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沿野趣多
荷花市場
人們常愛讀古人“斜陽古道賣黃瓜”的詩句,以其富于樸實(shí)的野趣,常常想野趣比富貴氣可愛的多。幾十年前在北京,每到夏天,開市的什剎海的荷花市場,便是一處最大眾化的富于野趣的消夏場所。記得在那濃密的老柳蔭中,在那綠油油的荷塘邊上,中間一路長堤,搭著各式各樣的席棚、布棚,中間擁擠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路之上,說笑聲、叫賣聲、茶棚的讓座聲、飯棚灶上敲炒勺聲、戲棚中的鑼鼓聲、練武場上的吼叫聲、觀眾的叫好聲……這一切充滿了生活氣息的音響,構(gòu)成了荷花市場的特有的市聲,一曲深刻反映這個古老都城夏日生活的交響曲。
什剎海又分前海和后海,從明、清以來,一直是京都消暑勝地,游人聚會之處,卻代有變遷。本來在德勝門內(nèi)積水潭一帶是最熱鬧的去處,而晚清同治、光緒之后,游人卻集中在前海了。沈太侔《春明采風(fēng)志》記云:
什剎海,地安門迤西,荷花最盛,六月間士女云集,皆在前海之北岸,同治間忽設(shè)茶棚,添各種玩藝。
所說“海之北岸”,那還是同、光時的事,后來海之北岸都蓋了不少做小生意的簡陋房屋,而荷花市場則又移到前海中間的大堤上了。這條大堤由東南伸向西北,斜貫前海,長約五十丈,把前海一分為二,兩旁都是老柳樹,柳樹外是綠油油的荷塘,在荷塘邊,老柳下為“市”,這就是荷花市場的所在地。
《胡適的日記》一九二一年七月二日記云:
婺源人胡光姚與漢軍京口駐防趙家結(jié)婚,程弢甫先生硬要我出來為男家主婚人,今日午后二時行禮,禮堂在什剎海,天氣熱極,真是苦事!什剎海荷花正開,水邊有許多涼棚,作種種下等游戲。下午游人甚多,可算是一種平民娛樂場。我行禮后,也去走走,在一個古董攤上買了一幅楊晉的小畫(楊晉是康熙、雍正間人),一尊小佛。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買古董。
博士先生雖說“下等游戲”,可是“也去走走”,又買了古董??梢娛矂x海之雅俗共賞,貧富皆宜了。
荷花市場年年五月端午之后開市,到七月十五日“盂蘭節(jié)”后收市,有時再拖上個十天二十天,總之到七月底“秋風(fēng)涼、豆葉黃”的時候,便十分冷落,再無游人了。最熱鬧是六七月這四五十天中,屆期百貨云集,百戲雜陳,茶寮酒肆,游人雜沓。什么賣估衣的、賣盤碗的、賣舊貨的、賣鞋襪的、賣舊書的、賣西瓜的、賣果子的、賣炸糕的、賣酸梅湯汽水的、賣炒肝的、賣豆腐腦的,席棚里賣茶的、賣冰碗的、賣蓮子粥的、賣蘇造肉的……玩藝中唱十不閑的、唱小戲的、說相聲的、變戲法的、摔跤的、練武的……男女老少,各式各樣的游人,云集其間,輕衫紈扇,又熱鬧,又瀟灑,比正月里逛廠甸還好玩。《北京俗曲十二景》道:
六月三伏好熱天,什剎海前正好賞蓮。男男女女人不斷,聽完大鼓書,再聽“十不閑”。逛河沿,果子攤?cè)?,西瓜香瓜杠口甜,冰兒?zhèn)的酸梅湯,打冰砟;買了把子蓮蓬,回轉(zhuǎn)家園。
所唱的正是北京當(dāng)年的夏日樂事,而且是純粹北京味的,有著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樂事。當(dāng)年北京城里,高級的消夏場所,公園、北海,可以玩,可以休息,可以瀹茗,吃點(diǎn)心;但是沒有賣東西的,也不能聽玩藝。那里風(fēng)景太富貴氣,沒有野趣。東、西廟會,可以買東西,但夏天人擁人,都是臭汗,自然不是消夏乘涼的所在。什剎海荷花市場的好處,是包涵了公園,北海,天橋,東、西廟會的內(nèi)容的。來到這里,可以遛彎兒,看風(fēng)景,喝茶,吃點(diǎn)心,聽玩藝,買零碎日用東西,買估衣,買水鮮:蓮蓬、雞頭、菱角等等。這里不用買門票,沒有圍墻圍著,可以隨便進(jìn)來,隨便出去,自自在在,不受拘束,因而這里的游人,也是包羅萬象的,更多的是內(nèi)城一帶的居民。后門外、鼓樓、德勝門一帶,在清代是正黃旗的范圍,所以老住戶里面,旗下人很多。在幾十年前,在荷花市場的游客中,還有不少女客,一望而知是旗下人:雖然不穿花盆底子鞋,不梳兩把頭了,但漿洗得十分挺括的月白藍(lán)布大褂,腋下掖塊手絹,黑鞋白襪子,走起來腰板筆挺,這些裝束和神氣,還能顯示大格格、二格格的特征。熟人見面,還是畢恭畢敬地雙手一扶膝蓋,兩腿一曲,行個旗下的禮數(shù)——蹲安。這在當(dāng)年逛荷花市場時,在河沿老柳樹下會常常遇到的。
茶 棚
舊時在北京夏天坐茶座,瀹茗消暑,如果嫌北海、公園等處富貴氣太重,那么最好到什剎海的茶棚中來,這是最有野趣的地方了。這里俗名河沿,雖然只是一泓野水,不過是個池塘而已,卻偏要說大話,叫作“?!保@點(diǎn)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嘲笑過。附近居民,似乎不承認(rèn)它是海,但也不叫它“池”,只是叫它河沿,自然它也不是河。早年間,中山公園和北海還是皇宮內(nèi)苑的時候,這里就有茶棚了。
什剎海荷花市場上,搭席棚臨水賣茶,是市場上的主要的生意。近人曹張叟《蓮塘即事》詩云: