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的精神與禮的精神
——儒家思想系統(tǒng)的基礎(chǔ)
儒家論學(xué)問,素重“知類通達”,“豁然貫通”,用流行語來說,他們很注重學(xué)術(shù)思想要有一貫的系統(tǒng)。他們探討的范圍極廣,從心理學(xué)、倫理學(xué)、教育學(xué)、政治學(xué),以至于宇宙哲學(xué)與宗教哲學(xué),群經(jīng)群子都常約略涉及。他們所常提到的觀念很多,如忠恕、中庸、智仁勇、仁義禮智信、忠孝慈悌友敬等等;他們設(shè)教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四科;他們的經(jīng)典有詩、書、易、禮、春秋。從表面看,頭緒似很紛繁,名謂也不一致。但是儒家究竟有沒有一兩個基本觀念把他們的哲學(xué)思想維系成一個一貫的系統(tǒng)呢?本篇的用意就在給這個問題以一個肯定的答復(fù),說明樂與禮兩個觀念如何是基本的,儒家如何從這兩個觀念的基礎(chǔ)上建筑起一套倫理學(xué),一套教育學(xué)與政治學(xué),甚至于一套宇宙哲學(xué)與宗教哲學(xué)。作者的意旨重解說不重評判。
(一)
一般人對于禮樂有一個膚淺而錯誤的見解,以為禮只是一些客套儀式,而樂也只是弦管歌唱。孔子早見到這個普通的誤解,曾鄭重地申明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在《禮記·孔子閑居》篇里,他特標(biāo)“無聲之樂”與“無禮之禮”。儒家論禮樂,并不沾著跡象,而著重禮樂所表現(xiàn)的精神。禮樂的精神是什么呢?《樂記》里有幾段話說得最好:
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
樂自中出,禮自外作。樂自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合愛者也。
仁近于樂,義近于禮。
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禮記》他篇論禮樂的話尚有幾條可引來補充:
夫禮所以制中也。——仲尼燕居。
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倌嵫嗑?。先王之制禮也以節(jié)事,修樂以道志?!Y器。
統(tǒng)觀上引諸語,樂的精神是和、靜、樂、仁、愛、道志,情之不可變;禮的精神是序、節(jié)、中、文、理、義、敬、節(jié)事,理之不可易。樂的許多屬性都可以“和”字統(tǒng)攝,禮的許多屬性都可以“序”字統(tǒng)攝。程伊川也說:“禮只是一個序,樂只是一個和,只此兩字含蓄多少義理?!?/p>
這“和”與“序”兩個觀念真是偉大。先說和。歐洲第一位寫倫理學(xué)專書的亞里士多德就以為人生最高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是“不受阻撓的活動”,他所謂“活動”意指人性的生發(fā),所謂“不受阻撓”可以解作“自由”,也可以解作“和諧”。從來歐洲人談人生幸福,多偏重“自由”一個觀念,其實與其說自由,不如說和諧,因為彼此自由可互相沖突,而和諧是化除沖突后的自由。和諧是個人修養(yǎng)的勝境。人生來有理智、情感、意志、欲念。這些心理機能性質(zhì)各異,趨向不同,在普通生活中常起沖突。不特情理可以失調(diào),志欲雖趨一致,就是同一心理機構(gòu),未到豁然貫通的境界,理與理可以沖突;未到清明在躬的境界,情與情可以沖突,至于意志分歧,欲念駁雜,尤其是常有之事。一個人內(nèi)部自行分家吵鬧,愁苦由此起,心理變態(tài)由此起,罪惡行為也由此起。所以無論從心理衛(wèi)生的觀點看,或是從倫理學(xué)的觀點看,一個人都需要內(nèi)心和諧;內(nèi)心和諧,他才可以是健康的人,才可以是善人,也才可以是幸福的人。社會也是如此。一部人類歷史自頭至尾是一部戰(zhàn)爭史,原因是在人類生來有一副自私的惡根性。人與人相等,利害有沖突,意見有分歧,于是欺詐凌虐紛爭攘奪種種亂象就因之而起。人與人斗爭,階級與階級斗爭,國與國斗爭,鬧得一團怨氣,彼此不泰平。有些思想家因為社會中有沖突,根本反對社會的存在,也有些思想家為現(xiàn)實辯護,說社會需要沖突才能發(fā)展。但是社會已存在,為不可滅的事實,而社會所需要的沖突也必終以和諧為目的。一個有幸福的社會必然是一個無爭無怨相安和諧群策群力的社會,因為如此社會才有它的生存理由,才能有最合理的發(fā)展。
