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書寫工具——文化傳播的記錄載體
最常見的書寫工具,大概就是我們日常所使用的筆,是文化傳播載體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種類。在筆產生之前,人們用魚刺、石塊、棍棒等來刻、畫。這是用天然物體作為書寫工具,來具體刻畫和描述人類最早的生活生產活動。之后,中西方在各自的文明發(fā)源地開始相對固化自身的書寫工具。隨著人類的進步,人類社會逐步開始使用蘆葦筆、竹簽、毛筆、羽毛筆、鋼筆、鉛筆、圓珠筆等。20世紀40年代開始,當人類發(fā)明并使用計算機以后,書寫進入了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的鍵盤錄入為標志的書寫方式,成為了人類社會文化傳播載體最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的一項內容。
筆是人類社會十分重要的文化書寫工具,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象征。它不但是文化得以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文明得以傳承的重要體現。在某種程度上,古人對于筆,幾乎達到了崇拜的地步。中國古人有云:“治世之功,莫尚于筆。能舉萬物之形,序自然之情也?!狈▏軐W家伏爾泰曾說:“書寫是聲音的圖畫?!睍鴮懝ぞ叩某霈F,使得人類文明實現了重要的跨越式發(fā)展。
最明顯的標志就是,文化從此由聲音實時性的一次性傳播,轉變?yōu)槁曇襞c文字(包括圖畫、圖形)重復性可儲化的二元傳播模式。筆作為書寫工具,其本身的進步和發(fā)展,也是人類文明進步水平的具體表現。
筆在中西方,有著不同的發(fā)展歷史。我們可以形象化地描述這種書寫工具的特征,即中國人與西方人各自撿到了一根羽毛,中國人用羽毛柔軟的一端,制作成了毛筆,而西方人用羽毛堅硬的一端,制作成了羽毛筆。從書寫的便利性角度看,中國的毛筆更便于書寫表意文字,而西方的羽毛筆則更便于書寫表音文字,它們各自代表了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表現形式。
毛筆自發(fā)明以后,除精致程度發(fā)生變化以外,其結構和使用方式皆未發(fā)生變化,或者說并未出現有關毛筆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后,毛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步成為書法、繪畫藝術的必備要件,也就是說毛筆服務于書法文化,并最終走向了藝術化。
而羽毛筆進入近代以后,則向使用的便利性、高效性方向發(fā)展,并創(chuàng)新性地演變出了鋼筆、自來水筆、圓珠筆,也催生了計算機和互聯網。也就是說,西方的書寫工具逐步走向了科技化。
中西方書寫工具這種不同的發(fā)展走向,既成為中西方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同特征的表現形式,也成為中西方整體文化影響力的分水嶺。
一、中西方書寫工具的起源及發(fā)展概要
(一)中國書寫工具的發(fā)展歷史
中國使用書寫工具的歷史很早,特別是毛筆的使用。從考古挖掘的實物來分析,在陜西臨潼寨村曾發(fā)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屬新石器時期的墓葬,并出土了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其中的彩陶紋飾上就有可辨認的類似毛筆描繪的痕跡。也就是說,當時就已經有了類似毛筆的書寫工具。而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現了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臺關的兩處戰(zhàn)國楚墓里,也分別出土了現今發(fā)現的最早的實物毛筆。
當時的毛筆與現在毛筆做法不同,其中筆毛不是插在筆桿中的,而是將筆毛圍在筆桿周圍,以絲線纏住并涂漆固定。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對筆的稱謂并不統(tǒng)一,包括“筆”“聿”“拂”等,直到秦始皇實行“書同文”時,才將筆的各種稱謂統(tǒng)一為“筆”。
在中國的歷史故事里,毛筆的發(fā)明和制作被歸功于秦朝大將蒙恬,蒙恬也被封為“筆祖”。相傳,蒙恬曾率兵在中山地區(qū)與楚國交戰(zhàn),蒙恬需定期向秦王書寫戰(zhàn)情報告。當時是用分簽蘸墨在絲絹上書寫。由于分簽很硬蘸墨較少,所以每次只能寫幾個字且用墨極不均勻,如果分簽蘸墨過多,常常會污染極其珍貴的絲絹。
