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唐文選 作者:李浩 著


前言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唐代是詩的國度,晚近王國維用“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說法來區(qū)格歷代藝文,聞一多更用“詩之唐”來突出唐詩在唐代文學中的成就。在他們看來,作為唐代文學名片的應是詩歌。這些感覺不無合理處,但稍有些絕對化,其實文在唐代并未缺席,且取得了幾可與詩歌媲美的巨大成就。詩文之于唐世,如日月經(jīng)天,如陰陽合抱,共同鑲嵌出唐代文化天空的五彩斑斕。拋開唐文來研究、欣賞唐代文學,無異于丟棄了半壁江山而單單醉心于西湖歌舞,是一種偏安的享樂,也是一種主動的放棄,其對美的追求是殘缺的。

當前流行的文學教科書或文章選本徑直以古文或散文作為唐代文章的代名詞。可以說這樣的稱謂抓住了唐文的特質和特色;在追溯唐文演進的源頭時,多直接采納韓愈的意見追溯至三代兩漢之文,并梳理出北朝至隋唐散文發(fā)展的脈絡。這些都有益于一般讀者建立起對唐文簡明扼要的認知。但如果循名責實,唐文應與唐詩對舉,是一個外延更寬泛的文章學概念。換言之,是唐代文章的稱謂,而并非唐代散文或唐代古文的稱謂。唐文既包括散體的文,也包括駢體的文;既包括單篇的文,也包括著作的文;既包括無韻之文,也不乏有韻之文。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文選》中分文為三十九類,分別是:賦、詩、騷、七、詔、冊、令、教、策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移、檄、難、對問、設論、詞、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文、碑文、墓志、行狀、吊文、祭文。除了詩、騷、辭、銘等少數(shù)明顯不能歸入現(xiàn)代分類之文章外,大多都能歸入文章類,但不一定是散文。

要言之,唐文不全是散文,也有駢體的文,有韻的文;唐文也不全是美文學類的作品,也有許多應用類的、典章制度類的、學理類的、史著類的,甚至無句讀類的文[1]。執(zhí)著于散文的理念或純文學的觀念來審視唐文,可能會忽略唐代文章形式之多樣、內容之豐富、演變之復雜,將唐文的廣大領域棄置于研究的范圍之外,不一定是很恰當?shù)摹?/p>

毫無疑問,散文或古文是唐文中最有特色、最有光彩的部分,應大書特書。學界在這方面的著述很多,此不贅述。如前所說,古文決不是唐文的全部。將唐文的源起追溯至先秦兩漢、六經(jīng)子史,應該說是找到了其中的一個源頭,但波瀾壯闊的唐文不是單源的,它導源于先唐文化的崇山峻嶺,有許多支脈匯聚于其中,最后才形成唐文的壯浪恣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支脈就是駢文。只不過在唐前駢散分流,兩峰并峙,是兩條并行不悖的軌跡。而從隋唐以來,駢散既互相矛盾斗爭,又互相融合吸收,或由駢而散,或由散而駢,最后促成駢散的分而復合。故有學者敏銳指出:“韓、柳文實乃寓駢于散,寓散于駢;方散方駢,方駢方散;即駢即散,即散即駢。”[2]

當蘇東坡評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時,實際上也含有對他集八代之大成的肯定,而其中就包括他對駢體的批判繼承,吸收改造。劉熙載把這層意思說透了:“韓文起八代之衰,實集八代之成。蓋唯善用古者能變古,以無所不包,故能無所不掃也?!?sup>[3]

文學批評史家注意到的唐文開始于隋末唐初對駢體的批判而又復歸于古文衰落、駢文復興,呈現(xiàn)出“復歸式演進的形貌”[4]。從保留至今的駢文散文在唐文中所占比例,到各個歷史時期駢散的此消彼長,相反相成,說明唐文的來源與構成是多元的,駢散是互融共生的,而不是簡單的有你無我、你死我活。“文之有駢散,如樹之有枝干”[5],“六朝文無非駢體,但縱橫開合,一與散文同”[6],“四六特拘對耳,其立意措詞,貴渾融有味,與散文同”[7]。唐末散衰駢興說明文體文風改革取得的是階段性勝利,從文章演化史上看,駢散博弈、散體融合駢體并最后取代駢體還任重道遠。