“和”是個人修養(yǎng)與社會發(fā)展的一種勝境,而達到這個勝境的路徑是“序”。和的意義源于音樂,就拿音樂來說,“聲成文,謂之音”,一曲樂調(diào)本是許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聲音配合起來的,音樂和諧與不和諧,就看這配合有無條理秩序。音樂是一種最高的藝術(shù),像其他藝術(shù)一樣,它的成就在形式,而形式之所以為形式,可因其具有條理秩序,即中國語所謂“文”。就一個人的內(nèi)心說,思想要成一個融貫的系統(tǒng),它必定有條理秩序,人格要成一個完美的有機體,知情意各種活動必須各安其位,各守其分。就一個社會說,分子與分子要和而無爭,它也必有制度法律,使每個人都遵照。世間決沒有一個無“序”而能“和”的現(xiàn)象。
“和”是樂的精神,“序”是禮的精神。“序”是“和”的條件,所以樂之中有禮。《樂記》說得好“樂者通倫理者也”,“知樂則幾于禮矣”。先秦儒家中,荀子最精于詩禮,也見到這個道理,他說:“凡禮始乎稅(從盧校,稅訓(xùn)斂),成乎文,終乎悅恔?!保◤谋R校,恔訓(xùn)快樂)“文”者條理秩序,是禮的精神;“悅恔”即快樂,是樂的精神,禮之至必達于樂。周子在《通書》里也說道:“禮,理也;樂,和也,陰陽和而后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萬物各得其理而后和,故禮先而樂后。”
樂之中有禮,禮之中也必有樂。“樂自內(nèi)出,禮自外作”。樂主和,禮主敬,內(nèi)能和而后外能敬。樂是情之不可變。禮是理之不可易,合乎情然后當(dāng)于理。樂是內(nèi)涵,禮是外現(xiàn),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樂不可以為偽”,禮也不可以為偽。內(nèi)不和而外敬,其敬為鄉(xiāng)愿;內(nèi)不合乎情而外求當(dāng)于理,其禮為殘酷寡恩;內(nèi)無樂而外守禮,其禮必為拘板的儀式,枯竭而無生命。禮不可以無樂,猶如人體軀殼不可無靈魂,藝術(shù)形式不可無實質(zhì)?!抖Y器》里有一段說:“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敝倚湃允恰昂汀钡谋憩F(xiàn),仍是樂的精神?!墩撜Z》記有子的話:“禮之用,和為貴。”“和”是儒家素來認(rèn)為樂的精神,而有子拿來說禮,也是見到禮中不可無樂?!墩撜Z》又記孔子與子夏談詩,孔子說到“繪事后素”,子夏就說,“禮后乎”!孔子稱贊他說:“啟予者商也?!睒肥撬?,禮是繪。樂是質(zhì),禮是文。繪必后于素,文必后于質(zhì)。
就偏向說,雖是“仁近于樂,義近于禮”,而就本原說,樂與禮同出于仁——儒家所公認(rèn)的最高美德??鬃诱f得很明白:“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仁則內(nèi)和而外敬,內(nèi)靜而外文。就其誠于中者說,仁是樂,就其形于外者說,仁是禮。所以禮樂是內(nèi)外相應(yīng)的,不可偏廢。儒家常并舉禮樂,如單說一項,也常隱含另一項?!瓣P(guān)雎樂易不淫,哀而不傷”,是說樂兼及禮;“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是說禮兼及樂。
禮樂本是內(nèi)外相應(yīng),但就另一觀點說,也可以說是相反相成,其義有三。第一,樂是情感的流露,意志的表現(xiàn),用處在發(fā)揚宣泄,使人盡量地任生氣洋溢;禮是行為儀表的紀(jì)律,制度文為的條理,用處在調(diào)整節(jié)制,使人于發(fā)揚生氣之中不至泛濫橫流。樂使人活躍,禮使人斂肅;樂使人任其自然,禮使人控制自然;樂是浪漫的精神,禮是古典的精神;樂是《易》所謂“陽”,“元亨”,“乾天下之至健”,“其動也辟”,禮是《易》所謂“陰”,“利貞”,“坤天下之至順”,“其靜也翕”?!稑酚洝芬浴按鹤飨拈L”喻樂,以“秋斂冬藏”喻禮,又說“禮主其減,樂主其盈”,都是這個道理。其次樂是在沖突中求和諧,禮是混亂中求秩序;論功用,樂易起同情共鳴,禮易顯出等差分際;樂使異者趨于同,禮使同者現(xiàn)其異;樂者綜合,禮者分析;樂之用在“化”,禮之用在“別”。