有一天蒙恬外出打獵,收獲了幾只兔子,從兔子尾巴流出的血跡在地上拖出各式痕跡,蒙恬當即想到用兔毛制作書寫工具。于是,他將兔毛插在一根竹管里,試著寫起字來,但兔毛不吸墨,無法寫出完整的文字。蒙恬一氣之下,將兔毛筆扔出屋外。過了一段時間后,蒙恬出門看到自己曾制作的“兔毛筆”在水中濕潤飽滿,拾起重新使用后,發(fā)現這筆蘸墨豐富、書寫柔順,遂將其正式確定為新的書寫工具。之所以再次使用后兔毛能夠吸附墨汁,是因為兔毛筆經山上的堿性水浸泡后,兔毛逐步脫脂,使得兔毛筆得以吸含墨汁。這便是“蒙恬造筆”的故事。
不管這個故事真實與否,毛筆作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它的出現改變了中國人書寫文字的方式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書寫文字的效率和質量,擴大了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也豐富和凝聚了中國人的文化內涵,并成為中國歷史上乃至人類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寫工具。直至近代,鋼筆被發(fā)明并被廣泛地運用之后,毛筆的書寫職能才逐步衰退,但作為藝術工具,毛筆依然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西方書寫工具的發(fā)展歷史
西方的書寫工具有一個演變的過程。相傳在5000多年前古埃及時期,古埃及人把尼羅河畔的紙莎草紙當作書寫載體來使用,而把紙莎草的莖斜切后當作筆,蘸上用礦物顏料和水調成的“墨”寫字。
之后,古埃及人在蘆葦叢中采集蘆葦管,將其埋在牲畜糞堆中數月后,再挖出烘干使之變硬,并將其一端削尖,制成蘸水筆。幾乎同一時期的古巴比倫人,也用蘆葦筆在黏土上寫字。這種制筆方法傳至歐洲及東方一些國家,并使用了數千年之久,相傳直到6世紀才出現了羽毛筆。另外,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人們也曾在木板上涂上蠟,然后同鐵棒等硬質物在蠟面上劃寫。
由于蘆葦筆本身磨損比較厲害,且因太脆、太硬,非常容易劃破當時用于書寫的紙莎草紙或羊皮紙,再加上在其制作過程中被埋至動物糞便中,對進入相對高級文明階段的歐洲人而言實在不雅。
相傳6世紀的某天,荷蘭的米諾莎小姐打算寫情書,但當她拿起蘆葦筆時卻猶豫了——想到要用這樣制作出來的蘆葦筆來抒發(fā)自己純潔的情懷時,米諾莎小姐頓感不適。這時一只鵝正踱過窗外,在撲扇翅膀的過程中掉下一支羽毛,米諾莎小姐便拾起了羽毛,并將之作為情書的書寫工具。這便產生了西方人后來使用了1000多年的羽毛筆。
盡管羽毛筆使用的歷史比較悠久,但一支羽毛筆自身可使用時間并不長。一般在使用約一周以后,羽毛筆的筆尖就會磨禿或劈裂,無法再清晰地書寫文字。
進入19世紀,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一直在重點研究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延長筆尖壽命的問題;二是如何能夠保持連續(xù)書寫的問題。1829年英國人詹姆士·貝利成功地研制出鋼筆筆尖,1884年美國人沃特曼·艾奇遜發(fā)明了鋼筆的自來水裝置,這樣,現代意義上的鋼筆才算是真的誕生了。
與羽毛筆不同的是,鋼筆具有科技含量,是冶金技術、橡膠技術,以及制墨技術的有機結合,也是人類書寫工具走向科技化的重要一步。1930年匈牙利記者拜羅又發(fā)明了圓珠筆,為日后文化傳播載體進一步走向科技化發(fā)展的方向奠定了基礎。
中國的毛筆自秦國大將蒙恬組合制作以后,作為文化傳播的工具始終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一直延續(xù)到鋼筆從西方引進,這一過程大約經歷了2000年。
而西方則把硬皮植物即蘆葦制作成為書寫工具——蘆葦筆,大致在中世紀初又開始使用羽毛筆,并延續(xù)了1000多年,直到1829年英國人發(fā)明鋼筆尖,1884年美國人發(fā)明真正意義上的自來水筆,并發(fā)展到現在所使用的計算機和互聯網。可以說,西方在書寫工具的發(fā)展方面,始終在不停地改良和進步。
制作毛筆或使用羽毛筆,其實是一種偶然的現象,就像炸藥是中國道家人在煉丹時偶然發(fā)明的一樣。而鋼筆的發(fā)明,卻是與以上兩者的發(fā)明截然不同。因為鋼筆并不是簡單的自然界幾個物體的物理組合,而是通過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屬性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盡管鋼筆仍然是書寫工具,但它已經是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產物,是具有科技含量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同樣,進入20世紀40年代以后,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和廣泛運用,以及互聯網的產生發(fā)展,包括書寫工具在內的文化傳播的載體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些變化已經不再是簡單意義上單一的書寫、儲存和傳遞的改變,而是整個文化傳播載體一體化的革命。這一革命大大推進了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也大大提升了文化對于改變人類社會生活的整體作用。
