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世民

唐文選 作者:李浩 著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高祖李淵次子。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徙居長安(今陜西西安)。隋末助李淵起兵反隋,多所建樹。武德元年(618),為尚書令,進封秦王。后以玄武門兵變,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被殺,因立為太子,不久即帝位。貞觀二十三年卒,謚文皇帝,廟號太宗。天寶十三載(754),追尊為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世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善于納諫,經(jīng)濟發(fā)展,國力強盛,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理政之馀,常游息文藝,曾先后開設(shè)文學館、弘文館,招延文學之士,與之討論經(jīng)義,纂輯類書,雜以文詠唱和。能詩文,善書法,尤篤愛《蘭亭集序》。原有《唐太宗集》三十卷,又曾撰《帝苑》四卷,《凌煙閣功臣贊》一卷,俱已佚。《全唐文》編其文七卷,《唐文拾遺》輯補其文三十六篇。今人有整理本《唐太宗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王羲之論[1]

書契之興[2],肇乎中古[3],繩文鳥跡[4],不足可觀。末代去樸歸華,舒箋點翰[5],爭相夸尚,競其工拙。伯英臨池之妙,無復馀蹤[6];師宜懸?guī)ぶ?,罕有遺跡[7]。逮乎鐘、王以降[8],略可言焉。鐘雖擅美一時,亦為迥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纖濃,分疏密,霞舒云卷,無所間然[9]。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為瑕[10]。獻之雖有父風[11],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12]。其枯樹也,雖槎枿而無曲伸[13];其餓隸也,則羈羸而不放縱。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歟!子云近出[14],擅名江表[15],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臥王濛于紙中[16],坐徐偃于筆下[17];雖禿千兔之翰[18],聚無一毫之筋,窮萬榖之皮[19],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邪!此數(shù)子者,皆譽過其實。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20],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21],裁成之妙,煙霏露結(jié),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22],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馀區(qū)區(qū)之類[23],何足論哉!

《晉書》卷八〇

答虞世南上《圣德論》手詔[24]

卿所論太美,但朕德甚寡薄,恐有識者窺卿[25],為后人所笑。卿引古昔無為而治,朕未敢擬倫[26],比之近代,乍逾之耳[27]。卿睹朕之始,未見朕之終,宜付秘書[28],若朕能慎終如初,則可為也。如違此道,不用后代笑卿焉。

《全唐文》卷五

答魏徵手詔[29]

省頻抗表,誠極忠款,言窮切至[30]。披覽忘倦,每達宵分[31]。非公體國情深,匪躬義重[32],豈能示以良圖,救其不及。朕在衡門[33],尚惟童幼,未漸師保之訓,罕聞先達之言[34]。值隋祚分離[35],萬邦涂炭,惵惵黔黎[36],庇身無所。朕自二九之年,有懷拯溺,發(fā)憤投袂,便提干戈,蒙犯霜露,東西征伐,日不暇給,居無寧歲[37]。降蒼昊之靈,稟廟堂之略,義旗所指,觸向平夷[38]。弱水流沙,并通軒之使;被發(fā)左衽,化為冠蓋之域[39]。正朔所頒[40],無遠弗屆[41]。及恭承寶歷[42],寅奉帝國[43],垂拱無為,氛埃靜息,于茲十有一載矣。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44],協(xié)德同心,以致于此。自惟寡薄[45],厚享斯休[46],每以大寶神器[47],憂深責重,嘗懼萬幾多曠[48],四聰不達,何嘗不戰(zhàn)戰(zhàn)兢兢,坐以待旦。詢于公卿,以至隸皂[49],推以赤心,庶幾刑措[50]。但頃年以來,禍釁既極[51],又缺嘉偶[52],荼毒未幾,悲傷繼及[53]。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qū)疫w,觸目摧感[54]。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是以三思萬慮,或失毫厘,刑賞之乖[55],實繇于此[56]。昔者,徇齊睿知,資風牧以致隆平;翼善欽明,賴稷契以康至道[57]。然后文德武功,載勒于鐘石[58];淳風至德,永傳于竹素[59]。克播鴻名[60],永為稱首[61]。朕以虛薄,多慚往代。若不任舟楫,豈能濟彼巨川[62];非藉鹽梅,安得調(diào)夫鼎味[63]。朕聞晉武帝自平吳以后[64],務(wù)在驕奢,不復留心治政。何曾退朝[65],謂其子劭曰:“吾每見主上,不論經(jīng)國遠圖,但說平生常語,此非貽厥子孫者也。爾身猶可以免?!?sup>[66]指諸孫曰:“此等必遇亂?!奔皩O綏,果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為明于先見。朕意不然,謂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為人臣,當進思竭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規(guī)救其惡,所以為治也。曾位極臺司[67],名器隆重[68]。當直詞正諫,論道佐時,今乃退有后言[69],進無廷諫,以為明智,不亦謬乎?顛而不扶,安用彼相[70]?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71],必望收彼桑榆[72],期之歲暮,不亦康哉良哉!獨慚于往日,若魚若水[73];遂爽于當今[74],遲復嘉謀。犯而無隱,朕將虛衿靖志,敬佇德音[75]。