在宗教大典中,作樂時,無論尊卑長幼,聽到樂聲,心里都起同樣反應(yīng),一哀都哀,一樂都樂,大家都化除一切分別想,同感覺到彼此屬于一個和氣周流的人群;行禮時,則尊卑長幼,各就其位,升降揖讓,各守其序,奠祭薦徹,各依其成規(guī),絲毫錯亂不得,錯亂因為失禮,這時候每人都覺得置身于一個條理井然紀(jì)律森然的團體里,而自己站在一個特殊的崗位,做自己所應(yīng)做的特殊的事。但這是一個淺例,小而家庭,大而國家社會,禮樂在功用上都有這個分別,《樂記》論這個分別最詳,最精深的話是:“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钡谌瑯返木袷呛?、樂、仁、愛,是自然,或是修養(yǎng)成自然;禮的精神是序、節(jié)、文、制,是人為,是修養(yǎng)所下的功夫。樂本乎情,而禮則求情當(dāng)于理。原始社會即有樂,禮(包含制度典章)則為文化既具的征兆。就個人說,有禮才能有修養(yǎng);就社會說,有禮才能有文化?!稑酚洝分小皹分笫级Y居成物”一句話的意義,就是如此(應(yīng)與《易·系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二語參看)。荀子也說吉兇憂愉之情人所固有,而“文禮隆盛”則為“偽”(荀子所謂“偽”即人為)。
綜觀以上所述,禮樂相遇相應(yīng),亦相友相成。就這兩種看法說,禮樂都不能相離。“樂勝則流,禮勝則離”,“達于樂而不達于禮,謂之素,達于禮而不達于樂,謂之偏”。禮經(jīng)一再警戒人只顧一端的危險。一個理想的人,或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必須具備樂的精神和禮的精神,才算完美。
(二)
樂與禮的性質(zhì)、分別和關(guān)系如上所述。儒家的全部哲學(xué)思想大半從樂與禮兩個觀念出發(fā),現(xiàn)在分頭來說明。我們在開始即說過,儒家特別看重個人的修養(yǎng),修身是一切成就的出發(fā)點,所以倫理學(xué)為儒家哲學(xué)的基礎(chǔ)。儒家的倫理學(xué)又根據(jù)他們的心理學(xué)。依他們看,生而有性,性是潛能,一切德行都必由此生發(fā),“率性之謂道”,道只是潛能的實現(xiàn)。依現(xiàn)代心理學(xué)者看,性既為潛能,本身自無善惡可言,它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但儒家以為性的全體是傾向于善的,盡性即可以達道,例如惻隱之心為性所固有,發(fā)揮惻隱之心即為仁。至于惡的起源儒家則歸之于習(xí)。性是靜的,感于物而動,于是有情有欲,情欲得其正,可以幫助性向善的方向發(fā)展,情欲不得其正,于是真性梏沒,習(xí)染于惡。所以修養(yǎng)的功夫就在調(diào)節(jié)性欲,使歸于正,使復(fù)于性的本來善的傾向。樂與禮就是調(diào)節(jié)情欲使歸于正的兩大工具?!稑酚洝酚幸欢握f這道理最透辟:
先王之制禮樂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原惡無節(jié)于內(nèi),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于惡無節(jié),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jié)?!?/p>
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
禮樂的功用都在“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不至“滅天理,窮人欲”,宋儒的“以天理之公勝人欲之私”一套理論,都從此出發(fā)。在禮與樂之中,儒家本來特別看重樂,因為樂與仁是一體,仁為儒家所認(rèn)為最高的美德。樂在古代與詩相連?!秷虻洹分休d夔典樂,而教胄子以“詩言志”。周官太師本掌樂,而所教者是“六詩”。儒家說詩的話都可以應(yīng)用于樂??鬃诱f詩可以興觀群怨,詩教為溫柔敦厚,溫柔敦厚者樂之體,興觀群怨者樂之用??鬃诱摰滦凶钪厝?,論教化最重詩樂。道理是一貫的,因為詩的用在感,而感便是仁的發(fā)動。(馬一浮先生論《論語》中凡答問仁者皆詩教義,甚詳且精。惟別詩于樂,合樂于禮,謂禮樂教主孝,書教主政,與本篇立論精神稍異。從本篇的立場說,孝為仁之施于親,仍是一種和,仍是樂的精神;書以道政事,仍是秩序條理之事,仍是禮的精神。)
詩教有二義,就主者說,“詩言志”,“樂以道志”,“道”即“達”,“言”即“表現(xiàn)”;就受者言,詩可以興,樂感人深,“興”與“感”都有“移動”的意思。這兩個意義都很重要。就“道”的意義說,人的情欲需要發(fā)散,生機需要宣泄,一切文藝都起于這種需要。需要發(fā)散而不能發(fā)散,需要宣泄而不能宣泄,則抑郁煩悶;情欲不得其正,釀成心理的變態(tài)與行為的邪僻。亞里士多德論音樂與悲劇對于情感有宣泄與凈化(katharsis)的功用,為近代弗洛伊德派心理學(xué)所本。儒家論詩樂特標(biāo)“道”的功用,實與亞里士多德的見解不謀而合,道則暢,暢則和,所謂“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儒家并不主張“戕賊”情欲,于此也可見。其次,就感的意義說,心感于物而后動,動而后“心術(shù)形”,動為善或動為惡,“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樂感人最深,所以樂對于人的品德影響最大?!稑酚洝贰爸疚⒔箽⒅糇鞫袼紤n……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一段說得最詳盡。《孝經(jīng)》謂“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所以他深感覺到樂的影響之大,顏淵問為邦,他開口就答“樂則韶舞,放鄭聲”,至于“遠佞人”還在其次。音樂感人最深,音樂中和,人心也就受他感動而達于中和。樂之中有禮仍有“節(jié)”的功用。關(guān)雎樂易不淫,哀而不傷;“國風(fēng)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也正因其有“節(jié)”,節(jié)故能“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
儒家本來特別看重樂,后來立論,則于禮言之特詳,原因大概在樂與其特殊精神“和”為修養(yǎng)的勝境,而禮為達到這勝境的修養(yǎng)功夫,為一般人說法,對于修養(yǎng)功夫的指導(dǎo)較為切實,也猶如孟子繼承孔子而特別重“義”的觀念,是同一道理。
禮有三義。第一義是“節(jié)”,節(jié)所以有“序”,如上所述。道家任自然,倡無為;儒家則求勝自然,主有為;“為”的功夫就在對于自然的利導(dǎo)與控制。顏淵問為仁,孔子答以“克己復(fù)禮”。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就自然在己的情欲加以節(jié)制使其得其中,得中便是復(fù)禮?!短垂酚涀铀颊Z:“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禮器》記孔子語“先王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爸小迸c“稱”就是有序有理,恰到好處。從這點我們可以看見禮與儒家所稱道的“中庸”關(guān)系甚密切。中者不偏,庸者不易,“禮以制中”,為“理之不可易者”,所以中庸仍是禮的精神。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xué)》中也特別著重“中”的觀念,是一切德行都看成過與不及之“中”,與儒家學(xué)說可謂不謀而合。
其次禮有“養(yǎng)”義。這個意義《禮記》和《論語》都未曾提出,孟子曾屢提“養(yǎng)性”,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養(yǎng)其大禮為大人”,卻未曾明白說養(yǎng)的功夫就是禮。首先著“禮者養(yǎng)也”的是荀子。他說“制禮義……以養(yǎng)人之欲”,“理義文理之所以養(yǎng)情”。這個養(yǎng)的意思極好,他明白說情欲是應(yīng)該“養(yǎng)”而不應(yīng)該戕賊的。禮的功用不但使情欲適乎中,而且使他得其養(yǎng)?!斑m乎中”便是使他“得其養(yǎng)”的唯一方法。中國人把在道德學(xué)問方面做功夫叫做“修養(yǎng)”,是從荀孟來的,其意義大可玩味。從“養(yǎng)”的方面想,品格的善與心理的健康是一致的。
