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關雎
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謝謝各位朋友今天來給我捧場,也要謝謝各位工作人員,因為把這個錄下來還要花費很多氣力。比較起來,倒是我的角色比較輕松,因為我是來擺龍門陣的,我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是《詩經》,《詩經》三百〇五首的第一首。
《詩經》是怎么一回事呢?先不叫《詩經》,最初只叫《詩》,孔夫子提到這個《詩》的時候稱它為“三百篇”,實際上是三百〇五首。這些詩,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流傳下來的詩歌?!对娊洝啡侃栁迨桌锩妫钤绲?,可以早到周朝以前商朝的末年;最晚的,可以晚到西周周平王的時代。周平王東遷以后,西周滅亡了的時候,其間的時間跨度至少有六百年,六百年間的這些詩歌,當時就叫“詩”。在這以前,三百〇五篇的《詩經》以前,沒有“詩”,“詩”這個字都專門是為《詩經》造的。
什么時候又叫“經”呢?那時已經很晚了,經歷了春秋、戰(zhàn)國、秦。秦亡了,漢代初年,一些讀書人,把先秦時期遺留下來的詩歌重新又分為了幾家,來加以解釋。由于漢代從漢武帝起就把“詩”稱為“經”,“經者,常也”。你們看那個織布機,上面的那個線,直起的就是“經線”,橫起梭子穿過去穿過來的叫“緯線”。所謂“經”,就是我們所說的以什么為綱、綱領的意思,就是說一個社會文化,需要有綱領性的東西,就叫“經”,所以漢代就把它叫作《詩經》。
而這個“詩”字,最初造出來使用的時候,并沒有預先下一個很準確的定義:什么叫詩?這個定義也不可能準確,因為隨著時代的不同,詩的領域擴張以后,涉及我們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它的內涵越來越充實多樣,所以事先不可能下一個定義“什么叫詩”。但是也要解釋一下,就根據詩這個字的字形,它的右上部我們現在寫成“土”的那個字實際上不是“土”字,是“之”,“之乎者也”的“之”,“之”是動詞,由此到彼就叫“之”。那么根據“之”這個意思解釋,“詩者,志之所之也”,就是你胸中的某種志、愿望,相當于英語的“will,w-i-l-l”,把它拿來語言化,讓它表達出來,從內到外,就叫“之”。就是這樣動過去,移動過去了,所以說“詩者,志之所之也”,意思翻譯出來,就是說一個人的愿望表達出來就叫“詩”。所以說這個定義是很空泛的,因為很多東西哪怕不是詩,只要拿語言表現出來,就都叫“志之所之”,所以這個詩,不可能有一個準確的概念。
那么這些詩是怎樣來的呢?
這些詩是周朝初年,就是周武王、成王那個時代,王宮里面專門派官員出去到民間,到全國各地搜羅流行歌曲,拿到王宮里邊來,有專門的人士來誦讀,來吟誦,來唱。那么當初欣賞這些詩,基本上是把它當成流行歌曲來欣賞的,王宮之中那個時候沒有電影,沒有電視,更沒有手機。夜晚,國王跟貴族他們也需要娛樂,就由專業(yè)人士出來給他們唱。這個本來是一種娛樂,但是寫到儒家的典籍里面,就不好這樣寫——說是這個國王想觀民風,就說是想了解下面的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所以才來聽這個,這就是儒家美化了的說法。實際上,就像我們這樣,欣賞音樂的時候,并不是要去了解底下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儒家這樣說,是把它理想化、道德化了。所以這樣就專門有了一種制度,叫“采詩”。采詩的這些官,到下面每個諸侯國去了,找他們那里音樂界的樂師,把一些本本拿到問——你們這兒流行一些什么歌曲?然后再去組織起人來唱,再來記錄。這個就形成了一種制度,這個制度確實在客觀上有助于下情上達,但也是一種娛樂。
那么到春秋時期,孔夫子個人對詩歌有特殊熱愛。他有時候隨便說兩句話,后來覺得都是詩,他走到一條河的上面,看到波濤滾滾向東方流去,他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那些離開我們而遠去的東西,每一秒鐘都在離開我們,永遠都不回來了,不斷地流,就像這江水一樣。這不是詩是什么?所以他這個人,本身有對詩的熱愛。搜集到他手里的有三千多首,可能這個不是他親自去搜集的,因為原來周天子底下采詩之官有記錄,而后來進入春秋時代,王綱解紐了,中央政權的絕對權威已經失去,這些東西就容易散失。孔夫子一方面是熱愛這些詩,另一方面他有種文化擔當,他覺得這些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東西,有人情、有社會現狀、有喜怒哀樂的東西千萬不要讓它喪失了,要把它們記下來,所以他大概就是從當時有記錄的詩中間找到了三千多首,然后一并歸納整理。
要知道,其中很多詩都有民歌性質,它們彼此容易重復,這個諸侯國有這一首,那個也有,兩個只是字面上略有出入。那么中間重復的就多,后來孔夫子歸納整理后,只剩下三百〇五首。這三百〇五首,孔夫子把它拿來當教科書,因為他辦了個大學,要學詩。當時學詩除了學習書法、陶冶性情以外,還要了解人情、世態(tài)、社會變遷,所以不是純粹地為藝術而藝術,是有一種社會文化的關懷在里面,這就是孔夫子為什么要花那么多心思去整理這一部《詩經》。這部《詩經》整理出來,哪怕只是這一件事情,都足以叫孔夫子不朽,因為這一部《詩經》有人類的意義。
在古代,希臘羅馬時代、埃及古文化時代,也有詩,是另一種形態(tài)。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性格,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的社會衍變形成的,和我們的詩迥然不同。古希臘、羅馬,所留下的幾乎都是神話,荷馬唱的那些史詩,就是曲藝藝人演唱的長篇故事——戰(zhàn)爭、英雄。
希臘羅馬神話就是天上的神,如果拿來和《詩經》一比,你會非常驚異,怎么差異會這么大?《詩經》幾乎沒有神的位置,也沒有英雄的位置,全是普通人?!笆龂L”“二南”里面盡是民歌,鄉(xiāng)村里的民歌,小雅大雅盡是當時知識分子的抗議,特別是小雅中間,很多知識分子對這個社會狀況感到憤憤不平,在詩中間有很多傾訴。這些是希臘、羅馬、古印度跟埃及它們最早的詩歌沒有的。
這件事情我不知道該怎樣解釋,或許是這樣:古代希臘羅馬是城邦社會,里面是自由民,是貴族,生活富裕,需要娛樂,聽神話,聽英雄美人故事。埃及、印度也是神,埃及更多的是鬼,印度更多的是天上的神打仗。這些中國沒有。所以,雖然都是河,但從源頭就不同——中國的詩歌誕生了以后,領導整個文學,它就是中國最早最早的文學,就這個詩歌,面向社會,面向人生,傾訴苦難,傾吐愿望?!皠谡吒杵涫拢囌吒杵涫场?,都是有所為的,沒有一首是為藝術而藝術的。這也許和我們黃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生存艱難有關,上面是蒼天,下面是黃土,人在這個中間苦苦奮斗,所以它的精神產品都是現實的、人生的、社會的。
一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焚書,燒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書?《史記》上說的是“《詩》《書》及百家語”,《詩》就是這三百〇五篇的《詩經》,書就是《尚書》,除了這個就是其他諸子百家。《詩》是第一個,在暴君秦始皇眼里,《詩》是首惡,為什么?因為《詩》中間充滿了個人的傾訴。一切暴君,從秦始皇起,強調的是集體主義,什么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你少來。只有《詩》中間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跟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就是關于他自己的遭遇,自由主義是他要傾訴的,心頭想啥子他就要說出來。所以,以一個暴君的敏感,知道《詩》對于這個獨裁社會是一種腐蝕劑,第一個要燒的就是它。
但是要曉得,早在秦始皇以前,春秋戰(zhàn)國時代,《詩經》那個時候不叫經,就是詩的這個教育,所有的貴族子弟都要讀,你把書燒完了,他會背的,他還要教給他的下一代。所以,秦朝一亡,這些藏到夾墻里邊的《詩經》就找出來了,一部一部的,還有一些老先生,九十幾歲了,耳朵聾了,眼睛瞎了,卻還能背誦,還能唱,所以在漢代就把這些記錄下來了。所以秦始皇焚書不起作用,只有少部分屬于百家語,就是諸子百家的,原來并不是有很多讀者,經過秦火之后,就從此消失了,而《詩經》留下來了。
這件事情想起來我們心頭會非常之激動,你就知道有一種東西名叫文化,這種東西不是任何力量能夠摧毀的,就像戴望舒的詩寫的:“一切美麗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像冰一樣的凝結,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的開放。”《詩經》就是這樣,滅絕不了,所以今天我們還能夠坐到這里來閑談《詩經》,我告訴各位這實在是一種幸福。我和大家擺龍門陣,擺這個就可以分享。
現在我們就回到《詩經》三百〇五首,當初孔夫子在編的時候一定反復想過“我把哪一首放在開頭”,他想來想去最后把這首放到開頭,《詩經》翻開的第一首。中間有沒有什么道理?不是隨便放的,有道理,因為一個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而家庭的構成建筑在愛情基礎上??追蜃泳褪沁@樣看的!因為這首詩就是寫戀愛的,他把它放在第一首。
老實說,如果按照我們今天的標準,這樣編的書要不得,哪有第一篇就放談戀愛的,是不是啊?
所以孔夫子是有見識的人,他把它擺到這兒,而且通過這首詩,你了解了孔夫子的人——完全不是漢代以后、宋代以后描繪出來的那個孔夫子,這個是真實的孔夫子,他的見解、趣味,把它擺到第一,他就是覺得男女應該通過戀愛建立家庭,家庭應該和睦、快樂。
你看,這說來是一種非常平常的觀念,但是我告訴你,平凡的東西往往是最真實的。吹得天花亂墜、說得稀奇古怪的各種學說只能猖獗一時,遠不及回歸到平常,你總還得要戀愛結婚,這個才真實。接下來我就開始講這首詩。
《周南》,啥子叫“周南”?周南是一個地理概念。早在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父親季歷,他是太王的兒子。太王生了三個兒,季歷是老幺,所以取名叫“季”,伯仲叔季那個“季”,歷史的“歷”——季歷。他們姓“姬”,所以也可以叫他“姬歷”,“歷”才是他的名字。還在季歷那一代,周國作為一個諸侯國,勢力向東南方向大大擴張,原來它是在岐山,陜南。大家去陜南旅游的那個法門寺,再往北一點就是岐山了,那里是他們最早的根據地。它的勢力順著兩條河流向東南方擴張:一條是漢水,漢水走陜南向東流,最后流到湖北的漢口進入長江,這條叫漢水,漢水流域。還有一條叫西漢水,就是再往西點,也是從甘肅發(fā)源經過陜南,進入川北叫嘉陵江,古代叫西漢水。沿著這兩條漢江,周國的勢力就進入湖北北部和四川北部。
在季歷去世以后,他的兒子姬昌,后來叫周文王。周文王繼續(xù)壯大他的諸侯國,勢力非常大,整個長江中游、四川北部、陜南、河南南部,一大片都是他的了,孟子說他當時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二。所以在商朝末年,商朝的國王不得已把他升了級,封他為伯,西伯,伯仲叔季的“伯”?!安钡墓乓糇x“霸”,所以春秋五霸又叫“五伯”,我們現在讀的那個音“伯”“霸”是有差異了,古音就一個,那么就是承認了姬昌的地位。
接著文王死了以后,武王伐紂把商朝滅了,所以說周這個國早在商朝就存在了,在文王的父親那個時候,漢水流域和嘉陵江流域就已經都是他們的了,那么當時武王把首都定到鎬京,“鎬”一個金旁一個高,高矮的高,那個是首都,周武王就住在鎬。
這兩條漢江:流入漢口這條漢水流域周武王交給周公去管,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然后把陜南跟川北交給召公去管,召公也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管了漢江流域,直到湖北流入長江,這一片地理區(qū)域在古代很多個小國統(tǒng)稱為南國,周公管的就叫周南。西漢水這邊,從陜南的西漢水流入四川嘉陵江,歸召公管,叫召南。所以《詩經》里面一開始就是《周南》《召南》,這兩個部分就是描寫的周公、召公各管的那一片的詩歌。
這首詩是《周南》,這樣就把地理位置確定了,就是漢水流域。今天翻開地圖可以看到,就是陜西南部向東流入湖北,在漢口那兒進入長江。了解一首詩,一定要先了解它在什么地方,因為中國那么大,氣候不同,環(huán)境不同,種植的東西不同,連鳥類都不同。有些鳥類我們這里有,北方就不見得有,是不是?所以一定要了解了這個才知道。這首詩總共四段。
第一段“關關雎鳩”,“關關”是那個鳥叫的聲音,就呱呱呱,吵鬧地叫,就是呱呱呱地叫。我們要注意到這種鳥是呱呱呱地叫的,聲音很大的叫“雎鳩”。很多種鳥都叫“鳩”,最小的就是我們看見的斑鳩,最大的鳩可能就是這個雎鳩了。雎鳩是什么樣的鳥?從漢代起就很糊涂,后來還有那么多歷代文人講詩加注解,都糊里糊涂的。過去研究這些的人對植物學、動物學陌生,好多外行,因為很多老夫子都是在書齋里過了一生,除了看見雞鴨鵝,還有谷麻雀、老鴉,沒有看見過其他的鳥。那么“雎鳩”究竟指的是什么?這個就極有爭論了,因為雎鳩究竟是個什么,對于理解這首詩的內涵極有關系。
歷來的說法,叫魚鷹,抓那個魚的有一種鷹叫魚鷹。魚鷹,長江流域的人說的魚鷹,跟我們川西壩子的人說的魚鷹各有所指,古人不了解,弄混了。
長江流域的人說的那種魚鷹,名字叫“鶚”,鶚是類似鷹跟雕這一類的,也抓魚。鶚是怎樣抓呢?鶚,第一是單獨行動,不成群的,就跟老鷹一樣,很多猛禽猛獸都是不合群的,獨來獨往。鶚也是,嘴巴有個鉤,肚子底下白的,背上那邊是棕色的,頭上有一杠白一直拖到頸項上,很大。鶚捕魚,是在水面上飛,滑翔,貼著水飛,看見魚了,一下子就把它抓起來。它不沉入水中,因為有時候,魚要到江面上來,一下它就抓到了,這個叫“鶚”。鶚叫的聲音類似老鷹叫,“咯兒咯兒,咯兒咯兒”地叫,就是老鷹飛那個聲音“咯兒”,又大又清亮。雖然是猛禽,聲音還是挺好聽的,咯兒啊咯兒的,不是呱呱呱地叫,所以弄清楚就曉得了。這個鶚也叫魚鷹,但這里就不是這個魚鷹,因為叫的聲音是呱呱呱的,這個呱呱呱還有一群在那兒叫。
我們川西壩子說的魚鷹叫魚老鴉,就是中國古代蜀國的魚鳧。因為這一個魚老鴉樣子有點像鴨子,鴨子就叫鳧,所以就叫魚鳧,專門抓魚的。而且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國——中國較早的一個部落,把這個魚老鴉家養(yǎng)起來捕魚的。這個魚老鴉捕魚很好看哦——有時候是幾個漁民聯合把船弄起,幾十只圍在那個江的中間,一起放下去,那些魚老鴉一撲下水的時候,全部呱呱呱地叫,所以就叫魚老鴉呢。它叫的聲音“呱呱呱”,就是“關關關”,理解這點是很重要的。
了解這個詩的地理環(huán)境,絕不是華北,也不是長江下游,它們那里沒有。只有兩條漢水流域,漢江和西漢水有這個家養(yǎng)的魚鷹——魚老鴉。于是就明白了,這里是在圍捕魚類,放很多魚老鴉,一撲下河,這個是它們的戰(zhàn)術,是天生的,它們一起叫,呱呱呱地,而且用兩個翅膀撲水,故意把水打得很渾,呱呱呱、呱呱呱地叫。對了,我們就曉得了,這首詩描寫的場景所發(fā)生的地方,離下游不遠,正在捕魚,而且是在圍捕,很多魚老鴉呱呱呱地叫,遠遠就聽到了。
在哪里叫呢?那條河中間的小島上面。“河中可居者謂之洲”,可以是一片沙灘,上面長點蘆葦,也可以是一個小島,反正在河的中間。對了,這一些不是野鳥,也不是哪個鳥單獨活動叫的聲音,不是咯兒咯兒地叫的那個鶚。這種鳥在動物學上叫鸕鶿,就是我們喊的魚老鴉。鸕鶿,為什么叫“鸕”?顏色深黑就叫鸕,這種魚老鴉就是黑不溜秋的。北方人沒有見過,直到唐代杜甫,都還不認識這個。杜甫在三峽里邊寫了一首詩,寫三峽里面家家戶戶的生活,叫“家家養(yǎng)烏鬼,頓頓食黃魚”,那一種鳥,杜甫寫的名叫“烏鬼”,這可能是當地的方言。三峽里面,杜甫也不認識,看到了覺得很稀奇,覺得家家戶戶都養(yǎng)了這個烏鬼,都有魚吃,“頓頓食黃魚”,這個是捕魚的。杜甫是河南人,沒有見過,所以一定要知道這個。
為什么花這么多氣力講這個雎鳩?只有這樣,你才知道這首詩的地理環(huán)境,不是在黃河流域,而是在漢江流域。因為這一帶挨著古代的蜀國,早已經把那一種名叫鸕鶿的鳥,家養(yǎng)了,馴化了,變成魚老鴉,變成魚鷹。
魚鷹在下游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件事情,男女遇到了,是在河的上游,遠遠地他們聽得到魚鷹正在捕魚,“逑”就是配偶,“好逑”就是理想的配偶。什么叫“窈窕淑女”?好多人胡亂解釋,說窈窕就是苗條,其實“窈窕”不是這樣。仔細注意這兩個字的構造,上面是“穴”,洞穴,任何洞穴都很幽暗深遠?!榜厚弧闭f的是距離,這種詞叫連綿詞,“窈”和“窕”押了韻的,叫疊韻連綿詞,不能夠扯開講,不能夠說“窈”是什么,“窕”又是什么?!榜厚弧本褪恰斑b迢”,遙迢又是什么意思?遠距離,距離很遠,就叫“遙迢”。那一個淑女,“淑”是善良的,“淑女”就是善良的女子,大家閨秀,不是野女子,不是潮婆,也不是街妹,是淑女。這個淑女很窈窕,什么叫“很窈窕”?我和她不認識,雖然近在眼前,但是距離很遠,姓名都不知道,話都沒有說過,就叫“窈窕”?!榜厚弧北緛碇傅氖强臻g上的距離,但是用到這里,指兩個人感情上的距離,彼此不認識,話都沒有通過,就叫很窈窕了,就是這個意思。等于我如果不說話,坐在這兒,你們各位也不說話,坐在這兒,那我們就很“窈窕”了。等到擺一會兒龍門陣,大家就了解了,??!一下就覺得這個老頭子是這樣子的一個人嗦,等我們弄清楚了,就不“窈窕”了。所以“窈窕淑女”,就是他不認識這個女子,距離遠,但是這個君子又喜歡她,君子認為:哎呀,這個才是一個理想的愛人?。?/p>
這就是第一段。第一段,顯然我們就可以設想發(fā)生在什么地方,它的現場在哪兒?現場在一條河邊上,下游那邊,有漁夫,幾個漁夫幾只船,放了一大群魚老鴉,站在江邊,呱呱呱地叫,捉魚。
古人說這個詩,這樣開頭叫“興也”。什么叫“興”呢?就是眼前看到一個什么,就把它拿來起興,就等于唱歌的時候總要找一個由頭,以便提出來唱。其實沒有那么簡單,這個是詩歌藝術,經過了設計的,它這樣寫是有互相照應的。古人把男追求女比喻成“捕魚”,《詩經》中有大量這樣的比喻,因此放到這里,是有意思的:下游一大群魚老鴉正在那里捕魚,上游這個君子就看上了某個淑女。而且我告訴你,中國古代文字沒有復數,不像英文加一個“s”就解決。實際上,這暗示了我們一群君子和一群淑女,在河的上游,不是“一個”。
