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唐貞元十七年(801),原崔相國的夫人鄭氏,帶著女兒鶯鶯、兒子歡郎,扶相國的靈柩欲返故里博陵安葬,路經(jīng)河中府蒲州,遇當?shù)乇鴣y,暫于普救寺寄居。沒想到,在這樣的一座佛教名剎,女兒鶯鶯卻與書生張君瑞一見鐘情,發(fā)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曠世之戀——崔、張愛情。
愛情是崔、張二人的,戲劇卻由愛的“阻力”老夫人先登場。她的“自報家門”里充滿了對門第的重視。這正是日后造成崔、張愛情挫折的根本。中國戲曲的表演有一大特點:舞臺上的演員與臺下觀眾不完全隔離,劇中的某些段落演員和觀眾可以直接對話,特別是開場伊始。這里老夫人一人在場,一句句全是對觀眾說的,介紹家庭背景,交代人物關系,顯得十分的便利簡捷——
[外[2]扮老夫人上,開[3]]老身姓鄭,夫主姓崔,官拜前朝相國,不幸因病告殂。只生得個小姐,小字鶯鶯,年一十九歲,針黹女工,詩詞書算,無不能者。老相公在日,曾許下老身之侄乃鄭尚書之長子鄭恒為妻。因俺孩兒父喪未滿,未得成合。又有個小妮子,是自幼伏侍孩兒的,喚做紅娘。一個小廝兒[4],喚做歡郎。先夫棄世之后,老身與女孩兒扶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得去。來到河中府,將這靈柩寄在普救寺內(nèi)。這寺是先夫相國修造的,是則天娘娘[5]香火院,況兼法本長老[6]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因此俺就這西廂下一座宅子安下。一壁寫書附京師去,喚鄭恒來相扶回博陵去。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從者數(shù)百;今日至親則這三四口兒,好生傷感人也呵!
【仙呂·賞花時】夫主京師祿命終,子母孤孀途路窮,因此上旅櫬在梵王宮。盼不到博陵舊冢,血淚灑杜鵑紅。
本劇第一本是末扮張生主唱的“末本”,扮演鶯鶯的旦沒開口唱??傻谝槐鹃_始的“楔子”部分,鶯鶯還是為我們唱了一小段曲子的,略略給我們一個懷春美人的單薄側(cè)影——
【幺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渌骷t[7],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楔子里的女主人公乍一出場,就是這么個淡淡憂愁籠罩的模樣。母親剛剛唱了支【賞花時】曲,女兒襲用原調(diào)【幺篇】,可母女倆唱的多么不一樣呵!母親全是敘事,女兒曲中,景語都是情語?!翱烧恰比齻€襯字,領起兩個七字句,“門掩重關蕭寺中”語出唐代李公垂的《鶯鶯歌》。會“愁”了,懂得“怨”了,少女懷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