第三,禮有“文”義?!拔摹笔恰肮?jié)”與“養(yǎng)”的結(jié)果,含“序”“理”“義”諸義在內(nèi)。“義者事之宜”,正因其有“理”有“序”,自旁人觀之,則為“煥乎有文”。文為誠于中形于外,內(nèi)和而外敬,和為質(zhì),敬仍是文。從“序”與“理”說,禮的精神是科學(xué)的;從“義”與“敬”說,禮的精神是道德的;從含四者而為“文”說,禮的精神也是藝術(shù)的。孟子有一句很精深的話:“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朱子解為“知得徹然后行得徹”,甚為妥當(dāng),其意思與蘇格拉底所說“知識即德行”一句名言暗相吻合。其實還不僅此,文藝也始終是條理之事。所以禮融貫真善美為一體。儒家因為透懂禮的性質(zhì)與功用,所以把倫理學(xué)、哲學(xué)、美學(xué)打成一氣,真善美不像在西方思想中成為三種若不相謀的事。
綜觀以上樂禮諸義,我們可以看出儒家的倫理思想是很康健的,平易近人的。他們只求調(diào)節(jié)情欲而達于中和,并不主張禁止或摧殘。在西方思想中,靈與肉,理智與情欲,往往被看成對敵的天使與魔鬼,一個人于是分成兩截。西方人感覺這兩方面的沖突似乎特別敏銳,他們的解決方法,如同在兩敵國中謀和平,必由甲國消滅乙國。大哲學(xué)家如柏拉圖,宗教家如中世紀(jì)的耶教徒,都把情欲本身看成惡的,以為只有理智是善的,人如果想為善人,必須用理智把情欲壓制下去甚至鏟除凈盡,于是有所謂苦行主義與禁欲主義。佛家似也有這樣主張,末流儒家也有誤解克己復(fù)禮之“克”與“以天禮勝人欲”之“勝”為消除的。這實在是一個不健全的人生理想,因為他要戕賊一部分人性去發(fā)展另一部分人性。從文藝復(fù)興以后,西方人也逐漸覺悟到這是錯誤的,于是提倡所謂“全人”理想。近代心理學(xué)家更明白指出壓抑情欲的流弊。英儒理查茲(Richards)在他的《文學(xué)批評原理》里有一章說得很中肯。他以為人類生來有許多生機(impulses)如食欲性欲哀憐恐懼歡欣愁苦之類。通常某一種生機可自由活動時,相反的生機便須受壓抑或消滅。但是壓抑消滅是一種可惜的損耗。道德的問題就在如何使相反的生機調(diào)和融洽,并行不悖。這需要適宜的組織(organization)?;顒佑喾接杂桑{(diào)和,則生命亦愈豐富。儒家所提倡的禮樂就是求“對于人類生機損耗最少的組織”。孟子看這道理尤其明白。他主張“盡性”,意思就指人應(yīng)該發(fā)展人類所有的可能性。他反對告子的“性猶杞柳,義猶桮棬”的比喻:“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柘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禁欲主義在儒家看來是“戕賊”,儒家的辦法是“節(jié)”而不是“禁”。這是人生理想中一個極康健的觀念,值得特別表出。
(三)
禮樂的功用這樣偉大,所以儒家論教育,大半從禮樂入手??鬃映O虻茏觽兌搰诟赖溃骸靶∽雍文獙W(xué)夫詩?”考問他的兒子伯魚說:“汝為周南召南矣乎?”陳亢疑惑,孔子教育自己的兒子有一套秘訣,問伯魚說:“子亦有異聞乎?”伯魚答道:“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禮,無以立?!幫硕鴮W(xué)禮。聞斯二者?!倍Y樂在孔門教育中是基本學(xué)科,于此可見??鬃幼约菏亲钌钣谠姸Y的人,我們讀《論語》聽他的聲音笑貌,看他的舉止動靜,就可以想象到他內(nèi)心和諧而生活有紀(jì)律,恬然自得,藹然可親。他在老年的境界尤其是能混化樂與禮的精神,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樂,“不逾矩”是禮。宋儒談修養(yǎng)理想有兩句話說得很好:“擴然大公,物來順應(yīng)?!狈巧钣跇氛卟荒軘U然大公,非深于禮者不能物來順應(yīng)。