對了,這樣我們就要問一下,為什么他們聚會在那里呀?這就不是某一個君子王先生偶然碰到某一個美女李小姐,在江邊碰到了,不是。這是民俗活動,來了很多男男女女,女子都是淑女,男子都是君子。這個民俗活動發(fā)生在一年的什么時候?我們也要了解植物學,不了解你就不曉得了。在干啥呢?那些淑女在干啥?“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边@是什么?這個淑女在干啥?在采那個荇菜,荇菜栽在什么地方?菜園子里嗎?荇菜是野菜,沒有專門種植的,這些美女跑來采野菜,這是什么意思呢?還來了一群?!白笥伊髦?,這個“流”是什么?古代的字少,好多用同音字來取代。“流”就是“扭”,因為那個荇菜要摘,我們讀的“扭”——扭斷。女子們在采荇菜,荇菜在什么地方?你要了解這個,在水里頭。
對了,一群女子在水邊、水里頭采一種叫荇菜的野生植物,這個荇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長在池塘里、小河邊、淺水里,水的流速要緩,流速快了就沖起走了。這種荇菜在有些荷花池里面你們會看到,葉子很小,橢圓形,就像一個心臟形,就你們現在畫的那個心——“I love you”,love畫的那個心,就是荇的葉子,叫荇形。像心臟那么大,葉子肥嫩,牽的藤,藤藤在水里,葉子浮在水面上,開金黃色的花,又叫金蓮。
這種野菜是在水里頭采的,你就曉得這些美女都在采這個,在水里不是那么容易采的喲,水太淺了不長。這些淑女是未婚的女子,下去采,這里就有戲看了——大腿都露出來的,不然你怎么采?你把裙子拿到里頭,在水里淹了,水一浸上來,連全身都濕了,那還得了!非得把裙子撈起來,扎起。至少要有齊腰深的水,難怪有那么多君子在那里。你要曉得古代講戀愛,不光看你是不是淑女,道德水平高不高,思想好不好,還要看你身材長得如何嘛,是不是?這個,如果是個羅圈腿,一看到,人家就選不上的嘛。
民俗活動嘛,這里是在相親,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一群魚老鴉在這兒逮一群魚,就暗示了在這里相親,去采的都是女子。因為有一點這個,中國古代《周禮》上面規(guī)定,凡是給家中祖宗祭祀的時候,要用祖先曾經吃過的那些東西去祭他們,祖先生活的那個時候很多蔬菜都沒有培育出來,吃的是野菜。這種荇菜就是野菜,實際上當時的人基本上不吃它了,因為培育有更好吃的菜,但是你在供祖宗的時候,非供這個不可,就像供祖宗要用太羹玄酒一樣。什么叫“太羹”?就是把一坨肉用白水咕嘟咕嘟煮起,煮熟就拿去敬那個神了,切都沒有切,我們喊的“刀頭”,是整的。因為祖先吃肉就是那樣吃,一坨肉拿著啃,所以我們不可能把肉給他炒成一份,啥子醬肉絲這些,拿來這樣敬,沒有哪個這樣敬的?!靶啤笔巧蹲樱恳驗樽嫦饶莻€時候沒有酒,就是一碗水。要去采這個荇菜,是采來敬祖先的,不是摘豌豆尖等到拿回去下面,根本就不吃這個的。
所以有人研究詩,如果不了解這個,有時候說了半天,連這兒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都不曉得。而且祭祖先的菜必須由家中的女子出去采,買來的都不行,要親自去采,這是《周禮》上面規(guī)定了的。你不能夠喊你家中的姆姆嬸嬸都去采,她們都是已婚的了。誰去采?每家的年輕姑娘都去采。這個荇菜不是到處都有的,一般都是在城外頭,某一個小河邊才有,所以就非要到那兒去采不可,家家戶戶都要去采。因為這個是祭祖的,到了那一天都要祭祖,每家的這些年輕女子就全部去了。
那么這一天是什么日子呢?你們仔細注意,就這個荇菜,荇菜是春末夏初才開始發(fā)芽,荷葉長起來以后,它才長出嫩的葉子跟藤。這樣大家就曉得了,季節(jié)是夏天。夏天什么時候?從前祭祀祖宗,一年四次,春、秋、冬、夏。夏天祭祖宗有個專用詞,叫“礿祭”,礿祭在什么時候呢?陰歷五月,五月十五,古代叫“中天節(jié)”,就在那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祖宗,而且規(guī)定要有荇菜,規(guī)定由家中年輕女子去采,所以去了就是一大群。
