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春曉[1]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2],
處處聞啼鳥[3]。
夜來風(fēng)雨聲[4],
花落知多少[5]。
(篠韻 –ǐεu)
注釋
[1]曉:天亮,即早晨。
[2]眠:睡覺。
[3]聞啼鳥:聽見鳥啼聲。啼鳥:即鳥啼,押韻把“鳥”放到句末。
[4]夜來:昨天,亦即昨夜。
[5]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帶有推想意味。
今譯
春夜里酣睡,不知不覺就天亮了,醒來后聽見到處都是鳥兒的啼叫聲。想起昨夜里風(fēng)吹雨打的聲音,不知道有多少花兒凋落了呢。
字源圖像
春:本作“萅”。《說文》:“萅,推也。從艸,從日,艸,春時生也,屯聲?!倍斡癫米ⅲ骸叭?、艸、屯者,得時艸生也。屯字象艸木之初生,會意兼形聲?!奔坠俏淖?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11/19530478397002.jpg" />(粹1151)、(鐵227.3)、
(菁107);金文作
(春秋晚期·蔡侯墓殘鐘四十七片)。屯,甲骨文作
(甲2815),是小草(屮)破土(一)初長出的形狀,日光溫暖照艸屯生的季節(jié)就是“旾”,再加艸就是“萅”,“旾-萅-春”是一字?!叭N”原本表示陽光明媚草木叢生,后來楷書才形變?yōu)椤叭斯惨蝗铡钡摹按骸薄?/p>
覺:繁體字作“覺”?!墩f文》:“覺,悟也。從見,學(xué)省聲。一曰發(fā)也。”覺就是開悟、明白的意思,引申為感覺、知道。先要學(xué)知識,故從“學(xué)”(學(xué))字頭,學(xué)后就明白了,故從“見(見)”,甲骨文“見”作(存下473),一個人(兒)頂著個大眼睛(目)表示看清楚了。
夜:金文作(西周中期·師酉簋)、
(西周晚期·大克鼎),是個形聲字?!墩f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從夕,亦省聲。”“亦”用兩點指出正面人形(大)的兩腋所在,后借去表示“也”,另外造形聲字“腋”,“亦-腋”為古今字。夜字為月亮(夕)照到人腋下(亦)了,指大家休息時候的夜晚。
詩境
在小鳥兒一陣歡快的叫聲中,我從酣睡中醒來。果然是春日了呢,竟睡得香甜,天亮了也渾然不知,多虧了這群鳥兒哩,真好!只是,昨夜的睡夢中,似乎聽見了風(fēng)雨交加的聲音。唉!院子里的花兒不知道又被打落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