《孝經(jīng)》里說:“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倍Y樂的最大功用,不在個人修養(yǎng)而在教化。教化是兼政與教而言。普通師徒授受的教育,對象為個人,教化的對象則為全國民眾;前者目的在養(yǎng)成有德有學(xué)的人,后者目的則在化行俗美,政治修明?!叭骸钡挠^念,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在中國實在發(fā)達得很早,而中國先儒所講的治群與化群的方法也極徹底。他們早就把社會看成個人的擴充;所以論個人修養(yǎng),他們主張用禮樂;論社會教化,他們?nèi)允侵鲝堄枚Y樂。內(nèi)仁而外義,內(nèi)心和諧而生活有秩序紀(jì)律,這是個人的倫理的理想,也是社會的政治的理想。實現(xiàn)這個理想,致和以樂,致序以禮,這是個人的修養(yǎng)方法,也是社會的教化方法,所以儒家的教育就是政治,他們的教育學(xué)與政治學(xué)又都從倫理學(xué)出發(fā)?!吨芏Y》司徒掌邦教,職務(wù)在“敷五典,攏兆民”,“佐王安攏邦國”,不但要“明七教”,還要“齊八政”。教化兼政與教,但著重點在教而不在政,因為教隆自然政舉。儒家論修身治國,都從最根本處著眼。
就政與教言,基本在教,就禮與樂言,基本在樂。樂是最原始的藝術(shù),感人不但最深,也最普遍。上文已說到樂有“表現(xiàn)”“感動”二義。就表現(xiàn)言,國民的性格與文化狀況如何,所表現(xiàn)的音樂也就如何?!笆枪手问乐舭惨詷?,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本透袆友裕魳返男再|(zhì)如何,所感化成的國民性格與文化狀況也就如何?!笆枪手疚⑧輾⒅糇鞫袼紤n,咩諧慢易繁文簡節(jié)之音作而民康樂,粗厲猛起奮末廣賁之音作而民剛毅,廉直勁正莊誠之音作而民肅敬,寬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流僻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亂?!币魳逢P(guān)系政教如此其大,所以周官樂有專司,孔子要教化魯,第一件大事是“正樂”,顏淵問為仁,孔子不說別的,光說“樂則韶舞,放鄭聲”。古代中國人要明白一國的政教風(fēng)化,必從研究他的歌樂入手,在自己的國里常采風(fēng),在別人的國里必觀樂。他們要從音樂窺透一國民的內(nèi)心生活奧秘,來推斷這一國的政教風(fēng)化好壞,猶如醫(yī)生看病,不問診,先按脈。現(xiàn)代人到一國觀光,只問政教制度,比起來真是膚淺多了。
樂較禮為基本,因為“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相親而后能相敬;“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無怨而后能不爭。因此儒家論治國,重德化而輕政刑。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暗乐缘隆笔菢方讨惺拢倘詫儆诙Y,不過是禮之中比較下乘的節(jié)目。
禮的大用在使異者有別,紛者有序。有別有序就是“治”,否則為“亂”。治國在致治去亂,所以不能無禮?!抖Y記》對于這個道理曾反復(fù)陳說:“禮者所以空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xùn)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此外類似的話還很多。
禮的范圍極廣。個人的言行儀表,人與人的倫常關(guān)系,人與人交接的儀式和道理,政府的組織與職權(quán),國家的制度與典章,社會的風(fēng)俗習(xí)慣等等都包含在內(nèi)。所以近代社會科學(xué)所講的幾無一不在禮的范圍以內(nèi),我們讀三禮,特別是周禮,更會明白儒家所謂“禮”是一切文化現(xiàn)象的總稱。儒家雖特重德化,卻亦不廢政刑,因為政刑的功用在維持社會的秩序紀(jì)律,與禮本是一致。荀子說得很明白:“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jì)也?!薄稑酚洝芬舱f:“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儒家所忌諱的不是政刑而是專任政刑。政刑必先之以禮樂。禮樂的功夫到,政刑可以不用;如果沒有禮樂而只有政刑,政刑必流于偏枯煩瑣殘酷,反足以生事滋亂。近代所謂“法的精神”似過于偏重政刑,未免失之狹隘。禮雖是“法之大分”而卻不僅是法,有“法的精神”不必有“禮的精神”,有“禮的精神”卻必有“法的精神”,因為禮全而法偏。現(xiàn)在我們中國人以缺乏“法的精神”為世所詬病,其原因仍在缺乏“禮的精神”。所以禮也是救時弊的一劑良藥。知道禮,我們才會要求而且努力在紊亂中建設(shè)秩序。
(四)
