對人間離恨的嗟嘆。

鷓鴣天·代人賦

(宋)辛棄疾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干不自由。

詞中,“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兩句,對仗十分工整,而含義卻無窮無盡。

至于南宋劉克莊的《卜算子》,則使描述春景的詞增添了許多新意:

卜算子

(宋)劉克莊

片片蝶衣輕,點點猩紅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種千般巧。

朝見樹頭繁,暮見枝頭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風吹了。

宋亡不仕的蔣捷和張炎,都寫過描寫江南春景的詞,詞中都蘊含了漂泊天涯的愁思:

一剪梅·舟過吳江

(宋)蔣捷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清平樂

(宋)張炎

采芳人杳,頓覺游情少??屠锟创憾嗖莶?,總被詩愁分了。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三月休聽夜雨,如今不是催花。

從厲以寧舉出的這些例子不難看出,描寫景色的詩詞中,常常寄托了詩人的感情,有時候可能隱含了一定的社會政治寓意,但也不一定如此。厲以寧認為,如果讀者硬要在每首詩詞中找出某種社會政治寓意,往往會走上牽強附會的道路。以下面四首描述夏景的宋詞為例,它們各有風味:

浣溪沙

(宋)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宋)辛棄疾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厲以寧指出,這四首詞都是清新、樸素的農村風景畫,純粹是自然和生活場景的描繪,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政治寓意在其中。蘇軾寫《浣溪沙》的時候在徐州,辛棄疾寫上述三首詞的時候正閑居于上饒,這幾首詞中透露出的閑適自然之情,反映了作者甘心于田園生活的怡然自樂之情。但也正如厲以寧所指出的,對田園生活的眷戀,恰恰是政治上抑郁的寄托,詩詞從側面反映了作者對官場的厭倦。

周邦彥的《蘇幕遮》和李清照的《如夢令》也是這樣,描寫的也是一派夏日景色。周邦彥的抑郁情感和李清照早年閨中生活的怡然,都反映在對夏景的描述之中:

蘇幕遮

(宋)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好一幅夏日荷塘景色,這兩首詞哪里有什么政治上的寓意呢?

但是,并不是說風景詩不能蘊含政治寓意。藝術表現如何是決定詩詞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只要寫得自然、不生硬、不造作,也能夠成為動人的好作品。反之,作者如果不講求藝術表現,只是赤裸裸地發(fā)表看法,那就是粗糙的作品,難以受到讀者的喜愛。

以寫秋景為例,唐朝元稹的七絕《菊花》是很有詩味的一首:

七絕·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此花開盡更無花”一句,不只是詠景,也有對時事的感慨和嗟嘆。

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大概寫于他被再次罷相、出知江寧府之前,在失意之際,登臨金陵,感受到的是“繁華競逐”“悲恨相續(xù)”的興亡無定之感,以及對“六朝舊事隨流水”之歷史流逝的惋惜感嘆之情。詞的下半闋,幾乎全是作者的感慨,但字句不離主題,且和漸冷的秋意在情調上兩相契合,是一首寫景懷古佳作:

桂枝香·金陵懷古

(宋)王安石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xù)。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厲以寧對王安石這首詞鐘愛有加,將其視為金陵懷古的佳作,1955年,他寫了一首《采桑子·王安石詞〈桂枝香》讀后》,抒發(fā)了讀這首詞的感慨:

采桑子·王安石詞《桂枝香》讀后

厲以寧

六朝往事東流去,門外新樓,落照新洲,似練澄江正晚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