《全唐文》卷六

答長孫無忌請誅段志沖手詔[76]

朕聞以德下人者昌,以貴高人者亡[77]。是以五岳凌霄,四海亙地[78],納污藏疾,無損高深。志沖欲以匹夫解位天子[79],朕若有罪,是其直也;若當無罪,是其狂也。譬尺霧障天,不虧于大,寸云遮日,何損于明。今卿等皆欲致以極刑,意所不忍??筛斪h,任流遠方[80]。

《全唐文》卷八


[1] 本文是李世民為《晉書·王羲之傳》所寫的傳論。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因曾官右軍將軍,故世又稱王右軍。工詩文,而以書法著稱,后世推為“書圣”。文中作者對書法史上幾位著名書家之優(yōu)長與缺陷作了評析,高度贊揚王羲之的書法造詣與特點,并表達了對其由衷地傾慕之情。文章雖以駢句行文,卻文氣貫通,沒有雕琢滯澀之感。

[2] 書契:指文字。書,文字。契,刻。古以刀刻字于龜甲、竹木等,故稱。

[3] 中古:古人關(guān)于中古時代,說法不一,這里指堯舜之際。

[4] 繩文鳥跡:繩文,上古用以記時的繩結(jié)。人類在創(chuàng)造文字前,以結(jié)繩來記事?!兑住は缔o下》:“上古結(jié)繩而治?!兵B跡,傳說倉頡所創(chuàng)造的文字。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跡……初造書契。”

[5] 舒箋點翰:謂以毛筆在紙上書寫。箋,本指用來寫信、詩等的小幅精美紙張,此代紙。翰,毛筆。其意本為鳥的羽毛,因古以羽毛為筆,后遂以為毛筆的代稱。

[6] “伯英”句:謂張芝精妙的書法現(xiàn)在卻未見流傳下來。伯英,東漢張芝(?—192?)字。張芝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善草書,后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劃波磔,創(chuàng)為“今草”,三國時韋誕譽其為“草圣”,晉王羲之亦對之頗推崇,父子二人(羲之、獻之)草書都深受其影響。臨池,張芝學書用功甚勤,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謂其“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后以臨池指學習書法,又為書法的代稱。

[7] “師宜”句:謂師宜官受人喜愛的書法,也很少見到蹤跡。師宜,即師宜官,東漢南陽(今屬河南)人。靈帝好書法,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其書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懸?guī)?,相傳師宜官不欲人學其書法,書后輒滅其跡,而梁鵠竊學之。梁曾得罪曹操,后曹破荊州,梁自縛詣曹,在秘書勤書自效,曹操將其手跡懸諸帳中,或釘壁上玩賞之,以為勝過師宜官。事見《晉書·衛(wèi)恒傳》。

[8] 鐘、王:指鐘繇、王羲之。鐘繇(151—230),字元長,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魏大臣,書法家。其書師法曹喜、蔡邕、劉德昇,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精隸、楷,與王羲之并稱“鐘王”。

[9] “至于”句:指鐘繇的書法在筆畫、結(jié)構(gòu)與布局上所呈現(xiàn)的舒展收攏變化之態(tài),極盡自然之妙。無所間然,謂沒有可非議批評的。

[10] 瑕:小缺點。

[11] 獻之:即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丹青,工書,尤長草隸,與其父齊名,世稱“二王”。時人以為其書骨力不及乃父,而逸氣媚趣過之。

[12] 嚴家之餓隸:形容書法風格拘謹乏力。嚴家,家規(guī)嚴厲的人家。餓隸,困乏的奴仆?!痘茨献印ふf山訓》:“寧一月饑,無一月餓?!备哒T注:“饑,食不足。餓,困乏也?!?/p>

[13] 槎枿(chá niè 查聶):老株經(jīng)砍伐后新生的枝條。《文選》張衡《東京賦》:“山無槎枿,畋不胎,草木蕃廡,鳥獸阜滋?!毖C注:“斜砍曰槎,斬而復生曰枿。”

