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數伏
夏 日
有一年初夏,大約是六月中旬吧,客居滬上,江南正是梅雨天氣,穿很厚的長袖子襯衫一點也不覺得熱,而接友人信,說北京城六月中旬已經大熱,已經出現三十七度的高溫了。想想真感到有點汗流浹背,如果居住條件不好,住在四合院的一間小東房內,下午大太陽一曬,屋里真有點呆不住人了。如果說給外地人聽,似乎北京要比南方還熱,那樣人家是不會相信的。不過北京夏天在歷史上的確曾創(chuàng)造熱的記錄,一九四二年夏天,就曾出現過攝氏四十二度的高溫天氣。這在江南也不能不說是十分炎熱的天氣罷。
北京雖說是北方大平原上的城市,但往西北兩面走不了多遠,就是連綿不斷的大山,燕山山脈接連著太行山脈;而東南走出一百公里就是大海,這就使北京的氣候,又沾一點海洋性,冷熱較適宜,雨量也充足,對植物生長說來是非常好的。
在北京居住過的南方人,都有一個普遍的感覺,就有北京沒有“春天”,穿夾衣的時間極短,似乎一脫棉襖,就穿單小褂了。江南的“半臂輕寒”的漫長春天在北京是沒有的,“梅子黃時雨”的黃梅天氣北京也是沒有的。在北京,五月端午一過,說熱就熱,天氣一下子就熱了。陽歷五六月間,即陰歷四五月中,在江南,正是弄寒弄暖的天氣,所謂“作天難作四月天,蠶要溫暖麥要寒,插秧的老哥要落雨,采桑的娘子要晴天”。江南差不多穿一件薄羊毛衫的天氣可以持續(xù)兩個月,而在北京則很少用得到。北京一入六月,就完全是夏天的感覺,即使不是特別熱,只要一件襯衫就行了,晌午時孩子們可以光脊梁了。
閑翻李慈銘咸豐十年(一八六○年)的《越縵堂日記》,四月十三日,就記著“晴熱”了。十四記著:“晴、熱,始著單。”五月初二記“大熱”。十一日記“郁悶異?!薄A鲁跻挥洝盁嵘酢?。初二記“炎暑頓甚,晝睡一時許,熱甚”。初四記“連日炎熇”。李越縵是紹興人,是生長在熱的地方的人,但往北走了三千多里,也沒有感到涼快,還是熱。所引作為北京氣候史料,也可以看出北京熱的是很早了。
北京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常常出現在六月份,如前說一九四二年夏熱到四十二度,日期就是六月十三日。因此六月的天氣,出現三十四五度的天氣,不算稀奇。而同樣的時間,上海的氣溫最高也只在二十六七度之間,基本上歷年如此。偶有三十度以上的天氣,那已是極稀少的了。論緯度,北京近北緯四十度,上海只在三十一度多,而一般在六月份天氣,卻是北方較熱,而南方較涼了,這不是很怪嗎?其實不怪,江南霉期早而長,陰雨多,所以氣溫低;北京霉期晚而短,一般在陽歷七月底八月初,陰雨十幾二十天,空氣潮濕,氣壓低,不多久就過去了。人說北京沒有“霉天”是不確切的。只是不長,不明顯罷了。
不過北京的熱,有三個特征,一是晝夜溫差大,相差約十至十五度,因而白天盡管汗流浹背,晚上睡覺照樣可以蓋被子。二是“一雨便成秋”,一下雨或者一連陰雨天,馬上就涼,而且很涼?!对娇z堂日記》五月十六日記云:“夜雨聲凄密達旦不止,涼甚如八九月?!绷率沼浽疲骸瓣帲瑳隹梢聤A。”這都是明證。在小時記憶中,這種天氣是很多的,光脊梁穿夾襖,抱著膀子還感到涼,在大六月里,也是常事。三是涼得早,陽歷九月間,江南還正是炎暑蒸人的“秋老虎”天氣,而北京則已經有些“豆葉黃,秋風涼”,早晚要穿毛衣了。
伏 天