筆者一直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即從19世紀初西方人發(fā)明鋼筆開始,西方的工業(yè)化進程和科技發(fā)展能力,特別是整體文化發(fā)展水平開始超越中國,而中國也是自那個時候開始落后于西方。正是在這個時候,西方發(fā)明的文化傳播載體——鋼筆,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傳播載體。
所以,筆者認為,鋼筆作為具有科技含量的書寫工具的出現,在對比中西方技術進步的歷程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由此開始,文化傳播載體徹底地走上了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重要標志的發(fā)展軌道,中西方的發(fā)展差異也由此呈現得更加突出,而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fā)明和運用就更是如此了。
二、中西方書寫工具發(fā)展的優(yōu)劣勢比較分析
人類似乎一直是在不自覺地加快推進文明進步的步伐,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不斷改進、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載體。這表現在書寫工具方面,就是力求不斷提高書寫工具等的書寫速度和書寫質量,以及解決書寫后的文字、圖畫如何長時間地有效保存等問題。
就中西方文化傳播的書寫工具而言,兩者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特別是在使用的背景、啟用的時間、書寫的速度等方面,皆有著各自比較明顯的特點,而這也決定了各自文明的發(fā)展進程。
(一)中西方書寫工具對當時各自社會的影響
人類文明初始時期出現的書寫工具,包括蘆葦筆、竹簽筆、毛筆、羽毛筆等,都是取自于大自然中的固有物質。人們將這些物質進行了相應的搭配和組合,以此形成了當時社會的書寫工具。這些書寫工具各自有著十分顯著的農耕社會和游牧社會的特點。在某種程度上講,這些書寫工具其實就是當時傳播文化的生產工具,是一種生產力的體現;同時,它們也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匹配,并反過來促進各自社會的生產力發(fā) 展。
為什么古埃及文化是歐洲諸多文化的源頭,其原因之一就是在書寫工具上這些文明先后都是使用蘆葦筆的。由古埃及開始傳至歐洲而大面積使用的蘆葦筆,使得古埃及的文明不斷地被轉換成各地自身的文化。從書寫工具而言,大家借助的都是蘆葦筆。盡管6世紀歐洲開始使用羽毛筆,但羽毛筆與蘆葦筆之間并沒有質的差異,依然是蘸墨書寫。它既未能提高書寫質量,也未能提高書寫速度,功能并沒有顯著的提高。因此,這一次書寫工具的轉換,似乎并沒有對西方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產生較大的影響。
從歐洲歷史發(fā)展來看,羽毛筆出現在中世紀初期,而整個中世紀被稱作是歐洲最為黑暗的時期,特別在文化發(fā)展方面更是如此。進入文藝復興以后,盡管整個歐洲文化得到較大的發(fā)展,但作為文化傳播重要載體的書寫工具,羽毛筆依然沒有被替代,當然這也正是當時歐洲生產力水平的直接反映。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14世紀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改變了人們的思想,但還未能直接觸及生產力的發(fā)展。
而鋼筆的發(fā)明,可以算是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重要產物。鋼筆,不但是西方思想發(fā)展的標志性文化工具,也是西方科技發(fā)展的文化性描述工具。鋼筆的出現對西方國家政權建設和社會發(fā)展起到的作用還有待研究,但鋼筆作為書寫工具的革命性改變,至少使得西方國家在整個世界的影響力大大增強,特別是當全世界幾乎都開始使用鋼筆傳播各自文化的時候!
