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一首寫景詩,也是一首詠物詩,詠物寫景有一個不二法門,叫作擬人。就是把物當成人來寫,賦無情以有情。這首詩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開頭的“碧玉”兩字,就是一個人名,一個姑娘的名字。南朝樂府有《碧玉歌》,“碧玉破瓜時”,就是說碧玉姑娘長到十六的時候,南朝詩人肖繹的《采蓮賦》則說:“碧玉小家女?!敝钡浇裉?,人們稱一位民間女子,還喜歡用“小家碧玉”這樣的說法?!氨逃駣y成一樹高”,這句實際上是個倒裝,是說一棵高挑的柳樹,好像梳妝既畢的小家碧玉。當然,還有用“碧玉”來形容柳樹枝青葉綠的顏色的意思。也可以講成,這棵柳樹就像是用碧玉妝成的一樣。這叫“詩無達詁”。也就是說,詩不是法律文本。法律文本不可以有歧義,而詩則反之,叫詩多義。
“萬條垂下綠絲絳”,寫柳條。柳樹的婀娜多姿,是因為披拂的柳條。就像小姑娘梳成許多的辮子,比維吾爾族姑娘的辮子還要多,又像垂下了萬條綠色的絲帶?!敖{”,是用絲線編織成的帶子。女性最具誘惑力的動作,莫過于撩頭發(fā),或甩辮子。而“春風楊柳萬千條”(毛澤東),就像維吾爾族姑娘擺動她的辮子,真有萬千的嫵媚。
第三句說柳葉,柳葉形態(tài)精致、漂亮,詩人一般會用它比作畫眉,此詩卻從總體上把它比作一件精心裁剪的衣裳(初民曾用樹葉做過衣裳)?!安恢毴~誰裁出”,是設問,這么漂亮的衣裳是誰裁成的呀?“誰裁出”這是追問裁縫、服裝設計師。絕句以第三句為主,這是轉(zhuǎn)折、是蓄勢,為了逼出最后的、也是最出彩的一句。
“二月春風似剪刀”,作者不直接回答裁縫是“誰”。他拐了個彎兒,似乎是自言自語,只說“剪刀”是什么。這就是“二月春風”,因為是春風把柳葉吹綠的。誰是使用剪刀的人呢?作者沒說,而讀者可以意會到了。剪刀是工具,而心靈手巧的裁縫,除了春天,還能是誰呢!所以,此詩看似詠柳,其實是一首春天的贊歌。
這首詩兩度使用了擬人法,一度是將柳樹比作美麗的姑娘,因為柳樹具象,所以這個比擬容易想到。另一度是將春天比作能工巧匠,而春天并不具象,所以這個比擬不容易想到。而且這個擬人還拐了個彎兒,只說到“二月春風似剪刀”為止。這首詩妙就妙在這里,即寫出了想不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