我國古代歷法有伏天的推算,直到今天民間還講究“三伏”。這是自秦代以來的很古老的說法?!稘h書·郊祀志》中有明確的記載。注中說:“六月伏日也,周時無,至此(指秦代)乃有之?!鳖亷煿抛⒄f:“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也。”伏天的說法,南北是一致的。據清顧祿《清嘉錄》記載:“從夏至日起第三庚為初伏,第四庚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末伏,謂之三伏天?!北本┓煲彩沁@樣計算。俗語云:“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北本┓炖镒顭嵋部梢缘綌z氏三十六七度,炎暑流金,在生活上必然也形成了不少安排過熱天的習慣和講究。北京氣候高爽,沒有江南五月那樣的“黃梅天”,但伏里常有連陰雨,老房子也不免潮濕,因此也要定期曬曬衣物。劉侗《帝京景物略》云:“六月六日,曬鑾駕,民間亦曬其衣物,老儒破書,貧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薄拌庱{”是皇帝的儀仗車駕,劉侗把它與“老儒破書,貧女敝缊”對照來寫,十分有趣。這是有意安排,是從“南阮、北阮”,曬“犢鼻裈”的故事演化而來。所謂“未能免俗”,實際則是傲視富貴,傲視權勢和君王的,這種地方,頗可顯示這個麻城人的骨氣,也可顯示晚明小品的價值。話說遠了,還是說伏中的故事吧:這天國家史館“皇史宬”(在南池子,現在還在)要曬各朝的“實錄”;各大寺廟,如善果寺、慈仁寺,要曬佛經,有的還要舉行“曬經會”。
伏中都要穿極薄的夏衣,所謂輕衫紈扇?!洞好鞑娠L志》云:“自初伏日,換萬絲冠、葛紗袍、亮紗褂,凡御前差免褂。”這是清代大臣和京官的夏裝。而一般民間,伏天衣著也頗講究。當年有所謂“蓮花大少”的說法,就是說冬天高級衣著,如皮貨等,比較貴,而夏天單衣服,即使是好料子的也比較便宜。愛漂亮而又并非富裕的小伙子,做件“熟羅”大褂,穿起來也就飄飄然像個“闊少爺”了。只重衣冠不重人,從這俗諺中也可以看出舊時社會上勢利眼的風尚。
天氣越熱,越要講究衛(wèi)生。要勤于沐浴?!兑矮@編》云:“時俗婦女,多于是日沐發(fā),謂沐之則不膩不垢?!币嫛笆顪?,用“蘇葉”、“甘草”等草藥煎湯喝。伏天食物,有的人家伏里不吃豆腐;有的干脆吃素,一伏天不吃肉,因天氣太熱,豆腐易于發(fā)餿,肉容易變味、發(fā)臭。吃東西尤其講究清潔,但也要注意營養(yǎng)。俗語云:“頭伏餑餑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餑餑就是水餃,伏里水餃不吃肉餡,吃素餡,如用干菠菜、蝦米仁、粉條、蛋皮等做餡,又好吃,又干凈。二伏面,照《酌中志》云:“吃過水面,嚼銀苗菜,即藕之新嫩秧也?!弊钇胀ǖ氖侵ヂ獒u拌面,再調以醬油、香油、花椒熟油拼的“三合油”,拌上黃瓜絲、綠豆芽。烙餅一般都是家常餅,佐以攤雞蛋(不同于清炒蛋,即上海人所謂燜蛋,炒鍋中多放油,文火,不攪碎,一面黃時翻一面,略烤即可),又簡單,又爽潔,不失營養(yǎng)。過去家中人口多的,伏里還要自己曬醬,用曲、麩皮、黃豆加料曬成的黃醬,真材實料,味道鮮美,不知要比店里買的好吃多少倍。生活是一種藝術,作了上千年都城的北京,其家人生活是精通這一藝術的。
居住的房屋,在伏天也有特殊的情調。北京人住家,即使是簡陋的小三合院的兩三間棋盤心(四周有片瓦,中間灰棚)房子,到了夏天簡陋的木窗上也要糊上冷布,掛上舊竹簾子,屋中有點透明感,生點涼意。在屋中透過窗戶,可以看天上的白云,檐頭的綠樹;透過竹簾,可以看見窗下的花草,檐頭跳下來覓食的麻雀。伏中陰雨不定,片云可以致雨,忽然隔著檐子看見院中“噼里啪啦”,掉大雨點了……一陣好雨,一會工夫過去了。隔著簾子,又可看院中的積水,東屋墻角一抹金色的斜陽,照亮院中被雨洗過的綠意,偶一抬頭,隔著冷布,望見東面藍天出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