[14] 子云:即蕭子云(487—549)。字景喬,南朝梁詩人、書法家。書善草隸,時人多稱譽之。

[15] 江表:指長江以南地區(qū)。自中原人來看,其地在長江之外,故稱。

[16] 王濛:濛(309—347),字仲祖,東晉書法家,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少放誕不羈,不為鄉(xiāng)曲所齒,晚節(jié)克己勵行,有風流美譽。善隸書,美姿容,與劉惔齊名,時稱風流者,以二人為宗。

[17] 徐偃:即徐偃王。相傳為周穆王時徐國國君,《尸子》卷下及《荀子·非相》楊倞注謂其有筋而無骨,偃仰而不能俯,故稱偃王。

[18] 千兔之翰:謂數(shù)量眾多之毛筆。古時毛筆多以兔毫制成,故毛筆又稱兔毫、兔翰。

[19] 萬榖(ɡǔ 谷)之皮:指大量紙張。榖樹皮纖維堅韌,可作造紙原料,以榖樹皮所造的紙,稱榖皮紙。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其下維榖》:“榖,幽州人謂之榖桑,或曰楮桑,荊揚交廣謂之榖……今江南人續(xù)其皮以為布,又搗以為紙,謂之榖皮紙?!?/p>

[20] 研精篆素:謂精心鉆研書法。篆素,本指寫篆書于素帛,此代指書法?!段倪x》左思《吳都賦》:“鳥策篆素,玉牒石記?!崩钌谱ⅲ骸白?,篆書于素也?!?/p>

[21] 點曳(yè 業(yè)):此指書法上點劃運筆之法。

[22] 鳳翥(zhù著)龍蟠:形容書法體勢飛揚健舉、變化多姿,猶如鳳凰之飛舞,蛟龍之盤曲。翥,飛舉的樣子。

[23] 區(qū)區(qū):凡庸。

[24] 貞觀六年(632)閏八月,秘書少監(jiān)虞世南向李世民上《圣德論》,此為李世民答虞世南的手詔。大約《圣德論》對李世民的功德多有頌贊,將之與上古無為而治的帝王相提并論,故李世民在答詔中表示愧不敢當,并以慎終如初、始終如一自期。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馀姚(今屬浙江)人。歷仕陳、隋、唐三朝。入唐后累歷太子舍人、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秘書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等職,封永興縣公,為太宗朝著名文士。李世民對之頗禮敬,曾謂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為五絕。其書法亦名重一時,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家。

[25] 窺:此處意為猜測。

[26] 擬倫:比擬,倫比。

[27] 乍逾之耳:謂略有超越。乍,初,剛剛。

[28] 秘書:此指秘書省。唐秘書省領(lǐng)太史、著作二局。

[29] 據(jù)《資治通鑒·唐紀一一》載,貞觀十一年(637)七月,魏徵上疏希望太宗用人以信,指出“誠能慎選君子,以禮信用之,何憂不治!不然,危亡之期,未可保也”,太宗手詔褒美,并節(jié)引本文“昔晉武帝平吳之后”數(shù)語,知此文乃李世民為魏徵此次上疏諫言所作答詔。文中李世民在肯定魏徵忠貞直言的同時,對自己早年以天下為己任、征討四方的戎馬生涯,即位后兢兢業(yè)業(yè)、竭誠求治的愿望,近年屢遭不幸、身心交瘁的內(nèi)心痛苦以及由此導致的刑罰乖措之失,作了回顧與檢討,最后希望魏徵竭盡其誠,直言以諫,同時亦表示了自己恭以待之的態(tài)度。

[30] “省頻”三句:據(jù)《資治通鑒·唐紀一一》載,貞觀十一年,魏徵曾數(shù)次上疏諫諍時事??贡?,向皇帝上奏章。忠款,忠誠。

[31] 宵分:夜半。

[32] 匪躬:忠心耿耿,不顧自身?!兑住ゅ俊罚骸巴醭煎垮浚斯??!笨追f達疏:“盡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濟君,故曰:匪躬之顧?!?/p>

