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女孩兒節(jié)令

燕京鄉(xiāng)土記(全二冊) 作者:鄧云鄉(xiāng) 著


女孩兒節(jié)令

五月節(jié)

現(xiàn)在年年要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而北京舊時女兒節(jié),卻早已很少有人知道了,真所謂無獨有偶吧。這個“節(jié)”叫作女兒節(jié),早在明代就有了。沈榜《宛署雜記》記云:

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妍。已出嫁之女,亦各歸寧,俗呼是日為“女兒節(jié)”。

《康熙大興縣志》記云:

五月五日,懸蒲插艾,幼女佩靈符,簪榴花,曰“女兒節(jié)”,日午具角黍,漬菖蒲酒,闔家飲食之。以雄黃涂耳鼻,避毒蟲。

過女兒節(jié)時,有幾樣有趣的習俗。一是“彩繩系臂”,這是自宋代就流傳下來的古老風俗,在《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書中都有記載。用紅綠黃白藍等雜色粗絲線或棉線搓在一起,成為彩色線繩,系在小兒女的手臂上、項頸里,俗語叫作長命鎖或“索”,而文人叫作續(xù)命縷。明代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謂“系出五絲命可續(xù)”也。二是“絨花簪頭”。彭蘊章《幽州土風吟》詩云:“紅杏單衫花滿頭,采扇香囊不離手?!奔词羌t色絨花做的“小老虎”、“蝙蝠”,紅絨上還黏金色“符碼”,這些都是哈德(崇文)門外花市做的。從東、西廟會上買來,屆期大姑娘、小媳婦簪在烏亮的鬢邊,也像過年戴的紅絨花一樣,謂之“福兒”,再配上一朵火辣辣的盛開的石榴花,就更顯著花枝招展,十分耀眼了。三是“身佩葫蘆”?!侗本┧浊暗馈罚骸拔逶露岁栃『簹g,艾葉靈符插在門前,人換衣裳,‘葫蘆’釘在身邊。”用硬紙折成指頭般大的小粽子,用棉花球團成筷子頭般大的細腰小葫蘆,用硬紙剪成很小的蝙蝠……把這些小玩藝再用五彩絨絲線纏出來,用彩線聯(lián)成一串,晚近一些年還時興再纏一個“衛(wèi)生球”(即樟腦丸)。把這樣一串小玩藝,用小布條釘在小兒女的衣服邊上,據(jù)說可以驅“瘟疫”,避“邪風”。端午那天,過午之后,把這些扔掉,謂之“扔災”。四是用雄黃酒在嬰兒額上寫個大“王”字,再用雄黃酒涂小兒耳、鼻等處。《輿地記》所謂“以雄黃涂耳鼻,取避蟲毒之義也”。這是很古老的類似近代衛(wèi)生防疫措施的風俗了。

常常想,我國古代雖沒有現(xiàn)代科學的辦法,但對于生活中的不少事物的認識和處理,都是非常符合客觀的科學規(guī)律的而且又與藝術情趣結合起來,使得生活中許多事物變得非常有藝術情趣,非常美,人人愛它,祖祖輩輩傳下來,這就變成很好的風俗。舊時端午節(jié)這一整套風俗都是這樣的迷人,不少人都深刻地記憶著小時候母親給抹雄黃酒寫“王”字在額頭上的故事,手腕上帶著五彩線索的歡樂,小姑娘們用五彩絨線纏小粽子的情趣……都是永遠使人懷念不已的。端午節(jié)的好多點綴生活的風俗,正代表了傳統(tǒng)風俗中的歡樂、情趣的一面,不也代表了多少代人傳統(tǒng)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嗎?不也正代表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化生活嗎?

仔細一想,女兒節(jié)也就是端午節(jié),把端午節(jié)叫作女兒節(jié)也是很好的。所謂“都人重五”,這女兒節(jié)是北京特殊叫法,外地是不這樣叫的。端午節(jié)是全國甚至遠東一些國家也過的。大家都吃粽子、插蒲艾。北京還要講究吃“五毒餅”,但無“龍舟競渡”的風俗?!兜劬┚拔锫浴肪陀斜本盁o競渡俗,亦競游?!钡挠涊d。蓋在清代中葉之前,端午節(jié)還有外出游賞的事,所謂“女兒節(jié),女兒節(jié),耍青去,送青回”,習慣要到天壇“避毒”,天壇墻外走馬。金魚池、草橋、高梁橋等處游人很多,大家在樹蔭下,席地而坐,飲酒宴樂。這種風俗,很像西洋人的郊外野餐,在康熙時《大興縣志》還有記載,可惜后來沒有了。這就是北京女兒節(jié)的故事,那插在小姑娘小辮上的“紅絨小老虎”,大概有的人還會記得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