其實國家軟實力強大與否、影響力是否存在,并不是自己說出來的,最強大、最為有效的廣告效應就是:全世界都不得不使用這種體現該國軟實力的載體!
計算機以及互聯網在當下的地位和作用更是如此。相信每位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人,在文字輸入、數據保存和信息傳遞方面,都已離不開這種早已無所不在的文化傳播載體,并已成為一種習慣。即便是那些與發(fā)明當今世界最先進文化傳播載體的國家之間存在著嚴重意識形態(tài)對立的國家,或是尚處在對抗狀態(tài)的國家,也不得不使用這種最先進的文化傳播載體。這就是文化傳播載體的力量!
互聯網的誕生,把世界分成了兩個部分,即實體的世界和虛擬的世界。在實體的世界里,有著國家、民族、種族的區(qū)分,以及現實中的大海之隔、山川之遙、叢林之分;而在虛擬世界里,這些幾乎都不存在,且基本做到即時的響應和實時的傳播。如果說在溝通之間存在什么差異的話,那主要就是文字方面的隔閡了。
但其中的核心問題是,互聯網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傳播通信載體,其與過去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傳播通信載體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種人為的可控的文化傳播通信載體。
(二)中西方書寫工具發(fā)展進程的差異性比較
首先,作為書寫工具的中國毛筆,比西方人所使用的羽毛筆,在書寫文字方面有著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如果按照毛筆由蒙恬初次制作和使用來算的話,羽毛筆的出現則至少落后800年。也就是說,毛筆本身用于文字的書寫、傳播等方面,較羽毛筆要成熟許多。
使用書寫工具的主旨,就是記錄文字、傳播信息。從工具書寫的效率角度分析,毛筆亦比羽毛筆高出許多。一般的小楷毛筆蘸一次墨汁,至少可以寫出7~8個漢字,而羽毛筆一次僅能寫1~2個單詞。同時,單位面積紙張所包含的信息量,毛筆所書寫的也大大超過羽毛筆所書寫的。如古代科舉考試中,一些考生用于作弊打小抄的小小字條,便能夠容納上百個漢字。
當一種書寫工具的便利性和書寫速度超過另一種書寫工具時,其傳播文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高出另一種書寫工具,其對整個社會的文化普及所做出的貢獻亦顯得更加突出。正因為此,當時的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整體實力和發(fā)展水平,要高于同時期其他國家和地區(qū)。
其次,鋼筆與毛筆相比,在書寫功能方面有著較大優(yōu)勢。盡管兩者書寫文字的主體功能都是一致的,但它們在書寫文字的難度上卻有較大的差距。使用毛筆書寫文字需要較高的水平,除使用毛筆需要前期做好研磨、執(zhí)筆等一系列相對于使用鋼筆更為復雜的程序以外,如要寫出一手好字,更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很多人為練就一手好字,一輩子始終不懈地努力練習著。而使用鋼筆書寫文字的難度就要小得多,其書寫時,基本不需要做任何書寫準備工作。
同時,毛筆除了具有書寫文字的功能外,還被賦予了藝術功能——書法藝術功能,即要求按照一定的書法規(guī)則進行書寫。這與漢字屬于象形文字,具有以形會意、形意一體的特點有著直接關系。而鋼筆原始書寫的是字母文字,對視覺藝術的要求不高,只要把每個字母按統(tǒng)一大小寫好即可。
這樣就有一個書寫速度的比較問題,即拉丁字母使用鋼筆書寫的速度要快于用毛筆書寫漢字的速度。也就是說,鋼筆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它在傳播文化的速度、效率和單位紙張面積所承載的文字量、所能儲存的信息量等綜合性能方面,要優(yōu)于毛筆。西方對待鋼筆,就像對待羽毛筆一樣,純粹是將其當成一種書寫工具,并沒有賦予更多的含義。但鋼筆易使、易用,也易普及,這樣也就使得文化的傳播變得更加簡單方便。
文化在普及傳播后,文化所具有的改變他人的能力和改變社會的作用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可以說,鋼筆的出現,是西方文化真正開始走向世界舞臺的重要標志。對于中國而言,在1884年自來水筆出現以后,原有的書寫工具優(yōu)勢已不復存在。