[33] 衡門:簡陋的房屋,為貧者所居。此代指李氏父子建立唐王朝前之居所。

[34] “未漸”二句:謂未得到過老師的訓誨,也很少聽到明達之人的議論。漸,滋潤。師保,師與保之合稱,均為古代教導王室子弟的官。

[35] 隋祚分離:隋朝的統(tǒng)治分崩離析。祚,指君位、國統(tǒng)。

[36] 惵(dié喋)惵黔黎:恐懼不安的百姓。惵惵,恐懼貌。黔黎,平民百姓。

[37] “朕自”數(shù)句:謂其自十八歲起,即有拯救百姓于水火、干一番大事業(yè)的志向。后來即手執(zhí)兵器,不避風霜,東征西討,每天都感到時間不夠用,一年中難得有安寧。二九之年,即十八歲。《舊唐書·太宗本紀》載,李淵守太原時,李世民十八歲,即潛圖義舉,折節(jié)下士,推財養(yǎng)客。有懷拯溺,謂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熱的懷抱。發(fā)憤投袂,此謂情緒激動。投袂,甩袖。袂,衣袖。

[38] “降蒼昊”數(shù)句:謂憑借上天神靈之助與祖宗所賜予的謀略,起義大軍的旗幟所向,一觸即平。降、稟,此處均為賜予、賦予之意。

[39] “弱水”二句:言李唐開拓疆域,文治所及,達于極遠之地。弱水、流沙,古時所指不一,此泛指西部極遠的地方。《后漢書·西域列傳》:“或云其國(大秦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于日所入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21/12382160972054.jpg" />軒之使,古代使臣的代稱?!段倪x》張協(xié)《七命》:“語不傳于軒,地不被乎正朔?!崩钌谱⒁讹L俗通》:“秦周常以八月軒使采異代方言,藏之秘府?!北话l(fā)左衽,頭發(fā)披散不束,衣襟掩向左邊。這是古時中原地區(qū)以外少數(shù)民族的裝束打扮。此指邊遠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冠蓋之域,指使者來往的地區(qū)。冠蓋,此處與軒之使同義,指使者。

[40] 正朔所頒:指李唐王朝統(tǒng)治所達之區(qū)域。正朔,帝王新頒布的歷法。古代帝王易姓換代,必改正朔?!抖Y記·大傳》:“立權(quán)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笨追f達疏:“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丑子所損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半夜,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p>

[41] 屆:至,到?!渡袝ご笥碇儭罚骸拔┑聞犹?,無遠弗屆?!笨装矅鴤鳎骸皩?,至也?!?/p>

[42] 寶歷:指皇位。

[43] 寅:恭敬。

[44] “蓋股肱”二句:謂文臣竭忠謀劃于內(nèi),武將盡力用命于外。股肱,本指大腿與胳膊,后以之指輔佐大臣。《尚書·益稷》:“臣作朕股肱耳目?!笨追f達疏:“君為元首,臣為股肱耳目,大體如一身也。足行、手取、耳聽、目視,身雖百體,四者為大,故舉以為言?!弊ρ馈⑿芰`,代指武將。熊羆,兩種猛獸,后常用以比喻勇士或雄師勁旅?!渡袝た低踔a》:“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笨装矅鴤鳎骸把晕奈浼仁?,則亦有勇猛如熊羆之士,忠一不二心之臣,共治安王家?!?/p>

[45] 自惟寡?。貉宰运甲约翰诺卤∪酢N?,句中助詞,無實義。

[46] 休:美,福祿。

[47] 大寶神器:本指代表國家政權(quán)的實物,如玉璽、寶鼎等,后用以指帝位、皇權(quán)。

[48] 萬幾多曠:謂政務(wù)多有闕失。萬幾,指帝王日常所處理的紛繁復雜的政務(wù)。曠,荒廢。

[49] 隸皂:官衙里的下級差役。

[50] 刑措:不用刑罰。措,置、不用之意。

[51] 禍釁既極:謂災(zāi)害、禍亂接連不斷。極,通“亟”,急速。

[52] 又缺嘉偶:嘉偶,佳妻。按,太宗皇后長孫氏以賢德稱,貞觀十年六月去世,故有此嘆。

[53] “荼毒”二句:謂遭受殘害不久,又接以悲傷之事。荼毒,毒害、殘害。此指上文所云的“禍釁”。悲傷繼及,指長孫皇后去世事。

[54] 摧感:極為感傷。摧,極,至。

[55] 乖:錯失、謬誤。

[56] 繇:通“由”。

[57] “徇齊”二句:意謂黃帝敏慧睿智,憑借風后、力牧達到了興隆治平的盛世,虞舜敬肅明察,依靠稷、契來推行其治天下的至道。徇齊,《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迸狍S集解:“徇,疾;齊,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币隇槊艋?。風牧,風后、力牧。二人為黃帝時名臣?!妒酚洝の宓郾炯o》:“(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張守節(jié)正義:“四人皆帝臣也?!睔J明,本謂敬肅明察,后用為對帝王之頌詞。稷契,舜時兩位賢臣。稷為農(nóng)事之官,教民播種五谷;契為司徒,掌民之教化。