哦,你就明白她們在干啥了,這就是民俗活動。有些民俗活動到清朝末年成都都還有,比如清朝末年成都有一個民俗活動叫“端午節(jié)打李子”,在東較場。在晚清末年,就是19世紀后期,有一年發(fā)生教案就是由于打李子引起,結果跟一個教堂里面的人發(fā)生沖突。打李子是什么意思?夏天果樹林中,采摘水果,男女游戲,互相拋果子,女子看上哪個男子就把這個李子打過去,所以說叫打李子,早就有啊。晉朝時候的潘岳是個美男子,他住在洛陽城里面,每次上街坐著馬車,路上盡是漂亮女子跟著他,追著拿水果打他,他只要出去走一圈回來,車子里面水果都裝滿了。
這些民俗今天沒有了,曾經有過。那么你就曉得了,這樣多的女子到那條小河邊去采摘荇菜,按照習俗就來了一大群未婚男子。甚至可以設想,因為古代沒有那么自由,這一群女子出來,她們家長放心嗎?這些年輕女子出來,肯定每家都有家長要跟著來。男子有好多不愿意來的,是他媽他爸強迫來的,說:你這么大了,要去相個親。
所以江邊就會在每年這一天,在“礿祭”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去采這個,在那個小河邊就形成了民俗活動。各方的家長都要來幫著看,看那個家長說的:“唉呀,娃兒呢,那個女子行不行嗎?”他說:“哪一個嘛?”“你看嘛,水邊那一個喃。”他要慢慢看。這個就叫相親,相中了也不是他們兩個直接去勾兌,古人畢竟還是沒有那么開放,特別是這些貴族還要講禮儀。去了都是雙方看上了,家長先接觸,要問下孩子,然后讓他們再見個面,就是這么一回事情。
大家每天晚上看的那些電視節(jié)目,有相親的節(jié)目,古猶今也。孟子說的古今人情不遠都差不多,現代發(fā)生的事情古代早就發(fā)生過,都是這樣的。所以知道了這首詩的背景,你看,從這個荇菜可以采,就可以把時間推斷出來,夏天,很熱了,荷花都快要開了,那就是夏至前后,端午以后夏至以前某一天,就是陰歷的五月十五。在那一天,家家戶戶要祭祖宗,都要有荇菜,要多少呢?一大捆?又不是豬飼料要那么多干啥?就是一個小的竹子編的籃子,把生的荇菜裝到里面就行了,只要一點。
這個是民俗活動,不是生產勞動。20世紀50年代的那些解釋《詩經》的,用啥子革命觀點解釋、勞動人民觀點解釋:你看這些女子是農村女子,非常勤勞,大家就在那兒采,在水里采。也是有采的,有一種類似荇菜的叫莼菜,莼菜就比較可口,也是在小河邊上、在水里面的水生植物。莼菜里有一種叫豬兒莼,豬兒莼就是指的荇菜,拿來喂豬的,人不吃。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寫得清清楚楚?,F今的人不吃這個,不吃這個荇菜。對了,這就不是農村姑娘摘了,第二天早上拿到成都去賣的,不是這個。
城里的女子下來摘的,是摘來祭祖宗的,不是喂豬的——要一背篼、一籮筐,只要那一點。所以這個采荇菜,帶來了男女互相結識的機會,男子也來了,還帶了樂器,一定得帶,不然咋個會“琴瑟友之”。他們把樂器都帶來了,大概就是女子在水里采的時候,一群男子在上面唱歌跳舞,就是孔夫子的《論語》上面寫的,“舞雩,詠而歸”,唱起歌,跳起舞。男子一定不是瓜兮兮地站在河邊,在那兒看人家的大腿,而是在那兒演奏音樂,對了,這才像一個民俗活動。所以這種場面,從古到今,所有解釋《詩經》的沒有一個人想象到了,我想象出來的真實場景就是這樣,民俗活動,不是偶然遇到一個什么女子。然后你就要仔細注意了,中間就有過場了。
“參差荇菜”,有的藤藤長得長了點,有的短一點,參差不齊?!白笥伊髦保傲鳌本褪恰芭ぁ?。她們有點奇怪,你摘就摘嘛,這邊忙使起地摘嘛。這邊摘一下,還要那邊摘一下,又那邊摘一下,天哪,她這是舞蹈動作吧!表演給男子看的,不是水桶腰,是腰肢靈活,不然怎么會左右,你看好多次左右左,大概就是,是要左右,人家才看得清楚嘛。古代雖然沒有三圍這種說法,但是人情不遠,你可以想象得到,古今一樣的,人家是要觀察嘛,是不是?何況你把裙子扎起,撈起來正好觀察。宋代以后絕對不允許這樣子解釋這首詩,就你這樣說來豈不下流啦?朱熹他們的那些看法迂腐可笑,值不得拿來說,這個就是真實的。
“左右流之”,這兒又“左右采之”,又“左右芼之”,都是這樣子,一左一右的。這不是在舞蹈表演是什么,表演給河岸上面一群男觀眾看的,上面還有音樂,吹的吹,奏的奏,彈的彈。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弊⒁猓谝惶爝@個男子看上了那個女子,第一段是看上了她,說我就愛她,就是我跟她兩個配成對最好,所以叫“君子好逑”,這是第一天。第二天又去了,可能這個活動接連好幾天,一直到五月十五“礿祭”,祭了祖先以后,就結束了,人就散了。