儒家看宇宙,也猶如看個人和社會一樣,事物盡管繁復(fù),中間卻有一個“序”;變化盡管無窮,中間卻有一個“和”,這就是說,宇宙也有它的禮樂。《樂禮》中有一段語最為朱子所嘆賞:“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边@幾句話很簡單,意義卻很深廣。宇宙中一切現(xiàn)象,靜心想起來,真令人起奇異之感,也令人起雄偉之感。每一事每一物都有它的特殊性與特殊的生命史,有一定的狀態(tài),一定的活動,一定的方位,不與任何其他事物全同或相混;所以萬事萬物雜處在一起,卻井井有條,讓科學(xué)家能把它們區(qū)分類別,納于原理,這便是所謂“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事物彼此雖相殊,卻并非彼此不相謀;宇宙間充滿著的并非無數(shù)零星孤立的事物常落在靜止?fàn)顟B(tài);任何事物都與其他一切事物有或多或少的關(guān)系,每事物雖有一定的狀態(tài)與方位,而卻都在變化無窮,生生不息,事與事相因相續(xù),物與物相生相養(yǎng),形成柏格森所說的“創(chuàng)化”,這便是所謂“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所以這兩句話說盡宇宙的妙諦??吹椒睆?fù)中的“序”只有科學(xué)的精神就行;看到變動中的“和”卻不止是科學(xué)的事,必須有一番體驗,或者說,有一股宗教的精神。在宇宙中同時看到序與和,是思想與情感的一個極大的成就?!兑捉?jīng)》所以重要,道理就在此。《易經(jīng)》全書要義可以說都包含在上引《樂記》中幾句話里面,他所窮究的也就是宇宙中樂與禮。太極生兩儀,一陽一陰,一剛一柔,一動一靜,于是有乾坤?!皠?cè)嵯嗤贫兓保谑怯小疤煜轮憽?,與“天下之動”?!耙魂H一辟,往來不窮”;“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于是宇宙的生命就這樣綿延下去?!兑捉?jīng)》以卦與象象征陰陽相推所生的各種變化,帶有宗教神秘色彩,似無可疑;但是它的企圖是哲學(xué)的與科學(xué)的;要了解“天下之賾”與“天下之動”,結(jié)果它在“天下之賾”中見出“序”(宇宙的禮),在“天下之動”中見出“和”(宇宙之樂)?!兑捉?jīng)》未明言禮樂之分,但是《樂記》的“天高地下”一段實本于《易·系詞》(注:《樂記》后于《系詞》是假定,尚待考證)。我們不妨引來比較:
天高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cè)釘嘁?;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cè)嵯嗄Γ素韵嗍?,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fēng)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易系詞》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大小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fēng)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禮記·樂記》
先秦儒家以禮樂釋《易》,這是一個最早的例。孔子對于宇宙運行所表現(xiàn)的禮樂意味,嘗在觀賞贊嘆?!墩撜Z》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以及“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兩段話都是“學(xué)易”有得的話,都是證明宇宙的序與和在他的腦里留下的印象很深。