研究唐代文章還要注意不能以今日狹隘的純文學觀念套唐文的實際。我們看收入《全唐文》的作品,既包括今日純文學美文學的內容,也包括子史的內容,應用文的內容,尺牘的內容。這些是我們今天容易忽略的部分,但從數(shù)量上說卻是唐文中的大宗,也是唐人實際文化生活中的日用內容。

散體的古文與駢體的時文構成了唐文的兩個主要部分。

散體文從理念上是復古的,但從文章形態(tài)上又是較樸素的、自然的、實用的。用古文表達,不僅有思想正統(tǒng)的理足氣盛,同時有學習吸納經(jīng)史文字的便利。因早期的經(jīng)史著作多為散體,故散體文與經(jīng)史著作從文體文風上容易對接,而錯落變化的句式和長短不拘的篇幅既貼近物理,也貼近人的唇吻聲情,所以散體文既有經(jīng)史的理念,又有素樸的作風,還有易于寫實的便利。

比較而言,駢體是后起的,是人力刻意加工改造的。是作家愛美的天性、創(chuàng)造的欲望、想象的配置的成果。如果說散體是古典的理念,那么駢體就是新古典,追求的是華美、整齊的作風,是竭力在生活語言之外拓出一片新天地,構筑出一座具有建筑美、音樂美的語言大廈。

唐人的偉大之處不是對包括六朝文化在內的前代文化簡單否定,徹底拋棄。恰恰相反,按照陳寅恪的理論,唐朝政治制度設計中的三源中就有梁、陳一源。唐代的近體詩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了六朝以來詩歌聲律化的成果,達到了后世難以企及的高度。同樣的,唐代的文章也吸收了六朝語言形式美特別是駢體化的很多成果,區(qū)別僅在于駢體文的吸收是直接的,而散體文的吸收則較間接??上W界對唐詩聲律化給予充分肯定,但對唐文在語言形式美方面的繼承卻較少肯定。

有關唐文的發(fā)展過程,《新唐書·文藝傳·序》中總結說:“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高祖、太宗,大難始夷,沿江左馀風,句繪章,揣合低昂,故王、楊為之伯。玄宗好經(jīng)術,群臣稍厭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則燕、許擅其宗。是時,唐興已百年,諸儒爭自名家。大歷、貞元間,美才輩出,擩嚌道真,涵泳圣涯,于是韓愈倡之,柳宗元、李翱、皇甫湜等和之,排逐百家,法度森嚴,抵轢晉魏,上軋漢周,唐之文完然為一王法,此其極也。若侍從酬奉則李嶠、宋之問、沈佺期、王維,制冊則常袞、楊炎、陸贄、權德輿、王仲舒、李德裕,言詩則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劉禹錫,譎怪則李賀、杜牧、李商隱,皆卓然以所長為一世冠,其可尚已。”[8]這段話總論唐代文學,但以勾勒文章演變?yōu)橹鳎詈髢删渫?,其馀都是就文章立說。除對晚唐五代文章未提及外,可以看做是關于唐代文章發(fā)展的大綱。但考慮到《新唐書》作者歐陽修、宋祁的文章學立場,也可以說這是古文家視野中的唐文梗概。類似的看法還很多,如姚鉉《唐文粹序》也對“貞元、元和之間,詞人咳唾,皆成珠玉”現(xiàn)象高調贊揚。