同時,對于毛筆而言,它只是相關具象性自然物的加工組合,并不具備更高的科技含量。而鋼筆則是自然物經一定的組合后的重新構成,鋼筆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產物。嚴格意義上說,毛筆僅是制作,而鋼筆則是創(chuàng)造。
就文化傳播工具而言,鋼筆的研發(fā)創(chuàng)造,預示著整個文化傳播工具走上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道路,其作用和意義并不僅僅限于一種書寫工具的誕生。
最后,作為書寫工具,計算機錄入具有遠遠超過鋼筆的優(yōu)勢。如果說,蘆葦筆、竹簽筆是文化的初始時代,毛筆和羽毛筆是文化的農牧時代,而鋼筆是文化的工業(yè)化時代的話,那么計算機錄入就是文化的信息化時代,也是文化走向信息化傳播的里程碑。
計算機的出現完全改變了人類書寫文字的傳統(tǒng)理念,它一改傳統(tǒng)書寫文字、儲存文字、使用文字、傳遞文字等相分離的方式,把過去各自分開的文化傳播載體,歸并成集書寫、存儲、傳播于一體的新型文化傳播方式。特別是互聯網的創(chuàng)建,更是把文化傳播的形式和內涵推到了當今現實生活的最高點,達到了人類文明進步以來文化傳播能力的最高水平。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不僅僅體現了文化傳播載體本身的革命性變化,更體現了人類文化傳播理念的革命性進步。
可以說,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像計算機和互聯網這樣一種文化傳播的物理性載體,深深地、徹底地在全世界整體范圍內影響著文化發(fā)展的走向。
三、中西方書寫工具的發(fā)展對各自文化傳播 能力的差異性影響
書寫工具作為文化傳播中的重要載體,它的發(fā)展歷史直接與文化傳播的深度及廣度有著直接關系,特別是相對先進的書寫工具,必然會對整個社會文化傳播帶來深刻的影響。而當整個世界成為一個流動性的社會時,不同書寫工具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方面所產生的差異性功效,就會馬上顯現出來,并直接引導人們主動使用先進的書寫工具。這時候,書寫工具又會反過來直接影響各種文化傳播的能力和水平。
(一)中西方對書寫工具的態(tài)度,決定了書寫工具的發(fā)展方向
這一點,與中西方本身所秉持的人文理念和秉性有著直接的關系。在中國歷史上,毛筆既是一種書寫工具,又被賦予了諸多人文內涵,成為人們可以寄托精神情感的器物。古人說好毛筆有四德:“尖、圓、齊、健”。尖就是毛筆的筆尖要尖,運筆寫字時要圓潤,寫出來的字要齊,而且運筆時要有力度,即健。
與此同時,古人還常常把用毛筆書寫的文字所體現的特點,與做人“仁、義、禮、信”的四德聯系對應起來。因為用毛筆書寫文字本身有一定的難度,要想寫出一手好字,需要書寫者從小開始日復一日地進行看似枯燥的寫字練字。練字寫字本身就是對人的意志、耐力、靈感、心智、性情的磨礪,而且有經驗的人通過觀察一個字就能看出一個人寫字時的心態(tài)、狀態(tài),所以,也才有了“字如其人”的說法。有些人單憑寫字就可以養(yǎng)家糊口,甚至成為書法家。
這時,書寫工具不僅成為謀生的手段,也成為通向藝術成就的路徑。而藝術往往就是人們精神訴說和精神寄托的形式 表達。
豐子愷在《略談書法》中說過:“中國人都應該學習書法。須知中國的民族精神,寄托在這支毛筆里頭?!?毛筆相對于西方硬質筆而言,最突出的特性就是“柔”。古人講剛柔相濟,柔能克剛,柔能生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莊特別注重柔。毛筆提按行止、能粗能細、可藏可出、可枯可潤、變化莫測等特點,正好符合中國人做人的精神要求。
在包括西方諸國家在內的多數國家,書寫工具就是單純的書寫文字、繪制圖畫的工具而已。對于他們來說,書寫工具的作用很單純,也很直接,就是服務于文化的傳播,其本身并不具有文化的意義。在這種背景下,對于書寫工具的追求,就是要求其盡可能地方便書寫、方便修改、方便存儲、方便傳遞等。
為了達到這種使用效果,才有了對書寫工具整體效能的不斷追求。有目標,才有追求;有追求,才有行動。就像自來水筆的發(fā)明。美國保險推銷員沃特曼·艾奇遜在推銷保險時,因鋼筆出墨水過多,污染了合同而錯過簽約機會,之后,才發(fā)奮鉆研而研制出自來水筆。注重實證科學的西方人,的確在創(chuàng)新研發(fā)書寫工具方面是很下功夫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包括鉛筆、圓珠筆等的發(fā)明,以及后續(xù)打印機等的誕生,皆與西方對書寫工具的態(tài)度有著直接關系。