儒家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叫做“法天”,或是“與天地合德”。人是天生的,一切應(yīng)該以天為法。人要居仁由義,因為天地有生長斂藏;人要有禮有樂,因為天地有和有序?!稑酚洝芬辉僬f:“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樂由天作,禮以地制”;“明于天地然后能興禮樂”;樂者致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而從地。故圣人作樂以應(yīng)天,制禮以配地。人天一致,原來仍有“和”的意味在內(nèi),但這種“和”比一般“和”更為基本的,人對于天的“和”是一種“孝敬”,是要酬謝生的大惠。孝天敬天,因為天予我以生命;仁民愛物,因為民物同是天所予的生命。在此看來,人的德行都由孝天出發(fā)。張子《西銘》發(fā)揮這個意思最精當(dāng)。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儒家尊天的宗教就根據(jù)這個孝天的哲學(xué),與耶穌教在精神上根本實一致。
天地是人類的父母,父母是個人的天地,無天地,人類生命無自來,無父母,個人生命無自來。我們應(yīng)孝敬父母,與應(yīng)孝敬天地,理由只是一個,禮所謂“報本反始”?!缎⒔?jīng)》一再說:“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嚴(yán)父,嚴(yán)父莫大于配天?!薄拔粽呙魍跏赂感ⅲ适绿烀?,事母孝,故事地察。”在儒家看,這對于所生的孝敬是一切德行之本,敬長慈幼,忠君尊賢,仁民愛物,以至于謹(jǐn)言慎行,都從這一點孝敬出發(fā)。拿禮樂來說,樂之和從孝親起,禮之序從敬親起?!缎⒔?jīng)》說:“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薄安粣燮溆H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p>
孝敬天地與祖先所以成為一種宗教者,因為它不僅是一種倫理思想而有一套宗教儀式。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是倫理思想;“生則敬養(yǎng),死則敬享。”一部《禮記》大半都談喪祭典禮,這是宗教儀式。祭禮以祭天地之郊社禘嘗為最隆重??鬃诱f:“明乎郊社之禮,褅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這話初看來像很奇怪,實在含有至理。知道孝敬所生,仁愛才能周流,民德才能歸厚?!稑范Y》甚至以為禮樂的本原就在此:“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而禮反其所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
“報德反始”意在尊生,一切比較進化的宗教都由這個道理出發(fā),不獨儒家的敬天孝親為然。希臘的酒神教,波斯的拜火教,用意都在尊敬生的來源。佛家戒殺生,以慈悲教世,也還是孝敬所生。耶教徒到中國傳教,勸人放棄崇拜祖先,他們似誤解耶穌的“棄父母兄弟妻子去求天國”一句話。其實耶教徒之崇拜耶穌,是因為耶穌本是天父愛子,能體貼天父的意思,降世受刑,替天父所造的人類贖“原始罪惡”,免他們陷于永劫;這就是因為他對于天父的孝敬和對于天父的兒女們的仁慈。耶穌是孝慈的象征,耶穌教仍是含有“報本反始”的意味,這一點西方人似不甚注意到。
現(xiàn)在把以上所述的作一個總束。樂的精神在和,禮的精神在序。從倫理學(xué)的觀點說具有和與序為仁義;從教育學(xué)的觀點說,禮樂的修養(yǎng)最易使人具有和與序;從政治學(xué)的觀點說,國的治亂視有無和與序,禮樂是治國的最好工具。人所以應(yīng)有和與序,因為宇宙有和有序。在天為本然,在人為當(dāng)然。和與序都必有一個出發(fā)點,和始于孝天孝親,序始于敬天敬親。能孝才能仁,才能敬,才能孝天孝親,序始于敬天敬親。能孝才能仁,才能敬,才能有禮樂,教孝所以“根本反始”,“慎終追遠”。這是宗教哲學(xué)的基礎(chǔ)。儒家最主要的經(jīng)典是五經(jīng)。五經(jīng)所言者非樂即禮。詩屬于樂,書道政事,春秋道名分,都屬于禮。易融貫禮樂為一體,就其論“天下之賾”言,是禮;就其論“天下之動”言,是樂。禮樂兼?zhèn)涫抢硐?,實際上無論個人與國家,禮勝樂勝以至于禮失樂失的現(xiàn)象都嘗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用這個標(biāo)準(zhǔn)評論一個人的修養(yǎng),一派學(xué)術(shù)的成就,一種藝術(shù)的風(fēng)格,以至一個文化的類型,但是這里不能詳說,讀者可以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