[58] 載勒于鐘石:謂載錄功業(yè)于鐘鼎及山石。勒,刻。鐘,鐘鼎一類的器皿。商、周時鐘鼎多鑄有文字。石,山石。古人??淌约o功。

[59] 竹素:竹簡、絲帛。二者為紙張發(fā)明前的書寫材料,此以之代史書。

[60] 鴻名:大名、盛名。

[61] 稱首:猶言第一。

[62] 濟:渡過。

[63] “非藉”二句:鹽咸梅酸,是兩種重要的調(diào)味品。后以鹽梅喻賢才,鹽梅之調(diào)代指大臣協(xié)助帝王治理天下。

[64] 晉武帝:即司馬炎(236—290)。炎字安世,河內(nèi)溫縣(今屬河南)人,司馬昭之子。魏咸熙二年(265)繼司馬昭為相國、晉王,不久代魏稱帝,建立晉朝,泰始元年至太熙元年(265—290)在位。

[65] 何曾: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曹魏時官司徒。司馬懿與曹爽爭權(quán),曾與司馬懿共進退。司馬炎代魏,曾亦預其謀。晉初任丞相、太傅等職。性豪奢,窮極奢靡,飲饌滋味,過于王者,至日食萬錢,尤曰無下箸處。其子邵尤過之?!稌x書》有傳。

[66] “謂其子”數(shù)句:按,據(jù)《晉書·何曾傳》所附《何遵傳》,此語乃對其子何遵所說。作者為此詔時,《晉書》尚未修成(《晉書》修成于貞觀十八至二十年間),此處作何邵,與《晉書》不同。何遵,何邵庶兄。

[67] 臺司:指中央官署。何曾在晉曾先后任丞相、太尉、司徒、太傅等職,故云。后世則以臺司指御史臺職司。

[68] 名器:本指用以別等級貴賤的名號與車服儀制,此指官階職銜。

[69] 退有后言:謂(當面順從)退后又非議之。語出《尚書·益稷》:“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后言?!笨追f達疏:“我有違道,汝當以義輔成我,汝無得知我違非而對面從我,退而后更有言,云我不可輔也。”

[70] “顛而不扶”二句:意謂將要摔倒了而(助手)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墩撜Z·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語本此。

[71] 弦韋:《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馀補不足,以長續(xù)短之謂明主?!焙笠浴跋翼f”喻警戒與規(guī)勸。

[72] 桑榆:指日暮。因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故有此喻。后也用以指事之后期階段。

[73] 若魚若水:比喻君臣之相得無間?!度龂尽ぶT葛亮傳》:“于是(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guān)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p>

[74] 爽:差失。

[75] 敬佇德音:恭敬的等待著你的有益的言辭。德音,猶善言。對別人言辭的敬稱。

[76] 《冊府元龜》卷一五○載,貞觀二十二年(648)九月(《資治通鑒·唐紀一四》作貞觀二十一年八月),齊州人段志沖上封事,請?zhí)谥抡谔樱勇勚?,憂形于色,發(fā)言流涕。長孫無忌等上疏請誅段志沖,太宗手詔云云,下即節(jié)引此文,則此文之作,當在貞觀二十二年(或二十一年)。段志沖封事所議,事涉太宗父子權(quán)力轉(zhuǎn)移,極為敏感,故太子聞言憂慮流涕。此詔中,李世民不同意長孫無忌等人誅殺段志沖的意見,并以五岳四海納污藏疾為喻,顯示了其博大能容的胸襟氣量。不過自文末請“更詳議,任流遠方”看,李世民對段志沖仍是有所忌恨不滿的。長孫無忌(?—659),字輔機,一字輔幾,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太宗長孫皇后之兄。該博文史,性通悟,有籌略。貞觀中,累歷顯要,官至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高宗即位,進拜太尉,仍同中書門下三品。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被誣流黔州,自縊而死。段志沖,事跡不詳,據(jù)《冊府元龜》及《資治通鑒》所敘,當為齊州人。

[77] “以德下人”二句:意謂以謙卑之德待人就會興旺,以驕貴之態(tài)凌人就會導致敗亡。

[78] 亙:縈繞。

[79] 解位天子:使天子解除其權(quán)位。

[80] 任流遠方:聽憑將其流放到邊遠之地。流,將犯人放逐的一種刑罰,又稱流刑,為古代五刑之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