退一步說,就是站在古文家的立場上,唐文中的古文運動或文體文風改革運動也僅僅是“三變”中的一變,而不是唐文史的全部。

韓、柳是唐文的大家,但在初唐還有“王、楊、盧、駱”等,在盛唐還有燕、許大手筆,還有擅寫冊論的常袞、陸贄、李德裕等,一直到晚唐還有溫庭筠、李商隱、段成式等的“三十六體”(一說“三才子體”),有憤世疾時的小品文家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所以閱讀唐文除了充分肯定韓柳等大家的成就外,也還要注意一些中小作者的微弱聲音,在聲勢浩大的唐文交響中,缺失了他們的聲部,音樂就不渾厚,一些承轉就突兀不接續(xù)。本文選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力求展示唐文發(fā)展的各個側面。

唐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并沒有也不可能解決文章發(fā)展史上的所有問題。以古文而言,雖有中唐時期的興盛,但晚唐一度又衰微,下一次的中興要到北宋前期才又出現(xiàn)。以駢文而言,宋代的四六文是接著晚唐的駢文的,明清的八股制藝從文體上說雖然仍是駢散結合,但沒有繼承駢散的優(yōu)點,而是將駢散形式僵化為一個套子,將駢散充類至極,推到了一個格式化程序化的極端。

明代的前后七子仿效韓柳,再次祭起“文必秦漢”復古的大旗,只不過時移世易,除了增添了一些新口號外,沒有對文章發(fā)展產(chǎn)生更大的影響。但他們推出的“唐宋文章”、“唐宋古文八大家”等品牌,卻客觀上促進了唐文的傳播,也激發(fā)了后世在吸收唐文精神的同時,不斷創(chuàng)新,開拓文章寫作的新理想、新境界、新技法。

站在現(xiàn)代語體文、白話文一統(tǒng)天下的今日,回顧并總結包括唐文在內的古代文章所走過的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對于今日之文體文風改革,也會產(chǎn)生智慧性貢獻。新世紀以降,因數(shù)字技術進步引發(fā)的另一場書寫革命,已對包括文言、書面語體文產(chǎn)生了極大沖擊,由目前興盛的電子書、電子郵件、短信、彩信、飛信、博客、微博等將會演變出哪些新文體、哪些新技法、哪些新表達?仍不可預見。我們將拭目以待。

末了,簡單說一下本次編注工作的緣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曾出版過高文、何法周先生主編的《唐文選》(共二冊),出版后產(chǎn)生了很好的效應,為適應時代變化,滿足廣大讀者不斷增長的需求,該社依新體例重新編輯一套《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將其中的唐文部分委托我們重選重注。我們按照本叢書的新體例,參考包括高、何先生選本在內的多種選本、注本,同時吸收了唐文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完成了此項工作。具體分工如下:

李芳民注釋初、盛唐文(李世民文至蕭穎士文)部分;

閻琦注釋除柳宗元文以外的中唐文(止于舒元輿文)部分;

李浩提出選目、撰寫前言初稿并注釋中唐柳宗元文、晚唐令狐楚文以下部分。

全部文稿最后由閻琦先生統(tǒng)一體例并酌加改定。管士光總編、周絢隆主任非常關心本書的編寫進度。由于學校工作的特殊性,本書完稿的時間略有所延宕,感謝出版社各位先生及責編對我們的信任。歡迎廣大讀者對本選本提出寶貴意見。

編選者

2010年2月23日于古城西安


[1] 參見鄭樵《通志·藝文略》、姚鼐《古文辭類纂》、曾國藩《經(jīng)史百家雜鈔》、章太炎《國學概論》等對文章的分類。

[2] 顧隨《詩文叢論》,第258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劉熙載《藝概·文概》。

[4]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卷,第384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 劉開《劉孟涂集·駢體文》卷二《與王子卿太守論駢體書》,清道光六年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6] 孫星衍《儀鄭堂遺文序》引孔廣森寄其甥朱滄湄書,《儀鄭堂文集》,《文選樓叢書》本。

[7] 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六)引周益公(周必大)語。

[8] 《新唐書》卷二○一《文藝上》,中華書局點校本第18冊。第5725—5726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