第二次去,這個男子,去看他心愛的那個女子,這邊采一下,那邊采一下,看得很細?!榜厚皇缗?,寤寐求之”:當天夜晚回去,做夢都夢到她,叫“寤寐求之”。你們仔細注意,“寤”和“寐”這兩個字,上面是寶蓋,說明在房子里頭;左邊這個就是床,說明是在睡,睡在床上、家中,“寤”是夢中有所見,就說當天回去做夢夢見她;“寐”就是我們說的“瞇一覺”,“瞇一覺”那個“瞇”,做夢都夢到在追求她,“求之”。你們注意看它押的韻,你看,“左右流之”“寤寐求之”,“流”和“求”是押韻的,不是用“之”字押韻,“之”字是虛詞,押韻不能夠用虛詞,要用有實際意義的。第一段的韻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和“逑”是押著韻的(此處“君”和“逑”押韻可能是口誤,應該是“洲”與“逑”押韻),“流”和“求”也是押韻的。
那么第二天晚上,就是做夢都在夢見,但是求之不得,追不上她,兩個人連交往關系都沒有建立?!板幻滤挤保胺鄙瞎乓艚黳é,就是我做夢都在想念她,“思”是“想”,“服”近pé,“迫切”那個“迫”。夢到近距離了,就叫“服”,好像我們都熟了,抵攏了。哦嚯,可惜是一場夢,夢一下就醒了,醒了就睡不著,睡不著又看表,兩點半了,就再也睡不著了。長夜悠悠,“悠哉悠哉”,就是夜晚好長。古人說“歡娛嫌夜短,愁重恨更長”。睡不著,夜晚那樣悠長,“輾轉反側”,人就像車輪一樣,轉過去又轉過來,“反”要讀“fān”,“反”就是“翻”,翻過來,仰起睡了又趴著睡就叫翻,然后又側起睡,翻來翻去然后又側起睡。
這天夜晚,是第二段。第二段就是見到了,可能也認識了,曉得了名字,雙方家長也去了解了,對方女子也還好看,但就是還沒有真正交上朋友,所以做夢都夢到她,都在思念她。
孔夫子要有點膽量,才敢把這首詩放到第一篇。你!居然還會寫到夜晚睡不著,按照某些人說你這樣干什么!這樣好像就是不好。有什么不好?后來的儒家是很忌諱這個的,想見某個女朋友就輾轉反側,那還了得,那不行的??追蜃舆€欣賞這個,把它選到第一首,這個就叫“人情”。這是第二天了。
第三天終于搭上白了,兩個人一起擺龍門陣,問:“你愛好什么呢?”“唉呀,我愛看電影?!蹦莻€又說:“我愛旅游?!惫糯鷽]有這些,古代就說的是,“我愛彈琴”“我愛彈瑟”?!皡⒉钴舨恕?,第三天那個女子還在那里摘,所以你就曉得了,其意不在荇菜,只要那一點點,第三天她又來了,無非就是想跟男子見面嘛。
所以說這根本不是他們說的體現勞動人民的勤勞,不是勤勞不勤勞,人家有人家的事情。多可笑,20世紀50年代我年輕的時候,有那么多《詩經》專家就是這樣胡亂說的,說勞動人民的健康哦,一會兒又是健康美哦,一會兒又說勞動人民的美女。那君子又是誰,是不是那個農二哥?所以,過去避開這個不說,這些女子男子都是城里面來的,像鄉(xiāng)下的農民打豬草。打豬草,她要拿個背篼,這兒沒有說這個女子一筐一筐地挑回去。顯然那些解釋詩的人不動腦筋,他連這點都沒有想到,他那么說究竟通不通。
然后第三天那女子又來采,雙方的家長一定提前接洽好了,說他們雙方都還滿意,可以在一起擺龍門陣了?!皡⒉钴舨?,左右采之”時,那個男子的眼睛在看著她,看著她還在那兒采,“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交朋友了,怎么交呢?把樂器都帶來了,采了一會兒,在底下采了幾下,做個樣子就起來了,起來后兩個人到河邊去,男子彈琴,女子鼓瑟。瑟是要鼓的,什么叫鼓?就像打揚琴那么敲,“咚咚咚”,就叫“鼓”。女子鼓瑟,男子彈琴,“琴瑟友之”,通過音樂愛好交上了朋友,就這么簡單,你看。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對了,你會發(fā)覺有問題了,這個“友”跟“采”兩個押不到韻!你看前面都押的韻,“服”跟“側”“流”跟“求”“洲”跟“逑”都押得到韻,這兒不押韻了——古音,“友”讀“yǐ”,“窈窕淑女,琴瑟yǐ之,參差荇菜,左右qǐ之”!當時的土音押得到韻的,“采”讀“qǐ”,“友”讀“yǐ”。這個叫“活化石”,給我們留下了方音方言,使我們可以探測到三千年前漢水流域的口音?!安伞笔亲x“qǐ”,“友”是讀“yǐ”,保留下來了。所以多虧詩要押韻,不知不覺地把一些古音給我們保留下來了。
兩個人在岸上彈琴去了,彈琴鼓瑟,這兩個人的感情就好了噻,這是第三天。