(二)書寫工具的先進水平,決定了中西方各自文明發(fā)展的影響力
中西方的文明起源各不相同,如果認為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埃及文明的話,那么西方文明的起步算是比較早的,因為古埃及文明的出現要早于中華文明。但從發(fā)展程度的角度來看,歐洲承襲古埃及的文明并最終形成歐洲自身文化體系的時間又晚于中國文化發(fā)展到相應程度的時間。
如果從書寫工具先進程度來看,中國的毛筆要領先于當時歐洲所使用的蘆葦筆和之后所使用的羽毛筆。當然不僅僅是書寫工具,在很長的時間段內,中國在文化傳播領域的眾多層面也是領先于世界的。也正因此,從整個世界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歷史上的中國文明程度和整體發(fā)展實力,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而且領先的時段和領先的程度,與中西方兩者之間文化傳播工具先進性的差異程度幾乎呈正相關。
如果用書寫工具來進行簡單比較的話,盡管古埃及文明要早于中國古代文明,但由于我們老祖先們用毛筆傳播文化的效率要遠遠高于蘆葦筆和羽毛筆,所以古代中國的文明步伐后來大大加快,中華文化圈的總體面積也遠遠超過其他文明古國文化圈的面積,整個地區(qū)的文化底蘊也較為深厚?;蛘呖梢哉f,古代中國的文化改變能力較為強大,文化對人的影響力較為深刻,文化基礎也較為扎實,這也可以看作是中華文化歷經數次劫難始終未中斷的重要原因。
書寫工具科技化之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其實并不多。但啟蒙運動以后,西方工業(yè)革命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鋼筆也在此時誕生。鋼筆的誕生絕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這與西方整體人文精神的發(fā)展和海洋文化的進步有著直接的關系。與此同時,進入近代以后,整個世界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互不相干了,海洋成為連接五大洲的交流通道,且交流的頻率越來越高。無論這種交流是文化交流,還是其他交流,各種先進的文化傳播載體都隨之進入世界各地,尤其是鋼筆。
鋼筆在中國的使用歷史并不長,至今也就100多年,但鋼筆對中國毛筆的沖擊卻非常大,因為毛筆在中國人心目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對于中國來說,鋼筆對毛筆的替代不僅僅是書寫工具的更換,更是外來文化的一種被迫接納,甚至是一種文化習慣的被動性改變。而對于西方來說,鋼筆的發(fā)明及其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運用,則是西方文明的傳播和文化的占領,也是其影響力的直接顯現。
文化與文化之間不管距離遠近,遲早是要碰頭的。鋼筆的發(fā)明是工業(yè)革命在文化傳播載體方面革命性進步的重要體現,工業(yè)化也直接推進了文化之間的碰頭,這種碰頭包括兩者的沖突。這種交流或沖突,其實就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影響,一種國家文化對另一種國家文化的沖擊和改變。
鋼筆發(fā)明100多年后,以信息化為標志的文化傳播載體——計算機和互聯網,以全新的姿態(tài)進入文化傳播載體的最新行列。它們的出現標志著文化傳播方式的根本性變化。人類文化傳播的方式,可以分成語言生理傳播、文字儲存?zhèn)鞑?、工業(yè)化傳播、信息化傳播幾個階段。在信息化傳播方式出現以前,文化的傳播是線性式、分散式的,也是區(qū)域性的。而信息化傳播,則完全有別于以往任何階段的傳播方式,是一種非接觸式、不對稱的文化傳播。
在你特別想說話、特別應該說話,也特別可以說話,但外界聽眾卻聽不到你說話的時候,你才會真正感覺到文化傳播載體的先進性和整體影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