第四天基本上都弄巴適了。第四天,“參差荇菜”,還在那兒要假巴意思采一下,水下去逛一圈回來?!白笥移d之”,“芼”是啥子呢?因為這種荇菜牽的這個藤在水底下,上面長葉子,葉子要開花,黃花,根子是在這個藤藤上的,有的浮到水面,有的沉在水的中間,還有地下莖,有時還會長一個很硬的躥到河的泥巴里面去,最好最嫩肥的是躥到泥里的,白色的,雪白多嫩。躥到泥里,叫“芼之”。這也是土音,現今沒有這個說法,“芼”就是扯,拔起來,從水底下扯起來,讀“mào”。陜南、湖北北部的人,我都問過他們:“用手拔,這個土音讀什么?”都沒有這個“芼”,因為面上的、水面上嫩的尖尖都采了,剩下就是最好的躥到地下去的,那個叫地下莖。我們原來讀的“hěn”嘛,植物的根、“hěn”、葉三個部分,現在讀的“莖”,那一節(jié)躥到土里要拔起來。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你看都在扯那個了還要一左一右,“嗨唑”扯一下,“嗨唑”又扯一下。這個中間走過場畢竟是有原因的,不是無緣無故地在那兒一左一右的。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是什么意思呢?談好了,這個男子說:“我要好生鳴鐘擊鼓,樂她一樂?!薄皹贰痹谶@里讀“nào”?!皡⒉钴舨?,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nào之”,我要好生鬧熱她一回,意思是什么呢?準備結婚,請一個婚慶公司,有演出的,敲鐘擊鼓,弄得很鬧熱,好使新娘好生快活一下,“鐘鼓樂(nào)之”。這個“樂”讀幾個音:快“樂”就讀“l(fā)è”;音“樂”就讀“yuè”;用快樂去快樂他人,作為動詞要讀“nào”,“nào之”;還可以讀“yào”,“仁者yào山,智者yào水”,四個音。這個還沒有實現,因為這個女子還在底下采,第四天了,男子跟她兩個人昨天就彈了琴,鼓了瑟,一起擺了龍門陣,很合得來,雙方家長也一致同意,然后男子還看見她在那兒采,男子就想:多花幾萬塊錢,好生雇一個樂隊來“鐘鼓nào之”,來把我這個新娘好生鬧熱一會,逗她喜歡,就叫“樂”(nào)。
所以,這首詩講下來就是這么一回事,你別看它這樣淺,古人實在是弄得莫名其妙。漢代的時候,那么多經學專家竟有完全不同的解釋:第一就說的這個文王跟后妃兩個講戀愛,你看,因為漢代的這些儒生、這些經師的頭腦遠遠趕不上孔夫子,孔夫子實事求是,曉得這個就是男女談戀愛。他們不這樣說,漢代的這些,說是文王跟他的妃子兩個在這里談戀愛,這簡直荒謬,既然都是妃子了還有啥子戀愛講呢?她都嫁給他了,還去談什么談呢?如果還沒有嫁給他,那么她就不叫妃子,他也就不叫文王,是吧?這是講不通的。
還有一些說得更可笑的,說是君子思淑女,又不能自己去找,國王就喊他的后妃,王后跟妃子兩個去幫著找。說找到河里有個女子正在那兒摘荇菜,于是去幫著找的這些人就叫“左右”,他們硬是這樣說的,“左右的用人”,也和這個女子在那兒采,不曉得采那么多來干啥?你都不想一下,又不喂豬,采那么多來干啥?又不吃這個,這個不好吃啊,野菜,先人很可憐的時候吃的,他不管,連啥子都沒有弄清楚。所以漢代的那些儒生,遠遠退化了,為什么我們說春秋那個時代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出了像孔夫子這樣的人,那真是好有見識、好有人情味的,到漢代沒有了。到宋代,頭腦更要糊涂,《詩經》中的好多真相,一直到清代乾嘉時候,一些研究《詩經》的專家才略微有所發(fā)現。新中國建立以后,那么多專家、教授,很有名的著書解釋這個,都說是勞動人民,說是生產勞動,在那兒很勤勞,都不想一下,這哪里是生產嘛,這是民俗活動,就是相親這回事。
所以我把我的這個講座定名叫“詩經點醒”!就是我們要點醒,不要糊里糊涂的,“點醒”就是看它究竟說啥子意思。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拿來擺龍門陣,給大家分享。
我還有這個愛好,從前寫詩,現在人老了寫不出來了。寫詩要糊里糊涂的才寫得出來,頭腦清醒了,就啥子詩都沒有了。年輕人多夢的時候才寫得好詩。人老了,眼光把啥子都看清楚了,就寫不出詩了,改行了,來弄一些古代文史研究。也沒有啥子大的抱負,無非就是有了這點心得,給這些朋友擺龍門陣,就當是講評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